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紹下埃及歷代著名的法老王有哪些金字塔的由來
著名的有胡夫法老,左賽特,圖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埃及艷後克麗奧佩托拉七世和門圖荷太普二世。由來簡單來說是古埃及的法老王,很重視修建自己的陵墓,認為死後自己可以到另一個世界過著人界的王者生活,而在左賽特時代有位著名的建築師伊姆荷太普發明了一種新的建造方法,所建造的第一座埃及金字塔,得到法老的贊賞,從此以後金字塔成為很長一段時間法老死後的墓地。
② 以下哪一位埃及法老被稱為"金字塔之王
斯涅夫魯(Snefru)是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一位法老。
他是一位成功和仁德之君,曾對利比亞、努比亞,特別是西奈發動征伐戰爭。在西奈,他奪得了馬加爾山的綠松石礦。他曾下令將美杜姆的胡尼金字塔建造完工,並在今天的代赫舒爾建造兩座金字塔。
③ 金字塔創造於幾年哪位法老去埃及,可以進去嗎拉美西斯二世的金字塔又是哪個我還需要古埃及地圖!
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築物,是法老的墓穴。由於古埃及人在尼羅河兩岸生活及耕作,所以金字塔主要是在沙漠地區興建。從公元前2700 - 1800年這900年裡,估計古埃及人共建築了超過80座金字塔。而建於公元前2589 - 2566年間的「大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是為法老胡夫而興建的。
古埃及人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了一座「獅身人面像」。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建造這座由「獅身」與「人面」組成的巨大石雕的原因,他代表著法老的智慧與勇猛。一些人相信「獅身人面像」可能是金字塔的守護神,另一些則認為它是古埃及偉大文明的象徵。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一段時間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
古王國時期 孟卡拉和他的共治女王卡蒙羅內比蒂二世。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古王國時期建築、藝術、科技取得驚人進步的基礎,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這些成為可能。[27] 在「維齊爾」(Vizier)的指導下,國家官員征稅、協調水利工程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徵用農夫進行建築工程,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28] 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了財政的盈餘,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託製作傑出的藝術品。喬塞爾、胡夫和他的子孫們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們的權力)令人難忘的象徵。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並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法老也會將土地用於修建陵寢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後對自己的崇拜。這樣的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了法老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後期,法老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29] 法老的權力下降了,地方統治者隨即開始挑戰法老的權威。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嚴重乾旱,[30] 最終導致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中間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飢餓和動盪之中。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後期中央政府崩潰後,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經濟穩定。地方統治者無法依靠國王幫助及時化解危機,接著發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辯論升級為飢荒和小規模內戰。盡管存在難題,但地方統治者不再對法老進貢,而利用新獲的獨立維護各省的繁榮。一旦掌握了自己的資源,各省經濟上變得更加富足 - 社會各階層的更大更好的墓葬證明了這個事實。[32] 在這次創作力爆發之際,各省的藝術家繼承和調整了古王國時期服務於王權的文化主旨,書吏們發展和豐富了文學的風格,表現出這一時期的創造力和樂觀。從對法老的效忠中解脫後,地方統治者開始互相爭奪領土和權力。到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統治者統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統一了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斷在北方擴張勢力,南北朝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約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軍在門圖荷太普二世率領下擊敗了耶拉孔波利斯統治者。埃及的再次統一,開創了經濟和文化復興的新時期。
