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白的全部解釋。
白
基本字義
1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顏色:白色,白米。
2. 明亮:~晝。~日做夢。
3. 清楚:明~。不~之冤。
4. 純潔:一生清~。~璧無瑕。
5.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卷。
6.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忙。~說。
7. 沒有付出代價的:~吃~喝。
8. 陳述:自~。道~(亦稱「說白」、「白口」)。
9. 與文言相對:~話文。
10. 告語:告~(對公眾的通知)。
11. 喪事:紅~喜事(婚事和喪事)。
12. 把字寫錯或讀錯:~字(別字)。
13. 政治上反動的:~匪。~軍。
14. 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族。~劇。
15. 姓。白姓16.京劇中的白臉:心很狡詐的人,丑角。
17、白席人。一種盛行於民國以前的職業。其功能第一:宴會開始後,為主者吃魚,他就會喊到:××吃魚,請大家現在吃魚。第二:宴會中吃客分等級。如果開始上雞,白客人就會喊:300錢以下的客請退出宴席。18、白,指銀子,泛指錢財。露白:在人前露出自己所帶的錢財。
詳細字義形容詞:
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丿,從日。「丿」意為「不」,寫在「日」的左上角,表示「在前的不算(日出前的天色不算)」,轉義為「開始(從日出開始)」。「日」指太陽。「丿」與「日」聯合起來表示「從日出開始(到日落前)的天色」。本義:日出與日落之間的天色。說明:1)漢字裡面有三種顏色概念是根據天上的事物確定的:白,是日出與日落之間的天色;紅,是彩虹外層色帶的顏色;紫,是彩虹內層色帶的顏色。2)「白」與「百」兩字形音義皆相關聯。「百」本義指「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這一時刻系列的頭和尾都在日出時刻,即從日出開始計刻,到下一個日出時,正好計滿100刻。由於「百刻制」的起終點都在日出時刻,而「白」的本義正好是「從日出開始」,因此就利用「白」字創造了「百」字。顯然,這兩個字是同時隸定的一對相關字。觀察甲骨文的「白」與「百」,兩字同樣具有形狀的相似性,因此判斷「百刻制」在商以前就有了,可能是在黃帝時代(2337 BC-2307 BC,見本網路詞條「三皇五帝年表」)就有了,因為古文獻記載黃帝時代「漏箭計刻」。)
2. 同本義 [white]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舉例: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從入合二。二,陰數。凡白之屬皆從白。——《說文》虛室生白。——《莊子·人間世》若白駒之過隙。——《莊子·知北游》白晝大都之中。——《漢書·賈誼傳》白玉不毀,孰為圭璋。——《莊子·馬蹄》須眉交白。——《莊子·漁父》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秦風·蒹葭》目辨白黑美惡。——《荀子·榮辱》太子及賓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戰國策·燕策》白首完節,爾尚念皇祖養士之仁。—— 明·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樣的潔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純潔;代表清流賢正 [pure;stainless]粉身碎骨渾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靜;指潔白明靜的心)
6. 亮;明亮。與「暗」相對 [light]雄雞一聲天下白。——李賀《致酒行》
7. 又如:東方發白;白日鬼(指日間公然招搖撞騙的人)
8. 一無所有 [plain]白手起家成業。——《雜纂新錄》
9. [漢字的] 字形寫錯(如筆畫錯或誤寫為同音異義的字)的或字音讀錯的 [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inese character]。如:念白字;寫白字
10. 又如:白文(不附加註解的書本正文;俗稱「陰文」,碑文或印文虛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沒有任何憑藉依恃而創建家業);白社(無人祭祀的土地廟,亦指荒無人煙的家鄉);白大人(沒有功名的人);白戰(徒手相搏);一窮二白
11. 顯著 [remarkable;marked;notable;outstanding]禮義不加於國,則功名不白。——《荀子·天論》
12. 真誠;坦白 [honest;frank]機心存於心中,則純白不備。——《莊子·天地》
13. 觀點或行動極端保守或反動的 [reactionary]。如:白軍;白匪
名詞
1. 古時罰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wine cup]屢讀屢叫絕,輒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飛觴舉白。——左思《吳都賦》
2. 戲曲或歌劇中在只說不唱的語句[spoken part in opera]。如:獨白;對白
3. 地方話 [dialect]。如:蘇白
4. 指白話,跟「文言」相對 [vernacular]。如:文白夾雜5. 姓白起,小豎子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動詞
1.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2.清楚,明白 [know;realize;understand]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高啟《書搏雞者事》
3. 表明;說明 [demonstate;show;explain]吾將以死白之。——《呂氏春秋·士節》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5. 稟告;報告 [report]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6. 上告;控告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accuse;charge]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7. 使…白 [turn white]乃斫大樹白而書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副詞
