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是誰發明的
地球是上帝發明的,沒聽過上帝創世嗎?跟距外星人的時間計算,地球在昨天就被創造了,再跟距外星人的時間計算,地球剩下三天的時間了。外星人的時間一天大約是地球的二十世紀。
B. 太陽系各大行星名字有何來歷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公轉軌道: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地理單元) 行星直徑:6,794 千米 質量:6.4219e23 千克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大概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偶然被稱為「白色行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輕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犯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和平的意味)而月份三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並且是最大的一顆,比一切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地理單元)行星直徑:142,984 千米 (赤道)質量:1.900e27 千克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天主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維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偶然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依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察看,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央運轉的第一個發明,也是附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活動的次要根據;由於伽利略直抒己見地支持哥白尼的實際而被宗教裁判所拘捕,並被逼迫保持本人的信奉,關在牢獄中渡過了餘生。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稱號。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明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經過望遠鏡察看到它,並記載下它的奇異運轉軌跡,但也被它給搞懵懂了。晚期關於土星的察看非常龐大,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地點的立體。(低辨別率的土星圖片以是常常有徹底性的變革。)直到1659年惠更斯准確地推測出光環的多少外形。在1977年曩昔,土星的光環不斷被以為是太陽系中獨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四周發明了昏暗的光環,在這當前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四周也發明了光環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夫婦,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長輩)的父親。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經過望遠鏡零碎地搜索,在1781年3月13日發明的,它是古代發明的第一顆行星。現實上,它已經被觀察到很多次,只不外事先被誤以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察到它的存在,但事先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定名為"the Georgium Si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留念他的贊助者,誰人對美國人而言臭名遠揚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別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而為堅持分歧,由波德起首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端普遍運用。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明後,人們留意到它的軌道與依據牛頓實際所推知的並紛歧致。因而迷信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悠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初次察看到海王星,它呈現的所在十分接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依據所察看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地位顛末盤算獨立預測出的所在。一場關於誰先發明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定名的權益的國際性爭論發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但是,亞當斯和勒威耶團體之間並未有分明的爭論);如今將海王星的發明配合歸功於他們兩人。厥後的察看錶現亞當斯和勒威耶盤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向相稱大。假如對海王星的搜索早幾年或晚幾年停止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地位或其左近找到它。 ,冥王星(希臘人稱之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領袖。這顆行星失掉這個名字(而不採用其他的發起)能夠是由於他離太陽太遠致使於不斷緘默在無盡的暗中之中,也能夠是由於冥王星(pluto)掃尾的兩字母是Percival Lowell是縮寫。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於一個僥幸的偶合而被發明的。一個厥後被發明錯誤的盤算「斷言」基於天王星與海王星的運轉研討,在海王星後另有一顆行星。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well地理台的Clyde W. Tombaugh由於不曉得這個盤算錯誤,對太陽系停止了一次十分細心的察看,但是正由於如許,發明了冥王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標記是下面一個圓形上面一個穿插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外形。在第5世紀,水星實踐上被以為成二個差別的行星,這是由於它時常瓜代地呈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呈現在黃昏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呈現在晚上時,為了留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厥後指出他們實踐上是相反的一顆行星。中國現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昔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而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地理標記用維納斯的打扮鏡來表現。金星的位相變革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革(位相變革),但是由於金星間隔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於金星的位相變革,已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無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第陳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古代迷信現在確證現在專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事估量約莫有45億年(4.5×109)。外行星構成後不久,即捕捉其專一的自然衛星-月球。地球上專一的伶俐生物是人類。 由於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白色的,以是在東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定名它。在現代中國,由於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自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並且外形獨特,能夠是被引力捕捉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便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第陳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現代用它來編年,因此稱為歲星。 在東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稱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局部歐洲言語中的土星稱號)因此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定名的。中國現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陳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盤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盤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定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經過天膂力學盤算後被發明的行星。由於天王星的軌道與盤算的差別,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能夠的地位。1846年9月23日柏林地理台台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地位發明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現在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分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明。由於它離太陽最遠,因而也十分冰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中央很類似,因而稱為「Pluto」。
希望採納
C. 九大行星最早是誰發現的謝謝了。
從04年開始只有八大行星了,冥王星被開除了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肉眼就能夠看見
D. 太陽系八大行星在什麼年代發現的
1.水星: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被蘇美爾人發現,1978年冥王星被准確測定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水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小質量也最小的行星.
