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食品添加劑的發明

食品添加劑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2 12:41:58

A. 食品添加劑最新發展和展望

你讓理工科學校的朋友幫你找找看,但是那些書比較專業,有各種添加劑的學名,化學組成以及用途。很多我看不懂。你的論文題目是《食品添加劑最新發展和展望》嗎?我建議你可以對比一下中外食品添加劑的由來和使用,或者描述一下食品添加劑對中國傳統食品的影響和推動。畢竟我們有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食品小吃都不用添加劑的。但添加劑確實能讓味道美好許多。還有一個方面是添加劑的安全問題,很多添加劑是化學原料,吃多了肯定對身體不好。有一些添加劑是從食物中提煉出來的,比如從果皮和花朵中提煉色素,我看《食品的真相》這本書裡面寫道,女生喜歡吃的膳食纖維是用一種黃色的蟲磨成粉末做成的,這種蟲原本好像是長在仙人掌裡面的,時間太久遠了,不知我是否記錯了。

你要找論文有以下幾個途徑:1。到大學圖書館去下PDF論文,好一點的綜合性大學都是可以下載到很多論文的。我不是川大的學生,但以前寫論文的時候跑到那邊去查了許多。2。你可以在網上買食品添加劑方面的書,比如卓越亞馬遜。我以前在上面查過,這方面的書還不少。3。有一種報紙叫《食品安全報》我們學校圖書館就有。你可以看看這個報紙。4。淘寶上有專業論文助手,你不用叫他們幫你寫,但可以花四五十買一篇作參考。不過我覺得這樣很不劃算。而且他們發給你的有可能是你已經知道的,一般遇到這種情況的話可以叫他換一篇。

今天是我第一次在網上回答問題,我只有六分,看在我寫了這么多的份上,麻煩你把十分給我吧。我也一直關注食品添加劑,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B. 我需要一些關於食品添加劑的案例

深一點看看三聚氰胺牛奶事件
對於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不能再頭痛醫頭,就事論事了。它是某些人的所謂改革理論、政策的必然結果,除了追究實踐這些理論、政策的直接責任人外,更要清算導致這個結果的總路線、總政策、總思想。

一、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不是孤立的。為什麼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為了虛增牛奶中的蛋白質指標,為了賺錢。為什麼要給豬飼料添加素肉精,為了不正常增加素肉比例,為了賺錢。為什麼要給劣質臘肉染蘇丹紅,為什麼西紅柿紅得悅目但又硬又酸,為什麼紅椒紅的好看但又無味又易腐,為什麼市場上找不到自然成熟的美味香蕉,為什麼有人給豬、牛殘酷灌水。為什麼不法商販干欺騙消費者感官,損害消費者健康的事,比比皆是。貪官層出不窮,礦難遷延不斷,有毒食品屢禁不止,這些現象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都是一根藤上的螞蚱,不是個別現象,更不是互相孤立的現象。為什麼毛澤東時代沒有這種現象,而現在這么流行,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二、 市場經濟的毒瘤。在馬克思主義中,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都是資本主義經濟范疇。斯大林、毛澤東時期只承認限制了資產階級權利的商品范疇,所以,當時少有假冒偽劣現象。改革開放中的走資派取消了斯大林、毛澤東時期對資產階級權利的限制,極力復活資本主義商品制度和市場經濟,牛鬼蛇神當然紛紛出籠,假冒偽劣當然泛濫成災。在資產階級民主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度,生產有毒食品也是罕見的,因為這種不法、不德行為,也會危害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法制也必須嚴格管制。這種現象是市場經濟,且是落後市場經濟的毒瘤,與社會主義不相容,它只應存在於落後的、法制不健全的資本主義國家中。