1. 白白,平白 [in vain;for no reason]咱們金玉一般的人,白叫這兩個現世寶玷污了去。——《紅樓夢》白什麼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還鄉》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無策的樣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戲
3. 單單;只是 [only]要是白來逛逛呢便罷,有什麼說,只管告訴二奶奶——《紅樓夢》
4. 竟。與「不」連用 [just;simply]。如:叫了半天,白不答應;白當(竟;竟然)
引申字義[1]
白,象徵著無比的高潔、明亮,在森羅萬象中有其高遠的意境。春風夏日,朗空的白雲,高曠而悠遠;秋夜澄空,月白風清,幽靜而清涼。春日的白玫瑰,夏時的白荷,秋天的白菊,冬季的白雪,千樣的潔白,萬種的風情,巧妙地為大地點綴出凈潔明亮的光彩。生活中,一碗白飯,一個白饅頭,入口的剎那,是否曾觸動過我們感恩的心?想起了老母親一輩子為我們做三餐,想過妻子做飯的辛勞,想到天下美味,養育著萬千的生命!我們是否會燃起感恩大地的孕育,感謝陽光雨露的滋養,感謝同胞的付出,感謝這來之不易的食物。餐前若能感恩點滴,或許品嘗起來,就更有番甜美的滋味了。白,代表著純潔。荷塘中蓮花朵朵,清純素雅,蘊意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潔凈剔透的白玉,蘊潤著純潔,有如君子之風。品德的恪守,猶如凈白的花朵與白玉。故先賢警示「細行不矜,終累大德」,正是對人品風范的垂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朝於謙那慷慨激昂的氣概與正義凜然的態度,是清白高超骨風氣節的顯現,這寧可粉骨碎身亦要保持清白的正氣,正是激勵後世子孫,堅守正道的典範。白,亦有明亮之意。東方發白,太陽冉冉升起,大地萬物勃然生動;夜幕低垂,潔白的月光,帶來了寧靜與溫馨,驅散了暗夜的陰沉。在我們的心中,也需要這樣亮敞的胸懷,一生清白,才能點燃智慧心光,照耀人生,走向光明大道。白頭偕老,是夫妻攜手的最初心願,踏上紅地毯的那刻,內心喜悅幸福,有情人終成眷屬!然生活中,總有些磕磕碰碰,此時,更需彼此互相體恤、寬容,相互珍惜,才能共同幸福地走完人生,這白發的相守,也是對一生珍愛承諾的兌現。在外的遊子,每當回鄉看到父母那滿頭的白發時,內心總會湧起深深的傷感。絲絲白發,包含多少辛酸,多少血淚,多少汗水,又有多少的關懷與呵護,這份至情厚愛,哪怕用我們一生,都難以報盡,又怎能做出讓父母傷心之事呢?白色,還有突顯的效果,尤其在深濃的色彩間,一道白色,幾滴白點,就能起極大的鮮明對比作用,難得的是白色有極大的包容度,任何顏色皆能與之相溶搭配。素白的奇妙作用,在生活中,一景一物,仔細觀察,方知白色的運用何其寬廣巧妙!而適當的留白更是高遠的藝術境界,人生也一樣需要一點留白,讓自己有迴旋餘地。白手起家,顯出不凡的能力,但又是何等艱辛奮發。范蠡在越王句踐復國後,知其可共患難不能同甘甜,於是急流勇退,到海邊結廬而居,經商勞作,因經營有道,沒幾年便積累數千萬家產。一介布衣白手起家,能成就一番事業,其智慧能力必超於一般,其吃苦耐勞的精神亦非常人能及,故當我們不幸跌入人生谷底之時,亦應有這樣的信心、能力、堅毅,重新踏出人生步伐,邁向新的成功起點。白,還有白費力氣、白忙一場的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上,精神體力有限,對於盲目馳騁於錢財名利、或感情等的追求,應認清方向,才不致於沉迷墮落,到最後白忙一場,空留遺憾!尤其在年壯時候,不能忽視了健康,或違背道德,或貪贓枉法,或不顧家庭。人生最不能錯過的是孝養父母與親情的溫暖,當我們洗盡人生鉛華,驀然回首,不能再為失去的親情喚回來時,一切的遺憾將永難揮去!何不及早懸崖勒馬,腳踏實地,安守本分,自 然會有果實結成。晚年憶往事時,才能暢然道:這輩子沒白活!同樣的一張白紙,可以畫上不同的圖案,猶如每個人,雖然都是一生,卻可以走出不一樣的人生道路。盡管紙上的一筆沒畫好,可能毀掉一幅畫;人生踏錯一步,也可能造成遺憾。然《弟子規》雲:「過能改,歸於無」,雖不小心會畫錯,但願意將它塗白重畫,還是可以畫出美麗的風景。雖然做錯了,但願意回頭自新,也還能重新迎向幸福光明的人生!《弟子規》教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3文言實詞
①白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白首不見招 《詠史》不知東方之既白(白:顯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賦》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訓儉示康》
③下對上告訴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 《蘇武傳》
④潔白要留清白在人間(以石灰等等潔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 《書博雞者事》
2. 談一談自己的發明創造的事例並寫一篇作文200字
3d列印技術,大家都不陌生了。
這是當今最先進的技術。
吸引了無數個年輕人。回
我便是其中的一個。答
於是在網上買了很多的零件。
在家裡用了好長的時間,裝起來這個列印機。
幾經周折。
裝了拆,拆了裝。
之後又咨詢賣方。
幾天的努力,
終於成功的裝好了這台3d列印機!
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一宿都沒有睡好覺,
然後買來原材料。
開始按照電腦上的指導,進行了第一次操作。
列印出了一個小漏斗。
這是我平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收獲。
是靠我的雙手親自製造出來的。
白色的小漏斗。
非常的精緻。
先進的科學技術,簡直是了得呀。!
我高興的跳了起來。
3d列印呢,
帶給我的快樂。
帶給我了榮耀。
我願意繼續發明創造。
對得起我的年輕時代,
我的心情非常的快活。
3. 白族人的語言文字是什麼樣的
