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絲襪是誰發明的
是美國杜邦公司化學師卡羅瑟斯在1937年發明的。
1937年,美國杜邦公司化學師卡羅瑟斯偶然發現煤焦油、空氣與水的混合物在高溫融化後能拉出一種堅硬、耐磨、纖細並靈活的細絲,也就是尼龍纖維。
1939年10目24日,杜邦在總部所在地公開銷售尼龍絲長襪時引起轟動。
尼龍絲襪的發展無疑是襪子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但在享受尼龍帶來的絲襪革命的同時,女性們發現尼龍絲襪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彈性。於是紗線生產商們又開始苦思冥想地尋找解決良方。他們用帶松緊帶的襪子配襯連衣裙,使襪子不再移動,並且綳緊,保持人體的S形曲線。
二戰後,杜邦公司又發明了萊卡,彈性是尼龍的4-7倍的材料。萊卡絲襪的誕生還直接導致的連鎖反應就是迷你裙的橫行。
(1)卡羅瑟斯發明擴展閱讀
絲襪的厚度是根據「Denier」來制定標準的,每一雙絲襪的包裝上通常都標注有多少"D"或多少「Denier」(D或Denier是指纖維的纖度單位,每9000米纖維重多少克就稱多少D)。所以,「D」數越高,表示纖維的相對重量較高,厚度也因此而增加。「D」數越小,絲襪也就越薄越透。
超薄的絲襪一般都是包芯絲或者氨綸材料的,其他的絲襪材料則包括氨綸棉混紡、天鵝絨絲、絹絲棉混紡、萊卡等。
絲襪的標准中,分超薄的3D至12D,一般薄的為12D以上至39D不等,中厚的40D至200D,加厚的300D至2000D不等,2200D以上都屬於超厚的(雙層加厚)。
一般邏輯上來說,夏天選用超薄的,春秋季節選用中厚的,冬季選用加厚保暖的天鵝絨襪,而1600D以上的厚度的絲襪已經跟秋褲差不多了。
B. 卡羅瑟斯利的什麼發明讓他成了美國知名的化學家
卡羅瑟斯利用石油工業的副產品制出了比天然橡膠性能還好的合成橡膠,成功地打響了第一炮,在杜邦公司引起了很大反響。他也因此成了美國知名的化學家。
C. 卡羅瑟斯在化學方面有什麼成就
1896年4月27日,沃拉斯·胡姆·卡羅瑟斯出生於美國衣阿華州的伯靈頓。他的父親是位經濟學家,做過得梅因的一所小型商業學院的副院長。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於是年輕的卡羅瑟斯於1914年進入該院學習會計學。可是,他對會計學實在沒有興趣,他嚮往自然科學。父親並不強迫他一定學會計學,於是第二年他便轉學到塔吉阿學院學習自然科學。塔吉阿學院規模也不大,在那裡,他一邊學習一邊兼職做助教,教化學。這倒不是因為他對化學情有獨鍾,而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只有化學教師的位置有空,要想得到其他職位是不可能的。不過,這段經歷,培養了他對化學的興趣,為他日後成為著名的化學家打下了初步基礎。
1920年,卡羅瑟斯獲得了塔吉阿學院理學學士學位。接著,他到名氣更大的伊利諾斯大學讀研究生,並於1921年獲伊利諾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讀博士階段,他又跑到了芝加哥,成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並於1924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哈佛大學聘請他到哈佛當講師,一邊任教,一邊搞科研。卡羅瑟斯憑借著他扎實的基礎和靈活的頭腦,很快就在哈佛站住了腳,贏得了校長的賞識。正當他在哈佛撲下身子,准備大幹一場的時候,杜邦公司上門找他來了。
成立於1803年的美國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之一。它資產雄厚,技術力量充足,在世界化學工業製品市場上佔有很大份額。但在20世紀20到30年代,杜邦公司受到了德國拜爾、巴登等化工公司的有力挑戰,所佔市場份額不斷減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德國以施陶丁格為首的一批化學家,在高分子合成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合成出了橡膠、塑料等,從而有力地支持了德國的化學工業公司,使之對美國的化學公司構成了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杜邦公司決心奮起直追,給德國公司回以顏色。
杜邦公司知道,德國化工公司之所以能夠財源滾滾,是因為它們背後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工作的支持。為了在競爭中打敗德國的化工公司,杜邦公司決定自己也要搞基礎科學研究。鑒於哈佛大學是美國的一流大學,杜邦公司的董事會決議,要請哈佛大學校長代為物色一位有真才實學、有創見、有魄力的年輕化學家來主持公司的基礎研究工作。哈佛大學校長康南特博士一下子就想到了卡羅瑟斯,盡管卡羅瑟斯當時年僅32歲,在科學研究方面還未有很大建樹,知名度也不高,但康南特相信他能勝任這一工作,在新的崗位上做出一番大事業來。
就這樣,在康南特的推薦之下,在杜邦公司的重金聘請之下,卡羅瑟斯接受了杜邦公司的邀請,出任公司基礎部研究室主任,具體負責基礎研究工作。
