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財富萊斯特瑟羅

創造財富萊斯特瑟羅

發布時間:2021-07-12 19:00:01

❶ 淺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和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

淺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摘要: 當代資本主義在經過戰後60多年的自我調整和變革後,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築、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特點。本文實事求是地正事這些新變化,同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述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歷史發展總趨勢,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和歷史過程的長期性,對正確認識其發展歷程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基本矛盾,資本主義新發展,雙重性 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毋庸諱言,二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經歷幾年的恢復以後,出現了數十年的社會相對穩定和經濟相對繁榮:社會生產了有了新的巨大發展,生產關系實現了由一般壟斷到國家壟斷的轉變,上層建築的相應調整使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更加完善,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但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與新變化,並不表明資本主義返老還童、青春永駐,通過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就不難看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命運。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生產力無限發展」和「有限的市場」的矛盾在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終表現得日益尖銳。藉助對信息、高科技產業和通訊網路的壟斷優勢,提高資本的投機性,通過製造「金融泡沫」來拉動經濟,乃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特點。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等,泡沫經濟的跡象十分明顯。金融泡沫的急劇膨脹,需要從物質部門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以避免金融泡沫破裂,其結果是導致物質生產部門的衰敗;而物質生產部門的衰敗反過來又削弱其維持泡沫經濟的能力。這樣的趨勢循環往復,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崩潰。可以說,當前的「金融泡沫」乃是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新的表現形式。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大國憑借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向第三世界轉嫁社會矛盾、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南北矛盾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趨於尖銳。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依賴於第三世界的廉價資源,而且離不開第三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廉價市場和廉價商品。這種不平等交換造成了貧富的兩極分化。佔世界人口約17%的24個工業化國家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79%,而佔世界人口83%的發展中國家僅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1%。第三世界國家外債總額高達2.5萬億美元。有13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億人忍受著飢餓,8千萬人完全不能享受醫療服務,超過2.6億的人不能上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憑借其在金融和資本跨國流動中的壟斷地位,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和轉嫁危機,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破壞。 第三,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採取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貧富差距的措施,但貧富兩極化依然十分嚴重。據統計,2008年最富有的20%的美國人年均收入達168170美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15倍,後者的年均收入僅為11352美元。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源分配問題。由於財富分配比例極不平衡,大部分財富被極少數人佔有,而另外的絕大多數人也要追求體面的生活,所以一旦有機會,絕大多數人會蜂擁而上進行不理性的金融投資,使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例如美國石油價格的巨大變動),使金融泡沫被捅破,導致經濟衰退,引發金融危機。 第四,當代資本主義雖然把充分就業作為其調節經濟的政策目標,但其勞動人口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1月9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報告顯示,2008年12月,全美非農部門工作崗位消減52.4萬個,失業率上升至7.2%,為16年來的最高點。2008年全年,全美新增失業人口達260萬。即使仍在就業的工人,其實際收入也在下降。據統計,從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20多年間,除去通貨膨脹的因素,美國實際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36%,但一般工人的實際小時工資卻下降了14%。 第五,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在文化領域的反應,西方發達國家消費主義蔓延,物慾膨脹。美國的消費過熱促使個人消費增長的速度已明顯超過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與此相對應,無節制的享樂侵蝕著社會進步的主流價值,個人的滿足替代了社會共同利益的服從,極端的自我主義替代了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傳統道德觀,以致像布熱津斯基這樣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也驚呼:「以相對主義和享樂至上作為生活的基本指南,構不成任何堅實的社會支柱。一個社會沒有共同遵守的絕對確定的原則,相反卻助長個人的自我滿足,那麼,這個社會就有解體的危險。」 馬克思說過:「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當資本主義一旦不能在自己的制度框架內調節矛盾和平息危機,它就將產生深刻的震盪,乃至社會爆炸。援引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的話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出現了裂縫,這些裂縫孕育著地震。人們不知道地震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和以什麼方式爆發,然而卻知道總有一天要爆發。」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都要經歷一個從產生、發展到逐漸走向衰亡的過程,而且這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可能出現曲折和反復,但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世長存,同樣要經歷一個歷史過程,就如同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那樣,最終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趨勢,但並不否認資本主義在最終滅亡之前可能有一定的發展。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一種社會經濟制度的包容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能量釋放過程,往往需要經歷很長一個歷史時期。目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具有二重性的,既要充分估計資本主義的發展潛力,又不能忽視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 由於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以及國家調節機制的作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1)在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即農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大大下降,已不到3%;第二產業即製造業所佔比重有升有降,大多保持在3%-4%之間;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比重則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國更是高達72%。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並成為新的主導產業。(2)在就業結構方面,農業勞動人口銳減,工業勞動人數增長緩慢,甚至有所下降,從事服務業的白領工人和從事信息的手機、處理和傳輸的「知識工人」增多,而藍領工人減少到30%-40%。(3)在金融資本反面,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本與各種工商服務業資本融合起來,擴大和加深了金融資本的統治。(4)在企業組織方面,國有企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新型公司不斷湧出,公司兼並之風此起彼伏,跨部門、跨行業的超級企業集團和巨型跨國公司加速發展,眾多職工和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導致企業股權進一步分散化。(5)在國家調節方面。財政、稅收、貨幣、計劃、福利等機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國家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轉變成市場經濟的調控者。(6)在對外關系方面,帝國主義舊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但西方列強仍然依靠經濟交往、文化滲透、軍事侵略等方式掠奪和控制不發達國家,強化「中心——邊緣」式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資本主義新變化既有進步的一面,又有反動的一面,實質上是一種以廣大被剝削階級和被掠奪國家作出犧牲、遭受苦難為前提的一種病態發展。例如,當代西方國家的科技進步在促使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提高了僱傭勞動制度和剝削程度,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和兩極分化;資本的集中推動例如生產的社會化,但也加劇了壟斷,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證券、股票等金融資本畸形發展,使金融體系與實物經濟嚴重脫節,傢具了資本主義的投機性和寄生性;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介乎。加劇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不惜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東蘇巨變後,資本主義內外,奧噸更加暴露出來。變得更加「狂妄」和「野蠻」。從總體上講,除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富裕外,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 當代資本主義新發展和新變化說明,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以致全部社會關系方面的自我調整能力是相當強的,這使當代資本主義其矛盾的激化程度在某些方面得以緩解。隨著生產科ide反戰,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統治下去,必然要被迫地對生產關系以至全部社會關系進行部分的調整和變革,使之不斷地完善。雖然這些調整和變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但確實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相當程度上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這將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長期歷史過程。但歷史大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改變不了的。歷史將無情地證明:資本主義最終滅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對此,我們應充滿信心。

