Ⅰ 報紙是誰發明的
中國人發明了報紙 報紙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信息傳媒之一。很多人養成了看報專的習慣,讀報已屬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了。 和紙的發明一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報紙的國家,中國的邸報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種報紙,它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 西漢王朝實行郡縣制,各郡在長安設立辦事處,稱為邸。邸傳送的奏章起到了傳遞信息的作用,是萌芽中的報紙。唐朝時駐邸官員通稱為邸吏,中國原始報紙的雛形就在邸吏向藩鎮傳抄消息的過程中應運而生了,邸吏是最早的新聞報道者。 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的一份中國唐朝時的邸報,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它產生於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距今已1100年了。這份邸報長97厘米,寬28.5厘米,由手工抄寫在質地堅韌的白色宣紙上。這份報紙是通過傳抄官方文書的形式來傳播新聞消息。唐朝已有了傳遞官方文書的龐大交通網,報紙通過郵驛發送到全國各地,這和現在的報紙發行網很相似,傳送速度也較快。
Ⅱ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還有哪些
1字數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2.最早的報紙是西漢的《邸報》
3.最早的傳回記答文學是西漢的《史記》
4.最早的優秀詩歌總集是春秋的《詩經》
5.記載時間最長的歷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最早的立體地圖是宋代沈括繪制的《使契丹圖》
Ⅲ 報紙是怎樣發明的
報紙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信息傳媒之一。和紙的發明一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報紙內的國家,中國容的邸報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種報紙,它出現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
西漢王朝實行郡縣制,各郡在長安設立辦事處,稱為邸。邸傳送的奏章起到了傳遞信息的作用,是報紙的萌芽。駐邸官員通稱為邸吏,報紙的原始雛形就在邸吏向藩鎮傳抄消息的過程中應運而生了,邸吏可以說是最早的新聞報道者。
現存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的一份中國唐朝時的邸報,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這份報紙是通過傳抄官方文書的形式來傳播新聞消息的。唐朝已有了傳遞官方文書的龐大交通網,報紙通過郵驛發送到全國各地,這和現在的報紙發行網很相似。
Ⅳ 在世界上,誰先發明了報紙
報紙
報紙(newspaper)
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歷史與發展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於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 《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在多數報紙每日出版一次或數次,也有每周出版幾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有新聞,也有各種雜文和文學作品,簡單地裝訂成冊。對於這個時期的報紙和雜志,通常籠統地稱「報刊」,英國、法國、中國早期的「報刊」概念,便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英國和法國從18世紀起,報紙與雜志開始明顯地分離,中國在本土出現現代「報刊」後約二十年,報紙和雜志的分野得到明確。
報紙可以作為商品,也可以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品。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大多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官報時期、黨報時期和商業報紙時期。在官報時期,報紙對於封建王權來說,主要是政治斗爭的宣傳品,但對於特許經營報紙的出版商來說,它是一種通過出售而獲利的商品。黨報時期,相當多的報紙從屬於各個政黨或派別,為各自的利益作宣傳,但也存在較大的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商業性報紙。19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報紙,每份報紙的價格便宜到只是本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美分、便士)。當報紙面向下層公眾之時,它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於是,黨報時期結束,進入了商業報紙時期。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發行量,報紙除了刊登新聞和強化新聞的平民化外,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娛樂方面的內容。在與電子媒介的競爭中,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得到更大的重視。
大眾化報紙逐漸在報紙總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以中上層公眾為讀者對象的所謂「高級報紙」也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形成大眾化報紙、「高級報紙」各自的生存空間。前者發行量巨大,獲利較多,後者發行量有限,但在影響輿論和贏得聲譽方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形較為明顯的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而另一些國家,這種分野並不很清晰,例如美國、法國、日本。
報紙的職能
關於報紙的職能,從不同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從政黨機關報的角度,報紙的職能如毛澤東所說:「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關於報紙職能的概括,可以被各方面接受:主要的報道職能,隨之而來的辯論職能(即傳播觀點的職能),附帶的娛樂職能。
報紙的構成
報紙不論大小,都由報頭、報眼、版位、欄目組成。
報頭總是放在最顯著地位,大都放在一版左上角,也有的放在一版頂上面的中間。報頭上最主要的是報名,一般由名人書法題寫,也有的作黑體字。報頭下面常常用小字註明編輯出版部門、出版登記號、總期號、出版日期等。出版登記號說明這家報社已向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登記,未經登記的報刊不管內容如何,都不能公開發行。
