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時光的格言
在所有的批評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
——別林斯基
時間是偉大的導師。
——伯 克
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
——麥金西
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
——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
——歌 德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莎士比亞
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的悲哀。
——布萊克
沒有方法能使時釧為我敲已過去了的鍾點。
——拜 倫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赫胥黎
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
——馬克思
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
——巴爾扎克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人寫出完美的結局來。
——卓別麟
2. 知識價值論論文
人區別於其他動物,恐怕就在人類社會有知識。在心理學的角度上而言。沒有知識,人的心理和動物的心理就很難說有什麼區別。知識產生於心理活動還是心理活動產生了知識。那就非要弄清楚什麼是知識。
知,從本義上理解。是「口之矢「。下面這段摘自網路。
「古代人稱箭為「矢」。箭頭叫「鏃」或「鏑」。各種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說,矢與弓是同時代的產物。最早的矢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為了較准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上面這段說明了口的用途不只有吃飯、喝水等補充營養的功能。更重要的功能是言語的功能。言語的作用體現在制敵或獵取食物上。而要發揮這種功能,就必須目標要准確。所以,人要提高自己的智,(古義「智」通「知」)離不開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人對語言的應用,是對自己所掌握規律的應用。在教學上,就應該鼓勵學生多應用(當然目標要明確,不能毫無目標的應用)。學生應用的意義就在於將書本上的規律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的心理建構上。
識(識),從本義上講,就是言、音、戈。戈是種古代兵器。主要用在鉤啄敵人。這種武器和其他武器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可以活捉敵人而不傷害敵人的身體。和我們現在用來鉤樹上的果子的工具多麼相似。而通過鉤啄,物體脫離原來的聯系,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時的戈就指言的鉤啄。通過鉤啄,言脫離原來的聯系,變成自己的東西。而物體經過物理振動、共鳴以後產生的結果都稱為"音"。在識這個字中,音處在核心地位。言要經過振動、共鳴才能產生結果。這個結果就是「識」。
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解釋:言,通過振動、共鳴起作用。而所起的作用通過鉤、啄然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解釋不好在於言變成了音。鉤啄的對象變成了音。那還不如直接去掉言字。
「識」字從構造上可以看出,起源於言,最後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活動,變成的自己的東西。他可以做動詞,也可以作名詞。作動詞,作為心理活動。作名詞,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而「知」字,同樣,也可以作為心理活動的動詞,作為名詞,可以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知識」,這個詞,作為名詞講。作為心理活動的結果。而這種心理活動的結果或意義就在於我們掌握了知識,就能有所得。而這種所得能夠使物質(我們的口)變成力量或能力(正確的言語能夠起到改變對象或征服對象的利器—矢)。同時,能夠使他人的言語變成自己的精神力量(識)。這也就是知識的價值和意義。
掌握知識,就要掌握知識的心理活動規律。教授知識,貴在教授學生心理活動的方法。而方法就在於應用。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在於應用。總之,特殊的心理活動產生知識。而知識(一種心理活動)使人類的心理活動更加有價值。
摘抄來的,希望對你會有幫助
3. 在信息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應當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
「知識究竟能否創造價值」,中外經濟學界專家學者對此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和觀點,主要有知識價值論、智能價值論、科學技術價值論、信息價值論等。這些理論從不同側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究竟誰創造價值」的問題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1992 年,美國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知識價值論」,引起學術界的轟動。特別是,隨著經合組織提出「知識經濟」概念之後「, 知識究竟能否創造價值」的問題在中外經濟學界引起廣泛討論,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新的理論。
根據「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系「, 知識價值論」可分兩類:一是「取代說」,二是「發展說」。
(一)「取代說」是指由於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必須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為代表。奈氏認為:「在信息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誕生於工業經濟的初期,必將被新的『知識價值論』所取代。知識是一種不同於馬克思所認為的勞動」 。里夫金認為:「文明從一開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圍繞著勞動的概念而構成的。現在人類在其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將人類勞動從生產過程中完全抹去。智能機器正在無數的工作崗位上代替人的勞動,迫使成百萬的藍領和白領工人加入失業者的行列。
中國,以張直為代表。認為: (1) 知識本身,作為勞動產品包含著價值,並能將自身轉化為現實價值;知識的使用能夠在生產中創造新價值,創造大於生產或購買它所花費的價值。(2)在傳統經濟中勞動創造財富(即價值) ;在知識經濟中,不是(直接) 勞動,而是科學技術(即知識) 創造財富(即價值) 。「在知識經濟中,人的直接勞動已脫離生產過程,不再是創造價值的主要源泉,這時,再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價值創造問題,顯然是不合實際的,於是知識價值論便應運
而生」 。
(二)「發展說」是指在承認勞動價值論的同時,又認為知識(科學技術) 也創造價值。或者認為「, 知識價值論」是勞動價值論在經濟時代的發展和突破。