1928年,卡羅瑟斯到杜邦公司任職。他上任以後,為自己確定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在合成橡膠的研究方面趕上德國。
橡膠用於工業生產的歷史很短,到現在為止不過一百來年。1845年,英國工程師R稺·湯姆生為減輕車子行駛中的震顫,在車輪周圍套上一個充氣橡膠管,並獲得了該項發明的專利。到了1890年,輪胎被正式用在自行車上,5年以後,各種各樣的汽車也都用上了輪胎。
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大量增加,工業生產對橡膠的需求量變成了天文數字,這給許多國家的戰略物資的儲備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危機。甚至在機械化剛剛起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就曾因為協約國的海軍切斷了橡膠供應而運轉不靈。為此,一些工業國家開始探討製造合成橡膠的可能性。在這場競賽中,德國走在了前面。
早在1880年,科學家們就發現,異戊二烯放置過久會變軟發黏,經酸化處理後就變成類似橡膠的物質。德皇威廉二世曾讓人用這種物質製成皇家汽車的輪胎,藉以炫耀德國在化學工業方面的高超技藝。但是,用酸化後的異戊二烯作為合成橡膠原料,有兩個困難。一方面是這種物質的來源正是橡膠本身;另一方面,它也缺少橡膠的彈性和柔性,不適於用做汽車的輪胎。當然,如果僅用於做國事活動的汽車,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後來,德國人又採用與異戊二烯相似而又容易獲得的化合物來製造合成橡膠。他們用二甲基丁二烯聚合而成的化合物來代替橡膠,並稱其為甲基橡膠。盡管這種橡膠的耐壓性能不理想,但它價格低廉,可以大量生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大約生產了2500噸甲基橡膠。
面對德國化學工業的進展,杜邦公司感受到了壓力。卡羅瑟斯身為基礎部研究室主任,對此深有體會。他知道,要趕超德國,就必須了解德國在高分子合成方面的成就。為此,他專門組織了一個班子來研究施陶丁格等名家的論文,分析德國在高分子合成方面的進展,探討其產品的利弊,以期迎頭趕上。既然德國製造的甲基橡膠性能還不夠理想,卡羅瑟斯就將主攻目標首先放在了人工合成橡膠的研究上。
在卡羅瑟斯的領導下,他的實驗室常常晚上燈火通明,他和助手們通宵達旦地探討關鍵技術問題。不知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們終於實現了人工合成橡膠技術的突破。他們選擇石油工業副產品乙烯作原料,然後加氯化氫聚合成氯T-烯,再在催化劑的催化和高壓下,成功地合成出了氯丁橡膠。
卡羅瑟斯他們合成出的氯丁橡膠不僅成本比德國早期的橡膠低,而且質量也好,甚至還具有天然橡膠所不具備的一些抗腐蝕性能。例如,它對於汽油之類的有機溶劑具有較高的抗腐蝕性能,而不是像天然橡膠那樣一遇到汽油就容易軟化和膨脹。因此,對於像導油軟管這樣的用場,氯丁橡膠要比天然橡膠更合適。氯丁橡膠的研製成功表明,正如在許多其他領域一樣,在合成橡膠領域,人工製品並不一定只能充當天然物質的代用品,它的性能可以比天然物質更好。
卡羅瑟斯利用石油工業的副產品制出了比天然橡膠性能還好的合成橡膠,成功地打響了第一炮,在杜邦公司引起了很大反響。他也因此成了美國知名的化學家。到了1932年,杜邦公司就實現了氯丁橡膠的工業化,並將其投放到了市場。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氯丁橡膠成了美國政府全力以赴發展的橡膠製品之一。
初戰告捷,卡羅瑟斯信心大增,下一步,他就要向人工合成纖維進軍了。他要用人工合成的高聚物來製作能供紡織用的纖維。這是一項前景十分誘人的工作。
一開始,研究進展並不是很順利。他們設想了很多方案,工作人員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試驗,結果都失敗了。錢像流水一樣花了出去,最初的幾十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很快告罄。就在這時,杜邦公司的老闆給了他很大支持。公司董事長還特別告訴總研究部主任說:「卡羅瑟斯要多少錢,就給他多少錢。」
就是在這樣良好的氛圍下,卡羅瑟斯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功之路。他先對一些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分子進行了研究,希望藉此找到一種較好的方法,將它們縮合成具有大環結構的分子。但事與願違,他發現這些分子沒有縮合成環狀分子,而是縮合成了長鏈分子。
不過,對於這種情況,卡羅瑟斯也不是毫無准備。他也預料到了可能會出現長鏈分子,因此沒有錯過這一機會。他立即對這種新物質做了研究,最後用己二酸和己撐二胺製成了纖維。這種纖維在結構上具有和蠶絲類似的構型。
但最初生產出來的纖維性能並不是很好,主要是強度太差。卡羅瑟斯經過分析,認定問題出自縮合過程中所生成的水上。水的存在產生了一個相反的作用——水解反應,它使得聚合反應不能繼續下去。卡羅瑟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讓聚合反應在低壓下進行。眾所周知,低壓促進了水的蒸發速度的提高,這樣水就會不斷被蒸發出去。卡羅瑟斯又在臨近反應液體上方斜放了一塊供冷卻的玻璃板,蒸發出去的水在玻璃板上凝結並自行流走。他用這種方法保證了聚合反應的不間斷進行,從而為合成理想的人造纖維奠定了基礎。