三、 私有制是惟利是圖的經濟基礎,個人物質利益原則是有毒食品泛濫的思想上的總根源。毒奶、毒酒,一切有毒、有害食品的產生,都是為了賺錢,為了個人物質利益,都是個人物質利益掛帥的結果。私有制的生產目的是為私的,它是上述現象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領導人染上了資本主義經營思想,是產生上述行為的思想根源。靠個人物質利益原則調動所謂積極性,正是資本主義的經營思想。走資派和他們的御用文人,因為他們固有的私有觀念和形而上學,聽不進,也聽不懂毛澤東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對修正主義物質刺激和中國走資派利潤掛帥理論的批判。他們認為經濟、科技都要靠個人物質利益的刺激才能搞起來。事實如此嗎?在經濟上、科技上作出重大貢獻的恰恰不是關心個人物質利益的人們。錢學森、袁隆平的積極性和貢獻是個人物質利益刺激出來的嗎?遵循個人物質利益原則,錢學森就不會從美國回到中國,就不會要求削減他的工資,就不會主動讓位和大力培養青年人。中國的兩彈一星都不是個人物質利益刺激出來的,恰恰是政治掛帥、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結合的產物。個人物質利益原則的確產生了不少成果——素肉精飼料的發明,蘇丹紅臘肉的面世,三聚氰胺牛奶的誕生,激素水果、蔬菜的創造等等這些成果,無不浸透了個人物質利益原則泡製者的心血,無不是個人物質利益原則合乎邏輯的產物。還有假文憑、假成果、假職稱、為有毒食品開路的假獎、假證,無不是這個原則的產物。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決定一切。這個調動一切自私積極性、危害無窮的思想總根源,必須批透批臭。

C. 食品添加劑目前的發展現狀是什麼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對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對食品種類和口味的需求越來越多。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添加劑作為食品中的重要成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產量與銷售收入同步提高。但是我國因添加劑超標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在不斷增多。國家出台各項政策,促使行業產品向天然化、健康化方向發展。

產量與銷售收入同步穩定增長,產量增速略高

在食品生產中,食品添加劑是難以避開的一環,其可以改善食品質量和色、香、味,滿足防腐和加工工業等多方面需要,在國民經濟統計中包含在食品及飼料添加劑(統計代碼1495)中。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發展以及人口數量的穩定增長,在消費升級的的驅動下,居民對食品的需求總量逐步擴大,對不同種類食品的需求也相應增加,這帶動了我國食品添加劑行業的發展。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食品及飼料添加劑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2017年,我國食品添加劑行業的產量與銷售收入穩步提高。2013,行業實現產量944萬噸,銷售收入968億元。截至2017年末,我國食品添加劑產量為130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256億元,相較於2013年分別累計增長38.15%和29.75%,產量增速高於銷售收入增速。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消費品質的追求更高,對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更加註重,食品添加劑必須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利用天然原料進行生產和開發更多有助於身體保健的食品添加劑產品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食品及飼料添加劑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D. 食品添加劑的起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論語》留下了古人對食物保鮮的最早觀點。如果那時有防腐劑,孔夫子就不用擔憂了。 和孔子的那個年代相比,今天中國食品的生產、加工、經銷、售賣和消費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食品從田間到餐桌之間的鏈條被拉得越來越長,食品添加劑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了食品中去。與此同時,對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戰。

從油條、豆腐開始,中國應用添加劑的歷史已經很久了。早在東漢時期,就使用鹽鹵作凝固劑製作豆腐。從南宋開始,一礬二鹼三鹽的油條配方就有了記載,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價廉的食品。國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條、豆腐,歷史上尚未出現一例長期吃這種食品產生的中毒事件。

亞硝酸鹽大概在800 年前的南宋用於臘肉生產。公元6世紀,農業科學家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天然色素用於食品的方法。 泡菜的歷史有幾千年了。加工過程中先民不自覺使用了食品添加劑,過去的食鹽、海鹽等全都是粗製天然鹽,正是泡菜口感變脆的因素。

世界范圍內,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為糖果著色,公元前4世紀,人們開始為葡萄酒人工著色。最早使用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是1856年英國人W.H.Perkins 從煤焦油中製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到目前位置,全世界食品添加劑品種達到25000種,其中80%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種,常見的有600到1000種。

從數量上看,越發達國家食品添加劑的品種越多。美國食品用化學品法典中列有1967種,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約有1100種,歐盟允許使用的有1000到1500種。

這個名單也在調整中。溴酸鉀作為面團調節劑在發達國家已有8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研究報告顯示,過量使用溴酸鉀會損害人的中樞神經,血液及腎臟並可能致癌。中國在2005年7月1日下達了「禁止使用溴酸鉀」的命令。

食品添加劑市場在中國規范發展的歷史並不長。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劑公司的副總經理彭沖回憶說:「大概1996年才開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門市形式的,這邊賣化肥,那邊就賣食品添加劑,都用麻袋裝。這造成一種錯覺,大家認為添加劑跟農葯是一樣性質的。」

1996年,國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添加劑開始大量應用於食品加工了。10年後,2007年國家頒布了更嚴格的食品添加劑國標,從過去禁止放什麼添加劑,具體到每種產品允許放什麼。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劑公司張利勝從大連工業大學的食品工程系畢業,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專門的食品添加劑工廠,於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廠當上了技術員,研究飲料、肉類、果醬、罐頭,經常是春夏兩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類。