美國柯里等人認為: (1) 在所有歷史時期,從最基本意義上說,勞動是人類的創造,由知識起中介作用,並與物質世界有關。這一點沒有發生變化。顯然改變了的只是知識和信息的數量、質量和密度,是知識發展和變化的速度,是體現在即使是最普通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中的知識分量。(2) 知識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與作為過程的資本的其他各種類型『並駕齊驅』的,並且或許甚至能改變後者」。(3)「知識= 價值」。體現在一件知識商品中的價值主要是其信息的或思想的內容。(4) 馬克思選擇勞動作為價值的基礎既不是錯誤的,也不是任意的,甚至沒有歷史局限性的。但我們沒有理由不能確定(並強調) 知識是價值的另一決定因素。也就是說,決定商品價值的有兩個因素:一是勞動,二是知識,即知識本身的使用價值 。中國沈建新等認為: (1) 知識價值論是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和突破。(2) 科學的知識價值論能夠被確立起來的關鍵在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勞動:一類是創造性勞動,另一類是重復性勞動。只有創造性勞動才能創造價值,重復性勞動不創造價值,只能轉移價值。(3) 知識是人把握客觀現實和識別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動過程,也就是人的創造性勞動過程。一般來說,創新程度越大,知識含量也就越高,所創造的價值也就越多。(4) 知識價值論是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走向有機結合的另一條極有希望的途徑。
桁林認為: (1) 作為一個勞動的分工體系來說,知識生產、智力創造也就越來越獨立於生產
環節,腦力勞作作為知識上一種復雜勞動就越來越成為價值的主體。它集中體現在知識產品生產上:一方面改善了勞動力的素質,提高了勞動力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相應提高了勞動質量和效率。(2) 知識創造價值越來越獨立化、市場化,知識本身已越來越成為衡量價值大小的尺度。
4. 特別是能把平時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課堂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根據具體情境,運用一定的教學理論去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謀略,它介乎於理論和方法之間,既包含用以指導課堂教學的教學理論,又包含能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開展雙向的互動;二是要求實施有效的教學,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中不是單純的傳授者,而是一個有謀略的決策者。我校在進行《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實驗研究時,採用自主探究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設計了一系列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指導策略。這些策略有:情境創設策略、目標陳述策略、有效提供信息策略、多感官參與策略、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個人獨立學習策略、學習內容生活化策略、學習方法指導策略、反饋調節策略、自我監控策略、成功展示策略、良好的師生關系策略、多媒體教學策略、分層教學策略、評價激勵策略。經過四年的實驗,這些策略成為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支持性條件,教師也成了這些策略的自覺實施者。本文僅就其中四種教學策略的實施進行闡述。一、學習內容生活化策略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教學一定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就要在課前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上盡量以他們生活中已經歷的事件作為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概念、定理等。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載體,但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應該根據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數學應用題中的事理是學習的難點,而事實上這種困難主要是由於題目距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使他們理解起來有困難。學習人教版第八冊教材中「三步計算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將教材進行了改造,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購物及填寫銷貨單的問題。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商品的單價,假設自己手中有55元錢,用這55元錢買兩種商品,使買的商品數量最多,再填寫購物銷貨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了所有的生活經驗來解決這個要學習的新問題。教師對學生銷貨單的分析,其實就是對學情的了解,也為後續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學時首先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如果你手中有55元錢,按自己的喜歡選擇兩種,你會選擇什麼?在錢數允許的情況下,使買的數量最多,怎麼買?請試填寫在購物銷貨票上。學生的票據交上後,教師進行整理,分出填寫正確、不正確、不會填三種,上課時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教學。1展示兩張填寫正確的銷票,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怎樣填的。2展示一張填寫錯誤的銷貨票。(略)(1)談一談對這張銷貨票的看法。(2)如果幫助他重填一張,你想改動哪個數據,為什麼?(有學生說改動鋼筆的數量,也有學生說改變鋼筆的單價,買另一種價錢的鋼筆。)(3)引導學生編一道求鋼筆數量的應用題,並板書在黑板上,××同學有55元錢,買了2本書,每本2.5元,剩下的錢買鋼筆,每支10元,可以買多少支?(4)在小組內討論分析這道應用題的解法。主要展示線段圖、實物圖,教師引導學生將條件和問題摘錄下來,展示如下。(略)自己試解答,請學生當老師講解,並總結解答這類應用題應注意的問題:找准對應的單價和數量,列綜合算式時注意括弧的使用。接下來的鞏固、遷移階段,引導填錯的同學自己修改,幫助不會的同學重新填寫,其他同學再嘗試購買三種商品並填寫發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新知,還充分體會到了數學有用,數學好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利用學生的銷貨單教學過程,不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使教學尊重差異,面向全體,提高了課堂效率。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話題的選擇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需求,如學校、家庭、飲食、動物、顏色、數字等。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要充分注重提高學生對周邊社會及生活環境的認識,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做到語言的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Welcometoourschool」時,教師把本校各處的設施一一拍下來並輸入了電腦,然後利用這些學生天天能見到的畫面來進行新知的學習。教師放映畫面,鼓勵學生大膽地運用英語表達。Thisisourschool----ExperimentalPrimarySchool.Welcometoourschool.Thisisourheadmaster,Mr.Chen.