[編輯] 中王國時期
曼圖霍特普二世, 中王國的建立者。中王國的法老們恢復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刺激了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復甦。[35]第十一王朝的門圖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們從底比斯統治全國。約公元前1985年,維齊爾出生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將首都遷往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Itjtawy)。[36] 在那裡,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實行了富有遠見的墾荒和灌溉計劃以增加這一地區的農業產量。此外,對努比亞的再征服獲取的領土中富產石料和黃金,人民被驅使在三角洲東部修建防禦建築,稱為「大公牆」(Walls-of-the-Ruler),用於抵禦外族入侵。[37]
擁有可靠的軍隊、政治穩定和豐富的農礦業財富,國家的人口、藝術和宗教繁榮起來。與大力推崇神靈的古王國形成鮮明對比,中王國時期經歷了一種被稱為「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個人的虔誠」的增長,依據這種信仰據說所有人都能支配一個靈魂並能在死後陪伴神靈。[38]
中王國文學的特點是詭辯的主題和自信而雄辯的人物風格。[33]浮雕和肖像雕塑藝術精湛,細節上盡善盡美,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39]
中王國的最後一位有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允許亞洲移民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采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這些充滿雄心的水利工程和采礦活動,與他統治後期尼羅河泛濫不足聯系起來,透支了經濟,加速了國家衰落,最終在公元前14世紀和公元前13世紀進入「第二中間期」。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制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了希克索斯王朝。[40]
[編輯] 第二中間期和希克索斯王朝
約公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居住於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瑞斯(Avaris)的亞洲移民隨之奪取了這一地區並逼迫中央政府遷往底比斯。在那裡,法老們成了附庸,稱臣納貢。[41] 希克索斯們(即「外來統治者」)效仿埃及統治模式,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把埃及要素融入到他們的青銅時代文明中。[42]
南遷後,底比斯的國王們發現自己被夾在北方的希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亞盟友-南方的古什之間,100多年在沉悶和不作為中度過。到公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軍隊終於強大到可以挑戰希克索斯王朝。沖突持續了30多年,[41] 法老陶二世和卡摩斯最終打敗了努比亞人。卡摩斯的繼任,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戰役中讓希克索斯王朝永久地退出埃及的歷史舞台。之後的新王國時期,軍隊成了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法老們籍此擴張埃及的疆界,維護他們在近東的優勢。[43]
古代埃及的最大疆域范圍。(公元前15世紀)
[編輯] 新王國時期
新王國的法老們通過維護邊境安全和加強與鄰國的外交確立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時的軍事征服讓埃及的勢力擴張到敘利亞和努比亞,鞏固了人民的忠誠,打通了急需的銅和木材的進口通道。[44] 新王國的法老們推崇太陽神阿蒙(Amun),開始大興土木,對它的崇拜的基點是卡納克神廟。法老們還修建了一些紀念碑為自己的(現實的或虛幻的)成就增色。兩位法老之間上台的是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她通過宣傳使自己的權力訴求合法化,[45] 她統治時期的特點是停止對外戰爭,派遣商業探險隊聯絡龐特(Punt),開展與鄰國的貿易;以及修建了位於卡納克的典雅的停靈廟,一對巨型方尖石塔,一個小禮拜堂。盡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她死後,她的過繼外甥圖特摩斯三世大量毀掉刻有她名字和形象的塑像,希望抹去這位篡位的母後的統治痕跡。[46]
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拱衛著阿布辛拜勒神廟(Abu Simbel)的入口。約公元前1350年,阿蒙霍特普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王位,開始了一系列激進且無秩序的改革,威脅到新王國的穩定。他改名埃赫那頓(字面意思為「阿頓的僕人」或「阿頓光輝的靈魂」。),將以前不起眼的太陽神阿托恩(Aten)吹捧為最高的神,禁止對其他神的崇拜,打擊了僧侶集團的權勢,[47] 還將首都遷往新城埃赫塔頓(Akhetaten,意為阿托恩的視線,即今天的阿馬爾那(Amarna))。他對外國事務置若罔聞,全神貫注於他的新型宗教和藝術風格。在他死後,對阿托恩的崇拜很快被禁止,首都遷回了底比斯。後來的法老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迅速抹去了阿孟和蒂四世的所有記載,這段短暫的時期被稱為阿馬爾那時代。[48]