2.金星:17世紀初,伽利略發明了第一台望遠鏡,觀測到了金星的圓虧,這一發現駁斥了地心說,為哥白尼的日心體系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3.地球.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隨後,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給出了地球是球體的第一個科學證據,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第一次算出了地球的周長.
4.火星:有許多地方與地球類似,但由於早期天文觀測條件有限,火星觀測靠的只是主觀記錄,誤差很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空間探測器在火星著陸.
5.木星: 木星的亮度僅次於金星,中國古代用它來定紀年,西方天文學家則稱木星為「朱庇特」,1979年3月宇宙飛船「旅行者」一號發現木星也有環,但非常昏暗,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
6.土星:伽利略於1610年用自製望遠鏡觀測土星時,曾誤以為土星是由兩個形體組成,並沒有想到自己是第一個看到土星光環的人.半個世紀後,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才揭開了土星光環之謎.
7.天王星:1783年,天王星被證實存在.由於天王星公轉周期相當緩慢,在歷史上曾多次被誤認為是恆星.
8.海王星:天王星發現不久,人們便注意到它的運動有些奇怪,總是偏離天體運行的軌道,於是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另一顆行星的干擾造成的.1846年9月18日,法國天文台的惠威耶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軌道和質量,並命名為海王星.
9.冥王星:發現最晚的一顆行星,1930年2月18日,克萊德·湯博洛在雙子星座的底片中發現了這顆行星.
E. 誰創造了銀河系及太陽系
都說宇宙是一個奇點大爆炸而產生的,但這個奇點又是什麼?是物質嗎?物質又是什麼產生的?非常奇怪,這么小的一個奇點,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能量,行成那麼大的宇宙?宇宙大爆炸以後,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個個的星系逐步行成,銀河系只是其中的一個,太陽系又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小星系,地球又是太陽系中的一個行星,我們又是地球的一個小小的單元。萬有引力是星系行成的真正的因素,而物質包括宇宙前奇點的物質,才是宇宙行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奇點中的物質,應該是物質的最小微粒,什麼介子誇克還小多少倍的微粒,這都是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的事,我們這些愛好者弄不明白。
F. 七大行星是誰發現的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墨丘利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Hermes (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並掌管商業、道路、科學、發明、口才、幸運等的神) 。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7�7)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之為Aphrodite(阿芙羅狄蒂),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Venus ,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也許是對古代人來說,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顆。(也有一些異議,認為金星的命名是因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於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該亞, 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因為火星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Mars(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Ares)命名它。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家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Lowell「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麼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在古代中國,因為火星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 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木星是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Jupiter,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Zeus)。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Uranus, 應讀成"YOORa nus"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後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 �6�1可夫�6�1亞當斯和埃班�6�1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長約翰�6�1格弗里恩�6�1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古希臘神話中海神叫波塞冬 (Poseidon)。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Pluto就是希臘人稱之為Hades(哈迪斯)冥界之神。
