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創造構思

文學創造構思

發布時間:2021-07-12 15:45:38

❶ 文學創作中有哪些基本的構思原則

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上承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下接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構專思階段可屬以說是從觀念上實現或基本實現創作動機所提出的目標,為物化階段准備好可以下鍋的「米」。
在構思階段,需要掌握的主要問題是作家進行藝術構思時內在心理機制和構思的基本方式。
一/藝術構思及其心理機制
藝術構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從藝術構思的一般過程看,其心理機制有共同之處: (一)回憶與沉思 (二)想像與聯想 (三)靈感與直覺 (四)理智與情感 (五)意識與無意識 二回憶和沉思
回憶就是積極地和有意義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它是藝術構思的重要機制。構思中常用的回憶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掃描法,按層次推論法等。
沉思是在寂靜和孤獨中對某個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對沉思的對象進行再度體驗。

❷ 什麼是文學創作的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按照其創作意圖把對實內際生活的感受與認識統一容起來,醞釀、創造成為藝術形象而進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維活動。
藝術構思包括作品題材的選取和提煉,主題思想的醞釀和確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動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考慮和設計,故事情節發展與整體結構布局的安排和設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適當的表現形式等等。

❸ 什麼是寫作構思

構思就是謀劃布局。
簡而言之,構思要整體思考文章,創造出抽象思維的成果--主題意蘊(主題是外來詞,而在我國古代一直被稱為「意」)及其表達方式。它有如下特點:
1.客觀性。這是構思的前提所在,也就是收集材料,不管是從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還是從生活經歷中的觀察和體驗而得到。構思建立在對客觀而又全面的材料進行分析的堅實基礎之上。
2.創造性。這是構思的靈魂所在,是最顯著的特性。文章寫作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任何文章都是一種或大或小的創造,主導思想或者主題意蘊都不應該與其他文章相同。構思的創造性體現在它的主要成果主題意蘊上。在筆者看來,構思的創造有大中小三級。最大的創造是原創,這是個性化、獨創性都極強的創造。一般的創造是創新,這是在既有主題意蘊上的改造和革新。最簡單的創造是新穎,是在形式上或者某些次要方面不同於眾。要想構思中靈感泉涌而出,首先要從人生觀的根本上著力,要有一種強烈的使命觀,還要開發想像力,學習科學新方法。
3.總體性。這是構思的氣魄所在。構思,一是對整個文章進行思考,二是在中國和世界的宏觀背景中思考。以抽象思維為主導,逐步進入顯意識和潛意識的心靈大宇宙去引爆靈感。
4.指導性。這是構思的功效所在。構思的作用是對整體文學創作及寫作活動起到指導、觀照的作用。構思的成果主題意蘊將成為整個活動的核心,並不斷現身。
一般記敘文不怎麼講究,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講究布局的是散文、小說。

❹ 文學作品的「藝術構思」,具體指什麼啊在文章中,從何種角度應該如何論述

作家通過觀察生活總結生活後,進行藝術想像,翻譯自已觀察的結果,同時剔除三偽文學成分的思維活動,稱為文學創作的藝術性構思。

❺ 為什麼說構思階段是文學創作中最困難的階段

構思階段開始先要組織整個故事,這是一個需要思考很久的過程。接下來,要思考怎麼安排故事的順序,怎樣讓故事充滿懸念,吸引讀者,讓故事有看頭。
所以,構思階段是整個階段中最重要的步驟,花的時間最多,也是最困難的。構思得好與壞直接關繫到整個文學創作給人的感覺,關繫到文學創作的成與敗,它如果構思得好,可以挽救一篇壞的文章。一樣的,如果構思得不好,則可以毀掉一篇很好的文章。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❻ 文學構思

平時積累的些許個人心得體會,不一定合用,算是拋磚引玉吧:
文學構思的突破

構思猶如閃電,產生在一個洋溢著思想、感情和記憶的意識里。當這一切沒有達到那種必然放電的緊張階段以前,都是徐徐地,逐漸地積累起來。那個時候一到,這個被壓縮,還稍微有些混亂的內心世界,就產生閃電——構思。