卡羅瑟斯進一步探討了合成纖維的生產工藝。他將由己二酸和己撐二胺縮合而成的聚合物熔化,再通過小孔擠壓出來,拉成絲。在冷拉伸過程中,卡羅瑟斯等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長鏈分子在拉伸前是不規則的,但冷拉後,分子鏈會沿纖維平行排列,從而大大增加了纖維的強度和彈性。這樣就奠定了熔體紡絲的基本生產工藝,它包括縮聚、熔體的擠絲成型以及在室溫下的冷拉伸。用這種工藝可以得到一種與蠶絲相似的帶有光澤的細絲,它可以織成像絲綢一樣輕柔美觀甚至比絲綢還結實的紡織品。卡羅瑟斯把這種合成纖維命名為尼龍——66,學名是聚醯胺——66。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實用價值的人工合成纖維,它所用的原料完全是用化學方法生產的,而不像過去所說的人造纖維那樣,名義上是「人造」,實際上所用原料還是天然的。
尼龍是人造纖維中的一種最重要的發現。它與過去的人造纖維和天然纖維都不同,它的防水功能比那些纖維都好,不怕潮濕、不易玷污、不遭蟲蛀,而且具有很高的強度。實驗表明,如果橫截面積相等,那麼尼龍絲的強度和鋼絲一樣。杜邦公司於1939年開始了尼龍——66的工業化生產。公司推出的廣告語——「我們生產和鋼絲一樣結實,和蜘蛛絲一樣纖細的美麗的尼龍絲」,傳遍了全美國,波及全世界,大家都知道了尼龍這種新產品。它的出現,開創了人造纖維的新紀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部隊收購了全部尼龍產品,用以製造降落傘和百餘種其他軍需品。戰後,尼龍在制襪業上完全取代了蠶絲。西方國家的婦女們喜歡穿淺色輕薄的襪子,原來的各種纖維不適合這種要求:蠶絲價格昂貴,棉纖維不夠結實,羊毛不夠輕薄,而且它們都不耐長時間反復洗滌。但新興的尼龍襪能夠滿足這些要求,它又薄又輕又結實,很受消費者歡迎。此外,尼龍製品在其他行業也打開了市場。尼龍可以做許多東西,從服裝到床上用品,從地毯到安全帶,從救火水管到人造毛皮,幾乎什麼都能做。正因為這樣,尼龍在很短時間內就風行全世界。
可是卡羅瑟斯無緣看到這一切。他已在1937年4月29日的一次意外事故中喪生,這年他才41歲。卡羅瑟斯一向精神抑鬱,他有一個孿生姐姐,姐弟感情很好。當他姐姐於1936年去世後,他更是鬱郁寡歡。所以對於他的死,有人認為是自殺身亡的。無論如何,他的英年早逝,確實令人痛惜。
卡羅瑟斯的著作主要有《有機合成》一書,1933年出版。他於193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第一個由產業部門選為該院院士的有機化學家。此外,他還於1930~1937年負責美國化學學會學報的編輯工作。卡羅瑟斯一生發表了60多篇有關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論文,還取得了70多項專利。他是一位既有深厚基礎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學家。
卡羅瑟斯雖然去世了,但他的事業後繼有人。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曾作為他的助手的普洛萊就總結了一系列縮聚反應,提出了縮聚反應中所有功能團都有相同活性這一重要原理,並以此為契機,推進了高分子材料工業的發展。因為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普洛萊於1974年榮獲諾貝爾獎。有人不無感慨地說:如果卡羅瑟斯不是英年早逝的話,那麼這項諾貝爾獎是會由普洛萊和他共享的。無論如何,由卡羅瑟斯所開創的人工合成纖維事業已經譽滿全球,卡羅瑟斯也因此而名垂史冊。
D. 誰知道幾幾年哪位科學家發明了什麼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100項科學發明是什麼?
這100個瞬間分別是: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導致了20世紀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1900年,《夢的解析》出版,這是一本驚世核俗的書;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1年,諾貝爾獎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獎;
1902年,威利斯·開利設計了第一個空調系統;
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造就了一位火箭之父;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碧藍的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6月,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包含了一個將要改變整個世界的理論:狹義相對論;