❷ 人類邁進文明時代的三個重要標志

一般認為,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
從人類學上看,人類從動物界脫離出來,由野蠻時代
而進入文明時代的最終標志,並不是因為有了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而是因為有了政治共同體和政治生活.正是由於有了政治共同體和政治生活,人類才需要去協調
不同的利益關系,建立一定的權威和秩序,制定一定的規范和制度,進而形成一定的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從發生學講,政治的產生與人類文明的產生是一致的,乃
至可以說,正是政治的產生,人類社會才開始進入了文明時代.人類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多次提到原始社會的政治形式,並且是把人類政治形式的變遷
作為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的.他說:「氏族的消亡與有組織的鄉區的興起,大體上可以作為野蠻世界與文明世界的分界線.」思想家萊斯特·瑟羅則從
人類與政治的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人類與政治不可分離的關系,他指出:「沒有哪一個重要人類群體曾經生活在個人主義原始狀態中.也沒有哪一種野蠻人會聚在一
起為他們自身的利益決定組織一個政府.只要人類存在,政治或社會組織就會存在.」這些都清楚地說明了正是由於有了政治,人類才最終邁入文明社會的門坎.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❸ 歷史學家認為,文明時代的三個標志是什麼

文明時代的三個標志:

1、都建立在人剝削人、人奴役人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為其共同的基礎。

2、存在和發展著不同程度的商品貨幣經濟。商品貨幣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內在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們在客觀規律的面前是不自由的。

3、國家的統治。原來曾經是社會公僕的社會組織已變成了階級壓迫和階級統治的工具。

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的所謂文明時代,只是就生產技能等的發展而言,就社會性質說,實際上是既不文明、又不自由、也不道德的時代。因之,它必將被真正文明、自由和道德高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時代所代替。這是人類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

(3)創造財富萊斯特瑟羅擴展閱讀: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對於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說,古文字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歷史上,釋讀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漢代,宋代以後已經成為一種學問,但一直被視作從屬於經學的「小學」。

到了近代,古文字學逐漸獨立,但仍只有少數學者從事研究,因而有「絕學」之稱。只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一學科才得到空前發展,研究隊伍逐步擴大,成為介於學、歷史學和語言文字學之間的一個學術領域。

