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血清療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血清療法的發明在20世紀初期曾引起過巨大的轟動。由於應用白喉和破傷風桿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傷風桿菌毒素,血清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有效方法。這項方法的發明人,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榮獲了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高度評價了他「在血清療法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應用於白喉方面。」並認為「他以這一項工作開辟了醫學科學領域中的一條新路,從而給醫生們一種和疾病與死亡作斗爭的勝利武器。」
1901年,由於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療,特別是運用血清治療法防治白喉和破傷風等疾病方面的功績,他獲得了第一次設立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時傳染病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血清療法給當時對傳染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在化學療法和抗生素出現之前,醫生們曾經在相當長時期內指望用血清療法治療其他傳染病。這也成為馮·貝林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原因。雖然馮·貝林當時的資歷和聲望都比科赫與艾利希低,但他獲得諾貝爾獎卻比他的老師(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結核桿菌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學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早。
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療為征服傳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重要依據。但是,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設計出了測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並且解決了大量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技術問題後,血清治療才成了對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② 人造血是如何發明的
從根本上解除了血緣危機
——1978年人造血液的發明1978年,日本醫生內藤良一向世界宣告:他製成了真正的人造血液。這一成功轟動了醫學界。人造血液的製造成功,使人類找到了人血的代用品,從根本上解除了血源危機,是醫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顯微鏡發明之前,人類對血液的探索是盲目的,很難有重大突破。古代人認為血液是生命和靈魂所在,血液一旦從血管流出,靈魂就跟著血液離開了人體。公元前2500年,古希臘人用血來治療精神病,用角鬥士的血當葯物。打仗時,驅趕一大群綿羊跟在部隊後面,戰士如果受傷,就把他泡在盛滿羊血的浴盆里,或給他喝大量羊血。
17世紀,斯旺默丹用顯微鏡首次發現了血細胞;1900年,奧地利33歲的生物學家蘭斯坦納發現,人體血液存在著三種組合,即A、B、O三種血型。血型的發現,奠定了血液分類學基礎,並揭開了過去輸血屢屢失敗的原因。原來,不同型的血液,其紅細胞表面,帶有不同糖分子組成的抗原,而每種血液的血清中,又帶有抗他種血型的抗體。不同型血液中的同型抗原和抗體相遇,就會使本來懸浮在血漿中的紅細胞粘聚到一起,使血液失去功能,從而危及生命。
說來也巧,人造血液製造找到突破口,竟然和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有某種聯系。1966年的一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博士克拉克,在研究曾用於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氟氫化合物時,一隻該死的老鼠突然掉進溶液里。十分奇怪的是,過了老半天,克拉克把它從溶液里撈起來時,它居然沒被淹死,抖掉身上的溶液,一溜煙跑掉了。
克拉克又用一隻大白鼠重復了類似的過程,並得到大致相同的結果。這一現象引起了克拉克的重視,他經過仔細研究發現,氟氫化合物溶液的含氧量很高,比水多10倍,相當於血液的兩倍多。於是,他立即聯想到,可以用這種溶液來製造人造血液。這一意外發現,立即轟動了全世界。
