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川省發明協會

四川省發明協會

發布時間:2021-07-12 23:52:14

Ⅰ 百姓講壇百家姓聶姓氏起源

聶氏
歷史來源:

「聶」源出:
聶(Niè聶)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衛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於聶(今河南省濮陽),子孫以地為氏(據袁義達與杜若甫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而楚有攝叔,而無聶叔,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
3、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後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4、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
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採用漢姓,其中有聶姓。
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
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齊太公,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垂釣渭水河邊,被文王禮聘為相。後佐武王伐紂,居功至偉,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下傳至齊丁公時,丁公封其支庶於聶,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聶姓。他們尊姜尚為聶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關於聶姓之確切發源地,由於眾說紛紜,今無從考證,但聶姓發祥於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今河南省濟源西南)人,其後西漢有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聶季寶,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後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姓,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隋唐之際,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姓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元末,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姓有遷台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姓入川。清代以後,聶姓分布更廣。如今,聶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堂號
聶姓的主要堂號有:「賜書堂」、「三禮堂」、「環溪堂」、「河東堂」等。
五、宗族特徵
1、聶姓家族優異無比,人才濟濟。不但節義之士滿載於他們的家譜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飽學之士,留給千秋萬世的子孫以無盡的光輝。
2、現今當代聶姓多將領。除音樂家聶耳外,共和國共有四位聶姓將帥。大名鼎鼎的聶榮臻元帥,還有中將兩位,他們是湖北省禮山人聶鳳智,安徽省阜南人聶鶴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於1992年。另有少將聶濟峰,河北省晉州人。
====================================================================
【聶姓宗祠通用對聯】
〖聶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聶國;
望出河東。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豪俠報德;
寒士憫農。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為報仇,送黃金百鎰為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為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下聯典指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咸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為五言,語言通俗,為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
貢士得人。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下聯典指宋·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
〖聶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草澤辛楚第;
晚唐詩韻家。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
〖聶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隱娘得師成俠;
書兒誅盜酬恩。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下聯典指清·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為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
〖聶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河山依舊風光美;
東方既明氣象新。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聶姓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
謀九重武士之豪。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韓國軹人聶政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
〖聶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
連山關前,功勛蓋千秋。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直隸提督聶士成,合肥人。性勇敢,光緒間,中法越南之戰時,他防守台灣有功。中日之戰,士成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軍,收復連山關,殺日軍官。後總統武毅軍。八國聯軍攻天津,聶士成力戰拒敵,終於陣亡。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
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士聶政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史士聶堯事典。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
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
——佚名撰聶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亭在圓通山頂,為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1912-1935)而建。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雲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作有歌曲三十多首。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經集體填寫新詞後,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3月5日通過,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
【中國人民解放軍聶姓開國將帥生平簡介】
聶榮臻元帥
聶榮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縣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11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聶鳳智中將
聶鳳智(1914-1992),湖北省禮山(今大悟)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第十二師班長、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9軍第27師81團副營長、營長、營政治教導員、副團長,紅31軍團長、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員、隊長、副團長,抗大第一分校膠東支校校長,膠東軍區第五旅13團團長、旅長,中海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第六師師長,第五師師長,華東野戰軍第25師師長,第九縱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第三野戰軍27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大學教育長,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中朝聯合軍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2年4月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78歲。
聶鶴亭中將
