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塤」最早出現於什麼朝代
塤是古人技法樂器,管樂器里邊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國6700多年以前出現的古樂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該種樂器,那時候是將其用做打獵用的集合人的像號角一樣的工具。當時只有一個一個小3度的孔,後來就發展到當做樂器來使用。商代的時候塤已經發展到五孔,該五孔以後就成為一種正式的樂器使用,但是由於五孔再也沒有發展,明清時代塤就失傳了。
從半坡到漢唐,塤經歷了由單音孔到多音孔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能表達高雅、清麗、悲壯、深沉、凄涼之意的成熟樂器,被封建帝王們封為"雅樂" 盛行於宮廷。《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chi)"這樣的關於描寫塤在古代宮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於塤從明代起就失傳於民間,所以對二十多年前的現代人來說,相當多的人對塤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塤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為之驚嘆,從此"中國魔笛"便成為塤的別稱。從此開始引起民樂學術專家和民間藝人們的關注。
陰佔中是陝西蒲城縣平鹿鄉的鄉村音樂教師。十多年來因為喜愛古塤的音色,痴迷於塤文化的他,在自己家裡設了一個手工作坊專門從事塤的研究與製作,成為陝西民間的小有名氣的專業制塤人。
在這條遺留著古代文化韻味的古街上,塤已經變成了旅遊商品跟陶質工藝品。但作為樂器,這些出自製陶藝人手中的塤,還不能夠被稱為樂器。它們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階,不論是在音域、音色還是工藝製作上都不夠規范。
② 古代樂器的塤是什麼樂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塤,是一種開口吹奏樂器。發明塤的靈感來自於一種叫「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在一根繩子的一頭拴上石頭,依靠繩子的離心力擊打獵物。事實上,有些石頭是自然中空,在飛舞過程中產生鳴響,啟發了先民製作出了原始的塤。現存最早的塤是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了。
③ 鈸是誰發明的
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公認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而自從上古黃帝與蚩尤戰於巨鹿之野開始,也就同時開始了中華各民族的融合過程。戰爭-和平—戰爭-和平的交替(所謂「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帶來的,是中華民族越來越發展、越來越龐大的進程。
樂器,作為音樂文化的載體,當然也會伴隨著民族的發展和融合而發展和融合。大概從戰國時代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融合過程(秦本來就是西方的少數民族國家,它倒是屬於黃河流域的;而北方的燕、南方的楚、東方的吳越……都不是黃河流域的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流行的各種樂器現在恐怕都應該算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樂器」了吧?
在中國的古代樂器中,除了「水火」沒有成為樂器(現在有了音樂噴泉,似乎「水」也已經進入了樂器行列),金、木(竹)、土(玉)、絲、革都是樂器的製造原料。而且那些樂器應該都可以算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樂器」的。簡單羅列一下,例如:
金:鍾、鑼、鈸……
木(竹):笛、簫、笙、竽、梆……
土(玉):塤、罄……
絲:琴、箏……
革(角):鼓、角……
如果把漢末到隋唐之間的第二次中華民族大融合期間形成的樂器也算作「我們漢族的民族樂器」的話,那可就多多了。包括琵琶、胡琴、揚琴、箜篌、橫笛、嗩吶、木魚、鼙鼓……
注意看一看,就會發現:上面的「第一批」樂器,其名稱往往都是用一個漢字來稱謂的;而上面的「第二批」樂器,其名稱就都是兩個字的了。這些「兩個字的樂器」雖然應該都是從周邊民族流傳進來又經過「漢化」改造而形成的,但其始祖的那些民族,要麼連整個民族都已經融合到漢族裡了,要麼那個民族已經不再能作為那種樂器的代表民族了。所以稱這些樂器為「漢族樂器」也已經沒有什麼不妥。
而再在其後,才有了用三個以上的漢字來稱呼的樂器諸如什麼「馬頭琴」、「冬不拉」……這些則肯定不能被認定為什麼「漢族樂器」的啦
④ 塤的發源地是那兒 塤的起源。
塤是中國產的,已經有七千多年歷史了,至於這些,你可以去看一下塤的網路,就全明白了.
⑤ 塤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⑥ 塤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塤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
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
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⑦ 陶塤的起源是什麼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國中原地區有一個小夥子叫做塤,他非常喜歡唱歌,也喜歡吹奏各種樂器。
有一天,塤在街上撿到一個破舊的陶壺,這個陶壺樣式非常特別,塤便利用這個陶壺改造成了一件樂器。
塤非常喜歡這個樂器,他覺得這個樂器能抒發自己的情意。塤天天都要吹,凄婉纏綿的樂聲如泣如訴地飄呀飄……。
後來,有一個漂亮姑娘叫做張小紅,是張員外家的千金小姐。張小紅聽到了塤動人的樂聲,被這悠揚婉轉的樂聲所感染,她喜歡上塤這個聰明的小夥子。
於是,張小紅讓父親請來了這個叫塤的小夥子,張員外見這個小夥子相貌英俊卻衣衫襤褸,他心中很不悅,很快叫人把他打發走了。
塤雖然見到了張小紅,卻被她父親趕了出去。塤也很喜歡這個漂亮的姑娘,他日思夜想病倒了,口裡叫著姑娘的名字離開了人世間。
據說,塤的心卻變成了一顆紅寶石,一位過路的匠人看見了這塊晶瑩剔透的紅寶石和那個陶壺樂器,於是他就拾起紅寶石,鑲嵌在陶壺樂器上,將這件破舊的陶壺樂器打造成一個「心」形的飾物,然後擺在集市裡賣。
後來,張小紅路過集市,她看見這件樂器,馬上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她想起了塤,於是就買了下來帶回家裡。
小紅姑娘睹物生情,她又想起了塤,她很是傷心,禁不住落下淚來,姑娘的眼淚滴在紅心寶石上,這件樂器被姑娘的淚水浸潤了以後,忽然碎裂開來。
後來,人們得知了這個故事,為了紀念發明這個樂器的塤,便將它稱為塤了。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土類樂器,也是我國古代吹奏樂器之一。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田獵工具。遠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人們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後來,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塤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最早的塤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塤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了兩個音孔,能夠吹三個音。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比如人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約7000多年的歷史。還有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約6000多年歷史。
到了夏商周時期,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後來,人們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的陶塤,有3個音孔,能吹4個音。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到了晚商時期,塤發展到5個音孔,能吹6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經有6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5聲音階和7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6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到了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審美觀,「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而塤的聲音恰恰和諧動聽,其音樂功能是顯著的。
春秋時期人們認為:
塤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
這便說明了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淳厚,同古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在我國先秦時期,塤特別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⑧ 塤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樂書》引用古人樵周的話說:「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世本》認為暴辛公作塤。王子年《拾遺記》上說:「庖犧氏易土為塤」。這種認為塤樂器為個人首創的觀點,盡管在早期年代歷代相傳,但總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據。
按科學的觀點,塤應當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樂器。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古有記載謂之「石流星」),由於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擲向獵物時,空氣流穿過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早期的塤就是這樣產生的。
勞動擴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創建了原始社會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