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創造的攻城器械都有哪些
城池自從出現,一直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地位顯要,是歷代戰爭的必爭之地。在我國古代,不論大小城市,幾乎都建有堅實的城牆,城外還挖有寬而深的城壕。城戰是古代戰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武器的進步,城防設施的不斷完善,發明創造了許多攻守城器械。而攻城和守城器械的應用,無不是顯示出智謀和武力的硬戰。
在我國古代,城池是封閉式的堡壘,不僅有牢固厚實高大的城牆和嚴密的城門,而且城牆每隔一定距離還修築墩、台樓等設施,城牆外又設城壕、護城河及各種障礙器材。可以說層層設防,森嚴壁壘。
圍繞著攻城與守城,各種攻守器械在實戰中被廣泛應用。在我國古代,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壞城牆和城門的工具。漢代以來主要發明創造的攻城器械有:飛橋、雲梯、巢車、轒讟車、臨沖呂公車等。
飛橋是保障攻城部隊通過城外護城河的一種器材,又叫「壕橋」。這種飛橋製作簡單,用兩根長圓木,上面釘上木板,為搬運方便,下面安上兩個木輪。
如果壕溝較寬,還可將兩個飛橋用轉軸連接起來,做成折疊式飛橋。搬運時將一節折放在後面的橋床上,使用時將前節放下,搭在河溝對岸,就是一座簡易的壕橋。
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一般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相傳雲梯是春秋時期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的魯班只是加以改進罷了。
傳說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的魯班。
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准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最厲害的是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當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時,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墨子就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他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綉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找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便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墨子就解下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上圍著當作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作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裡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說明,雲梯的運用,無論是攻防,都處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彼此制衡的發展變化中。到了唐代,雲梯比戰國時期就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的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記載,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
為了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代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巢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
板屋高3米,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
宋代出現了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近一米,頂端置板層,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面的將士通報敵情。
在使用中,將旗捲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桿平伸則敵人近,旗桿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桿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捲起。
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桿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桿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面旋轉觀察。