第十八王朝結束於最後三位法老 - 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他們死後都沒有後裔。18歲的拉美西斯二世,或稱拉美西斯大帝,於公元前1279年繼承王位,他是埃及歷史上修建神廟、樹立方尖石塔、生育子女最多的法老。[49]
大膽的軍事領袖,拉美西斯二世率軍抵抗赫梯的入侵,雙方在卡迭石戰役中死傷慘重,最終在約公元前1258年締結了有史以來第一份被記載的和約。[50] 埃及的財富讓它成為侵略者,尤其是利比亞人和「海洋民族」(Sea People)垂涎的目標。起初軍隊還能抵禦這些侵略,但埃及最終失去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外患在腐敗、盜墓賊、動亂等內部問題輔助作用下急劇惡化。底比斯的阿蒙神殿(Precinct of Amun)大祭司們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他們勢力的膨脹在第三中間期分裂了國家。[51]
約公元前730年利比亞人從西面的入侵破壞了埃及的統一。
[編輯] 第三中間期
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統治權。南方則在底比斯阿蒙神廟的大祭司的有效統治下,後者僅在名義上承認斯蒙迪斯的權威。[52] 這一時期,利比亞人已經在三角洲西部地區定居,移民的首領們開始逐步取得自治權。公元前945年,利比亞王子舍順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區,建立了所謂「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續200多年。舍順克也通過將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僧侶位置上控制了埃及南方。利比亞統治腐朽的同時,它在三角洲地區的對手開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興起,庫施威脅於南。約公元前727年,庫施國王皮耶侵入北方,佔領了底比斯,並最終佔領了三角洲地區。[53]
到第三中間期結束時,埃及原本深遠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它的外國盟友淪為亞述的勢力范圍,到公元前700年兩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亞述人開始攻擊埃及,遭遇塔哈爾卡和他的繼任坦沃塔瑪尼堅決抵抗,埃及贏得了幾次勝利。但最終,亞述人將庫施人趕回努比亞,佔領孟斐斯,洗劫了底比斯神廟。[54]
[編輯] 晚期
亞述人沒有長期佔領埃及的打算,統治權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稱為「賽特王」(Saite kings)的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賽特王普薩美提克一世藉助唯利是圖的希臘僱傭軍驅逐了亞述人,並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埃及的第一支海軍。希臘的在埃及影響急劇膨脹,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納奧克拉提斯(Naucratis)成了希臘人的家園。建都 Sais 的賽特王們見證了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復興。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525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在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了對埃及的征服,最終在貝魯西亞(Pelusium)之戰中抓獲了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 。岡比西斯二世於是採用法老稱號,但卻在遠在蘇薩的家中統治,將埃及劃為總督區。公元前5世紀有幾次較成功的反抗波斯的起義,但埃及從未能永久地驅逐波斯人。[55]
在波斯的統治下,埃及與塞普勒斯、腓尼基被一同劃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總督區。波斯第一次統治時期也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結束於公元前402年。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43年,最後的本土王朝、第三十王朝統治埃及,結束於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II)。公元前343年,波斯人短暫地恢復了對埃及的統治,也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但不久後,在公元前332年,波斯統治者Mazaces將埃及拱手讓給了亞歷山大大帝。[56]
[編輯] 托勒密王朝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接受了埃及的語言和古代傳統。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幾乎沒有遇到波斯人抵抗的情況下,被埃及人當成解放者佔領了這片土地。亞歷山大的繼承者托勒密仿照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機構,定都亞歷山大。這座城市試圖展現希臘統治者的權威,並以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為核心,成為了文化和學術的中心。[57] 亞歷山大燈塔照亮了許多船隻的航程,保證了城市間貿易的暢通。托勒密統治者將商業和創收行業作為發展首選,例如紙莎草紙的製造業。[58]