克拉克的發現,使科學家茅塞頓開,紛紛投入以氟碳化合物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68年,這個領域的研究園地綻開了第一朵鮮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蓋耶,做了第一個使哺乳動物在完全失血的狀態下存活的實驗。他在製得一種全氟碳乳溶液後,抽去老鼠身上血液的90%,並用這種乳液取而代之。然後,把老鼠放進一密封的玻璃罩里,並向罩內加進氧氣。10分鍾後,老鼠便蘇醒過來,而且活了8個小時之久。
這一實驗,證實了用氟碳化合物製造人造血液的可行性,也使科學家看到了人造血液研製的成功曙光。
可是,這一花朵沒開多久就凋謝了。用來試驗氟碳化合物的大白鼠,大多數只能活幾個星期,最長的也只活了幾個月。究其原因,是氟碳化合物的顆粒太大,注進動物機體之後排不出來。它在肝臟、胰臟里沉積,會使動物發生慢性中毒。
美國人沒想到,日本人在製造人造血液的領域里會捷足先登。日本醫生內藤良一受美國人實驗的啟發,採用全氟萘烷和全氟三丙胺的混合物作原料,再經表面活性劑乳化,製得一種牛奶似的白色懸浮液。它的顆粒極細,直徑不超過1/10微米,而且狀態穩定,可從尿道、汗腺中排出,也可以經肺泡呼出。以它代替血液,注射進老鼠、家兔、狗和猴子的體內,4星期內就可基本排凈,8星期幾乎沒有任何殘留。內藤良一往自己體內注射了50毫升,證明它不溶血,不凝血,完全可以和人體血液和平共處,互相配合。4星期後檢查身體時,發現它已失效和基本被排出體外。
中國上海有機研究所與第三軍醫大學合作,經過5年辛勤研究,比日本晚一年,即1979年,研製成功了和日本一樣的人造血液。
人造血液的臨床應用,開始於1979年4月。那時候,日本福島醫科大學的本多憲兒教授,給一名前列腺手術後胃部大出血的患者輸入了100毫升人造血液,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從此,人造血液便在醫療中獲得廣泛應用。它被用來搶救大量失血者,代替人血充填人工心肺機、保存移植臟器,急救一氧化碳中毒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
人造血液不僅可以代替人血,而且使用起來有很多優點。其一,節省輸血准備時間,有利於及時搶救病人。因為不管什麼血型的人體,都可以用人造血液輸換,它不會引起任何排斥、變態反應。其二,它可形成固體,方便運輸。其三,它易於保存,不像人血那麼嬌貴。人的鮮血,即使放在4℃~6℃的冰箱里保存,最多也只能保存兩周。人造血液則不需要低溫,貯藏數年仍然可用。其四,它是現代工業產品,無毒無菌,可使受血者免除感染之憂。
不過平心而論,人造血液並非十全十美。它雖具有運送空氣的功能,卻遠不如人血「能幹」,不能像人血那樣還能輸送營養物質,有免疫、凝血等功能。人造血液輸入人體後,壽命只有60小時左右。它嚴格說來只能叫做人造紅細胞,只能作為人血的臨時代用品。
今天,醫學界仍用奧地利生物學家蘭斯坦納的方法,按紅細胞劃分血型,現已發現了21個血型系統。1983年,對改變血型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群馬大學教授古川研,非常巧妙地用酶把A型血紅細胞表面的糖分子卸下來,A型血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了O型血;然後,他又同樣巧妙地用酶把B型血紅細胞表面的糖分子,裝在O型血紅細胞表面,使O型血變成B型血。幾乎與此同時,美國紐約血庫的科學家們,也用類似的方法,使B型血變成了O型血。
改變血型方法的發明,意義不同尋常,其中之一就是:它打破了輸血時對血型的限制。它是血液研究園地綻開的又一朵鮮花。
③ 血清能夠治療蛇毒的原理是什麼,這種原理由誰最先發現的
血清能夠治療蛇毒的原理是抗原抗體反應,由科學家們發明。
抗體(血清)識別並特異性結合抗原(蛇毒),執行該功能的結構是抗體的V區,其中CDR部位在識別和結合特異性抗原中起決定性作用。抗體有單體、二聚體和五聚體,因此結合抗原表位的數日也不相同。
抗體的V區與抗原結合後,藉助於c區的作用,在體外可發生各種抗原抗體結合反應,有利於抗原或抗體的檢測和功能的判斷;在體內可中和毒素、阻斷病原體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B細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構成B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能輔助B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子。
(3)血清發明擴展閱讀
1、抗毒血清的製作:
抗毒血清:對於某種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減弱、消失的血清。 製作時是將蛇毒、病原菌產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兔子、馬血管內,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時間後,因該動物體內產生抗體,經檢測,達到一定效價後,就可以抽血。血液分離血清後再經提純,就成了抗毒血清。
