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立知識體系比碎片化閱讀重要,所以看書要有個專攻的方向,不能看的太雜嗎
這個只能說或許吧。
最理想的方法,我認為是在需求的情況下學習。當然這個是理想化的,不然也就不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碎片化閱讀目前來說,主要原因是網路過於發達,嚴重影響了知識的深入學習,我們都認為什麼東西都可以查詢,然後去認知,所以就不會有學習新知識的慾望,和知識體系沒有多大關系,知識體系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久,需要大量的閱讀,知識體系尤其的 主要的是關乎你的專業發展,所以要涉獵面廣但是有專精。
而非專業發展的,這個和個人的知識層面,閱歷都有關系,不同的愛好有不同的取捨。
不能用『雜』來簡單的表示。不要看絕對無用之書就行,例如現在某些網游小說,或者純打油文,沒有營養的。
❷ 微創新的介紹
為什麼iPod可以在眾多mp3產品中脫穎而出? 為什麼一款沒有洗滌成分的洗衣液能讓寶潔公司獲利10億美元? 為什麼雀巢冰飲在冬季也成為消費者追捧的新寵? 成功的產品都有規律可循,它們的誕生並不源於顛覆式的發明創造,而是源於「微創新」! 多年致力於創造力研究的創新領域專家德魯·博迪和雅各布·戈登堡,通過對強生公司、通用、寶潔、SAP、飛利浦等全球頂尖公司的上百種暢銷產品的分析發現,創新並非來自天馬行空、驚世駭俗的發明,而多是通過在現有框架內進行微小改進,結果卻非同凡響、創意無限。這就是「微創新」。 《微創新:5種微小改變創造偉大產品1》一書認為,看似百花齊放、花樣百出的產品創新,實際上都可以總結為相同的創新模型。作者將這些方法歸結為5大策略——減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務統籌策略和屬性依存策略。從風靡一時的Walkman隨身聽、飛利浦DVD播放機,到風頭正盛的Twitter,都遵循的是減法策略;從通用的熱銷分離式冰櫃,到攜帶型筆記本電腦的熱賣,都受惠於除法策略的奇思妙想;大到國家軍備器械的普及、一款互聯網產品的風靡,小到一把嬰兒勺子、一款飲料的流行,其背後主導都是這5種微創新模式。無論什麼行業或產品,無論是創業者還是產品經理,只要學會這種創新性思維,你都能輕松打造出讓市場驚艷、讓客戶尖叫的產品!
❸ 微創新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框架內的微創新
為什麼微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偉大創意?
創造力的提升源於對思想的制約,而非放任。在需要運用創造力來解決問題時,先明確你的所需,限定一個框架,然後在框架內尋找答案。這遠比漫無目的的發散思維或靜候靈感降臨更有效。
第二章 少即是多:減法策略
「更少」如何變成「更多」?
刪除一項產品或服務中的某個基本部件,甚至可能是其中的精華,而不找替代物。比如刪除錄音機的錄音功能,或是去掉電話的撥打功能。聽起來匪夷所思?那事實一定會改變你的想法。
第三章 分而治之:除法策略
化整為散,分解以致勝
我們容易把某產品或服務看成一個整體,認為它們就應該以我們熟悉的樣子而存在。打破這種「結構性固著」,把它分解成多個部分,然後將分解後的部分重組,這樣往往會出現大驚喜。
第四章 生生不息:乘法策略
「更多」如何變成「更有新意」?
先明確產品、服務或流程的組成部分,選擇某個基本部分加以復制,而後將其改造成乍看上去毫無價值的東西。信不信由你,這樣做乘法一定會讓你抓住良機並且收獲創意。
第五章 一專多能:任務統籌策略
如何教老狗學會新把戲?
給產品、服務中的某個部分分配一個附加的任務或功能,讓它在發揮原本作用的前提下完成新的任務。比如,當你的登陸網站時輸入過驗證碼,那麼在不知不覺中你可能已經在為《紐約時報》工作了。
第六章 巧妙相關:屬性依存策略
讓原本不相關的屬性,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關聯
選取產品或流程兩個原本不相關的屬性,讓一個變數隨著另一個變數的變化而變化,就像變色龍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變換顏色。設想一下:這個依存關系有什麼潛在好處?誰會需要這樣的新產品或是新服務?
第七章 矛盾:創新路上的燈塔
如何通過逆向思維扭轉乾坤
矛盾總是讓人惶恐不安。但在創新路上,探尋矛盾卻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找出矛盾中的「聯系」,打破錯誤假設對我們思維的桎梏,在每個看似毫無邏輯的創意背後,都有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資源寶庫。
第八章 結語
創新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非凡之舉。創新靠的不是天賦,而是一種技能,跟生活中的其他技能一樣,任何人都能通過學習去掌握它,都可以熟能生巧。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