G. 人類在什麼時候發現九大行星的
人類發現九大行星的時間分別為:
1、水星: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
2、金星:
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曉。除了太陽與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顆。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的星構成的,晨星叫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
3、地球: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4、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好的住所,它受到科幻小說家們的喜愛。
5、木星: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
6、土星: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
7、天王星: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
8、海王星:
1848年海王星被發現的時候曾出現過一些困難。一開始人們犯了一些錯誤,1612年伽利略觀察到了這個行星,並將其判定為木星的衛星。
9、冥王星: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
H. 宇宙是誰創造的
千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社會,在無法解釋的情況下,人們只好把目光集中在神的身上,認為是神創造了宇宙和整個人類世界。在科學不但發展的今天,這個觀點依然不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在發現力學原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力學三定律理論,並進而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理論,開創了古典物理學的輝煌時代。但是在解釋關於第一推動力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時,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陷入了困惑之中,因為在他那個時代是無法從理論上找到合適的答案的,於是他把宇宙第一推動力歸於上帝,認為是上帝推動了宇宙的最初運動。 顯然教會非常認同這一觀點,這和《聖經》中強調的觀點是相同的,即上帝創造了一切,這也是創造學說產生的基礎。過去,創造學說統治著學術界,使學者們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達爾文首先打破了創造學說的壟斷地位,他提出了「物種進化學說」。雖然達爾文只是在生物進化理論方面否定了上帝造人的觀點,但他的理論所造成的影響使巨大的,從根本上動搖了創造學說的理論基礎,使科學發展史觀佔了上風。 然而我們那些科學家總是無法解釋一些最關鍵的問題,而正是那些最關鍵的問題使科學發展觀陷於尷尬的境地,「宇宙大爆炸理論」即是如此。1927年,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提出了宇宙膨脹理論,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這樣解釋宇宙起源的: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中,後來發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開,形成了我們的宇宙。 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復雜的,現在只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在這150億年中先後誕生了星系團、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太陽系、行星、衛星等。現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在「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初宇宙的那個點是如何產生的。根據大爆炸理論,星系連同其它所有的恆星和行星都產生於一個所謂有的奇異點。這個奇異點中集中了所有宇宙最原始的物質。而科學家們對這一奇異點物理參數的評估則是:溫度為1031 K,潛藏的能量密度為1098 爾格/立方厘米(作為比較,恆星內部最高溫度為108 K,而中子星的物質密度為1015 克/立方厘米)。 說得通俗點,有這樣一個像地雷似得容器,它把宇宙的所有物質全部裝入其中,只要點燃它的引信,它就會形成一個劇烈的爆炸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決定宇宙的發展形態。現在的問題是:誰來把宇宙的物質裝入這個地雷一樣的容器,而又由誰來點燃它的引信呢?當然不會是在伊拉克製造恐怖事件的伊斯蘭恐怖分子;更不會是在中國新年放爆竹的頑皮孩童,能夠坐到這一點的只要一種選擇,那就是上帝。這也就難怪教皇約安-帕維爾二世在其書信中稱當代的宇宙論與《聖經》中的論述不謀而合。顯然這樣的結果是科學家們始料未及的。 一直以堅持唯物發展史觀的中國科學界曾堅持抵制「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它是唯心發展史觀的產物。