2、抗毒血清的的作用:
抗毒血清在臨床上的使用比較廣泛。在抗毒血清未被發明之前,許多人因為毒蛇、蠍子、毒蜘蛛(黑寡婦)等動物所叮咬而喪生,於是科學家發明了抗毒血清,從而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為人與自然的共存做出了貢獻。
④ 美國隊長的血清是誰發明的
你好
是亞伯拉罕·厄斯金博士發明的,就是推薦史蒂夫成為實驗者,讓他能夠參軍的博士,史蒂夫剛注射完成功後他就被九頭蛇的殺手槍殺了
厄斯金納博士 Dr. Abraham Erskine
德國生化學家。發明超級士兵配方。後來目睹納粹進行人體試驗,覺得良心不安,遂在美國軍方的安排下逃亡美國。
在40年代的《美國隊長》第一期漫畫中,博士的名字叫做萊因斯坦(Reinstein),這個名字的來源很明顯是模仿愛因斯坦。多年以後,漫畫才把設定改成博士原名厄斯金納,萊因斯坦是他向美國投誠後所用的化名。
⑤ 美國真的發明出蜘蛛俠血清了嗎
以目前的科技進展速度,說不定以後1.-20年後會出現蜘蛛俠,金鋼狼等超級英雄,當然沒電影那麼誇張而已。
⑥ 血清療法的作用是什麼
血清療法的發明在20世紀初期曾引起過巨大的轟動。由於應用白喉和破傷風桿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傷風桿菌毒素,血清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有效方法。這項方法的發明人,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榮獲了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高度評價了他「在血清療法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應用於白喉方面。」並認為「他以這一項工作開辟了醫學科學領域中的一條新路,從而給醫生們一種和疾病與死亡作斗爭的勝利武器。」
馮·貝林本來是一名軍醫,他在從事醫療工作的同時參加了一些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在1883~1889年曾發現碘仿雖不能殺死細菌,但能中和細菌所釋放的毒素。軍方發現他有研究才能,於是讓他改作科學研究工作。1889年,他來到德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科赫的研究所從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研究,這也使他有機會和當時一些傑出的同行接觸,如由於提出「側鏈說」和發明"606"而譽滿全球的醫學家艾利希、1883年確定白喉桿菌是白喉的病原體,並對白喉桿菌的細菌學做了大量工作的呂弗萊、1888~1890年證明引起白喉發病的是白喉桿菌的毒素而不是桿菌本身的魯克斯和耶辛等。
應當指出的是,貝林的許多工作是和日本微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1852~1931)年一起完成的。在科赫研究所,貝林結識了北里柴三郎。這位日本學者精通中國古代醫學。他和貝林共同探討,結為好友。他們設想,病菌能產生毒素,毒害人和動物,那麼就一定會有一種能攻毒的抗毒素。這種思路據說是受到中國古代的「以毒攻毒」原理的啟發。另一方面,李斯特在當時因為解決了消毒問題而使外科手術得以順利進行,貝林受到李斯特這一重大成就的啟示,試圖找到一種體內,「消毒劑」以便將侵人體內的細菌毒素無害化。與此同時,伯利格和佛朗格爾的成果對他也起到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白喉桿菌培養物中制備出一種「毒素性白蛋白」物質,以適當量給豚鼠注射,可保護其不受白喉的感染。為檢驗這一假想,他們採用給動物注射破傷風桿菌來尋找體內是否能產生抗毒物質的實驗。在經過了300多次試驗後,他們最終發現,把曾經感染過破傷風桿菌而依然存活的動物的血清,注射給剛感染破傷風桿菌的動物,可以預防破傷風病症的發作。這一事實成功地指出,耐受過破傷風的動物血清中有著對抗破傷風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這在醫學上被稱為「抗毒素的被動免疫」。為此,貝林成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的創始人。
1880年,貝林繼續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去消除白喉桿菌毒素。白喉桿菌為染色不勻的革蘭氏陽性桿菌,侵入人體咽部黏膜後,在表層組織繁殖形成菌落。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外毒素對細胞有強烈的毒性作用,使咽部組織產生炎症、壞死與滲出。滲出物質及壞死上皮細胞及細菌凝結成本病所特有的灰白色假膜,假膜范圍越大,毒素吸收越多,病情越重。毒素人血產生全身中毒性病變(如心肌炎)、周圍神經髓鞘變性、腎臟間質性病變和肝臟脂肪變性等。貝林將白喉桿菌注射到豚鼠身上,使它們患白喉病,然後注射不同毒性的葯物進行治療。結果,大量豚鼠死亡,僅有兩只豚鼠活了下來。緊接著,他注射比前一次劑量更大的白喉桿菌,沒有發現豚鼠不正常反應。他又把從白喉桿菌中分離出來的劇毒白喉毒素注射到這兩只豚鼠身上,結果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
