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羅素說的「」最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創造活動的基礎上的」之中的「創造活
富有創造性的活動
㈡ 你認為哪幾種思維形式在創造性活動中起到關鍵作用,為什麼
我認為發散思維這種思維形式在創造性活動中起的作用更關鍵,因為發散思維呃,使人的思維更開闊。
㈢ 創造思維在創新活動中的作用
思維能力強不是生來俱有的,而是後天認真思考、培養鍛煉出來的。
(1)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主要環節。影響人的創造力的強弱,起碼有三種因素:一是創新意識,即創新的意圖、願望和動機;二是創造思維能力;三是各種創造方法和解題策略的掌握。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和掌握創造方法與策略的推動力。實驗研究表明,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往往勤奮自信,善於鑽研,勇於創新。因此,有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2)培養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這是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創造活動中,既要重視聚合思維的培養,更要重視發散思維的培養。當前,各級學校比較重視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求異思維的訓練。如有的教師往往按照一張標准答卷給分,而學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個答案回答問題。這樣,無形之中使學生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觀察力、好奇心、想像力及主動性的發展。通過這種辦法培養出來的只能是知識積累型的學生。發散思維本身有不依常規,尋求變異,探索多種答案的特點。具有良好發散思維的人,一般對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迴避老一套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所以應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3)培養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環節。所謂直覺思維,是指未經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維。如猜測、預感、設想、頓悟等。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具有極強的直覺能力。他非常重視實驗。大學時,他用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里操作,迷戀於獲得的直接經驗。這些經驗使他從馬赫、休謨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拋棄其唯心論、不可知論的錯誤觀點,從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對論的體系。一般來說,知識結構只是一種「間架」,其中存在著很多「缺口」。這些「缺口」對於非常熟悉這個問題的人,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夠對它「似有靈犀一點通」。這是過去長期積累的知識和辛勤勞動逐漸在頭腦中搭起的一座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因此,在當前情境啟發下,才會表現出一瞬間的直覺反應。但是直覺思維往往不完善、不明確,有時是錯誤的。要使直覺思維達到完善,邏輯思維可認為是它的一個必要的檢驗、修改和訂正的完善過程。因此,應把兩者結合起來培養,會更有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㈣ 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的絕對主體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怎麼理解的,論述題
藝術家抄的主體性,藝術家作襲為主宰者與藝術作品的不可替代性。
藝術家的主體形式就藝術創作全過程中藝術家這個主題所起的決定作品命運的重要作用而提出來的問題
藝術家是一書聲長過程的主宰著?1,藝術家是懷著崇高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興趣而滿腔熱情地在原有的藝術心理定勢的指向下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 2.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包含著豐富的變數因素,它指每個藝術家的審美觀.藝術觀.個性特點
首先,藝術家是懷著崇高的藝術理想和藝術興趣而滿腔熱情地在原有的藝術心理定勢的指向下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
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包含著豐富的變數因素,所謂變數因素,是指每個藝術家的審美觀,藝術觀 ,個性特點,藝術素養和在長期藝術實踐中所形成的藝術心理定勢,這些負載的內容以及創作室的不同心境等等,均是個不相同的。
㈤ 為什說文學接受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力求把握本文深層意蘊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特定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的選擇、接納或拋棄。文學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學閱讀、文學欣賞、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閱讀與欣賞。
文學接受與傳統文藝學中"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學接受是指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欣賞與再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審美精神活動。它包括著文學欣賞或文學鑒賞的基本涵義與特徵。但是,文學鑒賞是以欣賞對象即作品為中心的,而文學接受則與20世紀70年代開始躍起來的接受美學相聯系,主張在文學接受過程中以讀者為中心。由於他們的理論背景不一樣,因此在理解作品與讀者關系時側重點也產生差異。接受美學作為理論的一個派別,特別重視對藝術接受過程中閱讀主體再生產、再創造特點的研究,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發現的"神秘之物"。接受美學的理論家姚斯曾說:"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行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這就是說,文學接受具有"對話性"特點,作品離開讀者主觀的參與、評價與創造,其意義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為對象、以讀者為主體、以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為目的的積極能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屬性進行主動選擇、接納或揚棄的過程。
(一)接受者的語言文字能力
文學接受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識字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對於閱讀文學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語義知識、語法規則、語用習慣與語言經驗。他們構成了一個讀者必須的語言綜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語言環境長期熏陶和相當程度的語文教育訓練的結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文學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審美文化。它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保持密切的聯系,包容著諸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種信息與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載體,又深深地滲透著民族文化精神和社會時代意識。因此,文學接受者面對的是兼容並蓄的文化復合物。他作為主體,要與對象形成響應關系並進入對話狀態,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審美能力