在那家廠幹了8年後,張利勝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廠,專門研究肉製品的生產配方。「當年剛接觸食品添加劑,真是有點恐慌,覺得添加劑有點像毒葯。」而現在,他認為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

這個觀點,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不謀而合。「大規模的現代食品工業,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劑的基礎上的。因為消費者對食物的外觀品質、口感品質、方便性、保存時間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來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劑,只怕大部分食品都會難看、難吃、難以保存,或者價格高昂,消費者是無法接受的。」

范志紅不認為食品添加劑是魔鬼。「實際上,國家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整體安全性是比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會引起不良反應。對於加工食品來說,如果沒有這些食品添加劑,就很難想像食品能有足夠的時間運輸和出售,也很難想像消費者能夠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國食品供應的工業化進程基本可以認為是大約20年前開始,20年時間還不足以讓中國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業化程度越高,對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質也越多。這其中有合法無害的添加劑,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隨著食品工業化日益加深,中國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術製造出來的東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網名)介紹了一段美國食品安全發展早期的歷史。1906年有位以社會小說和揭露醜聞聞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Jungle》,描寫了一個肉加工廠的恐怖情形。骯臟、雜亂,就跟我們的社會中時不時爆出的「黑心作坊」一樣。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經常讓人吃不下飯。當時美國農業部化學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維·威利的化學家,組織一些勇敢的志願者進行了「神農嘗百草」的實驗——他們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劑)、硼酸(膨鬆劑)以及其他一些當時人們往食品里加的東西,最後導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維的實驗,促進美國國會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葯品法案》,由哈維領導的農業部化學局對食品葯品的生產銷售進行管理。這個部門就是FDA的前身。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由此逐漸建立。

在中國食品工業化早期,食品安全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鏈條並不長。用范志紅的話來說,就是那時候有東西吃就不錯了,食品安全意識無從談起。

但范志紅說,其實那時候的食品安全事故並不少。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甲肝大暴發,涉及30萬人。那時,往辣椒粉里摻紅磚粉之類的行為是非常普遍的。因為沒有食品安全意識,也沒有相關法律規定,那時摻什麼都毫無顧忌。

據衛生部資料,1982年,中國食品衛生合格率是61.5%,1994年上升到82.3%,2001年提高到88.6%。正是從2001年開始,食品安全事件進入公眾視野,頻度和影響也越來越大。

作為業內人士,張利勝對媒體關於食品添加劑的妖魔化報道,一直耿耿於懷。他說:「大家重視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是三聚氰胺、蘇丹紅,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填充物,說白了,放這些東西就是投毒,但是大家把這些都歸因為食品添加劑惹的禍。」

我國當前約有2億多的農戶在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產初級農產品,包括我們所吃的糧食、蔬菜、水果、雞鴨魚肉等,由於他們的生產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農民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和法律意識,因此出現農葯殘留超標等問題是難以避免的。

梳理中國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發現,從飼料肥料、種養、屠宰、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食物供應的整個鏈條,日益工業化。每個環節都有安全漏洞。各種名目的非食用物質在每個環節上都有可能被加入到食品中,甚至完全是用化學材料「製造」出來的食品也越來越多地佔領了市場。

2001年3月至9月,廣東中洋飼料有限公司因購買「瘦肉精」生產豬用混合飼料,導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為震驚一時的大案。該公司原經理林清源被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陽發生劣質奶粉事件,12名嬰兒因食用這種沒有營養價值的「空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嬰兒因此營養不良。劣質奶粉是用澱粉、蔗糖替代乳粉,奶香精調香調味而成。

2004年5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節目,揭露龍口粉絲摻假。一些粉絲生產商為降低成本,摻入粟米澱粉,為了增白,使用有致癌作用的碳酸氫銨化肥、氨水進行增白。龍口粉絲這一歷史名牌也被非法添加物攻陷。 而蘇丹紅事件則突顯了食品供應全球化安全的可怕之處。

2005年2月,英國食品標准局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聯合利華等30家企業的產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業染色劑蘇丹紅一號。隨後,一場聲勢浩大的查禁「蘇丹紅一號」的行動席捲全球。最後,廣州市增城區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辣椒紅一號的食品添加劑被認定為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頭。

就在英國警告之後,2005年2月23日,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國內銷售的食品(特別是進口食品),防止含有蘇丹紅一號的食品被銷售及食用。當年3月29日,中國緊急制定了食品中蘇丹紅染料檢測方法的國家標准,開始正式實施。

