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那句中國人發明火葯去做鞭炮的出處是哪裡
出自魯迅的雜文《電的利弊》: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同是一種東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蓋不但電氣而已。
《電的利弊》寫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愚昧問題,反映了當時整個中國麻木、盲目、愚昧的社會現象。魯迅的《電的利弊》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後收入雜文集《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寫的是中國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愚昧問題。類似的事情有很多。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1)什麼中國人發明了火葯擴展閱讀:
給《自由談》投稿最多、影響最大的左翼作家是魯迅。他從1933年 1月起用「何家干」、「丁萌」、「干」、「游光」等許多筆名為《自由談》寫稿;《偽自由書》、《准風月談》集中的全部雜文和《花邊文學》中的大部分雜文都是在《自由談》上發表的。
正因為魯迅,《自由談》在現代文化史、文學史、報刊史上才有著重要的地位。魯迅之外,茅盾也經常給《自由談》投稿,他用的筆名是「玄」、「珠」、「郎損」、「仲方」等。郁達夫、徐懋庸也給《自由談》寫了不少雜文。
在《自由談》上發表文章較多的還有陳望道、夏丐尊、葉聖陶、鄭振鐸、老舍、巴金、風子(唐弢)、陳子展、臧克家、田間、張天翼、靳以、柯靈、李輝英、鄭伯奇等。瞿秋白在上海時,也曾借用魯迅的筆名,在《自由談》上發表了十餘篇雜文。
一些在政界有影響的文人如柳亞子、章太炎、吳稚暉、林語堂,也先後在《自由談》上發表過短文。
2.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火葯,發明在是什麼時候
摟主:
我國四來大發明的發明朝代、過自程及其偉大歷史意義
(1)紙發明與西漢前期。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的出現,大大便利了人民的書寫,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播。
(2)隋唐時,我國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即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3)戰國時,我國製成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後來又製成指南針,北宋時開始用於航海。它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宋元時期,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的使用,改變了單純依靠大刀、長矛和弓箭作戰的局面,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3. 中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火葯
其中一種相傳最初火葯紀錄原因, 則為煉丹術文獻中的記載, 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 不然就會引起爆炸.
可是現在可追尋的文獻中, 亦可看出當時的混合物混有多種不能燃燒的材料, 亦有推測火葯始用於方便點火. 一直到19世紀為止, 火葯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進燃料以及炸葯. 火葯一般被中國人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西方國家並沒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說, 但是多承認火葯為中國最先發明並使用.
中國是唐朝時期有明確記載
4.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朝末年,火葯被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版葯的權國家,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4)什麼中國人發明了火葯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5. 中國的火葯是在哪個朝代發明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古代煉丹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6. 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火葯不是歷史上個別人物的發明,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從認識硝、硫性質,發現起火現象,到應用於軍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7. 為什麼火葯稱為葯,中國人發明火葯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所說的火葯應該叫黑色火葯。在我們家鄉,這叫黑火葯。黑火葯也分為原始火葯和熟火葯。火葯通常由一定比例的炭炭製成,稱為氧化亞氮、硫酸和硫酸。在黑火葯誕生的早期,它應該是原始火葯,但到成熟火葯的時間較晚。火葯是將硝酸鹽、硫磺和木炭放入容器中並點燃而製成的。可能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可能還在使用生槍,這時,橫渡大洋的英國軍隊,可能使用了改良的火葯,這在技術上是原來的兩倍。第二,火葯和發動機的區別。火葯是一種可以被火點燃並能產生爆炸的物質,如黑色火葯、無煙火葯等。
8. 中國人是怎麼發明出火葯的
我國古代的冶煉技術相當發達。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能製造出造型復雜、美觀大方的大型青銅器皿了。春秋中期,我國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到了春秋末年,鐵制的農具和兵器也已得到普遍使用。
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葯物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之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那種煉制所謂長生不老葯的煉丹術在古代被稱為「方術」,從事煉丹的煉丹家則被稱為「方士」,後來被稱為「道士」或「丹家」。