從這些實驗結果中不難發現,在這兩只耐受白喉桿菌的豚鼠體內,確實產生了一種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從而使它們的心臟不再受白喉毒素的麻痹。為了證明這種白喉抗毒素存在於耐受白喉桿菌的動物血清里,貝林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他選出一隻耐受白喉桿菌的豚鼠和一隻未耐受白喉桿菌的豚鼠,從它們身上抽取一定數量的血,並分別分離出血清。將這些血清混合白喉毒素後分別注射到另兩只正常的豚鼠上,出現的結果是一隻存活,另一隻死亡。
為了從動物身上取得更多含有白喉抗毒素的血清,貝林在許多動物身上進行了反復試驗,最後在羊身上找到了大量含抗毒素的血清。
盡管破傷風抗毒素血清不能挽救患破傷風的病人,但是,動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來治療白喉呢?貝林並未放棄這種想法。他和北里柴三郎進行了試驗,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在他們的論文發表後僅一年多的時間,柏林的蓋斯林在1891年聖誕節之夜就用白喉抗毒素血清,第一次救活了病孩。據柏林的一家醫院的報告,病死率從48%降到13%,以後又有繼續下降。由於白喉是當時造成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血清治療」這項獨特的成就,轟動了全世界。為此,貝林與一位法國醫生分獲法國醫學院的獎金,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研究也作出了理論上的貢獻。他們為免疫動物血清中這種物質創造了「抗毒素」的名稱,即把它注射給正常動物時,就能使該動物獲得免疫力。以後,根據他們的建議,某類抗體這一更普通的概念出現了。
1901年,由於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療,特別是運用血清治療法防治白喉和破傷風等疾病方面的功績,他獲得了第一次設立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時傳染病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血清療法給當時對傳染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在化學療法和抗生素出現之前,醫生們曾經在相當長時期內指望用血清療法治療其他傳染病。這也成為馮·貝林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原因。雖然馮·貝林當時的資歷和聲望都比科赫與艾利希低,但他獲得諾貝爾獎卻比他的老師(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結核桿菌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學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早。
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療為征服傳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重要依據。但是,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設計出了測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並且解決了大量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技術問題後,血清治療才成了對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⑦ 揭開抗血清之迷講了什麼偉大的創造
1854年3月15日,在西普魯士的亨斯道夫誕生了一個嬰兒,這就是後來蜚聲世界的「抗毒素免疫學」的創始人貝林。
年輕時的貝林在家鄉學醫,後來去柏林深造,他當過軍醫,在德軍的醫學院里當過講師。
一天,貝林意外地收到一封邀請信。令他驚喜的是,這封邀請信是當時世界聞名的細菌學家科赫,科赫邀請他到柏林的科赫研究所工作。
科赫研究所在世界聞名,曾先後發現了許多傳染病的病原菌。當貝林去的時候,已經發現了白喉桿菌和破傷風桿菌等。他們還發現,這些病原菌會產生毒素,使感染的人或動物發生種種病症,甚至死亡。許多學者都在設法找到一種能對抗白喉毒素和破傷風毒素的辦法,貝林也深深地被這一課題所吸引。他想,李斯特發明了消毒法使外科手術後不易感染,那麼,能不能找到一種體內消毒劑,在人的身體內對抗細菌毒素呢?