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具體到文學接受,接受者需要有文學興趣和一定的文學知識,相應地養成文學閱讀習慣並不斷積累文學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接受者應該按文學的方式閱讀文學作品,用審美的眼光來理解審美對象。
㈥ 怎樣理解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一度創造:作家創作,塑造文學形象.(原生文學)
二度創造:讀者閱讀,生成新的文學內形象容.(次生文學)
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像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想像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再現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想像、聯想,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比如沒參加過戰爭的人,也能通過作家形象地描繪,通過自己的想像和聯想,去體驗、領略戰爭生活。如果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像和聯想,就不可能對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發現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㈦ 動機在創造想像活動中有哪些表現
創造抄想像動機是創造想像的直襲接推動力。動機在創造想像活動中表現出三種功能:
①激活功能——即激活表象;
②指向功能——指向創造想像的目標,按目標、標准加工表象;
③調整功能——主體進行創造想像時,能否成功,維持整個程序,達到目標,取得成果,都依靠動機的調整功能。
㈧ 為什麼說創造活動需要靈感的幫助
許多科學家和藝術家有著共同的感受:創作靈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靈感的出現對創作成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科學家在發明創造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長期鑽研難得解決的問題,於偶然間受到某種信息的啟示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偶然得來的啟示就是我們所說的靈感。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靠的是靈感,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也是靠靈感。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相信直覺和靈感」。他還說,在科學創造過程中沒有「邏輯的橋梁」。如果只靠邏輯思維就能進行發明創造,那麼靠精於邏輯運算的電子計算機不就可以解決那些難題了么?事實絕非如此。正如培根所說:「現在所有的邏輯並不能幫助我們發現新的科學。」
文藝家在創作時藉助於靈感的例子就更多了,他們在創作中往往有「神來之筆」。宋代畫家劉知微應約為大慈寺畫壁畫,他設想在牆壁上畫湖、灘、水、石四景。構思了差不多1年都不肯下筆。忽一日靈感來了。倉皇入寺,急索筆墨,奮筆如風,很快畫成。眾人觀之確有驚世之筆,那洪水奔騰之勢簡直就要摧毀整座廟宇似的。更有意思的是法國的音樂家柏拉茲,他曾為一首長詩譜曲,但到最後一句時竟怎麼也想不出該用什麼曲調來表達,於是不得不把它擱置起來。兩年後,他在遊玩時失足掉進水塘,爬起來後不知不覺地嘴裡哼出一個調調兒,這恰恰是兩年前搜腸刮肚而沒得到的那句譜曲。
㈨ 人在進行創造活動時哪些因素會影響其過程
審美體驗與藝術創造
審美體驗,作為美感心理的建構和展開,它始終是發生在個體生命中的過程,令人震撼而又難以言說。不過,通過藝術活動,審美體驗可以被具體化和符號化。在藝術創造活動、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藝術接受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關聯著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既是藝術創造活動的起點,又是貫穿在其中的創造性動力因素。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由多種精神活動和技術活動構成的復雜過程,又有多層次的心理活動交錯地介入其中。但為了具體地分析研究,我們一般把藝術創造分為互相關聯、漸層推進的三個主要環節――藝術創造的興發階段、構思階段和物化階段。
藝術的興發看起來是突然降臨在主體身上的一種慾望和激情,但它卻不是什麼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過去和現在的審美體驗醞釀而導致的精神爆發效應。鍾嶸有一段文字說明了詩歌創作的慾望與激情,他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也。嘉會寄思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凡斯種種,感盪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這種豐富的痛苦體驗、深沉的憂患意識積聚和醞釀,成為激活詩歌創作的慾望和激情。
藝術構思,是主體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以情感為中心的多種心理活動對感知材料進行審美改造和組織,把客觀物象變為審美意象的過程。「操千曲而後曉其聲」,這是音樂家的豐富體驗;「收盡奇峰打草稿」,這是畫家的豐富體驗;「遍歷人生百態,嘗盡苦辣酸甜」,這是文學家的豐富體驗。體驗越是豐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強烈,審美的創造力也越是巨大。體驗不僅給藝術構思所帶來的是豐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賦予藝術構思以內在的邏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這幾樣事物在詩人心中成為如此凄美的審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被情感浸透、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諸種意象,通過想像生成為審美意象。由此可見,藝術構思的內在邏輯是審美體驗。
藝術物化,是指藝術主體把心靈中的審美體驗創造性地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如果說,客觀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動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藝術家心靈中構思的山水審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麼,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符號實踐和運用精湛的技術呈現出來的山水就是「畫中山水」。藝術家艱辛而快樂的勞動,就是要把豐富的生命體驗變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曹雪芹寫作《紅樓夢》,「十年辛苦不尋常」,把人生的凄涼和辛酸、歷史的沒落與哀婉,都化為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蒼茫命運和眾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滿紙荒唐言,實在是一把辛酸淚。無論是小說的形象,還是其它藝術形象,都是主體心靈中審美意象的物化,而審美意象正是審美體驗在心靈中生成的無形影像,它們的最後根據就在審美體驗之中。
從藝術興發、構思和物化三個主要環節上看,審美體驗作為動力、邏輯和根據貫穿在藝術創造過程中。沒有審美體驗,也就沒有藝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