白族的文字在歷史上有一種,叫做「方塊白文」是仿造漢字創造的一種文字,寫出來跟漢字差不多,跟契丹文、西夏文是類似的,這種文字在明代以前使用廣泛,現在近乎失傳了,在大理古城大理博物館(杜文秀兵馬大元帥府)有一個被亭,裡面就有這種文字的碑,最有名的是那塊《山花碑》,有興趣去研究一下。
此外,目前通用最廣的是拉丁白文,就是用拉丁字母書寫出來的拼音式白文,在劍川、大理都有學校在開展這種文字的白文教育,還有出版物出版了。
以上的兩種是大家范圍較廣的兩種,還有民間一些學者、白族同胞自創過幾種文字,但是通行度不高。建議你到網路貼吧的白族吧去看看,裡面就有這些東西。
4. 求助白居易詩人的生平介紹,詩歌風格,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中文名: 白居易
別名: 白樂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河南新鄭市(今鄭州新鄭)
出生日期: 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846年
職業: 現實主義詩人
主要成就: 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
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代表作品: 《白氏長慶集》,《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
葬於: 洛陽香山
祖籍: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的祖父後來在河 白居易半身畫像
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稹合稱「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與符離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和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並稱「符離五子」,他們同泛陴湖,游流溝寺,登武里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
白居易(11張)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 白居易全身像
[1]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較為有名。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影響最大,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簡歷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 白居易畫像
[2],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年)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杭州人為了紀念他還把靠西湖邊的一面,命名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誌銘。白居易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為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分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
為官
白居易題跋像
[3]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親白季庚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終成詩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 白居易石刻像
[4]酒,但由於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當然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台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友、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遊過。 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後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遊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裡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餘只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餚,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如此說來,與陶淵明的苦況,當然不同。 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如果沒有九天的疲勞,怎麼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天的酒醉,怎麼能娛樂自己的身心?」他是用酒來和勞動進行結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飲。他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在《贈元稹》一詩中說: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在《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一詩中說;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問劉十九》一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於石,立於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乾燥的時候. 釀酒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餘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 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 白居易半身像