雖然這些煉丹家始終未能煉出長生不老之葯來,但是在一次次冶煉中,他們不斷積累經驗,掌握了不少化學知識。這些煉丹家對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起了不少作用。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或許把他們稱為古代的化學家更為合適。在這些方士中,較為突出的有李少君、魏伯陽、劉安、葛洪等。正是這些煉丹家的工作,才發現了火葯。
現在我們知道,製造火葯的主要原料為木炭、硫磺和硝石。
硫磺在我國古代也被稱作石硫黃、留黃、硫黃等。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後,就已在湖南的郴縣發現了大量的硫磺礦。此後在我國北方、南方也多次發現大型硫磺礦。我國古籍中最早提到「硫黃」的是《淮南子》一書(公元前150年前後)。這說明在當時古人對硫磺已有認識。在西漢末年問世的我國第一本葯物典籍《神農本草經》,把石硫黃歸入「中品葯」的第三種,可見當時硫磺已被廣泛用於入葯。
硝石是黑色火葯里的氧化劑。它的化學成分是硝酸鉀,受熱能產生氧氣,有很強的助燃作用。火葯爆炸力的大小主要根據含硝量的多少來決定。最遲在公元前後,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了硝,並能掌握利用它。古代人民在實踐中慢慢發現硝石有消除積熱和淤血等醫療作用,便將它入葯。《神農本草經》把硝石列入「上品葯」的第六種。古代的煉丹家十分熟悉硝石的性能,常把硝石作為主要的氧化劑和溶劑。公元500年左右的煉丹家陶弘景就指出硝石有「強燒之,紫青煙起」的現象。
唐朝初年,著名的葯物學家孫思邈也煉過丹葯。在他所寫的《丹經》一書中,有一種「伏硫磺法」,記載著類似火葯的方子。
由於這種伏硫磺法經常在製作過程中發生燃燒,燒傷煉丹者的手和臉,甚至燒掉煉丹房,因此古人明白了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極易猛烈起火,甚至發生爆炸,製作時必須十分當心。
經過一次次的爆炸起火,煉丹家們從最初的恐懼中逐漸認識到:硫磺、硝石和木炭,如按一定比例配製,可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作「黑火葯」。
9. 中國什麼時候發明火葯
是古代的道家人煉丹時發明的,就是孫思邈這個醫生發明的了,他老人家有一天不曉得抓了些什麼硫、硝、炭的東西就爆炸了,所以我們今天才有了火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葯是黑火葯,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它的發明,聞名於世,被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化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煉丹方士的以外發現 煉丹術在中國起源甚早,據史書所載,至少在戰國時期,即已有方士煉制不死之葯,且自始即受統治階級的支持與鼓勵。因此,歷代總有或多或少的所謂方士在進行煉制「長生不老」仙丹的實驗,也累積了一些實際的經驗與文字記錄(如東漢魏伯陽撰的《周易參同契》即為一例)。三國以後,這些方士逐漸託身於應時而興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開始學習與嘗試煉丹的工作,於是煉丹術與新興的道教結合了起來。隨著道教的在我國日益盛行,煉丹術也隨之日漸發達,奠定了我國火葯與養生醫學發展的基礎。 煉丹家始終認為:如果在適當條件配合下,一種物質經過若干程序處理後,若與另一種物質相結合,則可以自動的將其原有的特質轉換到另一種物質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這種變化的可能。因此,他們利用燒煉的方法,企圖將一些不易腐壞的物質,特別是如黃金、白銀等礦石製造成易於吞食的丹丸,經由人吞食後,將其中「不腐不壞」的特質為人所吸取,以達到長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論今日看來顯然是無稽之談,然而自秦漢至隋唐之間的煉丹家卻深信不疑,許多企盼長享榮華富貴的帝王貴族們亦頗以為是。在這種背景的推動下,燒煉礦石設法使其體積變小硬度變軟,並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為方士煉丹的主要內容。而礦石中的硫黃為煉丹家最常用的葯物之一,因硫黃可改變其它礦石的形態外貌。 硝石(其成分為硝酸鉀)則為古代制溶解金屬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燒方式製造丹丸時,可能由於偶然不慎將硫黃與硝石同時掉到炭火上,引發了產生火焰甚至爆炸聲響。煉丹家們從實際的經驗或有意的實驗中了解到,將適量的硫黃與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會著火甚至爆炸。晉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撰寫的《抱朴子·仙葯篇》里有用雄黃、硝石、豬大腸油和松脂共煉丹葯的記載。雄黃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強化劑,豬大腸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葯的基本成份,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火葯了。 迄今為止,可以考證的最早的火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虛子撰寫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之中,稱「伏火礬法」。其內容為:「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草葯,燒燋即炭)三錢半。……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起。」中唐時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書里記載:「以硫黃、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焰火燒手面及燼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即硫黃、雄黃和雌黃)等燒,立見禍事。」可見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中國人民至遲在公元9世紀已發明了火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