目前,古文字學已有四個學科分支,即甲骨學、青銅器(金文)研究、戰國文字研究及簡帛學。古文字學的繁榮發展,對探索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古文字學的發展過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大都屬於珍貴文物,流散秘藏於眾多藏家,學者不易接觸。甚至著錄有關材料的書籍也多是價格昂貴,不是一般讀者所能問津的。

例如,羅振玉所編的甲骨書《殷虛書契》前、後、續編和《殷虛書契菁華》,金文書《三代吉金文存》,在圖書館里均列為善本。

❹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是,隨著這些標志的事件,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件

金屬工具的使用,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
人類由野蠻時代而進入文明時代的最終標志,是因為有了政治共同體和政治生活。人類學家摩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多次提到原始社會的政治形式,並且是把人類政治形式的變遷作為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他說:「氏族的消亡與有組織的鄉區的興起,大體上可以作為野蠻世界與文明世界的分界線。」思想家萊斯特·瑟羅則從人類與政治的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人類與政治不可分離的關系,他指出:「沒有哪一個重要人類群體曾經生活在個人主義原始狀態中。也沒有哪一種野蠻人會聚在一起為他們自身的利益決定組織一個政府。只要人類存在,政治或社會組織就會存在。」他們清楚地說明:政治,使人類最終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坎。
金屬工具怎麼產生的?一是生產發展的需要,二是戰爭的需要。文字有什麼作用,文字記錄了人類歷史的重大事件,而重大事件,都與戰爭、法律、教育、科學等有關。國家,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這些,都標明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是人懂得了要為權利而斗爭(或戰爭)。生存權、生活權,自由、平等、民主,等等,只有文明人才有的要求。若問,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可否回答:是斗爭,或是說戰爭。

❺ 《保衛資本論》第十六章楔子,它的內容特點

經濟研究不能割裂文化和歷史。資產階級和資本活動的規律是世界性的,但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人文文化。就像對研究於政治和經濟的聯系,不能強迫具有五千年文化和久已成型的政治規律的中國,去照搬只有兩百年歷史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那樣只會陷中國於災難和不幸。因此,在《資本論》研究過程中,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制度相結合,產生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月移花影約重來


——題引


楔子


(一)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卡爾·馬克思的名字具有號召革命的魔力。在一定的程度上,這可能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就我們的看法而言,馬克思並不是一位十足的政治活動家。他是一位知識淵博、目光犀利的經濟思想家,或許他是有史以來最值得關注的資本主義動力的分析家……在世界偉大思想家的行列里,馬克思毫無疑問是隸屬其中的成員,然而他的適當的地位是歷史學家。更確切地說,俯瞰整個社會學、哲學,當然也包括經濟學的思想史,馬克思都處於重要的地位……馬克思的確是一個改變了社會思想方式的人,包括歷史學的、社會學的以及經濟學的……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確實以一種方式或另一種方式感受到他的影響。(羅伯特·海爾布倫納和萊斯特·瑟羅:《經濟學的秘密》)


(二)


馬克思在《導言》中有雲:「有粗野的兒童和早熟的兒童。古代民族中有許多是屬於這一類的。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平心而論,馬克思的歷史研究從討論「正常的兒童」開始,——但是,如果有人竟以此抵制對於「早熟的兒童」的研究,就奇怪了。又之,人們總把歷史簡單等同為過去。於是,歷史決定論者為了很方便地解釋現實、預測未來,就來主張單純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可笑認識。過去、現在、未來在科學上只能用存在者形成,並從認識上能夠把握住的存在者的典型發展來予以限定和表徵。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通過對存在者的時間態、空間態的規定進行總體揭示,遂尋求到運動規律和認識規律的統一性,完竣了由恩格斯廓清的唯物主義之思維和存在的統一(規定性)。「現在」可能是語言生產的起點,但語言早已存在於「過去」,「未來」則屬於特定語言或范疇的覆滅之發展時期。因此在存在者存續的生命周期內,語言和語言生產是客觀的,是一種思維工作形式,圍繞這個存在者發展規定的許多思維形式、社會形式和自然形式實際上是工作統一的。范疇有社會效力、因而是客觀的思維形式和認識形式,這是所謂范疇或認識之「客觀性」。另外,語言或認識生產本身必然是「主觀性」知識,因為不僅存在者的發展隨時間狀況和空間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具有越來越豐富和具體的規定,而且特別重要的是,不同存在者類型之間的「知識」必不相同,甚至相互對立。我們可以據此說明:馬克思對協作的語言生產實際從機器和大工業開始,最後追溯到它的始源性的語言——協作(簡單或單純協作)。協作的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向上協力進行的,它們齊頭並進地發展;機器協作後來以進一步的覆滅工作形態,即金融工廠的社會勞動協作而歷史告終。可見,機器協作就代表了勞動協作的一種典型的主觀知識,即勞動非合作,顯然和勞動合作的主觀知識相對而言,它們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主體發展類型和認知形態。馬克思對價值形式和生產價格形式的研究也莫不如此。一般價值形式指示了價值形式的現實規定。貨幣形式之成為一般價值形式的工作替換形態,則揭明一般交換價值的價值形式必將被新的價值形式(資本形式)進一步歷史替換,這是通過價值(形式)工作內容的徹底更新這種發展方式達到的。同樣的道理,在一般生產價格形式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它的虛擬工作形態,將有助於澄清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方式的價格形式在其覆滅的發展時期的全部真相。(本書作者)