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轒讟車也是一種古代攻城戰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員掘城牆、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矢石、縱火、木檑傷害。
轒讟車是一種攻城作業車,車下有四輪,車上設一屋頂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塗泥漿,人員在其掩蔽下作業,也可用它運土填溝等。
攻城作業車種類很多,還有一種平頂木牛車,但車頂是平的,石塊落下容易破壞車棚,因此在南北朝時,改為等邊三角形車頂,改名「尖頭木驢車」。這種車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敵人石矢的破壞。
為了掩護攻城人員運土和輸送器材,宋代出現了一種組合式攻城作業車,叫「頭車」。這種車搭掛戰棚,前面還有擋箭用的屏風牌,是將戰車、戰棚等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業系列車。
頭車長寬各7尺,高七八尺,車頂用兩層皮笆中間夾一尺多厚的乾草掩蓋,以防敵人炮石破壞。車頂朝廷有一方孔,供車內人員上下,車頂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設一屏風牌,以供觀察和射箭之用;車兩則懸掛皮牌,外面塗上泥漿,防止敵人縱火焚燒。
「戰棚」接在「頭車」後面,其形制與頭車略同。在戰棚後方敵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設一機關,用大繩和戰棚相連,以絞動頭車和戰棚。在頭車前面,有時設一屏風牌,上面開有箭窗,擋牌兩側有側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頭車攻城時,將屏風牌、頭車和戰棚連在一起,推至城腳下,然後去掉屏風牌,使頭車和城牆密接,人員在頭車掩護下挖掘地道。戰棚在頭車和找車之間,用絞車絞動使其往返運土。
這種將戰車、戰棚等組合一體的攻城作業車,是宋代軍事工程師的一大創舉。
臨沖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身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5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
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沖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
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斗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來破壞城牆、城門的器械,如搭車、鉤撞車、火車、鵝鶻車等。在古代攻城戰役中,大多是各種攻城器械並用,各顯其能。
2. 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攻城器械是用來越過城牆和城堡的其他防衛者,讓攻擊部隊的優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傷亡情況下攻擊防衛者。
許多裝備是設計來撞擊或破壞城牆。除了簡單的雲梯之外,中古時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裝備,包括拋石機、投石機、攻城塔、沖撞車和大盾牌。
一旦城牆遭到破壞或攻城塔已經就位,自願上陣的士兵就會發動突擊。這種部隊以「凄涼的期待」而聞名,因為他們都已經做好傷亡的打算。但是,在這種部隊中能成功生存下來的人,都會在晉升、頭銜和戰利品上得到最高的獎勵。
巨型拋石機又稱配重拋石機,是大型的投石器,由沈重的砝碼(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塊)來增強它的威力。投石機的長投擲臂一端會裝上大石並藉大量的砝碼向下拉張。當投擲臂被松開,投擲臂便會因重力驟失向上彈升,使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彈道猛力地投射出去。由這種武器所投擲出去的投射物,會急速下墜,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用來粉碎箭塔的頂端、防守裝備和平台。除非投射物能夠剛好擊中城牆的頂端,否則很難光靠巨型投石機破壞垂直的城牆。如果在裝配巨型投石機時沒有弓箭掩護,可能會在守城士兵突圍後被發現並遭毀。巨型投石機最適合用於粉碎木製的屋頂,並且可以把燃燒的碎石與用來縱火的投射物一齊發射出去。
投石機又稱扭力投石機,和巨型投石機不盡相同,其威力是由纏繞的繩索或皮條所發揮出來的。它以齒輪絞著繩子製造拉力,在松開後,旋動的繩子就會把投擲臂拋擲出去。當投擲臂碰上笨重的遏制橫貢時,設置在投擲臂末端籃子裡面的投射物,就會被拋擲出去。遏制橫貢能夠被調整以改變投射物的彈道。相對於巨型投石機,投石機的彈道比較平伏,而且能產生同樣的威力。投石機的密集射擊,能夠對城牆產生很大的破壞力。另外,投射物和崩落的城牆碎片有助於填平壕溝,它們所製造出來的碎石堆亦提供攻城者攀爬入城。