希臘文明並沒有取代埃及的傳統文明,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扶持埃及歷史悠久的傳統以保證人民的忠誠。他們建立了埃及風格的神廟,維護傳統的宗教儀式,把自己描繪成法老。兩種文明的許多傳統融合了,希臘和埃及的諸神融合為兼具多重神性,如塞拉皮斯(Serapis)。古典希臘風格的雕塑也影響了傳統埃及的藝術題材。盡管希臘統治者試圖緩和埃及人的情緒,托勒密王朝還是面臨叛亂、家族權力斗爭,以及伴隨托勒密四世之死而來的亞歷山大里亞的暴亂。[59]。此外,由於羅馬嚴重依賴埃及的糧食進口,羅馬人對埃及的政治狀況也大有興趣。持續不斷的叛亂、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強大的敘利亞對手動搖了王朝統治,以至埃及淪為羅馬的保護國,並最終成了一個行省。[60]
法尤姆畫像是埃及文明和羅馬文明交匯的縮影。
[編輯] 羅馬統治時期
屋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中打敗了馬克·安東尼和托勒密王朝的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後,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嚴重依賴埃及海運輸出的糧食,羅馬軍隊在皇帝任命的長官的控制下,鎮壓叛亂、強征重稅、打擊強盜,而後者此時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61] 亞歷山大里亞逐漸發展成為東方重要的商業中心,充滿異國風情的埃及奢侈品在羅馬銷量旺盛。[62]
雖然羅馬人比希臘人更加敵視埃及人,但很多傳統如木乃伊和對傳統神靈的崇拜保留了下來。[63]法尤姆畫像(Faiyum mummy portraits)藝術繁榮,一些羅馬皇帝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雖然不及托勒密統治者的程度。羅馬統治者遠離埃及,無法履行國王的職責。地方政府機構風格上羅馬化,更加接近本土埃及王朝。[63]
公元1世紀中期,基督教在亞歷山大里亞紮根並傳播。與其他宗教不同,基督教試圖使異教徒皈依,威脅到當時流行的傳統宗教,引來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在公元303年戴克里先的大清洗中達到頂峰,但基督教最終獲勝。[64] 因此,埃及的傳統宗教逐漸沒落。盡管埃及人仍然說他們的語言,但隨著神廟祭司的減少,能讀懂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而神廟有時也會改建為教堂或遺棄於沙漠。[65]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埃及屬東羅馬帝國,繼續歸「新羅馬」的皇帝管轄。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佔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1517年,埃及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798年 - 1801年,受法國奴役;1869年後,英國勢力侵入。埃及最終在1922年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了。
[編輯] 埃及學
主條目:埃及學
由於長達兩千多年的外族統治,埃及失去了原有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歷史記錄、政府和風俗等都被徹底遺棄了,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在看到古埃及文明遺跡(如金字塔)時不知道當時的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現代人也讀不懂用古埃及文字寫成的碑文。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人們希望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和歷史,於是一門專門研究古埃及的學科逐漸形成了,這就是「埃及學」。
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於古埃及的研究就已經開始了,例如在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中就多次提及古埃及。但埃及學真正的大發展是從1822年法國人商博良對於古埃及文字破譯開始的。18世紀,拿破崙帶領法國軍隊打敗埃及的英國殖民者並佔領埃及,他帶來了167名學者,包括歷史學家、天文學家、畫家、工程師、礦物學家等等,並成立了「埃及協會」專門研究古埃及文明。在進駐埃及其間,法國學者對古埃及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搜集了許多文物帶回法國,其中包括於1799年8月被發現的刻有三種文字的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成為破譯古埃及文字的直接線索。不久之後,英國打敗了法國,重新奪回了對埃及的佔領,但法國研究者得以保留古埃及文物的記錄,並一直在埃及學方面保持主導地位。
羅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五世頒布的一條政令,由於當時是外族(馬其頓王國)統治埃及,官方文字是希臘文,而當地埃及人則習慣使用埃及文字(包括聖書體和世俗體),於是這塊石碑就使用兩種埃及文字和希臘文共三種文字記錄同樣的內容。法國學者商博良就利用這種對照關系,通過希臘文的含義將古埃及的文字成功破譯出來,於1822年9月29日寫成通信報告,宣布古埃及文字破譯成功。自此,古埃及的文字和文明被現代人重新理解,埃及學進入大發展時期。[6][66] 本條目介紹的內容基本都是埃及學的研究成果。
[編輯] 社會
古埃及人稱他們的君主為法老,這個詞語解作宮殿。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君主擁有如神一樣的權力,因此他們不會直稱君主的名字,只稱他為法老。君主之下有貴族、祭司和官員,他們是古埃及的特權階級,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及擁有田地和奴隸,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而農民、工匠和商人則屬於古埃及的平民階級,生活平穩,卻不艱苦。奴隸(即戰俘或罪犯)屬於古埃及的最底層階級,沒有任何權利,生活極之困苦。