(三)


地者,政之本也。朝者,義之理也。市者,貨之准也。黃金者,用之量也。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為之有道……辨於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故儉則傷事,侈則傷貨。儉則金賤,金賤則事不成,故傷事;侈則金貴,金貴則貨賤,故傷貨。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後知貨之有餘,是不知節也。不知量,不知節,不可,為之有道。(管子:《管子·乘馬》)


(四)


在馬克思以前,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是把研究中的歷史方面作為自己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毫無疑問,創立政治經濟學第一個真正科學歷史的功勞,應屬於馬克思。而且,馬克思的創造性方法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於,制定經濟科學的歷史在他那裡始終同創立自己的理論相並行,構成科學研究的統一過程……因此,政治經濟學史可以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反面。它必然存在於馬克思經濟研究的一切階段上,既是這種研究的起點,又是這種研究的結果。(В.С.維戈茨基:《〈資本論〉創作史》)


(五)


要是老黑格爾有在天之靈,他知道德文和北歐文中的Allgemeine[一般]不過是公有地的意思,而Sundre,Besondre[特殊]不過是從公有地分離出來的Sondereigen[私人財產],那他會說什麼呢?真糟糕,原來邏輯范疇還是產生於「我們的交往」!(馬克思:《1868年3月25日致恩格斯》)


(六)


放棄價值概念本身,因而也就是放棄在這個領域內取得科學認識的一切可能性。(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七)


斯密氏生財三物,曰地、曰力、曰母財。地,或曰業場。斯密氏此篇,斟酌於庸贏消長之間,其言民生所以因之為舒戚者,可謂備矣。顧不兼業場而言,則猶未盡也。蓋不兼業場之廣狹而言之,則物產之所分,役財與出力二者,若常有相軋之勢。庸厚,則贏薄;贏巨,則庸微。不能兩利而俱存也。而有用力同用財同,在此則庸贏並劣,在彼則庸贏俱優者,無他,業場之廣狹異也。今若取母財、力役、業場三者優絀之間較而論之,則民生不同,可分為四境焉:一,使其國母財富於力役,而業場甚廣,母財尚不足以盡之。如是者,其庸贏並優。此美利堅之事然也。二,使其國母財富於力役,而業場狹,則其庸率大而贏率微。此凡國兵燹飢凶之餘,每如此者。然以蕃息之例之行,此境不能久也。三,使其國母財不足養其力役,而亦不副其業場,則庸率至微而贏率至大。中國今日之事正如此。其在往日,印度已然。故英人得之,國以巨富。四,使其國母財不足養其力役,而業場又狹,不足盡其母財。如此者則庸贏並微。五十年以前荷蘭、義大里皆如此矣。此地、力、母三物不同,相互為變之略也。(嚴復:《原富》按語)


(八)