1906年,美國發明家福雷斯特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
,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由美國芝加哥人費歇爾設計製造;
1907年11月22日,世界上第一艘現代化客輪「茅利塔尼亞」號第一次成功橫渡大西洋;
1910年,同位素被發現,使人類認識並可以利用的化學元素的實際數量增加了很多倍;
1911年,有人製成了一個磁墊列車模型,在其後的幾十年裡,德國、日 本、加拿大、美國等對磁懸浮列車進行了反復試驗;
1912年,第一塊霓虹燈廣告出現在巴黎大街上;
1912年,英國化學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飼料喂養動物的過程中發現了維生素;
1912年,法國人發明人造棉;
1913年,第一條汽車生產線開始應用;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17年,加拿大科學家發現細菌的天敵:噬菌體;
1921年,挪威氣象學家向世人公布了大氣環流圖案,從而揭示出地球上空大氣運動的規律;
1921年,對結核感染具有免疫作用的卡介苗進行人體試種,取得良好效果;
1923年,世界上第一張彩色膠片誕生;
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冰箱在瑞典問世;
1924年4月到9月,人類完成首次環球飛行;
1925年,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創立了著名的矩陣力學理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量子力學第一定律;
1925年,蘇格蘭發明家第一次推出電視系統;
1928年,青黴素問世,開創醫學新紀元;
1928年,大陸漂移的內在動力被發現:地幔對流;
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鍾問世;
1931年,拉鏈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使用;
1931年,世界上第一條微波通信線路在英國多佛和法國加萊之間建起;
1931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這是「人類的第三隻眼」;
1932年,美國專家研製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臟起博器,這一發明使很多心臟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1933年,「尼龍之父」卡羅瑟斯的發明,引起一場全球性的尼龍騷動;
1935年,第一個實用雷達裝置發明成功;
1936年,年僅24歲的圖靈發表了奠定整個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基礎的論文;
1937年,世界上第一架射電望遠鏡在英國建成;
1938年,匈牙利人比羅兄弟獨立設計發明圓珠筆,使整個人類受益非淺;
1938年,中國的黃昌賢用植物激素處理西瓜雌花,第一次獲得無籽西瓜;
1942年,在義大利科學家費米領導下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核反應堆成功運行,這標志著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3年,荷蘭醫生科爾夫製成了第一個人工腎臟,首次以機器代替人體的重要器官;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電子數字電腦,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1946年,核磁共振現象被科學家發現,70年代以來,核磁共振技術與圖象重建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194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家弗蘭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確測定了曾經有過生命的有機體的年代,碳14測年法的發明
,對於考古學、海洋學和地球科學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1947年,第一台微波爐問世,掀起了炊用爐具的革命;
1947年,第一個半導體電子增幅器——晶體管問世,成為人類微電子革命的先聲;
1948年,美國工程師香農發表兩篇有關「通信的數學理論」的文章,系統地討論了通信的基本問題,由此奠定了資訊理論的基礎;
1950年,信用卡問世,「一卡走天下」的時代到來;
1951年,美國的克羅斯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
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試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