[編輯] 國家和政府
古埃及一直是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切的權力都歸屬於法老,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法老的王權還被神化,稱為神王。法老之下有一套政府機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全國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管理。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維西爾,相當於宰相,其權力僅次於法老,但也是全方位的,對各個政府部門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築、國防、國家資源調查和分配、徵兵、祭祀等等。維西爾職位重要,古王國時期一般由王子擔任,老國王去世後則可以由王子繼位。古王國衰敗後,維西爾職務開始被非王族控制,並開始威脅法老的王位。在中王國時期,首個維西爾政變的情況發生了,阿蒙涅姆赫特取代了第十一王朝末代法老曼圖霍特普四世登基,開創了埃及第十二王朝。後來一些法老曾試圖削弱和分散維西爾的權力,如設置兩個維西爾等,但維西爾成為法老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中央政府在維西爾之下設有司法部、財務部和軍事部等部門。司法部分為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諾姆法院),高等法院設一名院長,受維西爾領導,並由一些將領和祭司組成,主要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的重要案件,例如叛國、盜墓、政變等。埃及地方40個諾姆各設有地方法院,對本諾姆的案件進行審理,國家的法律在地方是適用的。財務部設有財務大臣,負責國家財務相關事務,如稅收、國庫、土地丈量、外國貢品等,但後來在新王國時期財務大臣的權利逐漸轉移給內宮總管,使王宮的權力凌駕於政府權力之上。地方諾姆的財務權則由市長(諾姆長)擔任,他們負責收集運送穀物和稅收,並直接向維西爾負責。古埃及的軍事部門也是不斷演變的,但在埃及統一的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國家軍事是中央集權的,使法老可以有效的統全國之力進行軍事行動。另外,早在古王國時期,埃及就出現了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軍械院」。在軍事發達的新王國時期,軍隊則發展分化為步兵、海軍、戰車部隊。全國步兵分幾個軍區(稱「梅沙」),以埃及神只的名字命名,一般擁有幾千人,之下設連隊、排、班等,層層組織。新兵一般從埃及和埃及的殖民地徵集,進行統一的訓練,退伍的老兵則受到政府的厚待,例如發放土地、奴隸和牲畜等。埃及還設有常備軍,主要負責法老和王宮的安全,相當於王宮衛隊。[67]
[編輯] 經濟
大部份古埃及人是農民。埃及位處沙漠地帶,而尼羅河每年7月都會氾濫,但古埃及人懂得修築水庫儲起泛濫的河水,並在曾受河水泛濫的土地上耕種,讓水患變成為水利。他們又懂得挖掘水渠引水灌溉農作物,並發明了用牛拉動的犁耙,破土和翻鬆泥土來種植農作物。此外,他們還發明了抽河水灌溉農田的汲水器(shaf)。
部份古埃及人是商人。雖然埃及大部份的地區都是沙漠,但尼羅河沿岸卻盛產一種稱為蘆葦的植物。蘆葦浮力大且能防水,所以是造船的好材料。古埃及人就以蘆葦作材料造船,並乘坐這些蘆葦船在尼羅河、地中海及紅海一帶航行,與當地居民進行以物換物的貿易。通過這些貿易往來,古埃及人把他們的文明及生活方式傳播至其他地方。古埃及地理位置是亞洲和非洲的樞紐,另外其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對其他手工業產品有很大需求,因此古埃及是古代重要的貿易中轉和加工國家。古王國時期,古埃及經濟發達,出現了很多剩餘的產品,以物易物的商業模式產生。當時埃及對外的貿易對象主要有努比亞、黎巴嫩、蓬特等地,也不時伴隨有軍事掠奪,不完全是平等交易。中王國時期,埃及造船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埃及人還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開鑿運河,埃及對外貿易的范圍擴大了很多,到達亞洲敘利亞中南部。此時,開始出現官方貿易,即國家之間互贈禮物,埃及周圍的一些國家通過這種「進貢」的方式成為埃及的屬國。新王國時期,埃及國家統一,霸權形成,伴隨著軍事征服,埃及的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奢侈品,顯示人民生活的富裕。國際貿易則為國家壟斷,還出現了一些掠奪性的「進貢」。另外,政府開始發行類似於貨幣的金屬圓環,並將其價值同金銀掛鉤。為了保持軍事實力,埃及很大的貿易比重與武器製造有關,從其他地方進口原料(比如木材),然後製造武器和戰車出口,埃及製造的戰車甚至出口到戰車發明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後來埃及帝國分裂,是貿易不再受國家控制,此時走私行為普遍,人們更多的利用政府發行的金屬圓環,埃及步入貨幣時代。波斯統治時期,埃及對外貿易幾乎停滯,後來馬其頓統治,貿易逐漸恢復並達到巔峰,亞歷山大城稱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城市。托勒密時代埃及經濟則被國家完全壟斷,各種商品的價格都由國家制定。羅馬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對埃及收受重稅,古埃及貿易隨著古埃及文明一起趨於消亡。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人信仰和崇拜多神,神有多種形象,有的具有人的形象,其他形象還有動物、植物和星辰、自然現象等。另外,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神只,也有幾個地區共同崇拜一個神,同時一個地區還可能崇拜多個神,至今考證的古埃及的神多達上千個。這種多神崇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在埃及統一之前的各個小國家裡,人們都崇拜各自不同的神。隨著美尼斯統一埃及全境,法老開始推行各自出身地的神,使其稱為主神,由全埃及共同崇拜。在古王國時期主神是鷹神荷魯斯,後來改為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則主要崇拜阿蒙,新王國時期拉和阿蒙相結合,形成主神阿蒙拉。在國家統一崇拜主神的同時,各個地方(諾姆,相當於省)仍然崇拜原來地方的神。參見埃及神話人物列表。