[5]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朴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白居易坐姿畫像
[6]《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主題、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而且主題非常明確。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編輯本段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編輯本段創作總析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喻、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大體上,前三類為古體,後一類為近體。前三類大致以內容區分,但有相交。四類詩中,白氏自己比較重視前兩類,認為諷喻詩反映 白居易拱謁畫像
[7]了「兼濟之志」;閑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與元九書》)。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流暢自然,代表作有《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諷諭詩在形式上多直賦其事。敘事完整,情節生動,人物情節細致傳神。另一部分諷諭詩則採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託政治感慨。這兩類作品都是概括深廣,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曉暢明白。部分《新樂府》還採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閑適詩多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寧靜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他的詩風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傳極廣,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生活的嚮往和潔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詩也宣揚了知足保和、樂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詩從側面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說明他追求閑適只是無可奈何的解脫。感傷詩以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最為著名,形象鮮明,情節連貫,語言優美,同樣是膾炙人口的篇章。《長恨歌》歌詠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婚姻愛情故事,既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寄諷,更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傷和同情。《琵琶行》則有「天涯淪落人」的遭際之感,且語言成就突出。此二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善於鋪排烘托,聲韻流暢和諧,流傳甚廣。白氏還有不少贈酬親朋篇什,情真意切,摯朴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雜律詩在白詩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巔峰人物。 後代劇作家也多有據白詩故事進行再創作,如白樸、洪升根據《長恨歌》分別作《梧桐雨》《長生殿》;馬致遠、蔣士銓據《琵琶行》分別作《青衫淚》《四弦秋》。白詩詞句,也多為宋、元、明話本所採用。白居易不屬韓柳文學團體,但也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其《策林》七十五篇,識見卓著,議論風發,詞暢意深,是追蹤賈誼《治安策》的政論文;《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草堂記》《冷泉亭記》《三游洞序》《荔枝圖序》等文,均文筆簡潔,旨趣雋永。為唐代散文中的優秀之作。白居易還是詞創作的有力推動者,《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為文人詞發展開拓了道路。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等,白居易被稱為"詩魔"。
5. 白居易一生大概創作多少首詩
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情是詩的內容,言和聲是詩的表現形式,義是詩的社會效果。他分析了詩歌創作中的感情活動,說:「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策林》六十九)。又說:「樂者本於聲,聲者發於情,情者系於政」(《策林》六十四)。認為情感活動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緣起於社會生活中的「事」,密切聯系於當時代的「政」。因而,詩歌創作不能脫離現實,必須來源於生活,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6. 白族的代表人物
著名的白族民間文藝家中,男性居多,大多能識漢字,能用漢字型白文記錄和創作文藝作品。新中國建立後,他們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以下介紹幾名代表人物。