(畫面出現的是實驗小學校長陳向黨)Thisisourclassroom,weoftenhavelessonsinit.Andthisisourlibrary,.Look,thisisourlanguagelab,.…隨著屏幕上變換的學校各個不同的專業教室和學生們在其中活動的畫面(artclub,dancingroom,musicroom,sciencelab,playground,etc),學生都非常積極地進行了語言表達。將語言的學習放到實際生活情境中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精神也都高度集中,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他們已經學會了大部分的新知。學以致用是外語語言學習很實際的一個目標。美國外語學習標准流傳著關於「五個C」的說法,就是將外語教學規律總結為五個以C開頭的單詞,其中一個是communication(交流),講的不僅是口語的交流,還有筆端的交流。在學習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學習兩封e-mail」之後,教師給學生留了這樣一個作業: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每人給你的同學或朋友發一個電子郵件。這樣的作業令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為了能給同學和朋友發一封有意義的e-mail,不用教師的再三叮囑,學生自己便都能刻意地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很用心地去完成。從此以後,孩子們有了用英語寫信、發郵件的習慣。學習內容生活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與價值。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能用英語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那種成就感就會激勵他們自主學習。二、情境創設策略情境創設策略要求教師在一堂課開始,要採取各種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採用以情激趣、問題激趣、懸念激趣、信心激趣(如師生角色對換、讓學生當小老師,以增強其信心)、魅力激趣(教師通過與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生信其道而樂其學)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英語學習需要的語境來支持交流。優質高效的課堂交際活動,能賦予抽象的語言以生命,學生學起來會更親切、更自然、更有興趣。因此,創設寬松、和諧、真實且有意義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通過大量的感知、體驗、模仿等語言實踐活動,形成初步的語感,培養其語言的交流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情境的創設一般在新課導入和應用拓展這兩個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交際情景。比如購物、打電話、開生日party、交友、旅遊、野餐、問路等等。例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七課(本課主要學習怎樣介紹新朋友及詢問所在班級情況)的教學中,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Teacher:Goodmorning,class.Students:Goodmorning,Sindy.(教師領過來一個小女孩向大家介紹)Teacher:Hi,class.Thisismynewfriend,Sue.Sue:Nicetomeetyou.(於是學生很自然地和Sue打招呼並交流一些有關的話題)Students:Nicetomeetyou,too.Howoldareyou?Whatclassareyouin?etc.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很自然地跟隨教師進入新課的學習,又因為有新朋友的加入,都能學得興趣盎然。如果說新課的導入環節如一篇好文章的開篇一樣重要,那麼應用拓展這個環節就是畫龍點睛之筆。比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第三十六課授新、操練之後,教師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個「實驗小學失物認領處」。細心的教師把近期學生們因為粗心大意而丟掉的東西都收集了起來,放到了失物認領處,然後由學生毛遂自薦擔任認領員,那些丟失東西的同學上來認領。在這個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使用新學語言交流的環境,復習鞏固了本單元的重點句型「Isthisyour…?」,而且通過語言交流,教育了那些平時粗心的孩子,使他們改掉了丟三拉四的毛病。教師創設的真實、自然的語境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樂學、願學、渴望學的語言環境。三、學習方法指導策略學習方法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對學生預習的方法、記憶的方法、復習的方法、課堂筆記的方法、考試的方法、作文的方法以及具體的學科問題解決方法等有意識地加以具體的指導,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由學會到會學。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一個人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學習能力,他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學生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後,才能有效地學習,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能力。「教是為了不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不斷總結學習的方法,以求得主動發展。例如《柯里亞的木匣》一課的教學,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真實、具體」的寫作特點。首先指導學習第一部分埋木匣。1.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從每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2.重點指導學習第2自然段的課文內容,通過原句與「柯里亞把放著自己東西的木匣埋好了」兩個句子作比較,體會出五歲的柯里亞做事心細的特點。3.總結出「真實、具體」這一寫作特點。只有這樣寫,才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點,因而真實、具體。接著學習柯里亞挖木匣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剛才的方法自學,同樣找出這段描寫「真實、具體」的地方。就這樣,學生不斷總結自己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從而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技能和習慣。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驗證學生對學法的理解和運用,教師應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參與講解。有的課文幾個自然段或結構段非常相似,可以先導讀一個自然段,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指派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老師,試著講解後邊的自然段,學生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課堂參與度。