聶鶴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葉挺獨立團排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25師73團連長,中共東江特委教導營營長,工農紅軍第四軍參謀,紅四軍第11師35團副團長,33團團長,師參謀長,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軍團作戰科科長,甘肅野戰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大隊長,軍委總參謀部一局局長,軍委參謀部部長,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參謀長,哈爾濱衛戍司令員兼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遼北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工程兵副司令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1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聶濟峰少將
聶濟峰(1914-1992),河北省晉縣人。1937年參加抗日游擊隊,任副隊長,1938年編入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獨立2團政治處幹事、師輪訓隊特派員,第385旅直屬隊特派員,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保衛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太行軍區獨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晉冀魯豫野戰軍9縱25旅政治部主任,豫西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15軍43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進軍豫西、淮海、渡江、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5師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上甘嶺戰役和朝鮮東海岸反登陸防禦。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15軍副政治委員。1963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後歷任第15軍政治委員,軍政大學副校長、副政治委員,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2年2月1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
【中國人民解放軍聶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聶力中將
聶力(1930-——),祖籍四川省江津縣(今市)人,1930年9月23日出生於白色恐怖的上海。童年同母親張瑞華歷經磨難飽受摧殘,為了生活,她被送入紗廠當童工,超強度的勞動,使她失去了幸福的童年,更沒有父母的疼愛。1947年進入榮臻小學學習。1948年進入華北育才中學學習(後與北平師大女附中合並)。195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高中畢業,第二年考取留學蘇聯預備班。1960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回國後,被分配到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術員、工程組長。1965年至1977年,任七機部一院十三所儀器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任國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長。1982年至1985年擔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參加了遠望號測量船的研製和潛艇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的組織領導工作。是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婦女聯合分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24日晉升為中將軍銜。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將。是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唯一女兒;夫,當代將軍丁衡高上將。
聶奎聚中將
聶奎聚(1926.9.18-1992.7.2),山東省青州縣人。1944年7月參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畢業,大專學歷。1944年7月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7月任山東獨立1旅3連戰士,魯中軍區警衛10團1營班長、營部文化幹事。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至1949年任魯中軍區警衛10團1營文化幹事,警衛1團1營2連副政治指導員、2營6連政治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至1950年任魯中警衛1團3營副政治指導員。1950年至1953年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廣州艦政治幹事、副政治委員、艦長兼政治委員。1953年至1956年任華東海軍第6艦隊1大隊副大隊長兼廣州艦艦長、大隊長。1956年至1960年在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1960年至1962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部軍訓處訓練科科長。1962年至1964年任海軍護衛艦支隊參謀長。1964年至1969年任海軍護衛艦支隊支隊長。1969年至1977年任海軍基地副參謀長。1977年至1982年任海軍基地司令員。1982年至1985年任海軍副司令員。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艦隊黨委副書記。1987年9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艦隊黨委副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1992年7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6歲。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聶政:戰國時韓國軹人,俠客。韓哀侯時,嚴仲子與相俠累爭權受挫,遂聞名拜訪,獻巨金為其母祝壽,並懇求代為報仇。他以老母在,不許。母病故後,仗劍直闖相府,刺殺俠累後自殺。
聶松:南朝梁畫家。善畫人物,與稽寶鈞齊名,姚最謂其畫「賦彩鮮麗,觀者悅情,為張僧繇之亞。」
聶夷中: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人,唐末詩人。咸通進士,曾官華陰縣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詩篇中多有關懷民生疾苦和諷喻時世之作,語言樸素流暢,言近意遠。《詠田家》、《公子行》尤為佳作。
聶文進:並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後漢將領。歷任兵馬押司空、樞密院承旨、屯衛大將軍。後漸驕橫,與李業叛亂,為郭威所殺。
聶冠卿:歙州新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學者。真宗進士,曾奉命使遼,遼主慕其文詩,禮遇甚厚。累遷翰林學士、判昭文館兼侍讀學士。嗜學好古,尤工詩。有《蘄春集》等。
聶昌: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北宋大臣。由太學上舍入仕,欽宗時累進戶部尚書,領開封府,後拜同樞密院。反對與金議和,稱不可輕棄國土。
聶王圭:平定州壽陽(今屬山西省)人,元代官吏。金末率眾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總管都元帥。與元好問、李敬齋等友善。
聶輝:聶王圭孫,元代大臣。歷任廣東、山西、雲南等地方官,後又任兵、工二部尚書、陝西省參知政事。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江西省吉安永豐人,明代大臣、哲學家。進士出身,曾任兵部尚書,後加太子太保。有《困辨錄》、《雙江文集》。
聶大年:江西臨川人,明代官吏、學者、書法家。入翰林。博通經史,工詩,善古文,亦能書,得歐陽詢法。有《東軒集》。
聶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將領。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積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遼陽大高嶺一戰,斬殺日將富剛三造。戰後創立武毅軍,八國聯軍侵華,據守天津,力戰陣亡。
聶緝椝:曾國藩婿,湖南衡陽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資本家。曾任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浙江巡撫等高職。生平重視實業,後獨辦恆豐紡織新局。
聶耳:雲南玉溪人,現代作曲家。中共早期黨員。1935年在日本游泳時溺水身亡,年僅23歲。其《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榮臻:四川江津人,共和國元帥。人民軍隊的卓越指揮員,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在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功勛卓著。建國後又為新中國科技和國防現代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具有遠見卓識軍事家、革命家。

分布地區: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新安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省淳安西)。