報頭旁邊的一小塊版面,通稱「報眼」。對「報眼」的內容安排沒有定規,有的用來登內容提要、日歷和氣象預報,有的用來登重要新聞或圖片,有的用來登廣告。由於「報眼」位置顯著廣告費特別高。
報紙的版面位置叫版位。對一份報紙來說,第一版是要聞版,排在這一版上的新聞比其他版重要。在橫排報紙的版面上,左上角要比右上角重要。報紙新聞標題所用的字型大小大小也能顯示它是否重要。標題是報紙刊登的新聞和文章的題目,用來概括和提示這些新聞和文章的內容,幫助讀者了解它們的意義和實質。因此,讀者可以從版位情況以及標題大小上了解報紙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引起更大的讀報興趣。
欄目是報紙定期刊登同類文章的園地,經常在報紙上看到的有「科技天地」、「國際瞭望」、「讀者來信」等。除欄目外,還有一些不定期的專版,范圍比專欄更大一些。比如慶祝什麼節日,組織一批徵文專版;什麼問題引起讀者廣泛的興趣,組織一些討論專版。這些專版有一定的時間性,不像定期專欄那樣固定。
廣告是當代報紙常用的一種宣傳手段,這里主要是商業廣告,還有一些通告、通知、啟事以及文化娛樂廣告等。報紙收取一定的廣告費,用於報社的基本建設。
Ⅳ 中國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為什麼還要從國外引進報紙技術
現在的紙張技術,印刷技術,中國水平還是比較落後的。效率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地下的,綜合成本相對較高,即使進口的設備貴很多,但是從使用成本來講,還是比國內現有的設備營運成本要低,所以才會需要進口。還有另外一個角度,負面的,就不說了。
Ⅵ 有關唐代邸報的資料
最早的報紙--《邸報》
《邸報》是我國在世界上發行最早,時間最久的報紙。它創辦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約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在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駐京辦事處,這個住處叫作「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這就是《邸報》產生的背景。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我國用植物纖維造了紙,《邸報》已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到了唐代,由於驛道的改善,《邸報》的傳送就更快了。唐玄宗時(公元713年到755年)《邸報》又稱《開元雜報》,採用雕版印刷。記載著某日京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等等,已成全國新聞刊物了。到了宋朝《邸報》的發行時間趨向固定,明代設立專門出《邸報》的通政司,專門管理《邸報》的出版發行。
到了明末崇禎年間,《邸報》從手抄或木刻印刷改為活字印刷,規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時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
《邸報》或《京報》一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邸報》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從上面情況可以得到證實。西方有不少有認為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創建的《每日紀聞》,這是一種傳遞緊急軍情的官報,但是這種報紙的壽命不長,不久就停辦了。就辦報年代而言,我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
Ⅶ 最早的報紙是什麼呀
邸報
網路名片
《邸報》是我國最早的報紙,它創辦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期(約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在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駐京辦事處,這個住處叫作「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這就是《邸報》產生的背景。
簡介
邸報
「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 「報」字,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據歷史記載,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消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大約到了宋代,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官員們為求省事,都樂於花些錢去購買。大概後來由於花錢即能購到,無須再去繕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報」,「京報」已有了專門的報房來管理經營,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行部門了,開始有了初步的報紙的雛形。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內閣在北京的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名謂「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裡抄取當天發布的新聞,稱「宮文書」,這就是當時清政府發布的「邸鈔」的地方。報房人取得抄件後,為了爭取時間,即刻排印,除被稱為「宮門抄 」的朝廷政事、動態的報導和諭旨全部照登外,奏摺的數量因較多則加以選用。這種被印刷成單頁不加封皮的「新聞紙」就叫《宮門抄》,多在傍晚發行,派人送閱,在時間上很像現在的晚報,從性質和級別上又很像現在供高級幹部閱讀的《大參考》和《內參》。而《京報》則由《宮門抄》、諭旨和奏摺三部分組成,由於奏摺的字數較多,排印費時,需要在晚間才能完成其印刷裝訂,在次日發行,這種印成對折雙頁裝在一起的《京報》很像現在發行的日報。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邸報作為報紙,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約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當時西漢實行郡縣制, 京報