1953年,生物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生命遺傳的基因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4年,美國設計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進行處女航,宣告了核潛艇時代的到來;
1954年,蘇聯建成並正式啟用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這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開始;
1954年,美國生物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有效口服避孕葯,並進行了首批臨床試驗;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1958年,美國人發現激光,兩年後的1960年,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1959年,美國工程師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
發明於16世紀的抽水馬桶在本世紀開始盛行;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人;
1962年,美國物理學家首次提出誇克模型,並預言這種非凡的粒子不僅存在,而且正是這種粒子構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外科醫師創造了斷手再植的奇跡;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
1964年,中國一所農校的教師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一刻自然株,中國農業從此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
1964年,美國貝爾公司推出電視電話;
1965年,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
1967年,南非開普敦成功進行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1968年,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瑪·挑戰者」號的科學考察船開始處女航,目的是深海鑽探。經過15年的航行,不僅驗證了大陸漂移說、
板塊構造說,而且還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1968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機器人;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飛船發射升空。21日11時56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
他的一小步標志著人類的一大步;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將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送入地球軌道;
1971年,世界上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問世,被稱為第一代微處理器,第一台微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72年,CT掃描儀在英國問世,這是繼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在醫學診斷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73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建成,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75年,美國人威廉·米勒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電子游戲機;
1976年,美國開始使用第一代無繩電話系統,行動電話逐漸成為現代「順風耳」;
1977年,美國宣布研製出了中子彈並開始投入生產和裝備部隊;
1978年7月25日,一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嬰兒在英國哇哇墜地,成為第一個試管嬰兒;
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病人在地球上消失;
1981年4月12日,美國耗資100億美元,第一次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上天,使之成為自由往返於天地間的航天器
兄弟,給你找這些廢了好大的勁啊.多給點分啊.