另外,神只也有不同的屬性,有的是農業的神,有的是陰間之神,還有的是工匠技師的神(比如孟菲斯的普塔赫神)。而法老則是神的化身,或者是代言人,具有神的特性和神的名字,比如阿蒙霍特普、圖坦卡門都是用阿蒙神的名字作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的。因此,法老被稱為神王,擁有行政、司法和軍隊的最高權力,同時也是其主神的大祭司。法老手執生命之符,表示對埃及人有生殺大權
由於古埃及人極重視宗教信仰,所以他們建造巨大的神廟來崇拜天神。在新王國時期,埃及通過武力擴張積累了空前的財富(參見新王國時期和第十八王朝),但在幾代法老在位期間都被用來修建神殿,比如公元前1200年,古埃及興建了最大的神廟——位於尼羅河中游的阿斯旺(Aswan)的阿布辛拜勒神廟。重視宗教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神職人員的權力過大,一般除法老之外,管理主神祭祀的祭司(稱為「維西爾」,相當於宰相)擁有國家第二大權力,有的時候甚至超過法老的權力,使得一些維西爾可以成功篡權稱為新法老,如拉美西斯一世。鑒於這種情況,在埃及第十八王朝中後期,阿蒙霍特普四世進行了宗教改革,修改主神阿蒙為阿頓(太陽神),關閉所有崇拜舊神的神殿,還遷都修建新神阿頓的神殿,他自己也改名為埃赫那頓,意為阿頓神的光芒。但由於祭司們權力過大,以及整個社會的習俗形成已久,這次宗教改革失敗了,在埃赫那頓死後不久舊阿蒙神又重新成為主神,祭司們的權力也被恢復了。
文明成就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以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人是文明的人,因為他們懂得以文字記事。古埃及文字創於前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
1799年,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ois Xavier Bouchard)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el-Rashid)發現了「羅塞塔石碑」[來源請求]。石上刻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歷史學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聖書體」的意思,直至1822年,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個理解到,一直被認為是用形表義的埃及象形文,原來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
④ 金字塔有哪些古老傳說詛咒法老
這個尚待考究 摘錄了一些資料供參考
在埃及金字塔幽深的墓道里,刻著一名莊重威嚴的咒語: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的翅膀就將降臨在他頭上。人們曾經以為,把這種咒語刻在墓道上,不過是想嚇唬那些盜墓者,使法老的和墓中財寶免遭動難。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興起,眾多西方學者和探險家前來埃及發掘古跡,他們也沒有把這當回事。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邊續發生的情況,卻使那些膽大妄為的人們不得不咒語面前感到畏懼:進入法老墓寶的人,無論是探險家、盜墓者還是,絕大多數不久便染上不治之症或因意外事故,莫名其妙地死去。人們不得不懷疑:這是法老的咒語顯靈了。
這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挖掘法老圖唐卡門陵墓的事件。
圖唐卡門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公元前十四世紀在位。他九歲即位,不到二十歲就去世了。英國著名探險家卡納馮爵士和英籍埃及人、考古學家卡特率領的一支考察隊,為尋找圖唐卡門法老的陵墓,在埃及帝王谷的深山中整整奔波了七年。直到1922年11月,他們才終於找到了圖唐卡門陵墓的封印。
等到他們鑿開墓室時,次年2月有8日。燭光映出鑲滿珠寶的黃金御座、精美的法老棺槨和數不清的裝滿珍寶的匣子,考察隊員們欣喜若狂。這時他們突然接到開羅拍發的電報,說卡納爵士突發重病死去。
卡納馮爵士時年57歲,身體一直很好。但那天他的左頰突然被蚊子叮了一口,這小小的傷口竟使他受感染患了急性肺炎,以至要了他的命。而據說後來檢驗法老木乃伊的醫生報告說,木乃伊左頰下也有個傷疤,與卡納被蚊子叮咬處疤痕的位置完全相同。
考察隊的考古學家莫瑟,是負責推倒墓內一堵牆壁,從而找到圖唐卡門木乃伊的人。不久他患了一種神經錯亂的怪病,痛苦地死去。
參加考察隊的卡納馮爵士的兄弟赫伯特,不久死於。協助卡特編制墓中文物理查德·貝特爾,於1929年底自殺。次年二月,他的父親威斯伯里勛爵也在倫敦跳樓身亡,據說他的卧室里擺放了一隻從圖唐卡門墓中取出的花瓶。
埃及開羅博物館館長米蓋爾·梅赫萊爾負責指揮工人從圖唐卡門墓中運出文物,他根本不信「咒語」,曾對周圍的人說:「我一生與埃及古墓和木乃伊打過多次交道,我不是還好好的嗎?」這話說出還不到四星期,梅赫萊爾就突然去世,時年52歲。據醫生診斷,他死於突發性心臟病。
到1930年底,在參與挖掘圖唐卡門陵墓的人員中,已有12個人離奇地暴死。法老咒語顯靈之說,從此不脛而走。
發現圖唐卡門陵墓的卡特,自以為僥幸躲過了動難,過著隱居的日子,不料也在1939年3月無疾而終。