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美麗的公雞》一課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寫了公雞去和啄木鳥、蜜蜂、青蛙比美,結果人家都有事要做,誰也不和它比美。三個自然段結構、句式都相似,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先指導學生共同學習第二自然段,然後引導學生歸納出本段的學法,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安排一段自學的時間,隨後請能力較強的學生試講後邊的內容。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試講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點撥。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學會了知識,更提高了能力,掌握了學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四、分層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並不完全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目標上,要分層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實施分層教學。各科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多層次的實際,以面向中等生為基點。在教學設計時,增加對學有餘力學生的提高要求及對有待提高的學生的補差要求,既有「面向全體」的「合」的環節,又有兼顧優差生的「分」的環節。如《平面圖形的周長面積總復習》一課,是五年級最後一學期的內容,旨在幫助學生連點成線,組線成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牢固掌握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課前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全班同學有80%的同學熟練掌握了所有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如果根據有問題同學的學情設計教案,必然會阻礙另外80%同學的進一步發展,並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為此教師設計了分層次的教學活動。首先共同復習周長面積的含義。然後分層活動,根據學情將學生分為兩組,為第一組同學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在幾何畫板中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圖案,並計算出這些圖案的面積和周長。第二組同學則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思考記憶理解周長與面積公式。最後的鞏固遷移中共同活動,讓第二組同學介紹自己的體會,選擇第一組同學擔任老師,為其他同學出題,最後一起聽老師講狄多公主用牛皮圈地的數學故事,完成老師的分層作業。在這樣的活動中真正落實使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這一教育理念。自主學習教學策略使教師的教學具有了很強的操作性,同時由於教師的靈活應用,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5. 如何將所學的有效教學策略理論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的
課堂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根據具體情境,運用一定的教學理論去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謀略,它介乎於理論和方法之間,既包含用以指導課堂教學的教學理論,又包含能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開展雙向的互動;二是要求實施有效的教學,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中不是單純的傳授者,而是一個有謀略的決策者。我校在進行《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實驗研究時,採用自主探究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設計了一系列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指導策略。這些策略有:情境創設策略、目標陳述策略、有效提供信息策略、多感官參與策略、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個人獨立學習策略、學習內容生活化策略、學習方法指導策略、反饋調節策略、自我監控策略、成功展示策略、良好的師生關系策略、多媒體教學策略、分層教學策略、評價激勵策略。經過四年的實驗,這些策略成為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支持性條件,教師也成了這些策略的自覺實施者。本文僅就其中四種教學策略的實施進行闡述。
一、學習內容生活化策略
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教學一定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就要在課前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上盡量以他們生活中已經歷的事件作為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概念、定理等。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載體,但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應該根據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數學應用題中的事理是學習的難點,而事實上這種困難主要是由於題目距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使他們理解起來有困難。學習人教版第八冊教材中「三步計算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將教材進行了改造,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購物及填寫銷貨單的問題。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商品的單價,假設自己手中有55元錢,用這55元錢買兩種商品,使買的商品數量最多,再填寫購物銷貨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了所有的生活經驗來解決這個要學習的新問題。教師對學生銷貨單的分析,其實就是對學情的了解,也為後續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學時首先布置課前預習作業。
如果你手中有55元錢,按自己的喜歡選擇兩種,你會選擇什麼?在錢數允許的情況下,使買的數量最多,怎麼買?請試填寫在購物銷貨票上。
學生的票據交上後,教師進行整理,分出填寫正確、不正確、不會填三種,上課時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展開教學。
1展示兩張填寫正確的銷票,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怎樣填的。
2展示一張填寫錯誤的銷貨票。(略)
(1)談一談對這張銷貨票的看法。
(2)如果幫助他重填一張,你想改動哪個數據,為什麼?(有學生說改動鋼筆的數量,也有學生說改變鋼筆的單價,買另一種價錢的鋼筆。)
(3)引導學生編一道求鋼筆數量的應用題,並板書在黑板上,××同學有55元錢,買了2本書,每本2.5元,剩下的錢買鋼筆,每支10元,可以買多少支?