E. 華萊士·卡羅瑟斯的科學成就
1930年卡羅瑟斯用乙二醇和癸二酸縮合製取聚酯,在實驗中卡羅瑟斯的同事希爾在從反應器中取出熔融的聚酯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這種熔融的聚合物能像棉花糖那樣抽出絲來,而且這種纖維狀的細絲即使冷卻後還能繼續拉伸,拉伸長度可以達到原來的幾倍,經過冷拉伸後纖維的強度和彈性大大增加。這種從未有過的現象使他們預感到這種特性可能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有可能用熔融的聚合物來紡制纖維。他們隨後又對一系列的聚酯化合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於當時所研究的聚酯都是脂肪酸和脂肪醇的聚合物,具有易水解、熔點低(<100℃)、易溶解在有機溶劑中等缺點,卡羅瑟斯因此得出了聚酯不具備製取合成纖維的錯誤結論,最終放棄了對聚酯的研究。順便指出,就在卡羅瑟斯放棄了這一研究以後,英國的溫費爾德(T.R.Whinfield,1901-1966)在汲取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改用芳香族羧酸(對苯二甲酸)與二元醇進行縮聚反應,1940年合成了聚酯纖維——滌綸,這對卡羅瑟斯不能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1935年初卡羅瑟斯決定用戊二胺和癸二酸合成聚醯胺(即聚醯胺510),實驗結果表明,這種聚醯胺拉制的纖維其強度和彈性超過了蠶絲,而且不易吸水,很難溶,不足之處是熔點較低,所用原料價格很高,還不適宜於商品生產。緊接著卡羅瑟斯又選擇了己二胺和己二酸進行縮聚反應,終於在1935年2月28日合成出聚醯胺66。這種聚合物不溶於普通溶劑,具有263℃的高熔點,由於在結構和性質上更接近天然絲,拉制的纖維具有絲的外觀和光澤,其耐磨性和強度超過當時任何一種纖維,而且原料價格也比較便宜,杜邦公司決定進行商品生產開發。
1938年7月杜邦公司完成了對聚醯胺纖維的中試,同月用聚醯胺66作牙刷毛的牙刷開始投放市場。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正式誕生了,並將聚醯胺66這種合成纖維命名為尼龍(nylon),這個詞後來在英語中變成了聚醯胺類合成纖維的通用商品名稱。
杜邦公司從高聚物的基礎研究開始歷時11年,耗投2200萬美元,有230名專家參加了有關的工作,終於在1939年底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然而遺憾的是尼龍的發明人卡羅瑟斯沒能看到尼龍的誕生。
F. 卡羅瑟斯的發明氯丁橡膠
1928年2月26日卡羅瑟斯成為杜邦公司有機化學研究的負責人,他來到杜邦後的第一個目標是合成出一種最早由德國化學家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實現合成的分子量超過4200的聚合物。然而直到1929年中旬,卡羅瑟斯帶領的研究團隊仍未能合成出分子量超過4000的這種聚合物。1930年1月,Elmer K. Bolton博士成為卡羅瑟斯的頂頭上司(immediate boss)。Bolton想要在1930年取得實際的成果而且他的願望實現了。Bolton要求卡羅瑟斯試驗利用乙炔聚合生產合成橡膠.1930年4月,卡羅瑟斯的研究組的一名成員Arnold M. Collins博士分離得到了生產合成橡膠所用的單體氯丁二烯並合成出了第一種合成橡膠-氯丁橡膠。
G. 卡羅瑟斯的發明尼龍
1934年克羅瑟斯將關注轉回到纖維的合成上,他的研究團隊用二胺代替二醇和二酸縮合合成聚醯胺。由於醯胺比酯基更穩定所以合成出的聚醯胺比之前合成出的聚酯更穩定,也由於聚醯胺通過氫鍵作用可以形成結晶態因此使得它的機械性能增強。因此使得它們比聚酯在日常生活生產中有更廣泛和實際的用途。卡羅瑟斯的研究使得一系列新的聚醯胺問世。這個項目的實驗室工作主要是由W.R. Peterson博士和Donald Coffman博士完成的。1935年Gerard Berchet博士加入到聚醯胺的研究項目中。
1934年夏,在這項研究期間,在尼龍最終發明之前卡羅瑟斯離開工作消失了一段時間,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他在巴爾的摩的一家精神病診所被找到。顯然深度的抑鬱症迫使他驅車前往巴爾的摩向精神科醫生咨詢,並入院
H. 美國人發明了什麼
1、電燈,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版,製成了首個權有實際效用的電燈。
2、空調,1902年,美國威利斯·開利博士發明了第一套科學空調系統。
3、互聯網,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
4、手機,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化手機。
5、尼龍,尼龍是美國傑出的科學家卡羅瑟斯(Carothers)及其領導下的一個科研小組研製出來的,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種合成纖維。
I. 卡羅瑟斯的簡介
卡羅瑟斯(1896~1937)
Carothers,Wallace Hume美國有機化學家。1896年4月27日生於愛荷華州伯靈頓,1937年4月29日卒於費城。1924年獲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該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28年應聘在美國杜邦公司設於威爾明頓的實驗室中進行有機化學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用聚合方法獲得高分子量物質的研究。首先合成了氯丁二烯及其聚合物,為氯丁橡膠的開發奠定了基礎。1935年以己二酸與己二胺為原料製得聚合物。由於這兩個組分中均含有6個碳原子,當時稱為聚合物66。他又將這一聚合物熔融後經注射針壓出,在張力下拉伸為纖維。這種纖維即聚己內醯胺己二胺纖維,1939年實現工業化後定名為耐綸,又稱尼龍,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合成纖維品種。
他是第一種聚醯胺纖維──尼龍66的發明者,奠定了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卡羅瑟斯雖然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但卻在盛年因長期抑鬱而自殺。
