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建橋發明人

建橋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12 23:20:35

① 誰是第一個造橋的

橋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② 誰發明的橋梁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③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3)建橋發明人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④ 古代造橋發明人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內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容)。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但趙州橋存世15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

⑤ 關於古代建橋歷史的資料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橋梁佔有重要的一頁。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偉大國家,長江、黃河和珠江流域孕育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化。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成就曾在世界橋梁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為世人所公認。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造就了現代科學技術,19世紀又發明了現代煉鋼法和作為人造石料的混凝土,使歐美各國相繼進入現代橋梁工程的新時期。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帝國主義列強為掠奪中國的資源在中國修築鐵路、開挖礦山、設立租界,也引入了現代橋梁技術。1937年建成的錢塘江大橋是第一座由中國工程師主持設計和監造的現代鋼橋。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並引進了當時的先進橋梁技術。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迎來了橋梁建設的黃金時期。在學習發達國家創新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建設造就了中國橋梁的崛起和20世紀90年代的騰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步和業績。可以說,中國橋梁已走上了復興的道路,正在從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有希望在21世紀的自主創新努力中重現輝煌。

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和衰落

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而在古代橋梁方面,中國的祖先也有許多創造性成就為世界所公認。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和《中華科學文明史》中對中國古代的梁橋、浮橋、拱橋和索橋等橋型的發展都作了詳細的評述和考證。

石樑橋

我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梁橋為鉅橋。該橋建於商代(前16~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克商都朝歌,發鉅橋頭積粟以賬濟貧民。」古代的石樑橋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樑長達23.7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國古代石樑橋當推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橋,該橋共362孔,全長5里(2223米);以及建造更早的泉州洛陽橋,該橋始建於宋皇五年(1053年),全長1097米,有47個橋孔。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1275年所著游記中對此都有記述。

浮橋

《詩經》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公元前12世紀(前1135年)周文王迎親,在渭河上修建了浮橋。以後,春秋戰國以至秦漢,因戰爭的需要曾多次在黃河、渭河、洛河上架設浮橋,並採用鐵鏈代替竹索為舟船間的連系。

據西方的歷史記載,最早的浮橋始於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浮橋」。公元前493年,波斯王大流士進軍希臘,為橫渡伊斯坦布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用360艘戰船順流排列,7天7夜間有200萬人通行過橋。

石拱橋

在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洞的啟發下,公元前6000年的兩河流域先民就開始用磚坯砌成拱圈。應該說,四大文明古國都先後掌握了用磚塊和石塊修築拱門和拱橋的技術。可以推測,中國在商朝也已學會了建造拱橋。古代的拱橋最初都是半圓拱,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人建造了許多著名的輸水拱橋,世稱「羅馬石拱橋」,至今尚存30餘座,並開始突破半圓拱的慣例而建造了小於半圓的圓弧拱。

中國隋朝的傑出工匠李春於公元610年修建的河北趙州安濟橋是一座獨具匠心的傑作,該橋主跨37.4米,矢高7.1米,拱肩兩側砌有二個小拱(稱為腹拱)形成空腹的拱橋,不但減輕了自重,而且有利於排洪。這種中國首創的「敞肩圓弧拱」直到14世紀才出現在歐洲,這可能和13世紀《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傳遞的中國古代橋梁信息有關。

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行記》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河上有一美麗的大橋,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實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他所說的就是位於北京西南郊的盧溝橋。盧溝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全長212.2米,加上兩端引橋總長266.5米,為11孔不等跨圓弧拱橋。在橋拱上採用的是框式縱連式的砌拱法使整個拱券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橋面兩側有青石欄板279塊,望柱281根,柱上共雕刻有489個大小、神態各異的石獅。盧溝橋的建成,方便了金中都與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偉、結構科學、技藝高超、造型優美,代表著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

