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漆器的製作步驟
1、制胎。漆器工藝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脫胎兩種形式。製作木胎漆器要精選紋理細不變形的優質木材製作榫卯無縫式木胎;而脫胎則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為粘合劑,用薴麻布或者絲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待 陰干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製成堅實輕盈的胎體。
2、采漆
剔犀工藝使用兩種以上天然大漆(天然大漆它是指從漆樹上刻下來的漆液,也叫生漆、國漆)在一定的胎體上有規律、有層次的交替髹塗累積到一定厚度(一般需要髹漆百餘道,歷時四個月之久)。
大漆采自漆樹,每年三伏天,漆農用河蚌殼破開樹皮,在樹木上劃開如柳葉刀的刀口,樹體就會滲出乳白色液體,順著柳葉口緩緩流入竹筒,然後讓有經驗的工匠製成大漆。
3、髹漆
每一件漆器剔犀工藝品都是用黑紅兩種顏色的大漆髹漆,至少要有5個紅色層和5個黑色層組成,每個色層要經過數十遍上漆來覆蓋下方色層,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恆溫恆濕的地窨中用24小時氧化,歷經百餘天,歷經百遍塗漆,才能達到剔犀漆器工藝品需要的厚度,這就是傳統手工藝的功力和艱辛所在。
4、描繪
紋飾為描繪剔犀工藝的外在美麗紋飾,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斷面清晰,層層漆紋大都以迴旋生動,流轉自如的雲紋回鉤組成。
5、剔刻
剔刻為漆器剔犀工藝重要步驟之一,通過掀、撓等工藝步驟,使其紅黑相間的紋飾呈現在我們眼前。
6、推光
推光為漆器剔犀工藝的最後一個步驟,用老舊房子上的灰磚粉末細細打磨漆器剔犀工藝品的每一個角落,用適當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拋光出燦爛的漆器剔犀工藝品。
(1)大漆發明人擴展閱讀
漆器在收藏時應注意避免陽光曝曬、煙熏,收藏室的濕度和溫度不宜急劇變化,避免忽干忽濕,最好把漆器放在溫度和濕度比較恆定的房中。
許多製作精美的古代漆器,即使長期埋藏在潮濕的地下或乾燥的沙漠中,也能保持光艷如新,但出土後會因環境濕度變化大而出現變形、變色等現象。這是因為空氣過於乾燥,漆器容易發生斷裂,濕度過大,則易出現變形和脫漆。
收藏時不要把漆器放得離地太近,也不要把其放在鋪設海綿的地上,因為地上濕氣大,海綿的吸水力又比較強,久置於地易使器物發霉脫漆。
在移動漆器時應輕拿輕放,不要與堅硬、銳利的物體碰撞或摩擦,避免劇烈的震動。因為有的漆器在地下埋藏千年,胎質易變得疏鬆,稍不注意,就會損壞。同時,鹽、鹼等物質對漆器有一定損害,要遠離這些東西。
漆器的收藏還應注意防塵。如果有灰塵積淀,可用雞毛帚和柔軟的毛刷輕輕清理,或用棉紗布擦拭。如果器物表面沾上污垢,可用洗滌劑清洗或用棉紗布蘸上少許食用油輕輕擦拭。
Ⅱ 什麼油能跟生漆一起熬
土漆里加桐油起什麼作用
土漆里加桐油
1起到增透的作用全部刷土漆不加油,完全將材質紋理掩蓋,加油後,可透底部木紋
2加油有利於改色不加油,底色透不出,反正一片黑對需要喜慶的傢具有妨礙加油後,底色改變可以透出來如要漆成紅色傢具,即在打磨後的傢具上加上紅色,再在其上加罩油漆,體現的是老紅色,很喜慶,不加油就沒有這種的效果
3能增強表面漆膜光感效果不加油漆膜灰黑沉悶,是一丫光效應,加油後漆膜油亮光澤,是光潔明快效應
4節損成本全土漆,成本高加油後,刷得開,成本低對於不具特殊用途的傢具,是一項理智選擇
擦生漆要加熟桐油嗎
您好,
生漆加桐油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技術過硬的師傅就沒有見用過
我是做傢具的,也經常使用到生漆
生漆的使用知識可以去生漆吧看下,裡面有很多關於生漆使用的貼子,
另外吧主的漆不錯,值得依賴
大漆加桐油怎麼作面漆乾的快又亮
大漆用桐油稀釋,兩者的乾燥時間都比較長,這個我的建議還是自然乾燥,畢竟用這種方法的目的就是想永久耐用...
