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你在教學實踐中是怎樣整合教材的 英語陝西旅遊出版社
在日常教學中,我是這樣理解和把握教材的:
在《約數和倍數》這節課教學中中,由於新概念多,我補充了一些活動,以此增強對概念的理解。在練習環節中設置了「找朋友」這一游戲,讓學生每人按順序拿一張卡片,然後,我拿出一張寫有8的卡片,說:8的朋友快快來!學生對照自己的卡片,思考是不是8的朋友,我讓「6的朋友們」分別說出原因(即自己的數字能不能被8整除,自己是8的約數還是倍數?)較好的鞏固了對本節知識(整除、約數、倍數)的理解。通過這一游戲,拓寬了學習應用數學的空間,使內容更加活潑生動,數學充滿了靈動之氣。這樣的教學安排不是教材上原有的內容,而是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訓練空白,對內容作了適當的補充和延伸,在這動態的數學活動中,真正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實現了新課程標准要求的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不能否定,現行的教材都能較好的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知順序和心裡發展順序而進行編寫的。但是,還應該明確,編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發展的規律,而且是從編者視角出發的學生群體的共同發展規律。因此,教材難於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識和心裡發展上的差異。基於這一事實,不僅提出了教學要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要求,同時也為創造性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教學時,教師應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和內容順序,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數學知識。
㈡ 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語新教材
楊佳琴 (南澗縣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角度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使用。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順序調整,拓展和刪減教學內容。
〖關鍵詞〗新課標 教學順序 教學內容的拓展、刪、減。
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的作用在於規范,即規范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這種教材觀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都拘泥於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重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
新課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觀,即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其根本特徵是「範例性」。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材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的教學活動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通過「話題」進行交流,從而獲得發展。教材內容不等於課程內容,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准。教師不能僵化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等角度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也就是說,對教材的處理,要在「調」「增」「刪」三個字上下工夫。
一、教學順序的調整
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時,教師首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材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調整單元之間的順序
單元之間的調整就是對各單元的先後順序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將相關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教學,有助於學生更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將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安排在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的同時或發生的前後進行教學,例如,筆者把Go for it 下冊第9單元How was your weekend ? 安排在下雪之後,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南澗看到雪景可說是十年罕見。筆者首先由一般現在時Today is sunny 推出一般過去時It Was snowy yesterday , 並提示學生劃線部分的動詞變化,讓學生自己歸納am is → was,are→were.再由行為動詞例句we play basketball today 推出 but we played snow yesterday . 提醒學生行為動詞的變化,即play→played . 通過幾個例句,要求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對比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的構成。又如下冊第12單元的祈使句,筆者根據話題相關的第2單元將其整合,通過合並整合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祈使句的肯定、否定形式。事實上祈使句跟平時的生活、課堂教學相關,學生在不上第2第12單元之前就非常熟悉,通過兩個單元的整合,學生就更加應用自如了。對單元教學順序的調整,可以激活學生認知的興奮點,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慾望,使他們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2、單元內的調整
單元內的調整是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如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的特殊問句及其回答。一般過去時學生比較難掌握,學生對其熟練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訓練,如果學生對一般過去時只是一知半解,那麼學生的聽力部分肯定是聽而生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教師可將聽力部分放後,先讓學生弄清一般過去時,接著教師講授Section A 部分 的1a、1c、2a、2c內容,並加以訓練。再來上聽力部分,這樣學生聽起來就容易多了。section B部分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來定。
3、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
有時教材中的個別語言材料或過於枯燥,或呈現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根據需要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單元第9課中有there be 句型的教學內容。教材編者在該課中設置了一幅圖和一段16行的閱讀材料。由於學生初次接觸這個語法項目,並且該句型的中英文差異較大,教材又是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直接要求學生閱讀該文段,這對初一學生來說不僅難度大而且很乏味。此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更容易為學生接受的活動,比如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圖片先教授關於家居的單詞和there be句型,待學生基本掌握後再設計一個任務:了解教師新居的情況,並根據教師的回答畫出草圖。教師還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景:教師告訴學生自己剛剛搬了新居,並問學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況以及想知道哪些情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剛學的單詞和句型進行討論。討論後,學生以組為單位向教師提問,並從教師那裡得到問題的答案。