J. 世界上的所有第一次的時間發明人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導致了20世紀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1900年,《夢的解析》出版,這是一本驚世核俗的書;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1年,諾貝爾獎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獎;
1902年,威利斯·開利設計了第一個空調系統;
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造就了一位火箭之父;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碧藍的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
1905年6月,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包含了一個將要改變整個世界的理論:狹義相對論;
1906年,美國發明家福雷斯特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
,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由美國芝加哥人費歇爾設計製造;
1907年11月22日,世界上第一艘現代化客輪「茅利塔尼亞」號第一次成功橫渡大西洋;
1910年,同位素被發現,使人類認識並可以利用的化學元素的實際數量增加了很多倍;
1911年,有人製成了一個磁墊列車模型,在其後的幾十年裡,德國、日 本、加拿大、美國等對磁懸浮列車進行了反復試驗;
1912年,第一塊霓虹燈廣告出現在巴黎大街上;
1912年,英國化學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飼料喂養動物的過程中發現了維生素;
1912年,法國人發明人造棉;
1913年,第一條汽車生產線開始應用;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1917年,加拿大科學家發現細菌的天敵:噬菌體;
1921年,挪威氣象學家向世人公布了大氣環流圖案,從而揭示出地球上空大氣運動的規律;
1921年,對結核感染具有免疫作用的卡介苗進行人體試種,取得良好效果;
1923年,世界上第一張彩色膠片誕生;
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冰箱在瑞典問世;
1924年4月到9月,人類完成首次環球飛行;
1925年,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創立了著名的矩陣力學理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量子力學第一定律;
1925年,蘇格蘭發明家第一次推出電視系統;
1928年,青黴素問世,開創醫學新紀元;
1928年,大陸漂移的內在動力被發現:地幔對流;
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鍾問世;
1931年,拉鏈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使用;
1931年,世界上第一條微波通信線路在英國多佛和法國加萊之間建起;
1931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這是「人類的第三隻眼」;
1932年,美國專家研製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臟起博器,這一發明使很多心臟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1932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在德國出現;
1933年,「尼龍之父」卡羅瑟斯的發明,引起一場全球性的尼龍騷動;
1935年,第一個實用雷達裝置發明成功;
1936年,年僅24歲的圖靈發表了奠定整個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基礎的論文;
1937年,世界上第一架射電望遠鏡在英國建成;
1938年,匈牙利人比羅兄弟獨立設計發明圓珠筆,使整個人類受益非淺;
1938年,中國的黃昌賢用植物激素處理西瓜雌花,第一次獲得無籽西瓜;
1942年,在義大利科學家費米領導下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核反應堆成功運行,這標志著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3年,荷蘭醫生科爾夫製成了第一個人工腎臟,首次以機器代替人體的重要器官;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電子數字電腦,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1946年,核磁共振現象被科學家發現,70年代以來,核磁共振技術與圖象重建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194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家弗蘭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確測定了曾經有過生命的有機體的年代,碳14測年法的發明
,對於考古學、海洋學和地球科學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1947年,第一台微波爐問世,掀起了炊用爐具的革命;
1947年,第一個半導體電子增幅器——晶體管問世,成為人類微電子革命的先聲;
1948年,美國工程師香農發表兩篇有關「通信的數學理論」的文章,系統地討論了通信的基本問題,由此奠定了資訊理論的基礎;
1950年,信用卡問世,「一卡走天下」的時代到來;
1951年,美國的克羅斯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
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試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
1953年,生物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生命遺傳的基因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4年,美國設計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進行處女航,宣告了核潛艇時代的到來;