請問桐油大漆 和生漆在用途上有什麼區別嗎
表面相似,是不一樣
生漆的調制及使用方法
1、操作工藝順序:施工准備→白坯處理→白木上色油(抄底油)→嵌批膩子、打磨→復補膩子、打磨→上色油(...
老漆和桐油有什麼區別
老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國漆。中國特產,故泛稱中國漆。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
大漆與桐油有什麼區別在哪能買到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國漆。中國特產,故泛稱中國漆。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
市場上買的熟桐油能兌進生漆中用嗎
當然可以,就是最後的效果不太好,太稀了。
硬化劑上面擦生漆要加桐油嗎
可以,一般都是刷完生漆後使用硬化劑,只要不是在面漆後使用就可以。在樹脂、塑料、膠粘劑和塗料工業中...
硬化劑表面上生漆要加桐油嗎
可以,一般都是刷完生漆後使用硬化劑,只要不是在面漆後使用就可以。在樹脂、塑料、膠粘劑和塗料工業中...
Ⅲ 古代油漆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Ⅳ 漆器是什麼材料的
用生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生漆也稱中國漆、大漆、天然漆。
生漆是漆樹(Rhus
vernicitera)分泌的粘稠狀液體,塗在物體表面能形成具有裝飾和保護作用的固體漆膜。
是中國的特產。我國種植漆樹、採集和利用中國漆的悠久的歷史。採集漆樹汁經過除去部分水分並濾去雜質得生漆(raw
urushi;raw
Chinese
lacqure)。生漆經加溫處理成熟漆。加顏料得到彩色漆。還用於制推光漆。生漆或熟漆可與熟桐油調製成廣漆。也可製成各種改性漆酚漆。
生漆是一種「油中水球」型乳液。主要含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常溫下藉助於漆酶的作用氧化聚合成膜。要求在溫濕環境(一般以20-30℃和80%-90%相對濕度)為最適宜。生漆漆膜堅硬、富有光澤、耐水耐潮、耐化學介質和土壤腐蝕。但漆膜色深、性脆、不耐日光照射、不耐鹼。生漆乾燥前對人體皮膚有刺激性,能引起發癢和腫瘡,謂之漆瘡或漆咬。生漆及其加工改性品,
傳統的用途是漆刷竹木建築物、日用傢具等,現在主要用於製造工藝美術品(漆器、漆畫)和仿古傢具。工業上也曾用防腐蝕漆,如化學試驗室的工作台板等,但用量不多。
宋代刷漆一般只簡單的將木面打磨光滑,而後刷上一層漆,保持光亮。這種漆現代國際上稱之為「宋漆」,或「中國漆」。這種漆光亮如鏡,刷在木器上,可以保持漆面一千年仍明亮如鏡——現代很多出土的宋代漆盤證明了這點。
但現代,這種漆的配方已經在中國失傳,日本人搶先以「中國漆」地名字注冊了國際專利,這種漆是現代社會最華貴,最高檔的油漆,它無毒無副作用,用這種漆刷出來的傢具。
Ⅳ 漆畫的詳細製作步驟
1、總體控制
總體控制技法的實施效果、控制工藝到位程度,主要為漆層紋理高度及形態;總體控制技法所產生的的色彩基調、造型是總體控制的本質。
2、底層繪制
底板處理:整潔是底板處理的根本。
鑲嵌類技法:鑲嵌類技法一般在繪制的開始階段即底層繪制階段的實施。
磨顯類技法:主要由預埋、罩髹、研磨三個環節組成。這是體現漆畫技法特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
蒔繪漆粉類技法:以乾漆粉蒔繪為主的技法也在底層階段開始實施。
3、中層繪制
中層繪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總體效果的把握、漆層厚度、肌理的凹凸、金銀工藝的實施是中層工藝的重點。
色漆髹塗:鑲嵌類、預埋類、蒔繪類;金銀類:細銀法、粗銀法、箔銀法、泥銀法、飄銀法、暈銀法。
4、上層繪制
此步奏為漆畫工藝的最後層次,決定畫面的基本色調,他有髹塗法、罩明法、多層法。在中層與上層的不同階段可根據需要進行局部或全部的初磨。
傳統意義上的漆畫,還需要打磨推光,單純用大漆繪制還需要進行楷清工序。某些只做局部打磨或局部推光。
5、成繪製程序
傳統意義上的漆畫,是需要打磨推光,單純用大漆繪制還需要進行楷清工序。某些只做局部打磨或局部推光。
(5)大漆發明人擴展閱讀
漆畫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除漆之外,還有金、銀、鉛、錫以及蛋殼、貝殼、石片、木片等。入漆顏料除銀朱之外,還有石黃、鈦白、鈦青藍、鈦青綠等。漆畫的技法豐富多彩。依據其技法不同,漆畫又可分成刻漆、堆漆、 雕漆、嵌漆、彩繪、磨漆等不同品種。
漆畫有繪畫和工藝的雙重性。漆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澱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精品,它集傳統藝術與現代工藝品的優點於一體,即在充分借鑒傳統漆畫技法的基礎上,溶入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手法,將「畫」與「磨」有機結合起來,使創作出來的具有色調明朗、深沉、立體感強、表面平滑光亮等特點。
Ⅵ 打火機的發明歷史
最早的打火機被稱為火絨手槍,是在火絨盒和打火鐵盒的基礎上經過重大改進而製成的。在十七世紀中期人們在第一把軍用手槍的啟發中發明了第一把火絨手槍打火機。由於它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用於取火是機械裝置,史學家和收藏家據此認定是最早期的打火機。火絨手槍打火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明顯的證據就是至今仍有人生產外形仿手槍的打火機。在十八世紀這個發明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就是第一代打火機。也是打火機的起源。