這個設計的優點在於:口語練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就能夠跟上學習時度,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避免閱讀長段文字的枯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需求是多樣的,分組活動可以使學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滿足,從而能體現尊重差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上述教學情景本身具有真實性,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前提是信息差的存在,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教師新居的情況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二、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重「精」輕「泛」的傾向,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這嚴重製葯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擴展相關教學內容。人教版下冊第4單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關職業的名詞,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教師可以提前做調查,了解學生家長所從事的職業,在課堂上適當擴展詞彙,之後讓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情況,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較為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也可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於教科書,而是涵蓋了包括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碟、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以及報紙雜志等其他課程資源。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本本」學習中走出來,設法豐富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拓寬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發展到積極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上來,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刪減教學內容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別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調整,刪減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有些同類型的練習數量過多,則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僅要縮減材料數量,還對其進行教學方法的處理,那麼就是質量的縮減,即調整教學要求,教材Go for it下冊第三單元Section B 中This is…句型多次出現。這個句型學生在上冊第三單元就學過而且非常熟悉,如果教師不根據學生實際,仍然按部就班,這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遇到此類情況,可以採用「省略法」或換種說法,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一次常規的聽力訓練或換用There be…句型,I am pande等擬人化形式,這樣更能體現學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材取捨和調整的本質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涵著整齊劃一的教育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教材對具體教育情景的適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在談到英語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問題時,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概念,並以此作為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的出發點。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學情景特點,如學習者特點、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班級規模等;內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內容和組織,如話題內容、覆蓋的技能、語言水平和練習分級等。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本質上是一個「匹配」的過程,即改變教科書的內部特徵,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學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將這種「匹配」稱為「適合」原則,即「教材、教法、學生、課程目標、目標語及其語境、教師的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幾個相關變數之間的適合性」。也就是說,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和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
另外,教師最了解具體的教學情景,了解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確和靈活地處理教材的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即使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不是完全「復制」教材,總是或多或少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和教育情景相互適應,使課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同時也更能彰顯教學的個性和體現課程實施的差異性。
教師對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實際上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正確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教材編寫者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教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景對教材進行調整和取捨。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教材編寫者之間,學生與教材編寫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對話」空間。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老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完善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2] 英語新課程標准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3]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4] 英語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教學與管理,2004年第12期 。
㈢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單元之間的調整指依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
2.單元內的調整 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3.課內調整 指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課時中幾個部分的順序。
(二)重新調整和組合教學內容