(4)在小組內討論分析這道應用題的解法。主要展示線段圖、實物圖,教師引導學生將條件和問題摘錄下來,展示如下。(略)
自己試解答,請學生當老師講解,並總結解答這類應用題應注意的問題:找准對應的單價和數量,列綜合算式時注意括弧的使用。
接下來的鞏固、遷移階段,引導填錯的同學自己修改,幫助不會的同學重新填寫,其他同學再嘗試購買三種商品並填寫發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新知,還充分體會到了數學有用,數學好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利用學生的銷貨單展開教學過程,不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使教學尊重差異,面向全體,提高了課堂效率。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十分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話題的選擇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需求,如學校、家庭、飲食、動物、顏色、數字等。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要充分注重提高學生對周邊社會及生活環境的認識,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做到語言的學以致用。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Welcome to our school」時,教師把本校各處的設施一一拍下來並輸入了電腦,然後利用這些學生天天能見到的畫面來進行新知的學習。教師放映畫面,鼓勵學生大膽地運用英語表達。
This is our school----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Welcome to our school.This is our head master,Mr.Chen.(畫面出現的是實驗小學校長陳向黨)This is our classroom,we often have lessons in it.And this is our library,we usually borrow books from the library.Look,this is our language lab,we often do listening and speaking here.…隨著屏幕上變換的學校各個不同的專業教室和學生們在其中活動的畫面(art club,dancing room,music room,science lab,playground,etc),學生都非常積極地進行了語言表達。將語言的學習放到實際生活情境中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精神也都高度集中,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他們已經學會了大部分的新知。
學以致用是外語語言學習很實際的一個目標。美國外語學習標准流傳著關於「五個C」的說法,就是將外語教學規律總結為五個以C開頭的單詞,其中一個是communication(交流),講的不僅是口語的交流,還有筆端的交流。在學習新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學習兩封e-mail」之後,教師給學生留了這樣一個作業: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每人給你的同學或朋友發一個電子郵件。這樣的作業令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為了能給同學和朋友發一封有意義的e-mail,不用教師的再三叮囑,學生自己便都能刻意地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很用心地去完成。從此以後,孩子們有了用英語寫信、發郵件的習慣。
學習內容生活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與價值。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能用英語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那種成就感就會激勵他們自主學習。
二、情境創設策略
情境創設策略要求教師在一堂課開始,要採取各種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馬上進入學習的狀態,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採用以情激趣、問題激趣、懸念激趣、信心激趣(如師生角色對換、讓學生當小老師,以增強其信心)、魅力激趣(教師通過與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生信其道而樂其學)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英語學習需要更多的語境來支持交流。優質高效的課堂交際活動,能賦予抽象的語言以生命,學生學起來會更親切、更自然、更有興趣。因此,創設寬松、和諧、真實且有意義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通過大量的感知、體驗、模仿等語言實踐活動,形成初步的語感,培養其語言的交流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情境的創設一般在新課導入和應用拓展這兩個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交際情景。比如購物、打電話、開生日party、交友、旅遊、野餐、問路等等。
例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七課(本課主要學習怎樣介紹新朋友及詢問所在班級情況)的教學中,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Teacher:Good morning,class.
Students:Good morning,Sindy.
(教師領過來一個小女孩向大家介紹)
Teacher:Hi,class.This is my new friend,Sue.
Sue:Nice to meet you.
(於是學生很自然地和Sue打招呼並交流一些有關的話題)
