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發明了地圖中國地圖或世界地圖
[dì tú]
地圖
(空間分布特性圖紙)
編輯
[1]地圖(dì tú),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體上,表達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繪制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現階段地圖的定義是:以一定的數學(Math)法則(即模式化)、符號化、抽象化反映客觀實際的形象符號模型或者稱為圖形數學模型。
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其他星體)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使用地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縮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組合、聯系、數量和質量特徵及其在時間中的發展變化。
Ⅱ 地圖是怎麼發明的
在史前來時代,古人就知道用符號來記載源或說明自己生活的環境、走過的路線等。現在人們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圖實物是刻在陶片上的古巴比倫地圖(如圖01-01) 據考這是45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城及其周圍環境的地圖,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北方山地,流向南方的沼澤,古巴比倫城位於兩條山脈之間。
留存至今的古地圖還有公元前1500年繪制的《尼普爾城邑圖》,它存於由美國賓州大學於19世紀末在尼普爾遺址(今伊拉克的尼法爾)發掘出土的泥片中(如圖01-02)。圖的中心是用蘇 美爾文標注的尼普爾城的名稱,西南部有幼發拉底河,西北為嫩比爾杜渠,城中渠將尼普爾 分成東西兩半,三面都有城牆,東面由於泥板缺損不可知。城牆上都繪有城門並有名稱注記 ,城牆外北面和南面均有護城壕溝並有名稱標注,西面有幼發拉底河作為屏障。城中繪有神 廟、公園,但對居住區沒有表示。該圖比例尺大約為1∶12萬。
留存有實物的還有古埃及人於公元前1330~前1317年在蘆葦上繪制的金礦山圖。
Ⅲ 世界地圖是誰發明的
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墨卡托(GerarsMercator1512-1594),他編制了新的《世界地圖》、《地球一覽》圖集,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托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持。墨卡托於1538年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制而成。貼在他擁有的托勒密地圖集內。
Ⅳ 地圖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夏商時期就有了,那時叫輿圖。輿圖是一種地圖,輿的意思是車的底座,用來承載物體的,因為地圖上載有山川、城鎮、四方地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圖叫作輿圖,把地理學叫作輿地學,甚至把看風水叫作勘輿學。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它是一部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唐貞元十七年 (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20世紀初楊守敬在其門人協助下編繪刊行的《歷代輿地圖》,44組、34冊,以《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收錄了自春秋至明的重要地名,全部朱墨套印、古今對照,比以往的圖集要精確、詳細、實用。楊守敬的《水經注圖》(刊於1905年)是中國專門歷史地圖中最重要的一種。
至少已流傳1700多年的中國歷史地圖,其數量要比其他國家多,水平要比同時代其他國家的同類地圖高,但有如下不足:①缺乏較精確的地理圖為底圖;②只包括中原王朝的政區范圍,邊疆地區極其簡略或空白;③除個別圖外,比例尺都太小,容量有限;④內容以疆域政區沿革為主,自然地理和其他人文地理內容很少;⑤據文獻編繪,實際調查測繪極少。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A.赫爾曼編繪的《中國的歷史地圖集》除歷代政區外,還包括有先史時期的遺址分布圖和一些重要城市圖。80年代出版的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不僅彌補了過去各圖的缺陷,而且在內容上也遠較舊圖豐富。同時,台灣省出版有程光裕、徐聖謨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1984)。
各國編繪歷史地圖的起點和發展不同,至今已有很大進展。
世界歷史地圖
① 普通歷史地圖。有英國的 《繆爾歷史地圖集》(1956)和《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法國的《拉露斯世界歷史地圖集》(1978)、蘇聯的《蘇聯歷史教學地圖集》(第1冊,1948;第2冊,1949;第3冊,1950)、美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76)、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世界歷史地圖集》(第1冊,1976;第2冊,1978)、義大利的《世界歷史地圖集》(1981),以及《非洲歷史地圖集》(1985)、《南亞歷史地圖集》(1978)、《日本歷史地圖》(1982)、《伊朗歷史地圖集》(1971)和《加拿大歷史地圖集》(第1卷,1987)等。其中以英國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影響較大,已譯有10多種文本,中文本於1982年出版(見圖)。它是一部自古至今的大型世界歷史地圖集,有論文、圖片、表格與地圖配合,論文不僅是對圖幅的說明,也是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圖集的詳度不夠,中國部分有不少需修訂完善之處。
② 專門歷史地圖。有《世界考古地圖集》(1975)、《蘇共黨史地圖集》(1976)、《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集》(197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