(三)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中學生正處於記憶的黃金年齡段,其大腦對語言吸收的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應運用遺忘規律來引導學生記憶單詞,同時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使他們成為高效的學習者。教師還應適時增加相關的閱讀和寫作訓練,或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等。此外,教師還應設法拓寬教學資源的途徑,比如,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碟資料、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以及報刊雜志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引起資源,採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
(四)更新教與學的方式,活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應磁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需,為我所用。
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不僅能夠激活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創設出更多有意義的活動,使課堂充滿活力。
教學設計應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通過課堂延伸出來的活動更具有活動性、創造性和使用效率。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幾點嘗試摘自《基礎英語教育網》於潤朴摘要: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本校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材使用
黑龍江省大慶地區的小學從2001年秋季開始使用《英語》(新標准)教材。總結幾年來的使用情況,一線教師大都認為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改變「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2001)(以下簡稱《課標》)在「教材使用建議」中也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按照這個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了嘗試和實踐,以下談談幾個方面的理解和做法,與同行交流。
(一)適當補充或刪減教材內容,突出重難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分清主次,把握重點,適當地刪減或補充教材內容。刪減就是要求教師改變過去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做法,強化能力訓練,淡化知識點訓練,減少對語境性詞語和句子的教學、訓練時間;補充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適當增加有關內容的學習和操練的時間,科學地設計任務型活動,引導學生在任務活動中運用語言。
例如,在一年級起點教材第三冊第六模塊Weekend Activities這一課中新授詞彙非常多,而且在課文中又出現了有關單數第三人稱的問答。這些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顯然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編者的意圖,筆者並不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出現的所有內容,而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第一、二人稱的問答上。這一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很大的聯系,掌握起來不太困難。至於單數第三人稱,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句子的語義功能,而不必追究能否正確地把動詞變成單數第三人稱形式。通過給出正確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將不同的語法現象進行對比,初步感知單數第三人稱的語法知識。實際上,單數第三人稱的語法現象曾出現在不同冊或同冊的不同模塊中,教師需要從總體上做好計劃,打破年級、模塊的界限,把教學難點分散到教材的各冊、各個模塊中,從而使學生在同一語法現象不斷循環反復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語言知識。
(二)分散語言知識點,提高再現率
針對部分模塊中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多、知識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分散語言知識點,然後適時地循環反復地呈現這些語言知識。教師不必要求學生在通過一次講解和一次活動後就完全掌握某些知識,而應該在不斷地反復、循環地講解和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同時,教師也不必要把一個單元中所有的語言點都進行全面深入的講解,而應該適當地分散重點和難點。對於以前出現過多次並在本課需要歸納的語言點,可以適當地重點講解和訓練;對於新近出現的語言點,則只要求學生理解其在本課的最基本的語義功能,能初步運用即可。
另外,針對語言知識起點高的問題,教師應該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早滲透,重積累。早滲透是指在進行某些詞語或某項語法正式教學之前,先有意識地在前面的課文中少量地、重復性地出現,使學生對其有所接觸和了解,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重積累就是把已學過的詞語或語法與新授內容結合起來,以舊帶新,溫故知新,逐步積累,循序漸進。例如,在第五冊教材第11模塊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表示月份的詞彙,如果放在一起集中學習,難度肯定會非常大。這時就需要教師把語言點分散開,提早滲透這些詞語,以降低以後學習的難度。
在把語言點分散開來進行教學的同時,教師需要在備課的時候特別注意,要有一定的計劃性,不能孤立地以模塊為單位去備課,而要在通覽幾冊書的基礎上,仔細分析、比較、研究,再決定哪些模塊的知識點比較集中,而且是可以分散的,分散到哪些模塊中去,以及以什麼方式去加以滲透。
(三)聯系實際生活,替換教學內容或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適時地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例如,在講到教材第五冊第2模塊中「Let』s do something for somebody.」這一句子的時候,正值教師節的前幾天。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個主題為 「Let』s do something for our teachers!」的小組活動,以替代活動用書中的練習。先為學生列出學過的相關動詞短語,然後要他們用英語提出建議。每個學生都表現得非常積極,提出了「Let』s make some tea for our teacher!」 「Let』s make a card for our teacher!」 「Let』s sing a song for our teacher!」等等。此類練習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並在實踐中運用所學語言。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常規的「Act it out」的活動,教師可以改換活動方式。例如,在第一冊第11模塊Location一課中,筆者改換了通常的朗讀活動,將其設計為「猜一猜」的活動:由學生把一些學過其英語單詞的學慣用品藏在教室內,用「Where is the...?」提問,其餘學生則用「Is it in the...?/ Is it on the...?/ Is it under the...?」等句型來猜,以達到鞏固和應用in,on,under三個介詞的目的。
(四)擴展教學步驟,創造發展空間
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決定是否增加准備性的步驟以擴展教學活動,從而降低活動難度;或者延伸原有的活動,為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
