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候風地動儀和地震觀測是誰發明的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內家張衡(78~139年)於漢順容帝陽嘉元年(132年)製成。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其外形像一個大酒樽。地動儀裡面設有精巧的結構,主要有豎立於儀體正中的「都柱」(相當於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都柱」周圍同儀體相連接的「八道」(8組杠桿機械)。「八道」分別置於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上。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條口含銅珠的龍,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一旦發生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動而失去平衡,這樣就會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張開,銅珠即落入相應的蟾珠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
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曾成功地記錄了發生於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發生在甘肅臨洮一帶的一次地震,從而證明了它的准確性和可靠性,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觀測得知地震發生方位的實錄,類似的儀器,在歐洲到公元1703年才試製成功。
❷ 候風地動儀是東漢時誰發明的,是用來預報什麼的
候風地動儀是東漢時張衡發明的,是用來預報地震的。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回一架測驗地震答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漢族科學家發明於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候風地動儀用精銅製作而成,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裡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
❸ 世界上最早測風儀器是什麼
風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它跟生產,生活,交通運輸、行軍打仗都有密切的關系,對風的觀測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在中國古代風又被看做是一種重要的天象,對風的觀測成為官方天文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在泉州,人們認為季風是由一個名叫通遠的仙翁管理的,為了航行的來回順風,人們舉行了祈風活動。唐朝就已在泉州九日山給這個所謂通遠仙翁建廟;宋朝的統治者為了鼓勵航海,還把他封做通遠王、善利王、廣福顯濟王,把他的廟稱做昭惠廟(祠)。祈風還成為一種制度。每年由泉州地方官員和負責航海的官員在出海和回航季節進行兩次祈風祭祀典禮。現在,在泉州九日山還留下了十方祈風石刻。
除官方在泉州進行祈風活動外,不少地方民間也樹有風神。這類祈風活動一直沿襲下來,特別是在民間廣泛進行。祈風活動雖然是迷信,但是它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利用季風航海的情況。
❹ 誰知道有關測試儀的發展過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世界上最早的測濕儀是中國漢朝初年發明的天平式濕度計,比歐洲出現類似的溫度計早1600多年。
濕度計,是一種測量空氣內含水分多少的儀器。世界上最早的濕度計,大約是漢朝初年在中國出現的。那是利用天平來測量空氣的乾燥或潮濕的天平式濕度計。
在《史記.天官書》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端,以觀測掛炭一端天平升降的儀器。《淮南子》指出了這種儀器的意義。說天氣乾燥了炭就輕;天氣潮濕了,炭就重。還說,濕氣到來的時候,人是看不見的,但是炭已經顯示出沉重了。這就進一步闡明了這個測濕儀器起到測量看不見的水氣多少的作用。
由中國古人發明的天平式濕度計是世界上最早的濕度計。它比歐洲製造的類似的濕度計要早上1600多年。
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
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指南車: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它利用差速齒輪原理,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根據車輪的轉動,由車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刻漏: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日晷: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參考資料:網路
❺ 中國最早的風向計是誰發明的
你好,最早的風向計為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於公元132年發明候風儀,也就是風向計。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是我國唐代的天文學家張遂和梁令瓚,對東漢張衡創造的水運渾天儀加以改進而成的。