在全國分成若干個郡,郡下再分若干個縣。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駐京辦事處,這個住處叫作「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這就是《邸報》產生的背景。「邸」後來成為地方高級官員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消息而設。「邸報」作為報紙的名稱即由此而來。現存最早的報紙是如今藏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距今已經1100多年了。 宋代報紙叫法很多,分別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叫法,其中「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於邸報上面刊載的都是當時朝廷的大政方針官員人事變動,因此它的發行一直收到中央的嚴格控制。而且它的發行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論禁小報》中說:「小報者出於進奏院,蓋邸吏輩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競以小紙書之,飛報遠近謂之小報。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罷去,某人遷除。』往往以虛為實,以無為有。朝士聞之,則曰:『已有小報矣!』州郡間得之,則曰: 『小報到矣!』他日驗之,其說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則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則何以取信?此於害治,雖若甚微,其實不可不察。臣愚慾望陛下深如有司,嚴立罪賞,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聞,不可得而測;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詐;則國體尊而民聽之。」 明末,活字印刷術才開始用在「邸報」印刷。清初顧炎武說:「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術還沒有傳入之前,清朝內閣在京城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裡抄取當天發布的新聞,稱「宮文書」 ,這就是當時清政府發布的「邸鈔」的地方。報房人取得抄件後,為了爭取時間,即刻排印,除被稱為「宮門抄」的朝廷政事、動態的報導和諭旨全部照登外,奏摺的數量因較多則加以選用。
編輯本段發展進程
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 邸報
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我國用植物纖維造了紙,《邸報》已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到了唐代,由於驛道的改善,《邸報》的傳送就更快了。唐玄宗時(公元713年到755年)《邸報》又稱《開元雜報》,採用雕版印刷。記載著某日京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等等,已成全國新聞刊物了。到了宋朝《邸報》的發行時間趨向固定,明代設立專門出《邸報》的通政司,專門管理《邸報》的出版發行。到了明末崇禎年間,《邸報》從手抄或木刻印刷改為活字印刷,規模也就更大了。清朝時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邸報》或《京報》一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邸報》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從上面情況可以得到證實。西方有不少有認為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創建的《每日紀聞》,這是一種傳遞緊急軍情的官報,但是這種報紙的壽命不長,不久就停辦了。就辦報年代而言,我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
編輯本段辦報目的
《邸報》最初出現的目的,是傳達官府的政策,解釋官府的律法,同時,刊登各地審案判案的案例,以便司法官相互學習。故稱為《邸報》。然而,《邸報》的出現仍然帶給人們很大的沖擊。首先,是這份報紙首次採用了標點符號進行斷句,並由大儒管寧執筆,寫了一篇經過標點符號斷句的經文辨義,這一下子挑起了儒生的興趣。隨後,浪潮般的文章湧入《邸報》報館,各地儒生們紛紛寫文章,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對古籍經文進行斷句,並由此引發激烈的爭論。 《邸報》有選擇地挑一些觀點刊登出來,並為作者支付了稿酬,一時間,儒生們爭論的興趣更加濃厚,也因此,標點符號的作用深入人心。隨著青州新版古籍典章的推出,這一爭論越發激烈。中 邸報
國歷史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在這種考據之爭上,在中國,只要一個人對某句經文發明了一種新的斷句方式,他就會享有極高的聲譽,被尊為一派開山學者。這導致儒生們埋首太玄經,就為了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斷句方式——雖然這種斷句對生產力發展,對科技進步毫無作用。歷代無數精英前仆後繼埋首於經文研究,導致中國的生產力極端滯後,標點符號的使用,雖然不能完全杜絕經文考據,至少,使漢以後的經文不再需要浪費精力。 其次,這種對經文的辨論,還導致了各派學術觀點風起雲涌,在劉備的「雙重真理」觀點指導下,各派學術觀點並存。他們不再相互攻擊,而把精力放在充實自己的論據上。由此,類似於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00年後,又於青州漸漸抬頭。而《邸報》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則類似於廣告的報道,那是介紹出雲新近研發出的一種計時工具——以重錘下落為動力,用齒輪傳動的機械鍾。這一計時工具的誕生,標志著文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宋代的邸報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宋太宗把諸道進奏院合並成一個總的都進奏院,後來直接稱為進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進奏院和官方新聞的發布權,所有公開發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經過進奏院。變成了中央報紙。內容上:抄報內容只是朝政簡報,明發上諭和大臣奏章,而沒有進奏官自行采寫的消息。這種官文書的手抄件便是邸報,又稱進奏院狀或進奏院報狀。中央發布更具有權威性,傳播速度也快。管理上:在宋代還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邸報審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國最早的新聞檢查制度,也是為中央集權服務的。
編輯本段現存《邸報》
《邸報》是古代的一種官方報紙,唐宋時就已出現。現在存世最早的是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現藏於英國倫敦,它是最早的漢文報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之一。在河北唐山市民間發現並重金購藏了一份於清代道光二十三年( 1835年)八月初三印行的《邸報》。經查閱大量資料詳細鑒賞後,筆者認為確是一份極為難得的清代《邸報》。最近「央視」《鑒寶》欄目專家鑒定團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古籍研究所古籍專家宋平生教授來涇縣公務時,筆者特地請他對此件《邸報》作了鑒定並得到他的認可。這份罕見的道光《邸報》,為古籍版式。幅面為19.2×11.1厘米,略呈窄長方形,但無書口和魚尾記號,亦無欄線及頁碼。這份道光《邸報》共18頁,每半頁七行,每行17個字,總計約四千多字。活字排版以黑色單面印刷。關於《邸報》,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編著的《中國簡明新聞史》一書作了如下釋述:《邸報》原是一種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製的《邸報》出現,明末則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報》存在了。 邸報
