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馬其頓方陣的人是誰

創造馬其頓方陣的人是誰

發布時間:2021-07-12 16:16:17

❶ 有史以來攻擊力最強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被羅馬人破掉的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王國創建的一種強大的曠野戰術。這種戰術最大的特點,是攻擊強勁,防守嚴密,無堅不摧,無人可破。馬其頓王國也依靠這套馬其頓方陣,征服希臘,攻陷巴比倫,橫掃歐亞,成為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大帝國之一。

(馬其頓方陣)

前面說了,中國奴隸制時代最正規的戰爭,是兩支軍隊用戰車排成方陣,往中間沖殺,依照力量來硬拼。

但是,後來很多戰術逐漸擺脫了這樣一種形式。比如長勺之戰中,曹劌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敵人三次擊鼓,軍隊注意力鬆懈,力量減弱以後,再發動沖擊。以此打敗齊軍。再比如晉楚之戰,晉國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國誘進他們的埋伏圈,給予了楚國極大的殺傷。到了後來,孫武、吳起、孫臏這樣的謀略家出現後,奴隸制時代的那種方陣形式,就全部給瓦解了。

羅馬人之所以能夠打敗馬其頓王國的強大無比的馬其頓方陣,靠的也是靈活與謀略。

馬其頓方陣雖然強大無比,無堅不摧。但是這種方陣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必須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陣型必須保持齊整不亂。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麼平整,或者對方先採用沖亂其陣型的方式。那麼,他們6.3米長的長矛,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實際上,羅馬人正是採用這種方式,破了馬其頓方陣的。他們首先是把馬其頓軍隊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著從側翼往馬其頓方陣裡面鑽洞。馬其頓的步兵方陣前方和後方都堅不可摧,但是側翼卻是他們的盲區。羅馬人的短劍和盾牌,正好可以從側翼打進去,攪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然後再實行各個擊破。

畢竟這個陣型是由人組成的,並非是鐵板一塊。當它不是鐵板一塊的時候,它笨拙不靈活就顯露出來了。而馬其頓王國滅亡後,這種方陣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了。

❷ 亞歷山大毀掉了無敵的馬其頓方陣,他這么做是為何

馬其頓王國指的時間是從公元前800年到前146年間統治,最後被羅馬所佔領,這標志著了馬其頓王國的最終滅亡。就像中國古代輝煌的秦朝一樣,馬其頓王國曾經也在當時領導人亞歷山大的帶領下達到過頂峰,征服其他三大洲,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么繁盛的國家走向了滅亡?


這么厲害的方陣在當時會有解決的方式嗎?當然肯定有。馬其頓產生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而那時在中國遙遠的東方早已經有了一本著作《孫子兵法》,裡面不僅包括了各種武器還有作戰方式。而且按照時間來時《孫子兵法》也比這個方陣出現的時間要早,怎麼會克服不了這個小小的方陣?你覺得這個方陣怎麼樣?如果和《孫子兵法》碰上,你覺得誰會獲勝?

❸ 真實的馬其頓方陣究竟有多厲害

馬其頓方陣適應了馬期頓作為一個新興的奴隸制國家的結構,大量的農民和極少量的貴族,因此,主要由貴族公民組成的重甲兵不是馬其頓的所長,另外重甲方陣在戰埸和山地丘陵地區機動能力的低下,也不能滿足馬其頓征服需要。新組建的馬其頓方陣核心是由約一百人組成的長矛陣,在陣中完全取消了重甲兵,第一線士兵的盾也大為縮小(斯巴達人的巨盾甚至可以遮蓋整個身體),大致只有三至四平方英尺,縮小的盾使士兵可以站得更緊密;同時,後方的矛漸次加長,最終所有的長矛手都可以對方陣前的敵人進行攻擊,最長的達到十米之長。

相比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防守能力略為遜色,但攻擊則凌厲得多,戰敗的雅典人這樣描述,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不難理解,為何雅典人會在馬其頓人的攻擊下迅速潰敗,漫過底比斯人的陣地,仍然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 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埸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

如果以為馬其頓方陣只是長矛,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軍隊中列入方陣中的長矛手只有三分一到四分一,其餘全部是弓箭手,劍手,投石手,投槍手,這些士兵通常是非公民的平民,盟國的士兵,待釋放的奴隸。在作戰中,他們以箭、石、投槍攻擊敵人,減少方陣沖鋒的壓力,當敵人被方陣沖散壓倒後,他們就跟上去殺傷散亂的敵人。這種戰法與中國古代的車戰十分相似,先以戰車沖散敵人,再與徒卒殺傷敵人。實際上春秋時晉國魏舒的毀車成行一役的作戰方式與馬其頓方陣就很相似,不同的是魏舒以棄車的甲兵劍盾陣代替了長矛陣而已。