伸臂式木樑橋

用木樑像斗拱那樣多層疊置外挑,或加上斜撐以增加懸挑的能力直至在跨中合攏形成跨度可達30餘米的拱形橋梁是中國古代工匠的獨創,在西部的川、藏地區和東南的浙閩地區至今仍可見到。最著名的當推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虹橋。該橋橋跨約18.5米,橋寬9.6米,拱矢約4.2米,當時稱「貫木」架橋法。在元朝時,這種橋型曾被蒙古軍隊帶至歐洲,架設了一座跨越多瑙河的橋梁。

索橋

用天然的植物纖維(如藤、麻和竹條)製成索橋是中外亞熱帶地區的古代先民的自然創造。中國約在3000年前已開始建造索橋。《漢書·西域傳》中已有「以繩索相引而渡」的記載,可見西域的藏、彝等少數民族對中國首創的索橋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川灌縣都江堰的珠浦橋是現存中國古代竹索橋的傑出代表。中國是最早發明冶鐵技術的國家,至遲在隋唐時代(6世紀)就有了鐵索橋。1665年徐霞客的《鐵索橋記》詳細描述了貴州境內一座長約122米的鐵索橋;法國傳教士於1667年出版了一本《中國奇跡覽勝》,書中也介紹了中國鐵索橋。英國李約瑟博士指出,這兩本書直接啟發了西方建造鐵索橋的嘗試。

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中國鐵索橋的代表。該橋跨長約100米,橋寬2.8米,採用13根粗如碗口的鐵鏈作為承重索,上鋪木板橋面,是由川入藏的重要通道。

21世紀中國橋梁的展望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一起面臨著更加宏偉的跨海大橋工程建設,以求實現全球四大洲陸路交通網的夢想。中國正在建設的上海連接洋山港的東海大橋、杭州灣通道工程和舟山聯島工程以及規劃中的跨越渤海海峽、膠州灣、珠江口的伶仃洋、瓊州海峽和

台灣海峽的工程對於中國橋梁工程師是一個挑戰。面對超大跨度的橋梁、超深水基礎和海上的復雜自然條件和惡劣環境,我們必須通過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提高競爭力。

中國橋梁界要承認差距,不甘落後,堅持自主設計和建設的方針,通過實踐取得經驗和進步,克服缺點和不足,從而以一大批技術先進、經濟合理、質量優秀的美麗橋梁來贏得國際同行的尊敬,重現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

⑥ 鋼絲造橋是哪個發明的

鋼筋造橋是鋼廠照明的。鋼廠才能照鋼筋。

⑦ 茅以升發明了什麼橋

錢塘江大橋。來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源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隻身來到杭州。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於被當局採納。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對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虎視眈眈,妄圖亡我中華。茅以升盡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熱愛祖國,對時局的憂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錢塘江大橋的建成不但極大地方便了錢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與六和塔一起構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南線宏偉壯麗的景觀。

⑧ 橋的起源

造字本義:古人用原木高架在在溝壑或溪流上通道。古人稱鑿壁架木的懸空仄道為「棧」,稱凌空跨溝的橫木為「橋」,稱作為水上過道的木製建築為「梁」。

「橋」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參見喬木),因為夠高大,砍下來就夠長放在河面,可以連著兩邊岸,即獨木橋,啟閉式橋梁給大船通過的空間。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

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8)建橋發明人擴展閱讀:

橋的種類:

1、按材質分:木質橋 石橋 磚橋 混凝土橋 鋼筋混凝土橋

2、按外觀分:梁橋 拱橋 斜拉橋 懸索橋 高架橋 組合體系橋

3、按用途分:鐵路橋、公路橋、管道橋、多用橋 (立交橋屬於公路橋)

4、按跨越對象分:跨越河流的跨河橋 跨越山谷的跨谷橋 跨越鐵路或公路的跨線橋(又稱立交橋) 跨越城區、工業區或農作物區的高架橋(又稱棧橋)

5、按橋身能否活動分:固定橋、開啟橋、浮橋

6、按橋梁總長度或跨度可分:特大橋、橋、中橋、小橋。

參考資料:網路-橋

閱讀全文

與建橋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