例如,在學完100以內的數字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英語數字表達的規律,進而掌握100—1000以內的數字。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活動,要求學生各自深入商場、超市調查並記錄指定的幾件物品的價錢,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反饋和比較。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數字的表達方法並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英語歌曲是延伸和鞏固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在教學中除了教授《英語》(新標准)這套教材中編排的歌曲和歌謠外,還另外引入了一些歌曲來學習「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等問候語和日常用語。在結束Family和Jobs這兩課內容之後,筆者又教學生唱「Finger Family」和「My father is a doctor, my mother is a teacher」兩首歌來鞏固相關的詞彙。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輕松地接受語言知識,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五)調整教學順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將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在處理主題為Festival的這一模塊時,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較為真實的學習環境,體驗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意將本部分教學內容調整至聖誕節前一天進行教授。在這一天,學生們自己簡單地布置了教室,教師扮成聖誕老人,給他們分發禮物,並向他們介紹聖誕節的來歷、聖誕老人的故事和西方人過聖誕節的風俗習慣,然後請他們比較中國人過春節和西方人過聖誕節的不同。學生們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空前地高漲起來,原本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成了他們都感興趣、願意學習的內容,使本課不僅得以順利進行,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學習第一冊中的英文數字時,在大多數學生已熟練掌握了1—10英文單詞認讀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提前教授安排在第四冊的11—100的數字,而沒有必要一定要等用到第四冊的時候再去教學這些數字。通過這樣的調整,適當地將一些教學內容提前,可以補充一年級的教學內容,減輕後面的教學壓力。
(六)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再利用
《英語》(新標准)為教師提供了活動手冊、教學掛圖和詞彙卡片等,這些資源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大量信息。插圖、掛圖和卡片都是靜態的,教師要善於讓它們動起來。例如,教材所配的教學掛圖沒有文字,教師就可以把它用於課前,讓學生看圖,或者通過老師提問,或者讓學生看圖說話、猜想、聯想、推斷來導入新課,為課文教學做一些適當的鋪墊。在新課講授過程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熟練到一定程度後,教師就可以出示掛圖,並板書對話或故事中的關鍵詞,讓學生嘗試看著圖上的不同情景及板書提示,復述課文內容。在學習「Make a Milkshake」,「Make Some Tea」,「Tree Planting」等內容順序性比較強的課文時,可以把整張的掛圖剪開使用,讓學生通過排序的練習來幫助他們復述課文。在教學中還可以把小幅的圖片進行塑封,用水性的記號筆書寫相應的注釋內容,以便反復使用和書寫不同的內容。
活動手冊的使用也是如此。在低年級有很多聽音塗色的練習,這樣的練習錄音一般較快,而塗色完成起來卻需要較長時間。為了不耽誤過多的時間,教師不妨讓學生根據聽力練習內容先畫一點,當時校對,等課後再完成其餘的塗色任務。在每次的聽力練習時,教師可以重放錄音,給學生多留一點思考解題的時間,保證他們聽懂了錄音內容。有些時候,教師還可以把錄音材料重新組織,編成新的錄音,這樣原本已經做完的練習就變成了新題。
《課標》倡導教師善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是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校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㈣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語教材
怎樣才能又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呢?我想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才是搞好英語教學的關鍵。 一、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前提 1、什麼是教材。 一提起教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學校發給學生,供課堂教學使用的課本。教材是否完全等同於課本,了解了這個最基本的問題,我想也會有助於我們准確地去解讀和使用教材。我們現在所謂的教材就是指教科書,尤其是指學生能夠購買的教科書。但是,教材本身並不局限於學生用的那個課本,比如說教師用書,練習冊,還有磁帶、包括多媒體光碟、甚至是卡片、掛圖等等,都屬於教材的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完善,網路,電視節目,報紙,這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一部分,他們都屬於英語課程資源,都是英語課程的核心學習材料。所以教材不完全等同於課本,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材料,都可以稱之為教材。 2、分析教材,有的放矢。 許多老師對過去的教材情有獨鍾,每個單元里邊的課文、對話練習、語法等等,條條框框很清楚,學生學起來輕松易懂。那麼現在的這些新教材呢,給大家的印象是單詞量過大,板塊不清楚;新詞彙到處都有,語法也比較分散,練習和活動也是混在一起的,老師們感到很迷惑。多數老師對這種新的教材編寫思路還不太認可,或者說還不太容易接受。我個人倒是覺得新教材有它的獨到之處。新課標理念下編出來的教材,為學生為教師留的空間比較大,它的彈性、它的選擇性比較多,另外,提供的資源量也比以前大,當然這個時代性更是比以前強了。還有,就是它更貼近於人文,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英語還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是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廣博的知識,要有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等。新的事物的出現,新的要求的提出都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而且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潛心研究,認真分析,在搞好教學的同時自己也得到豐富提升。自從教授新教材以來在知識方面我不再局限於課本,知道了很多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內容;在能力方面我學會了搜集,整理,掌握了任務型學習等方法;在情感方面,和學生一起共同探討學習,共同進步,沒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總的感覺是和學生在共同成長,雖然有點艱辛但是很值得。 所以我認為一定要研究新教材,適應新教材學會處理新教材。那麼怎樣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新教材呢? 二、取捨和調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法寶 《課程標准》對教材的使用也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要求,就是「教師要善用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地取捨和調整」。對於教材的取捨與調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首先我們要敢於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 過去一提到教材,大家就認為教材就是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前是受條件限制我們也很少找到更多的英語資源,多數依靠手頭的教科書或簡單的實物,圖片進行教學,教材是單一的。現在我們的教學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材的版本也層出不窮,但是什麼樣的教材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作用:它是非常有用的教學材料,又能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又是非常有系統、有條理的,更好的利於教學,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材的消極作用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一套教材,不管你怎麼好,還是受一定的限制的,如:編者的水平,材料的合適度,學生的地區差異等。所以教師對於手中的教材要敢於挑戰,敢於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取捨和調整。 其次要善於取捨和調整。 教師不是教材的被動使用者,而應該是教材的積極開發者。即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基礎之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一些內容的調整和方法的改變。對此我深有感觸。。 三、整合教材的幾點建議。 1、不要過於擔心取捨和調整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取捨的是教學材料。調整的主要是教學方法,教學順序,教學的難易度。只要符合課標要求,學生可以容易的接受就沒有問題。很多人總是放心不下舍的內容,不細講總怕考試時會丟分。其實取捨乃靈活運用也,有些東西不講無關緊要的。 2、不要唯考試中心論,過分整合,集中處理。 前面多次提到了不要照本宣科,教材至上,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教學內容就像是一棵大樹的軀體,離開樹葉做裝飾不會很茂盛。我們也不能考試考什麼我們教什麼,或者把詞彙,語法等單提出來集中處理這樣都不是有效整合教材的初衷。 3、教師之間要精誠合作,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及整合教材提出了新的挑戰。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感受與大家共享,擁有團隊意識,才可以是自己的教學水漲船高。 總之,搞好英語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基本的還是熟知課程標准,根據學生需要,大膽﹑理智﹑創新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師也要提高教材的使用智慧,更好的搞好英語教學。