攻城者會移動攻城塔以貼近城牆,並且將一道梯板從塔頂放下到城牆的頂端,好讓塔里的士兵從梯板沖出與防衛者作肉搏戰。每一座攻城塔都會很巨大,由濕潤的獸皮保護以免受到火焰燒毀。由於重量龐大而使得移動緩慢,因此會架設在有滑輪的木樁上,以推拉的方式向前移動,使它靠近城牆的底部。推拉時前方地面須預作準備,通常會在土泥的地上鋪設厚木板做為路面,以便移動。當攻城塔靠近城堡時,弓兵會從塔頂的戰斗區內向城堡內發射弓箭;只要它一貼緊城牆時,塔內的士兵就會從塔內的梯階踏上城牆。來自攻城塔內的突擊永遠不會讓防衛者感到驚奇,因為在攻城塔移動迫近時,會有很多時間作御敵的准備。防衛者會走到城牆最受威脅的部份,或阻止梯板放下。當攻城塔接近時,防衛者會企圖抓住並設法推開。到了突擊的最後一刻,攻城工程師會向城牆上可攻擊的部份開火,以分散防衛者對突擊所作的准備。如果第一隊的攻城者從塔上被打倒的話,還會有源源不絕的士兵從梯板的後面湧出,以完成攻佔城堡的任務。 沖撞車有一個巨大的木樁,樁上會有一個鐵頭,在遮蓋物的內部前後擺動,往城牆或城門撞上去。在撞上城牆之後,木樁會擺動回來並再往城牆繼續沖撞。這種撞擊力可以破開由厚木板製造的城門或石牆,打開一個可作攻擊的缺口。沖撞車的上方會覆蓋著濕潤的獸皮以防止火焰燒毀。事實上,操作沖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險的任務,因為防衛者可以從上方擲下大石、燒開的水、或燃燒的油脂到沖撞車上,以試圖予以破壞或殺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門或吊橋被撞毀,後面可能還會有幾道閘門和門房需要沖鋒陷陣。公元1111年到1112年之間的冬天,發生在蒂爾的一場攻城戰中,居防衛位置的阿拉伯人就發明了一種具有創意的守城工具去對抗沖撞車。他們拋下附有掛鉤的繩纜鉤住沖撞車,並把它從城牆拉開。反覆幾次之後,沖撞車就被弄毀了。
攻城一方的弓兵與弩兵在地面上,以大型的木製盾牌作為掩護,這種盾牌被稱為大盾。在大盾上方有一道狹小的發射口,讓士兵可以從後面向防衛者射擊。英國國王獅心理查一世就是在觀看這些大盾時,被弩弓射中肩膀,造成致命的傷害
3. 三國時期攻城主要使用什麼器械
三國時期攻城主要使用雲梯。
雲梯在古代屬於戰爭器械,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古代的雲梯,有的種類其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 雲梯的發明者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魯國能工巧匠公輸盤(魯班),其時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目的,命令公輸盤製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架雲梯。現代指攀援登高工具的一種,主要做消防和搶險等用途。
4. 諸葛亮發明的攻城兵器中,可以載運折疊後的大梯子的車子叫什麼
中國古代戰爭中用以攀登城牆的攻城器械。《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說:「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故登高偵察敵情,是雲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認為,雲梯的發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巧匠公輸般。戰國時期的雲梯,從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鑒所示圖案判斷 ,系由3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唐朝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很大改進: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著城牆壁面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宋朝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採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折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明朝以後,這種笨重的巨大雲梯,因無法抵禦火器的攻擊,遂逐漸廢棄。
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所發明,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復雜的一種。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沖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5. 古代攻城器械有哪幾種
古代攻城器械種類繁多,從它們的功能來說,大致可分為遮擋、接通、攀登、偵察、瞭望、抵近摧毀和遠距離攻擊等六類。
遮擋式攻城器械具有防護功能。這些器械上有頂,底有輪,兩側有板壁,外蒙生牛皮,可以減少或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種兵器的傷害,主要有車賁轀車等。
接通式器械的作用是架於城外壕溝兩岸,使士兵順利通過。攀登式器械主要指各種雲梯,供士兵登城作戰用。
偵察瞭望器械有望樓和巢車,它們以大木製成框架式底座,下安4~8輪,便於機動。
抵近摧毀式器械,有挖掘、鑽鑿、撞擊等多種類型,撞車便是撞擊型攻城器械。
遠距離攻擊器械有拋石機、巨型機發弩與火攻器材等。
6. 古代都有什麼攻城器械呢
古代軍隊攻打城池專用的機械化器具,能有效對城池防禦體系進行直接破壞或協助攻擊,常見的攻城器具有:沖車、雲梯、渡濠器具、投石車等,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
1、沖車:也叫「臨沖」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沖撞的力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攻城主要兵器,屬於中國古代攻城器械。
臨沖呂公車,是一種安有八個車輪、高五層的攻城塔。最下層是推動車前進的士兵,其它四層裝載攻城的戰鬥士兵。車高約12米、寬6米、長8米。
沖車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敵。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兵器,還常常裝載強弩、石炮等重武器。