資產階級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本身是封建時期勞動階級殘存物的無產階級相伴隨……在它的內部發展著一個新的無產階級,即現代無產階級……資產階級藉以在其中活動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絕不是單一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這些關系只有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單個成員的財富並產生出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這種對抗性質表現得越明顯,經濟學家們,這些資產階級生產的學術代表就越和他們自己的理論發生分歧,於是在他們中間形成了各種學派。首先,宿命論的經濟學家,在理論上對他們所謂的資產階級生產的有害方面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其古典派代表著一個還在同封建社會的殘余進行斗爭、力圖清洗經濟關繫上的封建污垢、提高生產力、使工商業獲得新的發展的資產階級……斯密和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是這一時代的歷史學家,他們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下如何獲得財富,只是將這些關系表述為范疇、規律並證明這些規律、范疇比封建社會的規律和范疇更有利於財富的生產。在他們看來,貧困只不過是每一次分娩時的陣痛,無論是自然界還是工業都要經歷這種情況。其浪漫派的經濟學家以飽食的宿命論者的姿態出現,他們自命高尚、蔑視那些用勞動創造財富的活人機器。他們的一言一語都仿照他們的前輩,可是,前輩們的漠不關心只是出於天真,而他們的漠不關心卻已成為賣弄風情了。其次,人道學派的全部理論建立在理論和實踐、原理和結果、觀念和應用、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實、法和事實、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之間無限的區別上面。博愛學派是完善的人道學派。他們否認對抗的必然性;他們願意把一切人都變成資產者……因此,博愛論者願意保存那些表現資產階級關系的范疇,而不要那種構成這些范疇並且同這些范疇分不開的對抗……最後,正如經濟學家是資產階級的學術代表一樣,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無產者階級的理論家。在無產階級尚未發展到足以確立為一個階級,因而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尚未帶政治性以前,在生產力在資產階級本身的懷抱里尚未發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無產階級和建立新社會必備的物質條件以前,這些理論家不過是一些空想主義者……但是隨著歷史的演進以及無產階級斗爭的日益明顯,他們就不再需要在自己頭腦里找尋科學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並且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但是一旦看到這一面,這個由歷史運動產生並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了。(馬克思:《哲學的貧困》)


(九)


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規律,因而兩者在其結果中最終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支配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這個事實是我們的理論思維的本能的和無條件的前提。(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十)


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關於思維的科學,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是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這一點對於思維在經驗領域中的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因為,首先,思維規律的理論並不像庸人的頭腦在想到「邏輯」一詞時所想像的那樣,是一種一勞永逸地完成的「永恆真理」。(恩格斯:《〈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


(十一)


為了喚起大家共同向這方面努力的注意,我曾提出「中國經濟學」這個名詞來。我無意像一般庸俗者一樣,要建一個什麼學派,而且這個學派也不是用名詞建立起來的。(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


——《保衛資本論》第442-444頁

❻ 在萊斯特·瑟羅看來,誰是零和社會的贏家和輸家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稱零和游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也可以說: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辦法以實現「損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一分。
零和游戲又被稱為游戲理論或零和博弈,源於博弈論(game
theory)。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而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早在2000多年前這種零和游戲就廣泛用於有贏家必有輸家的競爭與對抗。「零和游戲規則」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人類社會中有許多與「零和游戲」相類似的局面。與「零和」對應,「雙贏」的基本理論就是「利己」不「損人」,通過談判、合作達到皆大歡喜的結果。

❼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怎樣調整勞資關系

提過福利,放寬政治權利

❽ 創造財富

(創造財富)作者:(美)萊斯特·瑟羅著,黃景睿譯

❾ 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一般認為,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

從人類學上看,人類從動物界脫離出來,由野蠻時代而進入文明時代的最終標志,並不是因為有了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而是因為有了政治共同體和政治生活。

正是由於有了政治共同體和政治生活,人類才需要去協調不同的利益關系,建立一定的權威和秩序,制定一定的規范和制度,進而形成一定的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

從發生學講,政治的產生與人類文明的產生是一致的,乃至可以說,正是政治的產生,人類社會才開始進入了文明時代。

(9)創造財富萊斯特瑟羅擴展閱讀

人類來源

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為化石提供了事實根據,化石是古代生物遺留下來的部分遺體或活動的痕跡。找到人類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的體質、智力和用具的發展水平。

由化石發現的地點,可以知道古人類的地理分布及其所處的地質時代和生活環境。在各種化石中,頭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動物的面顱比腦顱大得多;人類則相反,腦顱要比面顱大得多。原始人和現代人比較,差別可以說主要就集中在頭骨上。

如原始人的頭蓋骨比現代人厚得多。正因為研究人類的頭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類的形態特點和體質發展水平,因而人類學工作者,對於尋找完整的人頭骨化石特別重視。

完整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被認為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學家已經注意到用人類化石為證據,來探討人類進化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創造財富萊斯特瑟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