文學構思突破的幾種形式
(一) 意念式
它常常是作者大量積累了生活材料之後,並確定了題材范圍許久,但等於沒有一個意思能使整部作品升騰起來。這時,常常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念,一下子就能使作品的思想含義深刻得多,其藝術感染力也隨之劇增。
如甘鐵生的《人不是含羞草》,寫的是一群待業青年奮斗的故事。這題材許多人寫過,但它卻有感人至深的地方,除了文章所含的生活韻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能恰如其分地表達這些奮斗青年的「意念」——人,不是含羞草。因為含羞草在中國是草,在非洲的熱帶雨林可長成參天大樹。有人說,中國不利於人材的發展,作者卻說,人,不是含羞草。
恰恰是有了這個深刻的意念,使人讀來在背景的冷調子里感悟到一種昂揚的奮鬥力量。
(二) 點睛式
我國古典文學中常出現此類具有藝術突破的作品,內中妙語,頓使作品煥發光彩。
如《聊齋志異》的《鴿異》,寫了一個酷愛鴿子的悲劇故事。
故事先寫一張姓公子養鴿種類繁多,接著進入情節,某夜一白衣少年翩然而至,看過張公子的鴿子後,領他到家看鴿,那都是絕世罕有的珍品。再三乞求下,張公子求得一對。這鴿,皮肉晶瑩,通體若無隔閡,臟腑可數。回家視若珍寶,精心哺養。一天,父親一做大官的朋友問他:「畜鴿幾許?」退而思其言,疑其要,。心矛盾之極;給又不舍,不給又恐得罪父友、大官。最後把那對白鴿「籠送之,自以為千金不啻也。」張公子甚得意,可那官連一聲「謝」也沒有。幾天後,張公子忍不住問:「前禽佳否?」大官答曰「亦肥美。」原來大官把那鴿給吃了。
點睛之筆在「亦肥美」三字。「亦肥美」不亞於一出悲劇對人心靈的震撼,使作品飛騰起來。這三個字把張公子愛鴿成癖的痴情、白衣少年託付骨肉的深情通統擊個粉碎;把一個不學無術、貪婪嗜食、摧殘美好的老昏官形象赤裸裸地活現於紙上。
當然,這點睛之筆要在關鍵時刻才奏效,如沒有對張公子愛鴿成癖的闡述,沒有對白衣少年仙鴿珍異的描寫,沒有對張公子在大官索鴿時內心矛盾沖突的刻畫,當「亦肥美」三字出口時,會有如此強烈的悲劇效果嗎?
(三) 關目式
所謂關目式,是戲曲中的用語,是指貫穿於戲曲始終的小道具。
歐. 亨利的短篇《最後一片葉子》,細節運用上有精湛獨到的匠心。
一個病入膏肓的姑娘,絕望地看著窗外秋風中的藤架說,她的生命將隨最後一片藤葉的飄落而結束。然而一天天過去了,藤架上有一片葉子任憑寒風呼嘯,卻始終沒有落下,姑娘的眼中燃起了希望之火,病也漸漸好轉。她與那片最後的藤業一起,迎來了生命的春天。
小說妙在結尾:當姑娘贊美最後一片藤葉的生命力時,朋友告訴她,那片葉子是一位畫家用彩筆畫上去的。
這出乎意料的一筆,使得「藤葉」這一細節在全篇之中占據了無比重要的地位,達到了濃烈的藝術感染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歐. 亨利式的結局」
(四) 動作式
動作,一種戲劇術語,早在紀元前三百多年,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動作,他甚至認為動作與情節是同義語。
如妥思托耶夫斯基的《白痴》中有一場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燒拾萬盧布。娜司泰謝當著一群上流社會的貴族、商人、官吏,把自己賣身的十萬盧布輕蔑地拋進了壁爐。所有的人都瘋狂地看著那捆燃燒著的巨款,就象在灼燒自己的心一樣。
無獨有偶,中國古典小說《杜拾娘》中,杜拾娘怒沉百寶箱,也是靠動作調動起整篇作品的情緒高潮。杜拾娘與李甲性格的發展和完結,沒有「怒沉」這一動作,是很難表現出來的。
(五) 劇增式
在文學創作中,有一種與「突變」正好相反,它先預示出一種細微或小小的證候,然後或在結尾或在高潮時突然以同類現象的劇增而對讀者或觀眾產生強烈的震撼作用。
民間故事:一縣官瘋狂壓制人民,甚至明令禁止人民點燈。一男子因違令而被投入監獄。其妻哀求縣官欲探獄。縣官說:你在風雨之夜秉燭從家徒步到監獄,如蠟燭不滅放了你夫,如燭滅就砍了你夫。這妻子在風雨之中,小心翼翼地捧著點燃的蠟燭艱難地向前挪進。然而蠟燭卻在監獄的大門前被風吹滅了。縣官殘忍地殺害了她的丈夫。這下把全城的百姓都激怒了,人們高舉火把,形成一片火海,殺進了縣衙。
故事開頭不許點燈,全城是一片黑暗,至秉燭探監,一點幽幽燭光在黑暗中移動,忽然燭光一滅,徒然變成一片火海。這就是從一點燭光到一片火海的劇增。
(六) 巧合式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因而在生活中本不相關的,在文學作品中卻可「巧合」。文學構思利用了這中巧合,以此牽動全局,也生就了無盡的趣味。但以巧合為構思,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往往給人一種虛假的、缺乏真實的感覺。
文學構思的方法,是大海洶涌的潮頭,每一次湧起,形態絕不相同,但當它以澎湃的激情撞擊礁石的時候,就顯出其壯美的天性。
講究文學構思的作品,常不以情節的離奇取勝,作者也偏重於從日常平凡淡泊的常事中探尋出文學的韻味。
試想:一片藤葉、一方手絹、一點燭光、甚至三個字,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然而它們卻在作家尚處於昏沌的狀態時,象一團火光、一道裂破長空的閃電,刷地照亮了所有的材料,賦予形象以生命,給予作品以飛翅,將思想內涵推向藝術的升華境地。

❼ 文學創作的原則包括

符合當前價值觀的思想,並且還要了解當前讀者的主流信息,讀者的需求等。

❽ 論述文學創造的過程

過程
1、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釋,就是「人類遠古的深層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時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經驗,是一種亘古綿延、無所不在、四處滲透的最深遠、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
3、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4、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
5、精神生產——指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7種)都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的概念首見於《德意志的意識形態》,此後在《共產黨宣言》《剩餘價值理論》等著作中多次出現)
6、物化階段——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它是指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已基本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換為文學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

❾ 簡析文學創作培訓中如何構思轉化

我覺得培養轉換思維是思想意識的一種改變

❿ 文學創作研究過程及感

多經歷一些東西就走感觸了

閱讀全文

與文學創造構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