2、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復雜的一種。三國時,孫權手下大將甘寧,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時候,原打算派兵士運土築土山,豎雲梯,架飛橋,接近敵城牆,但大將呂蒙認為此法費時費力,不如乘軍隊士氣正銳,用弓弩石炮強攻,可速戰速勝。果然,最後以強攻取勝。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沖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3、渡濠器具:宋代濠橋的長短以濠為准,橋下前面有兩個大輪,後面是兩個小輪,推進入濠,輪陷則橋平可渡。如果濠闊,則用折迭橋,就是把兩個濠橋接起來,中間有轉軸,用法也相同。
4、投石車:相傳並不是劉曄發明的,而是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然後劉曄獻計用投石車破高櫓。三國演義里其實沒有提是劉曄發明的。後來經過馬鈞改進,進一步完善。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其實投石車就是中國象棋黑方的炮。
投石車是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桿原理將石塊拋出,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飛將軍李廣的遠祖)攻楚,楚軍秘密准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後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
7. 古代有什麼攻城器械
《三國演義》開篇即講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雖然被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否定掉,卻是中國古代、近代乃至世界古近代發展的一句總概括。中國能確認的文明直溯四千年前的大夏王朝(其實之前還有黃帝等的傳說),之後成湯建商,周武王伐紂,再到春秋亂世,中國人從證明開始之初,便 沒有停止過戰爭,說時代的需要也好,說維護自身權益為在亂世爭得一席之地也好,說為一統天下實現霸業也好(秦王嬴政就是這樣的),攻城的手段在不斷地提高,攻城的器械也在不斷地改進》
攻城戰是所有戰爭中平均死傷最多的一種,作為守方,擁有堅強的城郭對戰爭的勝利有很大的幫助。我國夏朝就有了。而世界上最宏偉的城牆是我國的長城,公元前214年,嬴政下令將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西起臨洮,北傍陰山,東到遼東,總長6700千米,俗稱萬里長城。
兵法記載,攻城有「臨(臨山築攻)、鉤(鉤梯爬城)、梯(雲梯)、堙(填塞城溝)、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門)、蛾傅(密集爬城)、軒車(用高聳的軒車攻城)、轒轀車、空洞(隧道攻城)、沖共十二種。
而攻城器械則多不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
弓
《吳越春秋》中有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就是彈弓,是更古老的拋射工具,發射石丸等彈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簡單。從《易經》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可看出最處形態的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可以說簡陋到極至,其射程與殺傷力更是不敢恭維,但畢竟使人類擺脫了身體機能的限製成功運用一種機械力。
商周時期,弓箭的發展趨於成熟,作戰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銅鏃,弓的樣式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戰國,弓的製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以後,穿透力更強的鐵鏃逐步代替了銅鏃,弓的製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質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火器發明後,因其射速慢,天氣影響大,輕便的弓箭還有相當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繼光的軍隊裝備為例,步軍中弓手佔十分之一,馬軍中仍佔二分之一強。至於滿清更是以騎射作為奪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弓箭才走出了中國軍隊的序列。
在長達數千載的裝備史上,弓箭贏得了無上的榮光,春秋戰國時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備的「六藝」之一,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賜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權。如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轅門射戟之呂奉先具是一段佳話。即便是羽扇倫巾的周公謹也用十日造箭之法來謀害諸葛亮。