「目前,已經有17種非法添加物被列入黑名單。」張利勝介紹。

在中國食品行業,目前使用的技術標准99.8%由國外製定的。國外一般按產品定標准,標准與產品一一對應;中國則是按類別劃分,如各種蔬菜只有一個標准—蔬菜類。因此同樣,一個農葯殘留物,國外有2000多項標准,中國只有100多項。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說,國外技術標準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而中國技術標准更新速度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國家生鮮牛奶收購標准GB6914-86。該標准規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標,國家一級奶應小於50萬個/毫升、二級奶100萬個/毫升、四級奶則達到400萬個/毫升。而美國、加拿大規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過5萬個/毫升,就要從嚴處罰。

監管標准缺位外,法律成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稻草。從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食品衛生法(試行)》,我國第一部食品衛生專門法律誕生至今,我國現已頒布的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數量多達十幾部,但是多頭管理和監管失控,使得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法》,2月28日正式出台。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建仙認為,《食品安全法》雖然規定食品安全問題由衛生行政部門牽頭,但衛生行政部門是否就要因此承擔所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還有待考量。

近年來, 雖然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於公眾視野,但很多專家並不對中國食品安全的未來感到悲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因為長期為食品企業辯護,成為網友攻擊的對象。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應該說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總體來講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它具體的標志就是我們國家總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大概只有50%到60%,而現在已經達到了90%左右。」

但我們有別的選擇嗎?在超市裡,我們試圖去尋找沒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惜很難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籠罩在農葯、抗生素、激素等陰影之下。一個數據表明,人類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劑,有2000多種添加劑正充斥我們的生活。2007年全國的添加劑總產量高達524萬噸,從中獲得銷售收入529億元。

范志紅的學生曾經在北京海淀區的超市對136種肉製品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72%含有發色亞硝酸鹽(增色),46%含有防腐劑,41%含有植物蛋白。調查還發現,肉製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劑,也就是增鮮劑。

方舟子說,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劑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劑是難以避免的,在多數情況下是必要的。他說:「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該不該使用添加劑的問題,而是添加劑的使用量是否恰當,添加劑名單是否能即時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劑,也要反對濫用食品添加劑,同時要盡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劑。」

日本「食品添加劑之神」安部司曾計算:一個人每天攝取的添加劑大約10克,一年約4000克,與人均每天食鹽的攝入量大體相當。光吃一個三明治,就可能同時吃進去乳化劑、酵母粉、調味料、pH調整劑、磷酸鹽、香料等20多種添加劑。每一種添加劑盡管都經過了國家質檢部門的檢驗,但復合攝取的結果究竟如何,卻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紅覺得,添加劑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質。

明礬油條、滑石粉面條、漂白粉饅頭、大頭嬰兒毒奶粉、地溝食用油、黑色素醬油、毒粉絲、甲醛啤酒、注水豬肉、藍耳豬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雞鴨、工業食鹽、吊白塊味精、孔雀綠魚肉、高濃度殘留蔬菜瓜果、外加蘇丹紅鹹蛋、拋光陳米、硫磺銀耳、三聚氰胺奶粉、福爾馬林雞爪,這些化學物質從未被批准添加到食品中,不屬於食品添加劑,卻成為食品的主角。

在范志紅看來,在這個消費決定生產的時代,消費者的選擇決定了生產者的行為。要想真正避免攝入大量食品添加劑和危險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購買新鮮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費一些時間,按照傳統的方式,親自動手製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E. 食品添加劑究竟是添味還是添堵

食品添加劑是一直以來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很多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依然感到非常恐懼。對於食品添加劑,我們要認識到有幾個基本觀點:第一,食品添加劑在法律法規標准允許范圍內使用是安全可靠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凡超范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就是濫用食品添加劑,這屬於違法行為,應該依法予以打擊;第三,三聚氰氨、蘇丹紅、吊白塊這些都是違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不能讓它們抹黑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也不應該繼續替它們背黑鍋。
食品添加劑是中國在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它的發明提高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如說豆類、面頭、火腿、油條、松花蛋,這些都是我們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偉大的發明,它對世界聞名的貢獻應該說不亞於四大發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鹽醬醋,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的品質和質量就要大打折扣,它們的保質期和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所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不僅沒有現代食品工藝,也不可能有現在食品安全。
但是,現在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了,一些人甚至談「添」色變,主要原因就是錯把非法添加物當成了食品添加劑。
所以,食品添加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已經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 國家明文禁止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有哪些