直到一966年,法國日用品請埃及將圖唐卡門陵墓中的珍寶運往巴黎參加展覽,此舉已得到埃及政府同意。主管文物的穆罕默德·亞伯拉罕夜裡忽作一夢:如果他批准這批文物運出埃及,他將有不測的災難。於是他再三向上級勸阻,但力爭無效,只好違心地簽署同意。他離開會場後就被汽車撞倒,兩天之後去世。
類似的事情還可以舉出很多,人們不禁要問:這些人究竟是怎麼死去的,法老的詛咒又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認為,古代埃及人可能使用病毒來對付盜墓者。1963年,開羅大學醫學教授伊廷塔豪發表文章說,根據他為許多考古學家做的呼吸道發炎的病毒。他認為進入法老墓穴的人正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引起肺炎而死去的。
1983年,法國菲利浦提出了又一見解。她認為致命的不是病毒而是黴菌,由於法老陪葬物中有眾多食品,日久腐敗,在墓穴形成眾多的黴菌微塵。進入墓穴者不可避免地要吸入這種微塵,從而肺部感染,痛苦地死去。
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法老的咒語來自陵墓的結構。其墓道與墓穴的設計,能產生並聚集某種特殊的磁場或能量波,從而致人於死命,但要設計出這樣的結構,必然要有比現代人更高的科學技術水平。而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是怎樣掌握這種能力的呢?
其它觀點也有自圓其說之處。若說是病毒,什麼病毒能在封閉的空間中生存四千年?若說是黴菌,陵墓掘開後空氣流通,黴菌微塵不久就會逸散,不可能持續多年。孰是孰非,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正確的答案。
三千多年前法老的詛咒,至今人們還沒能理解。
⑤ 吉薩大金字塔是哪個法老下令建造的,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建造了自己的金字塔嗎
吉薩的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於公元前2500年下令建造的。第二座金字塔以及獅身人面像則是在後來的法老卡夫拉統治時期建造的。卡夫拉的兒子,後一任法老又下令建造了第三座金字塔以及那些小金字塔。
⑥ 埃及金字塔是哪個法老建造的
埃及金字塔不是一個法老建成的。金字塔建造始於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左塞)。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⑦ 以下哪一位是第一個建造金字塔的法老
法老左塞爾
埃及的第三王朝,這個時期的古埃及有一個最為著名的法老左塞爾(Zoser),左塞爾的統治時期大概為公元前2635年-2610年之間,因為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金字塔,左塞金字塔!位於薩卡拉
說道法老左塞爾(Zoser),就不能不說他的大臣伊姆霍特普(IMHOTEP),這位了不起的人是左塞法老的御醫和大臣,也是左塞金字塔的建造設計者。同時他還是太陽神大祭司……他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和歷史的建築學家和醫生,被奉為醫學之神。死後他的名字被刻在法老左塞爾(Zoser)法老墓碑的基座上。伊姆霍特普(IMHOTEP)後來成為了古埃及的一個神
⑧ 世界上三大金字塔分別是哪三座金字塔
埃及現存最著名的三大金字塔是:
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它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佔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海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牆壁出現裂縫。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一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此後經過兩年多的全面修繕,於2001年7月重新開放。
第三是門卡烏拉金字塔的底邊邊長108.5米,塔高66.5米。
⑨ 世界上最著名的法老金字塔是哪個法老的
胡夫金字塔
埃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國家的象徵,是埃及人民的驕傲。
金字塔,阿拉伯文意為"方錐體",它是一種方底,尖頂的石砌建築物,是古代埃及埋葬國王、王後或王室其他成員的陵墓。它既不是金子做的,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見的寶塔形。是由於它規模宏大,從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漢語中的"金"字,故中文形象地把它譯為"金字塔"。
埃及迄今發現的金字塔共約八十座,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聳巍峨而居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爾鐵塔落成前的四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據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國考古學者估計,胡夫大金字塔大約由230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000塊,平均每塊重2.5噸,像一輛小汽車那樣大,而大的甚至超過15噸。假如把這些石塊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塊,把它們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長度相當於赤道周長的三分之二。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時間,每年用工10萬人.金字塔一方面體現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另一方面也成為法老專制統治的見證.