但在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強調尊重科學,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科學界開始認真對待和接受「宇宙大爆炸理論」,前不久曾被熱捧的科普電影《宇宙與人》就反映了這種觀點。另外伴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一些曾困擾科學家的許多問題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其中就包括「黑洞」理論。在愛因斯坦對宇宙射線的觀測研究中,關於宇宙射線為何發生彎曲是個很難解釋的問題,似乎宇宙中有一種超力量牽引著宇宙射線,讓它發生偏移。後來人們開始用「黑洞」來解釋這個問題,認為「黑洞」聚集著巨大的能量,,它不但吞噬著星球,還吞噬一切能量,甚至連光線也不放過,宇宙射線之所以發生偏移就是「黑洞」在作怪。「黑洞」理論影響之大令人難以置信,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英國科學家霍金在中國家喻戶曉,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盡管沒有一兩個人能看懂,可在中國它是最暢銷的科學讀物,如果有人說不知道「黑洞」理論,會被別人當怪物來看的,盡管沒幾個人能理解「黑洞」理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令人感到滑稽的事情出現了,我們認為最科學的理論卻造就了一個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論,這真讓我們那些自詡科學至上的科學家們無地自容。好在一個新的理論為科學家們打了個圓場,那就是電磁宇宙理論,該理論基本觀點從三個方面體現:第一,宇宙將永遠存在;第二,宇宙間的所有物質在各種頻率范圍內都發生著能量交換——從超低頻至超高頻;第三,宇宙間的一切活動都是循環發生的(行星產生於黑洞,之後又濃縮成黑洞)並遵循著守恆定律(能量、電荷、物質)。電磁宇宙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宇宙是一個超環面系統,其中的眾多星系都由宇宙磁場連接在一起,螺旋形的超環面宇宙磁場控制著所有的星系流。各個星系群由黑洞帶隔開,而黑洞帶則是孕育和產生星系之處,部分科學家稱之為星系「產房」。 我們注意到,電磁宇宙理論忽略了對初宇宙的關照,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星系和「黑洞」互為起點和終點,宇宙中的大爆炸其實就是星系的誕生過程。由於宇宙間存在著數不清的星系,所以可以推測,宇宙間的大爆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就是說,宇宙間的星系誕生和滅亡每秒都在發生著。 雖然電磁宇宙理論已經慢慢被人們所接受,但「宇宙大爆炸理論」還是有著巨大的市場,許多人還不願意放棄他們的希望。曾有消息說,美國宇航局2007年計劃發射一個高功率X射線望遠鏡GLAST。按照天文物理學家們的計算,該望遠鏡的敏感度足以發現微型黑洞的波動。宇宙超級結構理論將最終得到實驗證實。
I. 地球是誰發明的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
地球不是誰發明的,只是在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而已。
J. 太陽系的奧秘是誰發現的呢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1560年8月,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天文觀象台預報:本月21日將發生日食,在哥本哈根就可以觀測到。
十四歲的第谷·布拉赫和其它許多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的青少年一樣,抱著很大的興趣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果然,1560年8月21日,哥本哈根的人們看到了這次日食。這件事引起了第谷的深思。他想:既然能預先測出日食發生的時間,那麼天體的運行一定是有規律的,如果我能夠探索出這神秘的規律,探索出這宇宙的奧秘該多麼好啊!從那以後,他真的迷上了天文學。
第谷不僅經常觀測天象,而且還閱讀了大量的天文學著作,古希臘時期的托勒密的《天文學大全》使他如獲至寶,他成了一個托勒密的崇拜者。由於他不走「正路」,不想好好學「做官」,反而迷上了天文學,使他的伯父十分不滿。
為了把第谷引上仕途之路,讓他放棄天文學研究,伯父又在1562年把他送到了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在那裡學習法律,並且還給他派了一個家庭教師,監督他學習,好在這個家庭教師既不敢不聽第谷伯父的吩咐,又不願意惹小主人生氣,對第谷的監督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第谷還可以悄悄地研究他的天文學。
1566年,第谷的伯父死了,第谷一下子就自由了。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從事他酷愛的事業——天文學研究了。
第谷終生一直堅持天文觀測,並且研究他的宇宙體系。他的運氣也非常好,他多次觀測到了日食。1563年他觀測到了罕見的土木星交匯,1572年他又觀測到了仙後星座的超新星爆發,1577年還觀測到了慧星,並認定了慧星距地球的距離比月亮遠。尤其是1572年對超新星的觀測,使第谷受益極大。
1572年11月11日,太陽落山後,第谷同往常一樣開始觀察天象。天越來越暗時,他發現在仙後星座旁邊出現了一顆新的明亮的星星。這時的第谷對星空已經是了如指掌了。他深知仙後星座旁邊以前是沒有這么一顆星的,於是,從這一天開始第谷每晚持續不斷地對這顆星進行觀察,他發現這顆星一夜比一夜更亮,最後超過了金星的亮度,後來甚至在白天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就看見它了。過了一年,這顆星漸漸地暗了下去。又過了四個月,這顆星終於在天幕上消失了。這顆星在天空存在的十六個月當中,第谷以驚人的毅力,不分寒暑,憑一雙肉眼一直堅持觀測,並且作出了詳細的記錄,積累了非常寶貴的天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