Ⅱ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好不好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始建於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公辦民助高職院校,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視高經濟開發區。
學院共設天府新校區、團結校區,學校佔地面積2000餘畝,在校生規模16000餘人
2015年9月,四川科技職業學院整體遷建天府校區。
院地處成都市高新西區大學教學區,與西南交通大學新區、成都理工大學影視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毗鄰,科技經濟發達,信息暢通,交通便捷,教育資源充足。
學院建築面積16餘萬平方米,教學設備先進,設施完善,現建有:電化教學系統、校園網、互動式多媒體實驗室、電子電工實驗室、數控技術實驗室、軟體工程實驗室、動漫設計實驗室、物流實驗室、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實驗室、單片機實驗室、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實驗室、數字電路實驗室、電子電器實驗室、金工實習車間等幾十個設備先進的實驗室和數十個實訓基地。
覆蓋全院的校園網、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圖書館、形體訓練室、標准足球場、籃球場以及一流的學生公寓。
設立國家計算機、外語考點和經國家勞動部門批準的職業技能鑒定所,可對20餘個工種進行中、高級職能鑒定,頒發全國通用的技術等級證書

Ⅲ 中國發明協會怎樣加入入會容易嗎四川成都的有代理點嗎我手裡有

你需要把你的個人簡歷發到這個協會,協會人會評審後給你個結論,你大學在校就有3個專利,很厲害,應該可以順利通過吧。

Ⅳ 海特高新的公司簡介

海特通過了ISO9001:2000及GJB9001A-2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CAAC適航維修許可認證、FAA認證、總裝裝備資格認證;獲得了中國、香港民航處、澳門民航局聯合維修管理(JMM)認證和《零部件製造人批准書》以及CAAC新項目申請免檢資格。
海特現有凈資產6億元,市值14億元,各類工程技術人員500餘人。成都基地佔地300餘畝,建築面積6萬余平方米,擁有世界最先進設備近千台,是成都市高新區10強企業之一。
海特以成都維修基地為中心,先後在上海、天津、武漢、長沙等地分設合資公司和工作站,客戶涵蓋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家骨幹航空企業,所有地方航空公司、中航集團和飛行院校、培訓中心(公司)等。 四川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含子公司時簡稱「本公司」)前身為四川海特高新技術公司,1992 年10 月經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公司性質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注冊資金50 萬元。
1997 年10 月經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冊資金變更為450 萬元。
1999 年7 月經四川省科委《關於四川海特高新技術公司改制申請的批復》(川科委成[1999]13 號)文批准,四川海特高新技術公司進行產權界定,明晰產權後與四川省科委發明協會脫離了掛靠關系並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1000 萬元。
2000 年9 月30 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設立四川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復》(川府函[2000]291 號)批准,四川海特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變更為四川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為四川海特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的原全體股東,即李再春、王萬和、李飈、鄭超、劉生會、李剛六人。
2000 年11 月經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登記注冊,注冊資本變更為5,439.14 萬元。
本公司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發行字[2004]105 號文核准,於2004 年7 月6 日公開發行2,400 萬股人民幣普通股(A 股)股票,並於2004 年7 月21 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塊上市交易,股票代碼002023。
2005 年5 月,本公司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每10 股轉增5 股,變更後注冊資本為 11,758.72 萬元。
2005 年8 月,本公司A 股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經2005 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方案為股份變更登記日登記在冊的全體流通股股東每持有1 股流通股股票將獲得非流通股股東支付的0.38 股股票對價,非流通股股東共支付對價1368 萬股,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已於2005 年8 月10 日實施完畢,方案實施後公司總股本不變,原非流通股股東持有股權比例由69.38%下降為57.75%。
2008 年4 月8 日本公司召開的2007 年度股東大會決議通過了2007 年度利潤分配及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方案,公司以2007 年末總股本117,587,226 股為基數,用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 股轉增股本6 股。變更後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8,813.96 萬元。 行業優勢: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下的高速穩步增長的高技術壁壘航空維修業,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技術優勢:多項自主研發獨立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填補了國內航空維修史的空白,多種研發方式下的系列國內領先及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
品牌優勢:「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發展理念下形成的「海特」品牌在國內外同行業享有盛譽;
市場優勢:數量居全國之首位的維修項目及多種獨特市場開發方式使得公司穩居行業領先地位,美國聯邦航空局、中國民航總局的適航維修許可及俄羅斯對海特技術的引進使公司無障礙在國際、國內市場迅猛發展;
人文優勢: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同的海特模式的「三感四觀」獨特管理文化使公司擁有著優秀的管理團隊和穩定的研發隊伍,技術資源與人力資源有效轉化為資本,公司各項資源得以充分有效運用。
戰略優勢:「以航空維修業為主,同心多元發展」的戰略方針,在強勢技術與優秀管理的有效配合下順利實施,多元發展帶來的新的成長亮點使公司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 理念: 以人為本 創新超前 拼搏奮進 誠信卓越
精神: 熱愛祖國 忠誠事業 實事求是 團結合作 顧全大局
員工: 人是海特之本, 自律、敬業、積極進取和勇於創新的員工是我們企業的最大財富
技術: 海特人立志高屋建瓴,獨立創新地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相關產業
質量: 堅持「質量第一,服務航空」的方針,強化適航管理,強化質量保證系統,保障航空飛行安全,維護公眾利益
使命: 我們立志經強勢品牌的航空技術服務,滿足中國各航空運輸,企業的技術支持需要,運籌全球航空技術資源在國內紮根,追求卓越績效.
戰略: 以「航空為主,同心多元發展」,以航空技術為核心,在航空維修、航空工程、航空製造不懈努力奮斗,立志成為行業中的精英.
目標: 鞏固國內行業領先地位,追求卓越績效,努力為民族航空事業多做貢獻,為股東創造效益 圖案釋義:圖案以「海特」拼音「haite」所寫字母」H/T」構成基本圖形,似登天之梯狀,環形橢圓做天梯之基,整個構圖給人以噴薄欲飛之勢,充滿生機與活力,代表著海特所從事的航空業。
顏色釋義:選用航空業代表色藍色為基礎色,並結合漸變黃色代表著欣欣向榮的海特事業。