㈤ 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英語教材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地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可見,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因此,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補充和刪減 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允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補充。以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當然,我們的補充或是取捨時,不應該影響到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避免為了考試而隨意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如:在教學樂顏色單詞後,我們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拿出自己的彩筆盒,上面有更多的顏色單詞,根據他們的能力和需要再補充幾個,他們一定也十分樂意接受。 二、替換教學內容或活動 教學內容和活動同樣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適合的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 三、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 在某些教材中,教學活動的難度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我們認為某個活動太難,就可以擴展活動的步驟,增加幾個准備性或提示性的步驟,從而降低活動的難度。如果活動太容易,我們可以對原有的活動進行延伸。 請各位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㈥ 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英語教材 詳細
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英語教材 現代外語教學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學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地利用其他課程資源
㈦ 結合英語教學案例,說說自己是如何開發教學資源的,或者是如何創造性地利用教學
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的作用在於規范,即規范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這種教材觀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都拘泥於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重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
新課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觀,即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其根本特徵是「範例性」。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材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師生進行的教學活動不是為了記住「話題」本身,而是為了通過「話題」進行交流,從而獲得發展。教材內容不等於課程內容,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准。教師不能僵化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等角度對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也就是說,對教材的處理,要在「調」「增」「刪」三個字上下工夫。
一、教學順序的調整
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時,教師首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材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調整單元之間的順序
單元之間的調整就是對各單元的先後順序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將相關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教學,有助於學生更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將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安排在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的同時或發生的前後進行教學,例如,筆者把Go for it 下冊第9單元How was your weekend ? 安排在下雪之後,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南澗看到雪景可說是十年罕見。筆者首先由一般現在時Today is sunny 推出一般過去時It Was snowy yesterday , 並提示學生劃線部分的動詞變化,讓學生自己歸納am is → was,are→were.再由行為動詞例句we play basketball today 推出 but we played snow yesterday . 提醒學生行為動詞的變化,即play→played . 通過幾個例句,要求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對比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的構成。又如下冊第12單元的祈使句,筆者根據話題相關的第2單元將其整合,通過合並整合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祈使句的肯定、否定形式。事實上祈使句跟平時的生活、課堂教學相關,學生在不上第2第12單元之前就非常熟悉,通過兩個單元的整合,學生就更加應用自如了。對單元教學順序的調整,可以激活學生認知的興奮點,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慾望,使他們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2、單元內的調整
單元內的調整是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如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的特殊問句及其回答。一般過去時學生比較難掌握,學生對其熟練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訓練,如果學生對一般過去時只是一知半解,那麼學生的聽力部分肯定是聽而生畏。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教師可將聽力部分放後,先讓學生弄清一般過去時,接著教師講授Section A 部分 的1a、1c、2a、2c內容,並加以訓練。再來上聽力部分,這樣學生聽起來就容易多了。section B部分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來定。
3、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