依靠馬其頓方陣的戰斗能力,腓力統一了希臘,亞歷山大滅亡了波 斯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但是馬其頓方陣的弱點就象他的優點一樣特出,最大的弱點就是它的戰鬥力集中在前方,側面只能依靠互相的保護,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別說抵抗,連逃生的機會也沒有。羅馬人在與高盧人的作戰中首先嘗到這個滋味,當高盧的劍盾兵攻破了羅馬人的側翼後,三萬羅馬人和同盟軍毫無反抗能力地就在陣位上被殺死。這埸慘敗令羅馬人意識到,長矛陣如果被突破就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馬其頓方陣的革命性改進,導致了羅馬小步兵方陣戰術的產術,也就是羅馬軍團。

❹ 馬其頓方陣究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只有亞歷山大才能使用

每當在歷史圈提到馬其頓方陣,就有很多人出來大罵,說這是西方的偽史。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為了向世界宣揚他們的偉大,才編制出來的一套謊言。甚至還有人說,這是什麼共濟會搞出來的玩意,目的是向全世界洗腦。到底有沒有共濟會,我真的很好奇。我們拋開各種猜測,僅以現有的史料來進行分析馬其頓方陣。很多人都把馬其頓方陣理解錯了,認為它僅僅只是步兵玩的東西。其實馬其頓方陣是一個多種兵種組合起來的混合戰隊。它的厲害之處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馬其頓方陣的最厲害之處還在於團隊協作水平。前面有槍兵擋住對方的攻擊,把對方死死咬住,然後亞歷山大指揮重騎兵從側翼或後方對敵人進行猛烈的突擊。這種以奇制勝,靈活掌握戰場變動性,抓住戰場每一個微小的變化,才是別人復制不了的。不是馬其頓方陣不厲害,而是亞歷山大和拿破崙一樣,都是一個軍事奇才。

就憑槍兵那些長矛,那麼遠的距離,能穿透敵人的盔甲嗎?而且那玩意兒攻堅能力也很一般啊。不要告訴我冷兵器時代打仗不穿盔甲。另外馬其頓方陣里的弓兵,也是相當牛的。其實馬其頓方陣很象二戰時德軍的鋼甲戰隊。步兵保持強大的隊形,騎兵和弓箭手隨時可以出擊。他們像一個大車輪一樣,向敵方殘酷地碾壓過去。

❺ 馬其頓王國 創始人

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一世建立的,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正是由他所完善。
亞歷山大依靠這基礎,發展出了橫跨歐亞非的馬其頓帝國。

❻ 為什麼有史以來最強的馬其頓方陣,最後會被羅馬人給破掉

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王國創建的一種強大的曠野戰術。這種戰術最大的特點,是攻擊強勁,防守嚴密,無堅不摧,無人可破。馬其頓王國也依靠這套馬其頓方陣,征服希臘,攻陷巴比倫,橫掃歐亞,成為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大帝國之一。

(馬其頓方陣)

前面說了,中國奴隸制時代最正規的戰爭,是兩支軍隊用戰車排成方陣,往中間沖殺,依照力量來硬拼。

但是,後來很多戰術逐漸擺脫了這樣一種形式。比如長勺之戰中,曹劌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敵人三次擊鼓,軍隊注意力鬆懈,力量減弱以後,再發動沖擊。以此打敗齊軍。再比如晉楚之戰,晉國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國誘進他們的埋伏圈,給予了楚國極大的殺傷。到了後來,孫武、吳起、孫臏這樣的謀略家出現後,奴隸制時代的那種方陣形式,就全部給瓦解了。

羅馬人之所以能夠打敗馬其頓王國的強大無比的馬其頓方陣,靠的也是靈活與謀略。

馬其頓方陣雖然強大無比,無堅不摧。但是這種方陣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必須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陣型必須保持齊整不亂。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麼平整,或者對方先採用沖亂其陣型的方式。那麼,他們6.3米長的長矛,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實際上,羅馬人正是採用這種方式,破了馬其頓方陣的。他們首先是把馬其頓軍隊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著從側翼往馬其頓方陣裡面鑽洞。馬其頓的步兵方陣前方和後方都堅不可摧,但是側翼卻是他們的盲區。羅馬人的短劍和盾牌,正好可以從側翼打進去,攪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然後再實行各個擊破。