Students:Nice to meet you,too.
How old are you?
What class are you in?etc.
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很自然地跟隨教師進入新課的學習,又因為有新朋友的加入,都能學得興趣盎然。
如果說新課的導入環節如一篇好文章的開篇一樣重要,那麼應用拓展這個環節就是畫龍點睛之筆。比如,在人教版新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第三十六課授新、操練之後,教師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個「實驗小學失物認領處」。細心的教師把近期學生們因為粗心大意而丟掉的東西都收集了起來,放到了失物認領處,然後由學生毛遂自薦擔任認領員,那些丟失東西的同學上來認領。在這個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使用新學語言交流的環境,復習鞏固了本單元的重點句型「Is this your…?」,而且通過語言交流,教育了那些平時粗心的孩子,使他們改掉了丟三拉四的毛病。
教師創設的真實、自然的語境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樂學、願學、渴望學的語言環境。
三、學習方法指導策略
學習方法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對學生預習的方法、記憶的方法、復習的方法、課堂筆記的方法、考試的方法、作文的方法以及具體的學科問題解決方法等有意識地加以具體的指導,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由學會到會學。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一個人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學習能力,他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學生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後,才能有效地學習,從而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不斷總結學習的方法,以求得主動發展。例如《柯里亞的木匣》一課的教學,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真實、具體」的寫作特點。首先指導學習第一部分埋木匣。1.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從每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2.重點指導學習第2自然段的課文內容,通過原句與「柯里亞把放著自己東西的木匣埋好了」兩個句子作比較,體會出五歲的柯里亞做事心細的特點。3.總結出「真實、具體」這一寫作特點。只有這樣寫,才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點,因而真實、具體。接著學習柯里亞挖木匣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剛才的方法自學,同樣找出這段描寫「真實、具體」的地方。就這樣,學生不斷總結自己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從而逐步形成主動學習的技能和習慣。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驗證學生對學法的理解和運用,教師應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參與講解。
有的課文幾個自然段或結構段非常相似,可以先導讀一個自然段,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指派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老師,試著講解後邊的自然段,學生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課堂參與度。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美麗的公雞》一課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寫了公雞去和啄木鳥、蜜蜂、青蛙比美,結果人家都有事要做,誰也不和它比美。三個自然段結構、句式都相似,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先指導學生共同學習第二自然段,然後引導學生歸納出本段的學法,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安排一段自學的時間,隨後請能力較強的學生試講後邊的內容。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試講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點撥。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學會了知識,更提高了能力,掌握了學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分層教學策略
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並不完全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教學目標上,要分層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實施分層教學。各科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多層次的實際,以面向中等生為基點。在教學設計時,增加對學有餘力學生的提高要求及對有待提高的學生的補差要求,既有「面向全體」的「合」的環節,又有兼顧優差生的「分」的環節。如《平面圖形的周長面積總復習》一課,是五年級最後一學期的內容,旨在幫助學生連點成線,組線成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牢固掌握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課前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全班同學有80%的同學熟練掌握了所有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如果根據有問題同學的學情設計教案,必然會阻礙另外80%同學的進一步發展,並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為此教師設計了分層次的教學活動。