《邸報》的編輯由官方控制,稿件是進奏院將所要上報的內容編好、五天一次上報樞密院,經樞密院審查後稱為「 定本」。進奏院則以審查過的樣本印行並作為標准傳至各地,具有新聞性是《邸報》的重要特徵,而它無報頭、無定式、無期號,則與現代報紙大不相同。其內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諭、朝旨、書詔、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遷、黜廢、獎懲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摺等,也有少量偶發的社會新聞軼事等。所藏這份《邸報》,很符合上述論述,也特別具有新聞性,內容有四個部分: 1、本年度更換各省學政(管教育的官員)的上諭,指出除江西、福建、廣東及奉天府不予變動外,新任命江 蘇、安徽等14省學政姓名。 2、是公布科考題目,分四書題和詩題。 3、是恩桂等大臣奉旨捉拿在逃庫丁的奏呈。 4、是軍機大臣穆彰阿會同戶部奏遵旨核議通籌五口通商之後,各海關收稅並解支、禁革、整頓稅務的奏摺。 此奏摺議定了七項內容,長達15頁篇幅。查閱《清代翰林傳略》一書,所任命的學政的簡歷均可查到,而其中的湖南蔡振武、湖北王履謙、河南劉定俗、山西沈祖懋、廣西李承霖等人確為該年任學政無誤。《邸報》中第四部分穆彰阿奏摺內容,也確實符合史料上關於《南京條約》簽訂後五口通商的歷史和所擬之關稅對策。
編輯本段報紙發展史
《威尼斯公報》 無論是中國的《邸報》還是西方的《每日紀聞》,都是古代的媒介,雖有現在報紙的 泰晤士報
雛形,但仍與人們普遍概念里的報紙有著非常大的出入。現在報紙有三大特性,既:刊載新聞;定期出版;公眾發行。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Gazette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VeniceGazette。後來VeniceGazette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金屬鑄造鉛字 Gazette(格塞塔)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Gazette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VeniceGazette,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Gazette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Gazette是現在報紙的鼻祖。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編輯本段中國的報業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 梁啟超
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字型大小是:聚興,聚恆,合成,信義,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今天,中國的報業發展已經不僅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據權威機構測定,北京每天的報紙印刷量超過了700萬份。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以北京最為著名的《北京晚報》為例,其每日都有百萬份的定額。2005年,全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年用紙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噸,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之最。報紙2000年以前起源於中國,2000以後,中國是世界第一報紙大國。
Ⅷ 邸報的簡介歷史
「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邸報》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從上面情況可以得到證實。西方有不少有認為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創建的《每日紀聞》,這是一種傳遞緊急軍情的官報,但是這種報紙的壽命不長,不久就停辦了。就辦報年代而言,我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
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我國用植物纖維造了紙,《邸報》已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到了唐代,由於驛道的改善,《邸報》的傳送就更快了。
據歷史記載,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消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唐玄宗時(公元713年到755年)最早關於邸報的書面記載是孫譙的《經緯集·讀開元雜報》。記載著某日京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等等,開元雜報只是孫譙自己加的稱呼,並不是官方正式名稱。
宋代,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官員們為求省事,都樂於花些錢去購買。大概後來由於花錢即能購到,無須再去繕抄。宋朝《邸報》的發行時間趨向固定,明代設立專門出《邸報》的通政司,專門管理《邸報》的出版發行。到了明末崇禎年間,《邸報》從手抄或木刻印刷改為活字印刷,規模也就更大了。
清朝時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報」,「京報」已有了專門的報房來管理經營,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行部門了,開始有了初步的報紙的雛形。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內閣在北京的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名謂「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裡抄取當天發布的新聞,稱「宮文書」,除被稱為「宮門抄」的朝廷政事、動態的報道和諭旨全部照登外,奏摺的數量因較多則加以選用。這種被印刷成單頁不加封皮的「新聞紙」就叫《宮門抄》,多在傍晚發行,派人送閱,在時間上很像現代的晚報,從性質和級別上又很像供高級幹部閱讀的《大參考》和《內參》。而《京報》則由《宮門抄》、諭旨和奏摺三部分組成,由於奏摺的字數較多,排印費時,需要在晚間才能完成其印刷裝訂,在次日發行,這種印成對折雙頁裝在一起的《京報》很像現在發行的日報。
1912年《邸報》或《京報》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Ⅸ 中國的第一發明,除了四大發明,還有什麼(一定要是中國第一個發明的東西)O(∩_∩)O謝謝
雜交水稻當之無愧!解決了全世界的糧食問題!被稱為中國四大發明後的第五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