Ⅳ 四川有幾位元帥或將軍

1994年至2020年,四川有五位上將。

1、梁光烈,男,漢族,1940年12月生,四川三台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1月入伍,河南大學黨政幹部班畢業,在職大專學歷。上將軍銜。曾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國務院黨組成員。

2、鄧昌友,男,漢族,1947年2月生,四川蓬溪人,1968年3月參加工作,197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領導幹部專業函授畢業,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1992年7月晉升空軍少將軍銜,1999年7月晉升空軍中將,2006年6月晉升空軍上將軍銜。

3、李世明,男,1948年12月生,四川三台人。196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2007年10月當選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2010年7月授予上將軍銜,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10日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司令員。

4、李尚福,男,1958年2月出生於四川成都,江西興國人,國防科技大學畢業。2006年晉升為少將;2016年8月晉升為中將軍銜;2019年7月晉升為上將軍銜。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5、何平,男,漢族,1957年11月生,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曾任原成都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14集團軍某師政委。2009年晉升少將軍銜;2019年12月12日晉升上將軍銜。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政治委員。

Ⅵ 請問誰有成都市十一五和四川省十一五規劃的全文么

二○○六年五月十二日成都市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為全面推動我市知識產權事業發展,貫徹落實「科教興市」戰略,深入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特製定本規劃綱要。

一、我市知識產權發展面臨的形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知識產權為主要手段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產權制度在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和保持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當今世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國務院已決定製定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自主創新中的作用,以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

「十五」期間,我市知識產權工作得到快速發展,2002年成為國家專利試點城市,2004年底成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2005年4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3個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市之一。2005年,全市專利申請量為7241件,比2000年增長了2.69倍;授權量為3079件,比2000年增長了2.05倍;申請量和授權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現有注冊商標42000餘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13件,省著名商標233件,市著名商標153件;全市共有文字、美術等作品著作權自願登記870餘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800餘件。但面對目前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我市知識產權工作還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較弱,企事業單位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較低;二是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明專利和涉外專利比例低,專利技術轉化實施比例低;三是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還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要求,行政執法能力和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和維權組織發展滯後;四是知識產權網路信息服務和社會中介服務功能不完善,不能滿足我市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五是對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品等從知識產權角度發掘和利用不夠。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為契機,加強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建設,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提升成都對外開放形象,促進經濟、科技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目標: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將知識產權工作全面融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大幅度提高全市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綜合水平,到2010年,將成都建設成為創新活力強勁,轉化渠道順暢,知識產權保護有力,領先中西部、全國一流的知識產權強市。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市和區(市)縣知識產權管理機構100%建立健全。

