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界定創客教育,STEM 教育與創新教育
STEAM教育是優化學業素養教育
STEA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是一種「後設學科」,即這一學科的建立是基於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將原本分散的學科形成一個整體。該概念最初是1980年代美國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勞動力創新能力而提出的一項國家教育戰略。
STEAM教育是美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受美國STEAM教育的影響以及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壓力,世界各國開始積極推動STEAM教育。
創客教育強調動手能力
創客教育旨在應用創客理念重塑教育,強調通過動手操作將創意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作品,在創造的過程中學習。而STEAM教育是圍繞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學科知識與能力開展的,著重提高學生的STEAM素養,優化學業成績,進而為創新人才的成長奠定基礎。
創客教育與STEAM教育兩者具有相似性,主要體現在二者都屬於跨學科教育,需要將原本孤立的學科進行有機整合,通俗的講就是:以前同一天語文在教「白日依山盡」,而地理在講「風暴知識」兩者知識點完全沒有聯系,使得知識點很難交叉記憶。而跨學科整合如果今天教了「飛流直下三千尺」,地理就會引入「瀑布的形成」,這樣學科知識點就會交叉,讓孩子們更好理解事物的關聯性。這樣學習聽起來so easy是不是!
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創新教育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而提出來的。創新教育不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方向,盡管我們研究的定位是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實際上將來帶來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創新。
㈡ 創造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20世紀復 60 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制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 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 250 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
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 20 世紀 30 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 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 1968 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 1982 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㈢ 藝術教育跟創新教育有什麼關系
藝術教育是一個教育的門類。就跟科學教育是一致的。創新教育存在於所有教育之中。藝術教育里邊有創新教育,數學教育里邊也有創新教育……
㈣ 教育對文化的作用有__,__,__和教育創造和更新文化 答案
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①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㈤ 創造教育論 的含義意義··
留郵箱給我, 我把《創造教育論》 整本書用WORD形式發給你!,懸賞分記得適當追加一點。
㈥ 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哪個是對孩子更好的選擇
傳統教育和創新教育兩種應該是一個互補的關系,而不是一個選擇的關系,他們不是非彼即死的關系,也不是必須的選擇,而是兩者可以有一定的側重點,個人推薦是還是側重於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一個基礎,創新教育雖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作為基礎的話,沒有任何意義。
創新教育是一個傳統教育發展的方向,傳統教育應該逐漸融合創新教育中的一些教學方式,但不是完全的放棄,金平無數歷史的事實都說明了,想要有發展我們要有創新,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過去,完全否定過去的東西是沒有任何根基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有長遠的發展的。
㈦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㈧ 如何對幼兒進行創造教育
1.給孩子提供盡情探索的環境
在保證孩子身體安全的情況下,不要給孩子設置太多的限制,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時孩子創造力的源泉。因此,家長應當給孩子提供一些能夠幫助他們想像和創造的事物,如:刮紙、蠟筆和各種玩具,這些都是能夠有效開發幼兒創造力的材料,家長應當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能夠盡情發揮、盡情探索的環境。
2.當孩子問為什麼時,要先聽他的想法
孩子都喜歡問為什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很好的學習時間,大多數的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耐心的解決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家長應當先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樣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再思考一遍,形成邏輯,再變成語言說出來。在這樣的流程中,孩子沒有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針對問題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對培養創造力十分有效。
3.重視孩子的邏輯,不要用成人的思路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他們的思維沒有收到太多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孩子在思考問題時也是天馬行空的。面對孩子的豐富想像力,家長應當盡可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多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引導孩子做出實際行動,將想法付諸實踐。而不是強行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邏輯灌輸給孩子,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4.孩子做了錯事要先問問原因
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往往更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也就會犯下更多的錯誤。如果孩子拿著好好地玩具車,但是把玩具車拆了。家長先不要訓斥孩子,而是要問問孩子為什麼要拆掉汽車,拆掉之後有沒有什麼想法。只有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才能夠避免孩子的創造力受到阻擋,更好的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5.如果孩子創作了什麼,不要隨意評價
當孩子製作了一個稀奇古怪的東西或者畫了一幅四不像的畫時,家長不要試圖用成人的眼光理解這是什麼東西,也不要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東西,這個東西沒有用,沒有人這樣畫畫等等。要知道,孩子的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嘗試,在慢慢的創作中,孩子會獲得豐富的經驗積累,為以後的學習帶來積極的作用。
㈨ 《教育與創造》作者是誰
創造教育求助編輯網路名片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內先河,著有《遺傳的容天才》等.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
㈩ 創造教育的來源
(1)創造教育的溯源。
據考究,創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確提出並具體、系統地實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20世紀30、40年代的一些企業。1933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協會高級會員H·奧肯寫成了發明講義,並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造教育的濫觴。
1938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副總裁奧斯本發明了發明技法「頭腦風暴法」,被稱為創造力開發上的里程碑,奧斯本也被稱為「創造學之父」。10年後在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學校,正式開始進行創造教育。50年代以後,以吉爾伏特為首的一批美國心理學家參與了創造力的研究,創造力與教育的關系受到重視,創造性教學受到關注。由此看來,創造教育源起於企業界、工業界而非教育界。
(2)創造教育的概念及其特點。
創造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中小學實施的應是廣義的創造教育,是指根據創造學的基本原理,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個性、創新能力為目標,有機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全面深入地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教育。
其主要特點有:突出創造性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的稟賦、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以激發其創造潛能;注意啟發誘導,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心理素質;強調實踐訓練,全面鍛煉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