❻ 最早的氣象探測儀器是誰發明的
西漢時出現的一種天平式的濕度計是世界上最早的測濕儀器。在西漢初年《淮南子》一書中,記載了用羽毛、木炭測濕以預測降雨的實例:「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並指出這種儀器測濕的原理。因為炭吸濕性強,也易蒸發,它極易隨空氣濕度大小而產生重量變化,「燥,故炭輕;濕,故炭重」。而羽毛或土的吸濕性較差,其重量受溫度變化的影響甚小,可以說保持不變。把羽毛或土和炭在一定時間內懸掛在天平的兩端,使之處於平衡狀態,當濕度發生變化時,炭隨濕度大小而產生重量變化,羽毛或土的重量幾乎不變,這樣,天平便失去平衡。再由天平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知道濕度的大小。西漢發明的天平式濕度計,比15世紀達·芬奇(Leo nar da Vinci)設計的濕度計早1500多年。
雨水,對於我們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來說尤為重要,歷代政府與民眾都格外關注著雨情與水情。
在對雨情的科學研究中,雨量大小的測定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我國宋代的先民們,在世界上最先發明了雨量器,而且還把雨量的計算作為當時必修的內容寫進了數學著作中。《數書九章》是中國數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有4道數學題就是根據測雨器中雨水的多少來計算地面降雨量的。
這種雨量器還傳到了我們的鄰國,現今在朝鮮還存有一件我國乾隆庚寅年5月製造的雨量器,這是一件川黃銅制怍的圓形小桶,高1尺,廣8寸,器上刻有標尺,還刻有器名「測雨順」和製造年月。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尚存的時代最早的雨量器。
歐洲出現雨量器是1639年,伽利略的友人加斯大利開始試用,比我國要晚四五百年。
我國從殷商時代就已經開始用儀器觀測氣象。殷商時曾認為風是上帝所派遣的使臣,稱為「帝使風」。每當皇帝或奴隸主出外狩獵或巡遊時,都用一種叫「旒(音,流)」的旗子來測風。這種飄帶狀的旗子,就是我國最早、最原始的測風器。漢代,在先秦簡單的測風器的基礎上。又創制了一種稱作「倪」的風標。可能是用絢縷之類做成條狀風標,或用羽毛結成長串風標,懸在高桿頂上,當有風時,會把風標吹起來。風標可以指示風向,同時根據風邊飄起的角度大小,可大約估計出風速的大小。
漢代除了倪之外,還有銅風凰和相風銅烏用來測風向,不管吹什麼風,鳳凰的頭都指著風來的方向,與西方國家屋頂的候風雞類似。而西方國家的候風雞,到了12世紀時才始見於記載,要比我國製造相風烏的記載晚了1000年。
❼ 我國最早測定風向的儀器室什麼呢
風是一種自然現象,但也是古人早期最重視觀察的氣象之一,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已設「風後」專門測風。「風後」就是原始的負責測風的「氣象工作者」。古人最早使用的測風工具是一種候風旗,稱為「旒」,其實就是有飄帶的旗子。這種最原始的測風儀雖然簡單,但方便實用,現代海軍帽佩飄帶就是受到候風旗的啟發,方便觀測海風。
早在商朝,人們就已經利用旗上的飄帶來觀測風向,有了四面風的觀念,並且用「劦」、「 彝」、「 微」、「夗」等四個字來作東、西、南、北四方的風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對風同的認識又有了發展。在《春秋左傳》中,已有「行八風」、「八風平」等的記載當時人們的認識已從四個風向發展到八個風向。到了漢朝,測風器和對風的認識都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這時期發明了銅制的測風器「銅鳳凰」和「相風銅烏」。
❽ 候風地動儀是誰造的
在中國科學史上,沒有什麼比候風地動儀更為引人注目。它的發明者是東漢大科學家張衡。
《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所謂候風地動儀,是用來測報地震的儀器。圍繞這一名稱,學界曾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候風地動儀包括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候風儀」是用於測風的,「地動儀」才是用於測地震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候風」,即是「候氣」,古人認為地震是由於地「氣」變動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風地動儀」。從引文來看,「候風地動儀」應為一件儀器,而不是兩件。這里我們把它作為一件儀器進行介紹。
根據引文,「候風地動儀」製成於東漢陽嘉元年(132年),是用青銅鑄造的。儀體形狀就像漢代酒樽。樽上裝飾有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樽的內部立一根銅柱,張衡稱之為都柱。都柱周圍有八條滑道,稱為「八道」。儀體的外部裝有八條龍,分布在八個方位,龍口各含銅丸一個,龍頭下方各放置一個張口向上的銅蛙(蟾蜍)。儀體內部裝有機關,與體外龍頭相連,一旦發生地震,機關被觸發,龍口打開,銅丸落入銅蛙口中,發出聲音,使掌管人知曉,並能判明地震來源的方向。
顯然,地動儀是利用物體慣性製成的儀器。張衡通過自己巧妙的設計,使地震時儀體與都柱之間產生相對運動,利用這一運動觸發儀內機關,從而將地震報出。張衡地動儀的靈敏度很高,《張衡傳》列舉了一個具體例子:曾有一次,地動儀朝向西邊的那條龍突然吐丸,但當時洛陽城裡並無震感,人們議論紛紛,都說地動儀不可靠。過了幾日,送信人來到洛陽,報告說甘肅發生了大地震,大家這才信服了地動儀的精妙。
❾ 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是誰發明的
這個跟風向標的原理是類似的吧,這個就是受力平衡時,指的方向就是風向,跟風向不一致的話受力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