——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0年,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2萬件,授權量達到6000件,其中發明專利比例達30%以上,涉外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全市商標注冊量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10年突破6萬件,其中省、市著名商標數量達500件以上,中國馳名商標明顯增多;以計算機軟體為主的各類文學、藝術、科學作品著作權自願登記數量大幅增長;在技術標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深入推進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工作,扶持和培育100家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單位。

——制定和完善知識產權地方法規和政策措施。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案件年結案率達90%。

——全市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到30家,建立2-3家知識產權專業化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專業服務從業人員達到300人以上;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政府服務和專業服務信息平台,推進企業(行業)知識產權動態分析預警系統建設。

——建立「成都市知識產權人才信息庫」和「成都市知識產權專家服務團」,形成超過1000人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人才隊伍,擁有一支50人左右從事知識產權理論研究以及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的高級專家隊伍。

三、工作任務和措施

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提升計劃」、「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提升計劃」、「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提升計劃」、「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提升計劃」和「知識產權宣傳培訓計劃」,促進我市知識產權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實施「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工作機制。

1.建立健全政府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完善市政府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制度,加強全市知識產權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強市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機構建設,探索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職能整合;縣級知識產權管理機構100%建立健全,明確工作機構和職能,落實專職人員和工作經費。

2.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推動知識產權代理、評估、咨詢、檢索、交易、訴訟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功能化、國際化發展。鼓勵專業機構、行業組織提供分門別類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政府服務信息平台、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平台和知識產權社會服務專業數據平台。全市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發展到30家,從業人員達到300人以上。

3.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體系。深化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試點、示範,以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要對象,分類指導,建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落實專職工作人員和工作經費,完善知識產權內部管理制度,明確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商業秘密等相關知識產權的產權管理、利益分配、信息利用等制度。

(二)實施「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提升計劃」,大幅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出的數量和質量。

1.建立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創新評價機制。在技術創新中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知識產權為判據」的方針,政府科技(產業)計劃項目的管理,應嚴格執行國家、省、市科研計劃的知識產權管理要求,將知識產權貫穿於計劃管理全過程,在重大項目立項、驗收以及高新技術企業(項目)認定等工作中,增加知識產權評價指標,明確項目管理和實施過程中知識產權審查的作業流程。企業新產品研發要明確知識產權的產出目標。

2.建立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形成的激勵機制。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建立專項資金,用於激勵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加大對專利、馳名(著名)商標、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技術標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的資金扶持和獎勵力度。鼓勵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獎勵制度。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國內外專利,優化專利結構,重點向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涉外專利傾斜,使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全市商標注冊量年均增長10%以上,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鼓勵作品著作權登記,推動計算機軟體、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支持企業、院所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修訂);積極鼓勵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申請和認證。

3.實現重點領域知識產權的突破。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加快建設公共技術平台,加強前瞻性、共性和關鍵性技術的研究和攻關。鼓勵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爭取在電子信息、機械、醫葯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實現關鍵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的重點突破,形成產業知識產權群,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三)實施「知識產權運用能力提升計劃」,大力促進知識產權的轉化運用。

1.明確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政策導向。相關部門在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技術成果實施等項目立項時,應明確知識產權導向,專項資金的使用重點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傾斜,促進專利技術轉化實施。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品牌。以文學藝術、廣播影視、計算機軟體、網路游戲、創意設計等為重點,努力拓展版權領域,充分挖掘民間工藝的版權資源,逐步形成一批能有效運用版權資源的企業。

2.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市場轉化機制。依託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成都西部商標服務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以及發明協會、企業家協會等協會組織,探索建立順暢的知識產權交易機制,促進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的市場轉化。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研究和探索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作價入股、質押、信託、拍賣等轉化機制。發揮政府引導型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的作用,積極引導銀行、社會風險等資本進入知識產權領域。鼓勵企業充分運用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聯盟等方式,充分挖掘和實現知識產權價值。

3.著力推進企業知識產權的綜合運用。制定企事業單位綜合運用知識產權的鼓勵政策,增強知識產權的財產權利意識。深化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扶持和培育100家知識產權試點和示範單位,發揮優勢企業的示範和骨幹作用,形成知識產權產出的集群效應。鼓勵企業制定、實施結合自身特點的知識產權(專利)戰略,加大產品技術研發及知識產權投入,將知識產權納入企業產品技術開發、生產製造、市場拓展、資產管理等各個環節,積極培育核心知識產權,增加知識產權儲備,提高知識產權綜合運用水平。