1954年,蘇聯建成並正式啟用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這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開始;
1954年,美國生物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有效口服避孕葯,並進行了首批臨床試驗;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1958年,美國人發現激光,兩年後的1960年,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1959年,美國工程師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
發明於16世紀的抽水馬桶在本世紀開始盛行;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人;
1962年,美國物理學家首次提出誇克模型,並預言這種非凡的粒子不僅存在,而且正是這種粒子構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外科醫師創造了斷手再植的奇跡;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
1964年,中國一所農校的教師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一刻自然株,中國農業從此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
1964年,美國貝爾公司推出電視電話;
1965年,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
1967年,南非開普敦成功進行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1968年,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瑪·挑戰者」號的科學考察船開始處女航,目的是深海鑽探。經過15年的航行,不僅驗證了大陸漂移說、
板塊構造說,而且還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1968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機器人;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飛船發射升空。21日11時56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
他的一小步標志著人類的一大步;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將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送入地球軌道;
1971年,世界上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問世,被稱為第一代微處理器,第一台微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72年,CT掃描儀在英國問世,這是繼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在醫學診斷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73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建成,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75年,美國人威廉·米勒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電子游戲機;
1976年,美國開始使用第一代無繩電話系統,行動電話逐漸成為現代「順風耳」;
1977年,美國宣布研製出了中子彈並開始投入生產和裝備部隊;
1978年7月25日,一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嬰兒在英國哇哇墜地,成為第一個試管嬰兒;
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病人在地球上消失;
1981年4月12日,美國耗資100億美元,第一次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上天,使之成為自由往返於天地間的航天器;
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研製出高純度、高效的乙肝疫苗;
1983年,數字式電視機由美國研製成功;
1983年10月,中國一位名叫王永民的奇人發明了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計算機漢字輸入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1984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媒體電腦;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實施,標志著人體「生命之書」掀開第一頁;
1991年,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環球網(萬維網)正式露臉,這張無形之網使人們相互傳遞信息猶如在網中穿梭,十分便捷;
1993年,在與世隔絕的「生物圈2號」中生活了兩年之久的8位科學家,平安地走出這一人造小世界,標志著美國「生物圈2號」計劃首次試
驗結束;
1993年,美國將信息高速公路列入政府建設計劃,一時間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為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
1994年,與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香港新機場工程、中東和平管道引水工程等一起入選世界超級工程的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5年6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成功,標志著人類在空間活動中的國際合作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1997年2月24日,多利羊問世,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