首先共同復習周長面積的含義。然後分層活動,根據學情將學生分為兩組,為第一組同學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讓他們在幾何畫板中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圖案,並計算出這些圖案的面積和周長。第二組同學則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思考記憶理解周長與面積公式。最後的鞏固遷移中共同活動,讓第二組同學介紹自己的體會,選擇第一組同學擔任老師,為其他同學出題,最後一起聽老師講狄多公主用牛皮圈地的數學故事,完成老師的分層作業。在這樣的活動中真正落實使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這一教育理念。
自主學習教學策略使教師的教學具有了很強的操作性,同時由於教師的靈活應用,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6. 失蹤的大西洲
歷史上,有關大西洲的傳說層出不窮,僅管有人指出大西洲的傳說是一個幻想,但是傳說沒有消失衰止,相信者企盼,大西洲的文明會像米諾斯文明那樣重見天日。有關大西洲(亞特蘭蒂斯)傳說的記載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有關大西洲的故事見於《提瑪友斯》和《柯里西亞斯》兩個章節內,約寫於公元前350年。 《提瑪友斯》據說是公元前421年,蘇格拉底和三個門生在雅典的談話記錄。在討論中柯里西亞斯給其他人講述了一個傳說,這個傳說由雅典著名詩人、政治家兼立法者素隆告訴柯里西亞斯的祖父的。 故事是這樣的:「素隆有一次到埃及旅行,在邁以斯遇到一個祭司,祭司告訴他,根據埃及史書記載,大約公元前9600年,雅典軍隊與一支來自大西洋深處的軍隊展開大戰,這支軍隊狂妄至極,准備進攻整個歐洲,進而侵略亞洲。入侵者來自一個名叫大西洲的海島,位於海力克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之外,面積比北非和小亞細亞的總和還大,是個強大帝國的權力中心。那帝國不僅包括附近大西洋島嶼,還包括大陸上不少地方。不過希臘人是眾多部族的領袖,士氣很高。軍事技術很先進,鄰近部族紛紛投降後,只好單獨抵抗……粉碎了敵人的入侵計劃,使那些尚未屈服的人免於奴役,還解放了海峽以內其他已被征服的城邦。 到了後來,大西洲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和嚴重的水災,一晝夜之間,所有好戰的人都遭活埋,陸地沉入海洋之中,陸地下沉後,在海上留下一片淤泥形成的沙洲,因此那部分海域不能通航。」柏拉圖在《提瑪友斯》中有關大西洲的記載就止於這里。 但在後來一節未完的對話《柯里西亞斯》中,柯里西亞斯再次談到大西洲,這次說得非常詳細具體。 大西洲沿岸多山,中央則為一片開闊肥沃的大平原,「雖然有大量的外來收益,從帝國的每一角落源源送來,但是各種主要生活必需品都是本島本身自給自足的。 島上礦產豐富,不論是固體的或易熔的都有,包括一種如今已不復見的稀有金屬,名叫山銅,這種金屬的價值只遜於黃金,比任何別的金屬部貴重得多,當時島上各處都有開采山銅的礦場。 茂密的森林出產大量木材,供木匠和建築工人使用。島上還有許多野獸和家畜,連象也不計其數。廣闊青蔥的草原,足以供養這種體積龐大、食慾特強的動物。生活在沼澤、湖泊、江河、山脈和平原上的其他動物,也有豐富的食物。 此外,大地又長出如今仍然可以在 世上找到的各式各樣的芬芳香料,以及各種植物的根、莖、花 蜜、漿果等可供食用。至於栽種出來的,林林種種的果實晾曬干後也可供食用……森林出產的既可以吃又可以用來製造飲料 和提煉食油。還有給他們帶來歡愉和快樂,但難以久存的水果則供人作餐後食用的甜品,讓他享酒菜的人吃後消除飽膩的感覺。 這個樂土般的海島,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美景紛呈,充盈富足,上下各等人都享受到大地的恩賜,而國王更利用島上 豐富的資源,建造及美化神殿、王宮、港口、船廠和整片國土。」大西洲在柏拉圖的筆下簡直是個人間天堂。大西洲的王宮和神殿坐落在島的中央,神廟供奉著守護神波塞冬。王宮富麗堂皇,鑲滿黃金、白銀、象牙和神秘珍奇的山銅,這種山銅能像火焰那樣閃閃生光。 主島被一條寬六百英尺的運河環繞,外圈是一環寬一千二百英尺的陸地,陸地外圍是一條寬一千二百英尺的運河,然後又是一環寬二千八百英尺的陸地,外有寬一千八百英尺的環形運河,這條運河可以輕易地容納大船航行,這些環形的運河和陸地把整個島嶼劃分成五個同心圓似的行政區,另一條運河則可以從中心貫穿各區,直通海洋。 柯里西亞斯還詳細敘述了大西洲的行政結構;那支由一千二百艘船隻組成的商船隊;該地的一些典禮和許多壯麗的建築物等。柏拉圖借柯里西亞斯之後推崇大西洲的道德,大西洲人 「只著重道德,藐視一切事物,視眼前的繁華如過眼雲煙。但是日久生奢華,大西洲人為風俗魔障壓倒,。以至人慾橫流的時候,大西洲人變得腐敗無行,不能再保存其齊天洪福,他們明顯地日趨墮落,天賦的美德原是他們最珍貴的財富,也逐漸地喪失了……他們利慾熏心,只知爭權奪利」。大西洲成為罪惡的淵藪。 最後,宙斯神決定懲罰大西洲人,以遏制他們世俗的慾望,恢復虔誠之心。因此,他「召集全體神祗來到自己的神殿內;神殿坐落在宇宙的中心,俯臨整個大幹世界。諸神齊集於神殿後,宙斯說——」。柏拉圖的記載到此中斷。 故事非常生動,記述得非常詳細,但卻沒有事實作依據,該怎樣解釋?是不是柏拉圖編造出來的?是不是柯里西亞斯、索薩或薩以斯的祭司編造的神話?柏拉圖在世時的歷史和神話,為什麼都沒有直接提及大西洲呢?這個無論是否舉足輕重的雅典之邦,有可能在公元前九千六百年存在嗎?埃及的記載可能追溯到耶穌誕生時的前一萬年嗎?柏拉圖最著名的門生亞里士多德,在提及大西洲時,為什麼只說過一句話,極其簡單:「創造它的人也是毀滅它的人。」 幾百年過去了,悄無聲息的有關大西洲的問題又引起人們的注意,討論大西洲存在與否。地理學家兼歷史學家斯特雷波就對大西洲的故事持懷疑的態度。但有的學者卻相信大西洲曾經存在過。隨後的歲月中,關於大西洲的種種揣測此起彼伏,在羅馬帝國衰亡後動盪不安的千年中,層出不窮。此後的六百年中,沒有人提出新的重要證據或看法。 