(四)實施「知識產權保護能力提升計劃」,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1.完善知識產權地方政策法規。研究制定《成都市專利保護與促進條例》等地方法規或規章,修改和完善在科技、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政策措施,明確知識產權政策導向。完善《成都市知識產權發展與保護狀況》(白皮書)年度定期發布制度,提高國際、國內對成都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審判和行政執法能力建設。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審判人員、行政執法人員以及訴訟代理人員素質,嚴格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強化執法手段,加大對專利、商標、版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效率和水平。行政執法案件年結案率超過90%。

3.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部門協作機制。適時成立「成都市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大專利、商標、版權、公安、文化、質監等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協作力度,密切與法院、檢察院和成都海關的信息溝通,逐步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以商標權、著作權和專利權為重點內容,採取有力措施,遏制和打擊各類侵權行為。探索建立行政執法、行業自律、企業維權相結合的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在全市推行商標使用許可公示制。

4.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圍繞生產、科研、商品流通、技術貿易、大型展會、作品創作與傳播、歷史文化資源、城市重要標志等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加強服務和執法檢查。以電子信息、醫葯、機械、食品等主導產業為重點,推動企業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專利)戰略,建立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動態分析數據系統,靈活運用聯合研發、並購、引進等策略,創造和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提高企業科研、生產、進出口貿易等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警性。

5.加強商業秘密保護。企業要制定並實施商業秘密特別是技術秘密保護制度,對不適宜採用專利等手段進行公開保護的高新技術領域和傳統優勢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要採取較為嚴密的保護措施,防止商業秘密泄露造成巨大損失。

6.加強開放型經濟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在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中,做好相關產品或技術國內外的知識產權狀況分析,處理好出口與引進,引進與創新的關系;加強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建立對外貿易領域知識產權預警機制;積極應對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提高涉外知識產權糾紛的處理能力和協調能力。

(五)實施「知識產權宣傳培訓計劃」,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

1.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輿論環境。動員全社會關注和積極支持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堅持經常性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開展知識產權專題宣傳;利用城市公共資源以及設立品牌一條街、品牌立體公園等形式,開展對成都品牌的宣傳,樹立品牌意識。

2.營造有利於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教育環境。將知識產權教育培訓納入各級科技、知識產權、經濟、人事、教育等部門工作計劃,推動知識產權教育和人才培養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建立各類「知識產權人才信息庫」和「成都市知識產權專家服務團」,堅持知識產權普及與專門培訓相結合,重點對企業經營管理者和黨政領導幹部開展知識產權專門培訓;把知識產權法制宣傳教育列入全民普法教育內容;推動知識產權進學校,在市屬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等開設知識產權課程;在領導幹部培訓、公務員培訓、科技人員再教育等方面增加知識產權內容。

3.積極推進知識產權的交流與合作。積極與國內外知識產權機構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合作交流。積極爭取舉辦國際性、全國性的知識產權會議或講座。堅持國內人才培養與國外引進人才相結合,加快培養一支高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隊伍。
在實施中,本綱要可以根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以及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作相應調整。

Ⅶ 四川的特產

不是特產,屬於大眾類型的產物。

四川特產:

1、宜賓五糧液 :五糧液原名「雜糧酒」,用飯米、糯米、玉米、高粱、小麥五種糧食精心釀制而成。1916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名酒金質獎。1929年,清代舉人楊惠泉嫌其名不雅,便改名為「五糧液」。據專家鑒定,宜賓五糧液酒窯是明代開釀的遺物,距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8、苴卻硯 :

苴卻硯,因產於苴卻(即現四川省攀枝花市江南一帶的舊稱)面得名。1909年大姚縣巡檢宋光樞取三方苴卻硯送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一舉獲獎、榮享盛譽。

Ⅷ 南溪區江南鎮為何不劃歸江安

人物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劉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劉伯堅,四川開縣人。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 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 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陳毅
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聶榮臻
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張愛萍 (1910-2003)
四川省達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八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共青協和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中央局秘書長,少先隊中央總隊訓練部部長、參謀長、總隊長,紅三軍團第四師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團政治委員,軍委騎兵團政治委員、代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江浙省委軍委書記,豫皖蘇省委書記,八路軍蘇皖縱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三師九旅旅長,三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前敵委員會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七兵團司令員兼浙江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國防科委主任,國家科委第一副主任,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因病於2003年7月5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1910-2003

閱讀全文

與四川省發明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