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而令人更驚訝的是飛鉤的壽命之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用飛鉤夜間偷襲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我人民軍隊也多次利用飛鉤建立功勛。飛鉤用於攻城多為人知曉,事實上,飛鉤在防守上的功績也是勿需多讓。一旦攻方以雲梯沖城,如果你有足夠的冷靜,足夠的准確,足夠的力量,足夠的敏捷便可用飛鉤將雲梯拉倒或拉垮,將梯上之人盡皆摔死。當然,在飛箭如雨的戰場,你還要有足夠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飛鉤用於夜襲給防守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古時的大城尤其是京師,都是佔地廣大,人口眾多。北京俗稱「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牆九個門;唐代的長安人口百萬。如果敵方「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想在這樣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備襲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是,恐怕敵方尚未來襲自己已經心力憔悴。《三國演義》中曹劉爭漢中,曹操臨河下寨,劉軍不得進,後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軍。這時狼牙拍和檑義夜該大顯身手了,狼牙拍以鐵鉤,鐵釘置於木版或繩網上,夜間懸於城上,若敵以飛鉤夜襲便被鉤住紮傷不得攀緣。檑義夜是狼牙拍的近親,只是其將鉤釘置於圓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襲,還可當檑石滾木投下。
車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拋石機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在中華5000年的輝煌史上飽受戰爭的累累劍痕,《戰國策。秦策》有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其間或有弔民伐罪的凜然正氣,或有抗暴抑強壯志豪情,更有爭奪權力的荼毒生靈。戰國時燕將騎劫攻即墨不克乃盡掘齊人祖墳;秦之王賁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毀於一旦;蒙古西征,兵鋒所至有反抗者盡皆屠城。難怪兵聖孫子稱其為「此攻之災也」,但攻守雙方所用戰具則成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8. 中國古代攻城戰爭中常用的四種器械是什麼
古代軍隊攻打城池專用的機械化器具,能有效對城池防禦體系進行直接破壞或協助攻擊,常見的攻城器具有:沖車、雲梯、渡濠器具、投石車等等,它的出現,是古代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
投石車是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桿原理將石塊拋出,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
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飛將軍李廣的遠祖)攻楚,楚軍秘密准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後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
9. 中國古代有哪些攻城器械
兵法記載,攻城有「臨(臨山築攻)、鉤(鉤梯爬城)、梯(雲梯)、堙(填塞城溝)、水(水攻)、穴(挖地道)、突(穿突暗門)、蛾傅(密集爬城)、軒車(用高聳的軒車攻城)、轒轀車、空洞(隧道攻城)、沖共十二種。
而攻城器械則多不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
弓
《吳越春秋》中有載「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就是彈弓,是更古老的拋射工具,發射石丸等彈丸,所以原始弓也十分簡單。從《易經》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的記載可看出最處形態的弓無非是將一根木竹彎成弧形,銷尖木竹既為箭。可以說簡陋到極至,其射程與殺傷力更是不敢恭維,但畢竟使人類擺脫了身體機能的限製成功運用一種機械力。
商周時期,弓箭的發展趨於成熟,作戰的箭矢已主要是青銅鏃,弓的樣式也基本具備了後世弓的形制。到春秋戰國,弓的製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藝。
西漢以後,穿透力更強的鐵鏃逐步代替了銅鏃,弓的製作也愈加精美,但形制,質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火器發明後,因其射速慢,天氣影響大,輕便的弓箭還有相當的生命力。以明代戚繼光的軍隊裝備為例,步軍中弓手佔十分之一,馬軍中仍佔二分之一強。至於滿清更是以騎射作為奪取天下的利器,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弓箭才走出了中國軍隊的序列。
在長達數千載的裝備史上,弓箭贏得了無上的榮光,春秋戰國時位列兵器之首,「射」技也是公卿大夫必備的「六藝」之一,齊桓晉文稱霸,周天子賜予彤弓彤矢以示其代天伐罪之權。如百步穿楊的養由基,轅門射戟之呂奉先具是一段佳話。即便是羽扇倫巾的周公謹也用十日造箭之法來謀害諸葛亮。
飛鉤