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貝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這一發現引發了他試制打火機的念頭。德貝萊納用一隻小玻璃筒盛上適量的稀硫酸,筒內裝一內管,內管中裝入鋅片,玻璃筒裝一頂蓋,頂蓋上有噴嘴、鉑棉和開關,內管中鋅片與硫酸接觸生成氫氣。一定量的氫氣產生的壓力將內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內,打開開關時,內管的氫氣沖到鉑棉上起火;內管與玻璃筒內的壓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進入內管,與鋅片反應又產生氫氣。如此世界上第一隻打火機便告誕生。但它有體積大不便攜帶,玻璃殼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缺點,沒能普及作用。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一些煙草商店門口出現了一張很奇怪的招貼畫,一位士兵嘴裡叼著卷煙,一手握著來福槍,另一隻手裡卻捏著一個會冒火的小玩意兒。不知底細的人以為英軍又推出了什麼新式武器,其實,那不過是今天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機。
據悉,打火機是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倫敦青年發明的。那時,他得知前線士兵想抽煙卻常常因為火柴受潮而無法點火。於是,他決心研製一種便於攜帶而不會受潮的打火機,後來他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發明了一種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的打火機。這種打火機在經過改進以後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產,大多數前線的煙民們還沒有來得及用上它,一戰就已經結束。
1920年法國出現了燈芯式打火機,燈芯是用硝石粉浸過的,容易被火花點燃,後來,改成將燈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有時漏燃料,而且要經常更換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氣體燃料打火機,逐漸取代了苯燈芯打火機。將從天然氣中提取的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使用時,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由打火裝置點燃,火焰的大小可通過調節噴氣量來控制,丁烷氣體用盡後,可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裝填。
打火機的點火系統也經長期改進,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統是由火石和火石輪組成,火石是鐵和鈰做成的合金。1906年奧地利化學家發現這種合金材料具有產生火花的性質,將火廠裝入打火機,靠機蓋上的鐵輪銼的磨擊,使火石產生火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葯專家使用壓電效應引爆炸彈。在炸彈的前端裝上像酒石酸鉀鈉和一些陶瓷類的晶體,受到強力沖擊時,會在瞬間產生高壓電荷,引爆炸葯。戰後,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應就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干電池或火石。
另一類打火機是以干電池為動力點火,一種是使用9─12伏層狀錳電池,打開開關時,盒內的微型變壓器將電壓升到9000伏,產生火花,點燃燃料。還有一種打火機內裝水銀電池和集成電路,產生高壓火花,這類打火機只要定期更換電池和補充燃料即可。亦稱「點火器」。據記載,約自公元前45000年起,古人不是通過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鑽孔,便是通過燧石相互撞擊點火;後來還運用氣動原理點火--點火泵或氣動點火器。
在中世紀法國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種質量有所改善的氣動點火器。從14或15世紀到19世紀初,撞擊式點火器非常流行。17世紀末出現了一種帶有火絨和硫磺火柴的「圖林根點火器」。此外還有所謂「導火索點火器」。
從13世紀起就當作點火器用的那種凸透鏡,是在18世紀末普及的。1823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發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機。德貝萊納原為葯劑師,1810年任耶納大學化學和葯物學教授。生前對染色法提出過不少改良措施,研究過鉑、鎳、二氧化錳等的催化作用,並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製造出德貝萊納點火器。1812年,法國人貝托萊在各種化學實驗中發現可燃氣體,後人根據貝托萊的發明製成了浸沒式打火機。
1900年後試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機,如滾輪式打火機,摩擦式打火機等。為減少煙而作的努力,終於使如今風行的那種氣體打火機於1950年問世,如今又出現了很流行的感應打火機、指紋打火機等。