楊漢(1894— ) 大本曲「南腔」當代文藝家。雲南大理人。少年登台,青年時已熟習南腔的「三腔九板十八調」。1956年省級會演,獲得創作、表演、音樂、節目四個一等獎。後70高齡收徒傳藝。一生記錄、創作、演出數百本大本曲作品。演唱字正腔圓,極受歡迎,先後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文聯委員。
黑明星(1921— ) 大本曲「北腔」當代文藝家。雲南大理人。16歲登台演出。新中國建立後,先後創作了《上關花》、《龍王廟》、《改邪歸正》、《銀蒼玉洱》、《串春花》等數十個本子。還改編了《雙槍老太婆》等漢語本子。為中國劇協、雲南省曲協會員,州曲協主席。
李明璋 白劇大本曲「海東腔」代表藝人。大理州曲協理事、雲南省曲藝家。
張明德(1900—1973) 當代文藝家,雲南劍川人。1954年被吸收進劍川縣文化館從事專業創作。一生創作並演出了《紅軍長征》、《四二起義》、《征服老君山》、《迎接四化》等幾百個本子。演唱藝術高超,聽眾常聲淚俱下。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為中國作協雲南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王晉臣(1905—) 雲南耳源山區人。五六十年代,國家民委、文化部派員通過他搜集搶救了白族古歌《創世記》、《放羊歌》、《讀書歌》等。他還能將漢語《三國》、《水滸》的故事改編為「踏歌」演唱,並培養了西山區一大批徒弟。八十年代的著名「歌姆」是字發興,1990年時已85歲高齡,還能清醒演唱《創世紀》等著名古歌。
7. 白居易的長詩代表作
白居易(772~846)生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漢族,河南新鄭(今河南省鄭州新鄭)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太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出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8. 創造的創還念什麼怎麼組詞
創造的創來讀音是chuàng,另一源個讀音是chuāng。創組詞有:創意、創作、創舉、懲創、創傷、重創、創新、創業、創見、創立、創始、創匯、創優、創收、創刊、初創、草創、創口、創設等。
一、創意 [ chuàng yì ]
1、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
2、提出有創造性的想法、構思等。
引證釋義:漢·王充《論衡·超奇》:「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
二、創作 [ chuàng zuò ]
1、指文學藝術作品的創造。
2、指文藝作品。
引證釋義: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蓋創作猶魚之初漾於洲堵,繼起者乃泳游自恣,情舒而鱗鬐始展也。」
三、創舉 [ chuàng jǔ ]
從來沒有過的重要行動或做法。
引證釋義:清·葉廷琯《鷗陂漁話·白文公生日會》:「虔設牲醪,招邀朋侶,展拜虎邱祠下,祭罷飲福,談讌竟日而散,此實吳中創舉。」
9. 白居易當過什麼官,有名的創作有哪些
人物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鄧肖達曾說:「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分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10. 白居易在詩歌創作上有哪些貢獻
白居易詩歌創作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他的諷諭詩,其中包括《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這些詩篇廣泛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觀刈麥》《采地黃者》《重賦》《杜陵叟》等寫農夫的辛苦和賦稅剝削的沉重。這些作品都稱得上心苦力勤,直氣凜然。這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是十分突出的。諷諭詩在表現形式上,多數採用直賦其事的方法。《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縛戎人》《井底引銀瓶》等,敘事完整,情節生動,刻畫人情物態細致傳神,對發展中國敘事詩的傳統有積極的貢獻。白居易的感傷詩寫一時感觸,而往往有深沉的寄託。其中如著名的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長恨歌》歌詠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婚姻愛情故事,情緒感傷,寄託深微。《琵琶行》則有遭際之感。這兩首長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加以繪聲繪色的鋪排描寫,多方面的氣氛烘托以及流轉和諧的韻律聲調,藝術上達到很高成就。「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說明這兩首詩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所以清人趙翼指出,白居易「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甌北詩話》卷四)。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是平易淺切,明暢通俗。白居易的詩歌對後世文學有巨大影響。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詩風的啟示。此外,元、明、清歷代劇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為題材編寫戲曲,如《長恨歌》演變為白樸的《梧桐雨》、洪升的《長生殿》,《琵琶行》演變為馬致遠的《青衫淚》、蔣士銓的《四弦秋》等。白詩的詞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話本所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