有時教材中的個別語言材料或過於枯燥,或呈現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根據需要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單元第9課中有there be 句型的教學內容。教材編者在該課中設置了一幅圖和一段16行的閱讀材料。由於學生初次接觸這個語法項目,並且該句型的中英文差異較大,教材又是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直接要求學生閱讀該文段,這對初一學生來說不僅難度大而且很乏味。此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更容易為學生接受的活動,比如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圖片先教授關於家居的單詞和there be句型,待學生基本掌握後再設計一個任務:了解教師新居的情況,並根據教師的回答畫出草圖。教師還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景:教師告訴學生自己剛剛搬了新居,並問學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況以及想知道哪些情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剛學的單詞和句型進行討論。討論後,學生以組為單位向教師提問,並從教師那裡得到問題的答案。這個設計的優點在於:口語練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就能夠跟上學習時度,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從而避免閱讀長段文字的枯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需求是多樣的,分組活動可以使學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滿足,從而能體現尊重差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上述教學情景本身具有真實性,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前提是信息差的存在,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教師新居的情況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二、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重「精」輕「泛」的傾向,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這嚴重製葯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擴展相關教學內容。人教版下冊第4單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關職業的名詞,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教師可以提前做調查,了解學生家長所從事的職業,在課堂上適當擴展詞彙,之後讓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情況,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較為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英語,也可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於教科書,而是涵蓋了包括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碟、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以及報紙雜志等其他課程資源。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本本」學習中走出來,設法豐富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拓寬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發展到積極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上來,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刪減教學內容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別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調整,刪減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有些同類型的練習數量過多,則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僅要縮減材料數量,還對其進行教學方法的處理,那麼就是質量的縮減,即調整教學要求,教材Go for it下冊第三單元Section B 中This is…句型多次出現。這個句型學生在上冊第三單元就學過而且非常熟悉,如果教師不根據學生實際,仍然按部就班,這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遇到此類情況,可以採用「省略法」或換種說法,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一次常規的聽力訓練或換用There be…句型,I am pande等擬人化形式,這樣更能體現學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材取捨和調整的本質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涵著整齊劃一的教育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教材對具體教育情景的適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在談到英語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問題時,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概念,並以此作為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的出發點。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學情景特點,如學習者特點、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班級規模等;內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內容和組織,如話題內容、覆蓋的技能、語言水平和練習分級等。對教材進行取捨和調整本質上是一個「匹配」的過程,即改變教科書的內部特徵,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學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將這種「匹配」稱為「適合」原則,即「教材、教法、學生、課程目標、目標語及其語境、教師的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幾個相關變數之間的適合性」。也就是說,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和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
另外,教師最了解具體的教學情景,了解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確和靈活地處理教材的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即使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不是完全「復制」教材,總是或多或少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和教育情景相互適應,使課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同時也更能彰顯教學的個性和體現課程實施的差異性。
教師對教材的取捨和調整實際上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正確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教材編寫者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教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景對教材進行調整和取捨。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教材編寫者之間,學生與教材編寫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對話」空間。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老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完善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㈧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高中英語教材
給他們點樂趣,讓他們覺得學習很好玩、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