Ⅶ 打火機是誰發明的呢
據記載,約自公元前10000年起,古人不是通過木材的摩擦、旋捻或鑽孔,便是通過燧石相互撞擊點火;後來還運用氣動原理點火——點火泵或氣動點火器在中世紀法國人迪蒙埃是指了一種質量有所改善的氣動點火器。從14或15世紀到19世紀初,撞擊式點火器非常流行。17世紀末出現了一種帶有火絨和硫磺火柴的「圖林根點火器」。此外還有所謂「導火索點火器」。
從13世紀起就當作點火器用的那種凸透鏡,是在18世紀末普及的。1823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發明了以其姓氏命名的打火機。德貝萊納原為葯劑師,1810年任耶納大學化學和葯物學教授。生前對染色法提出過不少改良措施,研究過鉑、鎳、二氧化錳等的催化作用,並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製造出德貝萊納點火器。1812年,法國人貝托萊在各種化學實驗中發現可燃氣體,後人根據貝托萊的發明製成了浸沒式打火機。
1823年德國化學家備貝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這一發現引發了他試制打火機的念頭。德貝萊納用一隻小玻璃筒盛上適量的稀硫酸,筒內裝一內管,內管中裝入鋅片,玻璃筒裝一頂蓋,頂蓋上有噴嘴、鉑棉和開關,內管中鋅片與硫酸接觸生成氫氣。一定量的氫氣產生的壓力將內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內,打開開關時,內管的氫氣沖到鉑棉上起火;內管與玻璃筒內的壓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進入內管,與鋅片反應又產生氫氣。如此世界上第一隻打火機便告誕生。但它有體積大不便攜帶,玻璃殼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缺點,並沒能普及作用。
1920年法國出現了燈芯式打火機,燈芯是用硝石粉浸過的,容易被火花點燃,後來,改成將燈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有時漏燃料,而且要經常更換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葯專家使用壓電效應引爆炸彈。在炸彈的前端裝上像酒石酸鉀鈉和一些陶瓷類的晶體,受到強力沖擊時,會在瞬間產生高壓電荷,引爆炸葯。戰後,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應就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干電池或火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氣體燃料打火機,逐漸取代了苯燈芯打火機。將從天然氣中提取的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使用時,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由打火裝置點燃,火焰的大小可通過調節噴氣量來控制,丁烷氣體用盡後,可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裝填。
1900年後試制了一些袖珍式打火機,如滾輪式打火機,摩擦式打火機等。為減少煙而作的努力,終於使如今風行的那種氣體打火機於1950年問世,如今又出現了很流行的感應打火機、指紋打火機等。使用最為普遍的是電子打火機,輕巧方便而且非常的實用。現今打火機產業發展的比較好的地區是浙江省和邵東縣。浙江省的產品主要針對中高檔,而邵東縣的產品主要針對中檔,不過已經向高檔產品進軍了。 許多人都把美國視作打火機的誕生之地,實際上,這種會冒火的小玩意兒卻是起源於英國。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一些煙草商店門口出現了一張很奇怪的招貼畫,一位士兵嘴裡叼著卷煙,一手握著來福槍,另一隻手裡卻捏著一個會冒火的小玩意兒。不知底細的人以為英軍又推出了什麼新式武器,其實,那不過是今天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機。
據悉,打火機是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倫敦青年發明的。那時,他得知前線士兵想抽煙卻常常因為火柴受潮而無法點火。於是,他決心研製一種便於攜帶而不會受潮的打火機,後來他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發明了一種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的打火機。這種打火機在經過改進以後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產,大多數前線的煙民們還沒有來得及用上它,一戰就已經結束。
世界打火機的製造中心已經轉移到中國,中國具有明顯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每年國內生產打火機在150億只以上,其中超過65億只出口。已經形成包括原材料供應、零部件製造、產品組裝在內的比較完整的塑料打火機產業群,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是寧波(主要生產塑料電子打火機)、廣東(以生產塑料砂輪打火機為主)和溫州(以生產金屬打火機為主)。但行業競爭激烈,市場化程度很高,國內生產打火機的廠商在千家以上,產能過億只的廠商也有約30家。全球打火機的主要企業包括法國上市公司BIC、瑞典上市公司SWEDISH MATCH、日本TOKAI、西班牙FLAMAGAS,公司銷售額排名大約在世界第四位,TOKAI、中國的打火機製造商已佔據了全球打火機95%以上的市場份額。