15世紀時,歐洲歷史進入新的階段,在歐洲人中掀起探險的浪潮,人們熱衷於尋找財富,發現未知的領域。傳說中失落的大西洲再次掀起一股探險的熱潮。於是有人認為大西洲並未陷入萬頃波濤之中,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大西洲。另一些人則沿襲前人的說法,以西印度群島、亞速爾群島、加那利群島和大西洋中其他島嶼為湮滅帝國的殘余。 其後四百年,研究大西洲的人越來越多,各派學者引經據典,如聖經、古典文字作品、古代神話、業余考古學者膚淺的見解等,確定出大西洲的位置,有人認為它在大西洋,也有人提出在瑞典、北海、地中海,甚至撒哈拉等地。 現在,嚴肅的學者對於有關大西洲的種種虛妄的臆測,都會置之不理,但是有一個人的想法,卻引起大家的關注。此人是康那利,他不是專業的科學家、探險家或歷史學家,而是個政客,曾擔任明尼蘇達州副州長,後來當選為國會議員。他是個知識分子,對於探索新知識不遺餘力,被譽為美國國會中的飽學之土。康那利不遺餘力地、一絲不苟地研讀柏拉圖的著作, 1882年寫成《大西洲:洪水時期前的世界》問世,不久此書暢銷世界。這部書至今仍在流傳,現代有關大西洲的推斷,多半以此書為範本。 康那利從考古學、海洋學、語言學、歷史學、神話學、人種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各知識領域中收集著似沒有關聯的零碎資料,加以整理,融會貫通,建立了一個精闢獨到的復雜推論。他的見解相當有證明力,不僅從各方面證明了柏拉圖的描 述屬實,還增加了許多新算有趣的細節。 按照康那利的研究見解,他推想大西洲的帝國中心位於直布羅陀海峽以西一個四面環水的大洲,連綿不斷的一連串小島和小脊猶如橋梁,把大西洲分東半球和美洲大陸聯接起來。帝國的殖民地向西伸展到秘魯和密西西比河谷,東至地中海,包括埃及,北至愛爾蘭。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可能還與印度和中國有所接觸。 康那利說,帝國由三大種族組成,文化最發達的是骨骼小、皮膚呈紅棕色的人,有點像現今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柏柏爾人或埃及人。第二種是聖經人物挪亞之子閃的後裔,可能是黃種人或烏拉阿爾泰語族人。第三種人個子最高,白皮膚、類似今天的希臘人、斯堪的那維亞人或凱爾特人。三個種族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爭權奪利,互相影響,互相創造,創造出先進的青銅文化。 有人會問康那利提出的依據是什麼?他的設想大半是以如 今人類學家所謂的「傳播論」為依據。傳播論的理論認為,如果有類似的文化在相距很遠的地方崛起,它們當初是不可能獨立發展的,而是本來有過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此,康那利發現墨西哥、埃及和中東各種形式的金字塔和廟宇有相似的特色,就認為這些建築式作必定是受同一文化影響發展而成的。同樣,康那利發現分別在瑞士和非洲出土的銅器時代農具相似,或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的文字有相仿的地方時,也用傳播論作解釋。但是,人類社會初期相互獨立的文化不可能越過三千英里的大洋,從歐洲傳至南、北美洲。於是,康那利提出兩個大膽假設:一是大西洲必定是位於大西洋中央,成為溝通兩岸橋梁;二是大西洲不僅是文化橋梁,而且是銅器文化的發祥地。 康那利指出,大西洲是所有神話世界的所在地,包括聖經里的伊甸園,古希臘詩人荷馬筆下的天堂,斯堪的那維亞神話中的仙宮。至於希臘、斯堪的那維亞、腓尼基和印度等地的古代神祗,實際上是按照大西洲歷代帝後的形象重新塑造而成,專家們對於康那利的宏論產生微詞,指出其神話觀點是錯誤的七十多年以後,研究大西洲的學者坎普說:「一般讀者見康那利學識豐富,所以會在敬佩中輕易接受他的推論。其實只要仔細閱讀他的推論,就可以知道裡面的內容是多麼不真實,以偏概全,毫無價值可言。」許多現代人類學家也拒絕接受康那利那包羅萬象的「傳播論」,還提供證據指出,各種文明的進化,不管那些地方的人是否曾經接觸,往往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即使大西洲曾經存在過,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呢?康那利把大西洲的毀滅歸因於同時發生的火山爆發、地震和洪水泛濫。但是現代物理學家指出,這一類災變毀滅不了大洲,更不可能在四十八小時內把一片大陸毀於無形。一些現代作家想出,其他災變來支持大西洲被毀的說法,例如維立考夫斯基在其著作《星球相撞》中,提出大西洲的毀滅可能與一場遍及全球的災難有關,當時有一顆巨大的彗星,飛近地球造成浩劫。 德國物理學家穆克也作出一個類似的推理,他多方搜集證據來證明,大西洲是由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一顆大行星撞擊而毀滅的。但這些假設都無法證實。 大西洲的遺址到底在哪兒呢?根據傳說,它在大西洋中部西部和地中海。 據柏拉圖說,直布羅陀海峽對面的大西洋中部是大西洲的所在地。因此,大多數大西洲學專家認為,可以在那裡找到失落的大洲。康那利和其他後來的許多學者一樣,認為亞速爾群島一定是這片湮滅大陸唯一尚未沒入大海的部分,可能正是環繞王城的山脈頂峰。但是,考古學家們已詳細勘探過亞速爾群島,海洋學家又在毗鄰的海床勘察,都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那裡曾經有一個王國或大島。 地質學家對於大西洋里存在著沉沒的大陸不抱幻想。按照地質學說,南北美洲與歐洲、亞洲、非洲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在過去的一億八千萬年至二億年間,由於天體引力潮,以及從地殼一條巨大裂縫中湧出的熔融物質推動下大板塊分裂開來。熔岩從熾熱的地心,穿過分隔東西半球的海底裂縫向上湧出,冷卻之後變成岩石,在兩邊堆積,不斷被新湧上的熔融物質推擠,於是岩石逐漸向東、西伸展,形成海底平原。在冷卻熔岩不斷增長所產生的推力與天體引潮力的分扯之下,最初相連的大陸分裂成兩塊,距離越來越遠。如果依據此種理論,那麼大西洋根本就沒有沉沒的陸地。 那麼,柏拉圖敘述的大西洲存在過嗎?它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有人認為大西洲是柏拉圖杜撰出來的國度,根本就不存在。這使人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木馬的故事。此前,世人都認為那是神話,然而19世紀一位德國人的努力,使神話變成現實,發現了失落了的文明。 大西洲是否也是失落的文明?這仍然是一個神秘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