1789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時,於當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區與土耳其和埃及軍隊發生了一次激戰,戰後他觀察了胡夫金字塔。據說他對塔的規模之大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估算,如果把胡夫金字塔和與它相距不遠的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和孫子孟卡烏拉的金字塔的石塊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條三米高、一米厚的石牆沿著國界把整個法國圍成一圈。
在四千多年前生產工具很落後的中古時代,埃及人是怎樣採集、搬運數量如此之多,每塊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壘成如此宏偉的大金字塔,真是十分難解的謎。
胡夫金字塔位於埃及首都開羅西南約10公里吉薩高地的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境內已發現的110座金字塔中,吉薩高地的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被認為是胡夫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從登基之日起,即著手為自己修築陵墓,以求死後超度為神。胡夫大金字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方,誤差不超過圓弧的3分,底邊原長230米,由於塔外層石灰石脫落,現在底邊減短為227米,傾角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相當於一座40層摩天大樓,塔底面呈正方形,佔地5.29萬平方米。整個金字塔建築在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上,佔地約52900平方米,體積約260萬立方米。它的四邊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英國《倫敦觀察家報》有一位編輯名叫約翰·泰勒,是天文學和數學的業余愛好者。他曾根據文獻資料中提供的數據對大金字塔進行了研究。經過計算,他發現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難以置地包含著許多數學上的原理。
他首先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底角不是60。而是51。51',從而發現每壁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與塔基周長的比就是地球半徑與周長之比,因而,用塔高來除底邊的2倍,即可求得圓周率。泰勒認為這個比例絕不是偶然的,它證明了古埃及人已經知道地球是圓形的,還知道地球半徑與周長之比。
泰勒還藉助文獻資料中的數據研究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時使用何種長度單位。當他把塔基的周長化為英寸為單位聯系。他由此想到。英制長度單位與古埃及人使用的長度單位是否有一定關系?
泰勒的觀念受到了英國數學家查爾斯·皮奇·史密斯教授的支持。1864年史密斯實地考查胡夫大金字塔後聲稱他發現了大金字塔更多的數學上的奧秘。例如,塔高乘以109就等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大金字塔不僅包含著長度的單位,還包含著計算時間的單位:塔基的周長按照某種單位計算的數據恰為一年的天數,等等。史密斯的這次實地考察受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贊揚,被授予了學會的金質獎章。
後來,另一位英國人費倫德齊·彼特里帶著他父親用20年心血精心改進的測量儀器又對著大金字塔進行了測繪。在測繪中,他驚奇地發現,大金字塔在線條、角度等方面的誤差幾乎等於零,在350英尺的長度中,偏差不到0.25英寸。
但是彼特里在調查後寫的書中否定了史密斯關於塔基周長等於一年的天數這種說法。
彼特里的書在科學家中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支持他,有人反對他。
大金字塔到底凝結著古埃及人多少知識和智慧,至今仍然是遠沒有完全解開的謎。
大金字塔之謎不斷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熱心人在探索。
⑩ 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徵的金字塔,哪三座夠資格評為世界上三大金字塔
第一名肯定是胡弗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第二名是階梯金字塔 左塞爾金字塔又稱為階梯金字塔,是埃及的一座金字塔,位於塞加拉。第三名是彎曲金字塔,是公元前2600年由埃及第四王朝第一位法老薩夫羅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