一天,他與日本學友北里柴三郎談了自己的想法,北里柴三郎說:「中國古醫書上有『以毒攻毒』的記載,我們不妨一試。」
一句話提醒了貝林,他說:「以毒攻毒,有道理,病原菌能產生毒素,我們也一定能找到一種可以攻毒的抗毒素。」於是,貝林便開始了他的試驗和研究。
最初,貝林把白喉桿菌注射到豚鼠體內,使豚鼠患上白喉,然後給這些豚鼠分別注射各種毒性的葯物進行治療。他希望能找到一種以毒攻毒的葯物,來對抗白喉桿菌,但是不久,這些豚鼠都死去了。
接著試驗,又一批豚鼠死去了。
終於有一次,有2隻豚鼠活了下來,貝林見了歡欣鼓舞,繼續對這2隻豚鼠進行試驗。他又加大了白喉桿菌注射的劑量,令人驚奇的是,這2隻豚鼠安然無恙。他立刻明白,這2隻豚鼠的體內已經產生了抗體,可以終生對抗白喉免疫了。
於是,貝林從2隻豚鼠體內抽取出一定數量的血液,這2隻豚鼠,1隻體內有了抗體,1隻沒有抗體。然後把血清分離出來,分別裝入2隻玻璃管中。貝林又往2隻玻璃管中裝入同樣多的白喉桿菌,把這2管血清分別注射到另外2個豚鼠體內,結果正如貝林所料,2個豚鼠中1隻活著,1隻死了。
實驗證實了,抗白喉毒素的物質存在於血清當中。貝林稱這種血清為「白喉抗毒素血清」。
接著,貝林又在兔子、狗、羊身上進行了試驗,進一步證明了抗血清的功效。
1891年12月的一天,在勃里格醫院里,進行了首例人體白喉抗血清試驗治療,結果大獲成功。從此宣布了抗血清的誕生。當時,柏林的一家醫院報告,由於用了白喉抗毒素血清,使白喉的死亡率由48%下降為13%。
不久,貝林和日本朋友北里柴三郎又研製成了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抗毒素免疫」便成了一種新的概念被人們接受。
1901年,為了表彰貝林對抗血清素的研究,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向他頒發了諾貝爾獎金。
1913年,貝林又將白喉毒素抗血清混合劑用於兒童,產生了自動免疫力,使兒童終生不得白喉,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⑧ 美國隊長注射的血清是世界唯一的嗎
不是,巴基(俗稱冬兵)也被注射了,他倆是戰友,而且在《美國隊長3》中也交代了另外的5個「冬兵」,只不過在冷凍過程中被澤莫給幹掉了,他們也被注射了
⑨ 血清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是1971年以後才有了自己的抗蛇毒血清,在1972年正式使用,由原中國動物回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答副會長、原浙江省動物學會蛇類分會會長、原浙江醫科大學生物學教授黃美華發明的。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到了1971年左右,抗蛇毒血清才大批量進入臨床。據江蘇無錫市崇武區人民衛生院的統計,該院1959-1971年,共收治蝮蛇咬傷患者1803例,死亡率4%。自1972年使用抗蝮蛇血清後,在1972-1973年收治的160例蝮蛇咬傷病人中,僅死亡1例,死亡率0.62%,由此可見抗蛇毒血清的功勞。
⑩ 血清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是那個國家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