中國已成為電子打火機的主要生產國、輸出國,電子打火機的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 20世紀50年代時,除了少數幾個品牌的打火機以外,汽油打火機普遍避免不了漏油的問題。出入高尚場合怎能忍受汽油的污染?另外,如果使用普通汽油,那味道被認為會破壞煙草的味道。這時,石化工業已經能夠大量提煉純凈的甲烷(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由於純凈的甲烷燃燒後的產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煙草鑒賞者們對此大加推崇。
1952年,都彭推出了全新的氣體打火機,結構更精密、燃氣更純凈。機身主要是黃銅鍍金或鍍銀,還大量使用了中國大漆(名雖為中國大漆,實際上是中國漆料、日本手工加工),再刻上精緻的圖案和紋飾,做工十分考究。 1977年,都彭進入有聲時代。都彭推出了別具一格的Ligne2打火機:在掀開機蓋的時候,打火機會發出「叮」的一聲,清脆悅耳,成為都彭的標志性聲響。那聲音是安裝在機蓋內的一個金屬塊發出的,而且更加神奇的是,人們可以象調鋼琴那樣調整那聲音的頻率。一經推出,就被全球上流人士認定為尊貴的化身。這種標志性的聲音,保留在後來的每款都彭打火機上。
追求尊貴、不惜工本
終生離不開乳酪和紅酒的法國人富於幻想。1941年1月6日,西蒙·蒂索·都彭(S.T.Dupont)的兩個兒子Lucien和Andre為他們的鋁質打火機取得了專利。那天他跟朋友分享香檳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60年後,人們還會紀念那個時刻。
在都彭打火機誕生60周年之際推出的Solitaire打火機,鑽石60,在Solitaire2系打火機上鑲嵌了60顆美鑽,寓意都彭打火機璀璨60年。鑽石60布局簡潔,白金機身象一面面鏡子,映襯著美鑽的華貴光彩。只有最頂級的產品才會如此不惜工本。就像8.0升,W型16汽缸發動機,功率駭人(1000馬力)的在布加迪威龍跑車,有「聲」有色。 古代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才能點著火。
書上有說這東西用於夜行夜襲,演示的人告訴我說是用於以前抽水煙用的。可能是一個軍用一個民用吧。 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道理還是很簡單的。
不神秘真正的火折是一中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鄉下從前多是用來點煙什麼做火引的。 火折(摺)子 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火摺子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里,用時取出一晃即燃。
火柴是由誰發明呢!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
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可是早期生產的火柴有兩個非常致命的缺點:(1)黃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熱容易自燃,非常危險,(2)黃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
在1852年經過瑞典人距塔斯脫倫姆的改進,發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為發火物,必須在塗上紅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 既然火柴在南北時期才發明,那麼前人是怎樣生火呢?原來古人是利用兩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繼後使用打火石及鐵片,但生火需時比較長,需要一、兩分鍾。
火柴的出現令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機與及電子打火器已逐漸取代傳統火柴的地位,但火柴還有其獨特的一面是無可取替的,就是它所產生的火焰顏色是最美的。
火柴的出現為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外,更為世界的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相信有很多人都讀過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女孩》,這篇膾炙人口的童話寫於1848年,當時摩擦火柴發明只不過是十幾年的功夫,但他在1835年也寫過一篇童話《打火匣》,關於一塊神奇火石,19世紀新舊兩種取火方法的交替之中,安徒生這兩篇的童話正是那個過渡時代的縮影。或者有些人覺得火柴是不起眼的東西,但你有否想過若果沒有火柴,我們的生活可能還會象鑽木取火那樣不方便呢。 所以真正靠摩擦的火柴要比打火機發明得晚!
Ⅷ 有誰知道生漆脫胎工藝的詳細情況啊,正好要用。
生漆脫胎,在古代稱為乾漆夾薴,是一種塑像工藝。相傳最早是由東晉雕塑家戴逵所發明。完整的技藝流程有48道全手工工序組成,是為各種製品外表裝飾和保護的一種獨特技術。生漆脫胎佛像的最大特點是:光亮美麗、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質輕。生漆脫胎用材以天然生漆、麻布、金、銀、顏料等為主要材料,經設計、塑坯、脫胎、打底,施以各種脫胎漆藝的裝飾工藝後,經罩光、推光、揩漆等歷經四十八道工序,做成光亮絢麗的「生漆脫胎佛像」。
目前市面上的專門做生漆脫胎佛像已經不多了,宏拓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