畢竟這個陣型是由人組成的,並非是鐵板一塊。當它不是鐵板一塊的時候,它笨拙不靈活就顯露出來了。而馬其頓王國滅亡後,這種方陣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了。

❼ 馬其頓方陣的方陣簡介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區域,馬其頓的敵人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栗,因為亞歷山大大帝使得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他是不可戰勝的。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占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古代戰爭同現代戰爭一樣,戰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馬拉松之戰希臘人之所以大勝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戰術上佔了上風。
古希臘世界中的早期戰斗模式主要是由貴族出身的戰士們之間進行的單兵格鬥戰。隨著盔甲護具逐步從皮革制過渡到青銅制,士兵們的防護力得到了增強,但動作卻變得愈加遲鈍。特別是古希臘軍隊廣泛裝備的青銅圓盾沉重無比,必須以數道皮帶綁縛在左臂上才能支撐得住,使用時甚為不便且只能防護身體的左側面。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在軍隊的主力轉為由非職業軍人出身的有產市民構成後,為了互相掩護缺乏防護的身體右側並有效地進行戰斗,方陣戰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應運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達人在曼丁怪亞戰場上為了使喚方陣步伐整齊,還專門建立了笛子隊,步兵們踏著笛子的節奏而緩慢地前進。
公元前4世紀,方陣戰術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的時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在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方陣仍舊作為最強的步兵戰斗隊形君臨於戰場之上,但亞歷山大創造出來的諸多戰術卻沒能得到繼續發展,反而停滯不前。步兵裝備變得更為沉重、機動能力進一步退化;而本該掩護方陣側翼的騎兵部隊卻反而被削弱了。後來,馬其頓王國和他們的方陣敗給了羅馬人和他們的無敵軍團。

❽ 馬其頓方陣是怎麼破的

馬其頓方陣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驚膽寒。然而,盡管它稱雄一時,但終究還是存在著諸多弊端,在敵人了解了這一陣型後,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馬其頓方陣堅不可摧的神話。

其實,在軍事史上,並沒有哪一種方陣能夠占盡一切優勢。馬其頓方陣是在希臘方陣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在其誕生之初,確實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敵人熟悉了這一陣型,它的優勢也就不再具備了,勢必要退出歷史舞台。

❾ 羅馬全戰之馬其頓方陣

自BC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馬其頓的敵人提起方陣之名就會兩股顫栗,因為亞歷山大大帝使得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他是不可戰勝的。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象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占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古代戰爭同現代戰爭一樣,戰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馬拉松之戰希臘人之所以大勝波斯人,主要是在戰術上佔了上風。

方陣中的重裝步兵左手持直徑約1米的圓盾、右手持長約2米的長槍、肩並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齊的隊形,如同巨大的刺蝟一般向前挺進。一般的方陣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縱隊,然後根據總人數的多少向左右兩側延伸。假設總兵力為1萬時,方陣的正面就將由1200餘名士兵構成,其長度大約為1公里。

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臨陣脫逃者會受到最為嚴厲的懲罰。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只要設法不讓它有個統一的戰場,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於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在琉克特拉採用集中了縱深達16層的部隊,從方陣的右側打進去,結果就破了斯巴達的方陣。可是,底比斯的勝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馬其頓的新方陣所掩蓋。

【歷史沿革】

古希臘世界中的早期戰斗模式主要是由貴族出身的戰士們之間進行的單兵格鬥戰。隨著盔甲護具逐步從皮革制過渡到青銅制,士兵們的防護力得到了增強,但動作卻變得愈加遲鈍。特別是古希臘軍隊廣泛裝備的青銅圓盾沉重無比,必須以數道皮帶綁縛在左臂上才能支撐得住,使用時甚為不便且只能防護身體的左側面。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在軍隊的主力轉為由非職業軍人出身的有產市民構成後,為了互相掩護缺乏防護的身體右側並有效地進行戰斗,方陣戰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應運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達人在曼丁怪亞戰場上為了使喚方陣步伐整齊,還專門建立了笛子隊,步兵們踏著笛子的節奏而緩慢地前進。

公元前4世紀,方陣戰術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的時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王的東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在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方陣仍舊作為最強的步兵戰斗隊形君臨於戰場之上,但亞歷山大王創造出來的諸多戰術卻沒能得到繼續發展,反而停滯不前。步兵裝備變得更為沉重、機動能力進一步退化;而本該掩護方陣側翼的騎兵部隊卻反而被削弱了。後來,馬其頓王國和他們的方陣敗給了羅馬人和他們的無敵軍團

閱讀全文

與創造馬其頓方陣的人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