飛鉤,檑義夜和狼牙拍,顧名思義飛鉤是將一鐵鉤栓於繩索之上,是很多樑上君子的最愛。實際上飛鉤用於攻城的歷史幾乎和飛鉤本身的歷史一樣長。《墨子?備梯》,《武經總要》,《練兵實紀》,《兵器圖說》都有記載,而令人更驚訝的是飛鉤的壽命之長,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二破武漢之時正是陳玉成親率敢死隊用飛鉤夜間偷襲得手。即便到了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我人民軍隊也多次利用飛鉤建立功勛。飛鉤用於攻城多為人知曉,事實上,飛鉤在防守上的功績也是勿需多讓。一旦攻方以雲梯沖城,如果你有足夠的冷靜,足夠的准確,足夠的力量,足夠的敏捷便可用飛鉤將雲梯拉倒或拉垮,將梯上之人盡皆摔死。當然,在飛箭如雨的戰場,你還要有足夠的命大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飛鉤用於夜襲給防守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古時的大城尤其是京師,都是佔地廣大,人口眾多。北京俗稱「四九城」指四十里的城牆九個門;唐代的長安人口百萬。如果敵方「悄悄的進村,放槍的不要」,想在這樣的大城只靠人力夜夜備襲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是,恐怕敵方尚未來襲自己已經心力憔悴。《三國演義》中曹劉爭漢中,曹操臨河下寨,劉軍不得進,後諸葛亮正是用疲兵之法逼退曹軍。這時狼牙拍和檑義夜該大顯身手了,狼牙拍以鐵鉤,鐵釘置於木版或繩網上,夜間懸於城上,若敵以飛鉤夜襲便被鉤住紮傷不得攀緣。檑義夜是狼牙拍的近親,只是其將鉤釘置於圓木之上,除了可防夜襲,還可當檑石滾木投下。
車
車,古來城關或是高牆深池,或是居於險要,所以攻守戰具皆為龐然大物。若想靈活應用,僅憑人力則實在是有些費力不討好,即便是體力比人高那麼一點點的牛馬,面對數十噸的重物也不免有望洋興嘆之感,所以古人大多將戰具裝上戰車(如巢車,霹靂車等)。可想而知若沒有車的發明,攻城戰將乏味的多。
中國的傳說中,發明車輛的桂冠屬於夏朝的奚仲。夏商之時,就有大規模戰車決戰的描寫。但是面臨著缺乏實物證據的難題。如果傳說屬實的話,中國使用車輛就不應遲於公元前23世紀。1972年,在河南安陽出土了一座商代車馬坑。裡面車廂,車軸,車轅皆製作精良,證明當時車輛技術已經發展的極為完善了。
拋石機
拋石機(又稱炮),相傳炮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拋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石頭拋射出去。由拋桿,拋架和機索三部分構成。拋桿設一橫軸,頂端連有一副皮兜繩;機索由數十上百根繩索組成。每根繩索需要1——2人拉拽。
東漢時期,炮已成為備受重視的攻城戰具。公元200年,曹操袁紹戰於管渡,曹軍使用一種自行炮——霹靂車攻破袁軍壁樓,大獲全勝。唐宋以後,炮的使用更為普遍。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炮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炮之術,則可以制敵。」
在中國炮的使用史上,蒙古人處於突出重要地位,對中國炮的使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公元13——14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而且很可能絕後的龐大帝國。雖然蒙古無敵的鐵騎是這個神話的根本,但蒙古強大的炮兵卻賦予了蒙古軍隊摧毀一切防禦的巨大破壞力,是蒙古從草原之王走向世界霸主的重要標志。 蒙古的炮稱為「回回炮」,它是一件「駁來品」進口貨,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波斯人手中學來的,也算中國早期知識引進的成功範例。「回回炮」上出現了類似射擊計算表的刻度,極大的提高了射擊的精度。古籍上曾經記載「回回炮」在攻襄陽時發揮的巨大作用:「中人立斃,中地下陷三四尺」,也正是「回回炮」一陣齊射將襄陽的城牆擊毀,歷時三年的襄陽大戰終於在「回回炮」的怒吼聲中塵埃落定。
在中華5000年的輝煌史上飽受戰爭的累累劍痕,《戰國策。秦策》有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逐鹿而擒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其間或有弔民伐罪的凜然正氣,或有抗暴抑強壯志豪情,更有爭奪權力的荼毒生靈。戰國時燕將騎劫攻即墨不克乃盡掘齊人祖墳;秦之王賁伐魏以水灌大梁,一代名城毀於一旦;蒙古西征,兵鋒所至有反抗者盡皆屠城。難怪兵聖孫子稱其為「此攻之災也」,但攻守雙方所用戰具則成為了古人智慧的集中代表。
10. 魯班製造了什麼攻城器械
魯班製造了雲梯攻城器械。木工專家魯班一生發明的工具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好多人都有使用的鋸子。他對於軍隊裡面使用的兵器雖然不是很熟悉,但要研究起來也不難。
於是他很快制就為楚惠王造出一架能夠折疊的梯子。攻城戰斗開始時,士兵可以用它來爬上對方的城牆。因為它展開以後非常高,在地上看就像能插到雲彩里一樣,所以魯班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雲梯」。
身份背景:
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參加生產勞動,經過言傳身教逐漸經驗豐富,掌握了手工的很多經驗,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漸優化了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
現代已經看不到的手拉鑽、劃線用的墨斗,後來都成了魯班發明的。工具可以迅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勞動效率的增加,可以豐富物質的生產,促進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