1、吊白塊(禁用)

工業化學名稱:次硫酸氫鈉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氫鈉,俗稱「吊白塊」,又稱「雕白塊」,主要成份為:次硫酸鈉甲醛,白色塊狀或結晶性粉粒,是一種工業用漂白劑。有強還原性,在工業上用作漂白劑。

吊白塊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分解產生甲醛,能使蛋白質凝固,使蛋白質失去活性。食用摻有吊白塊的食品會損壞人體的皮膚黏膜、腎臟、肝臟及中樞神經系統,嚴重的會導致癌症和畸形病變。

食用吊白塊後會引起人體過敏、刺激腸道、食物中毒等疾患,嚴重者影響視力並可能致癌,甚至有生命危險。由於吊白塊對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顯,價格低廉,因此被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長期使用。

國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吊白塊,不法商販主要將其用於米面製品中面條、米粉、麵食、米粉、粉絲、粉條、豆腐皮、腐竹、紅糖、冰糖、荷粉、麵粉、竹筍、銀耳、牛百葉、血豆腐、海產品等食品中增白、增色、保鮮、增加口感、防腐,使食品外觀顏色亮麗,延長食品保質時間和增加韌性,使食品久煮不糊,吃起來爽口。

2、工業用甲醛(禁用)

俗稱:福爾馬林,是一種工業漂白劑。甲醛為無色氣體,易溶於水、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通常35%至40%的甲醛溶液稱之為「福爾馬林」,具有防腐作用,用來浸泡病理切片及人體和動物標本。

國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和使用甲醛,不法商販主要將其用於海參、魷魚等干水產品、水產品、水發海產品、及粉絲、腐竹、面條、啤酒、鹵泡、腌泡食品、血製品等食品中強殺菌、防腐、增白、泡白漂白、凝固、定型、改善外觀和質地。

3、硼砂(禁用)

工業化學名稱:硼醋鈉,毒性較高,是一種毒化工原料。國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和使用硼砂,不法商販將其用於面條、餃子皮、粽子、糕點、涼粉、涼皮、肉丸等肉製品、腐竹等食品中增筋、強筋、增彈、酥鬆、鮮嫩、改善口感。

(6)食品添加劑的發明擴展閱讀:

有調查顯示,80%的人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食品添加劑造成的,食品添加劑在中國可謂惡名昭著。食品添加劑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人類使用食品添加劑歷史悠久,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食品工業發展的今天。

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舌尖上的美味」將失色不少。孫寶國以此作了舉例說明: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釀酒用酵母中的轉化酶,就是食品添加劑,是一種食用酶制劑;兩千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鹵水點豆腐,鹵水主要成分氯化鎂是一種食品凝固劑,是一種食品添加劑。

始於唐盛於宋的火腿製作技術使用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和護色劑,如果不用亞硝酸鹽,火腿將出現肉毒桿菌繁殖,食用後對人體會產生極大的危害。

南宋時期紹興臨安人發明了油條,所使用的明礬是食品膨化劑;紅曲作為食品著色劑,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應用歷史,現代研究發現其有保健作用。

G. 食品添加劑是誰創造發明出來的又是誰包裝上市銷售的誰負責管控它的添加劑量

科研部門發明,企業製造、包裝,商業銷售,現在歸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控制監管。

H. 食品添加劑有什麼用途

食品添加劑是中國在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它的發明提高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如說豆類、面頭、火腿、油條、松花蛋,這些都是我們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偉大的發明,它對世界聞名的貢獻應該說不亞於四大發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鹽醬醋,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的品質和質量就要大打折扣,它們的保質期和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所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不僅沒有現代食品工藝,也不可能有現在食品安全。

I. 真不知道,是那個山炮,發明了食品添加劑,害的現在連飯都不敢吃

現在這些食物添加劑害的我食鹽都沒得吃了,哪裡能買到沒有添加劑食鹽快要死人了。誰能幫幫我,對於添加劑大多數人能承受但還是有少數人不能吃的,我就其中之一,為什麼廠家不能生產一批真正的不含添加劑的食鹽呢?有的包裝寫的不含添加劑,可是買回來一吃肚子就不舒服,真是被這個食鹽害的我走投無路了。在買不到我就要選擇放棄生命了,已經多少天不吃鹽了。人也快要死了。有誰能幫我……

J. 食品添加劑的發展前景

簡要概述,2006年1-12月,中國全部食品及飼料添加劑製造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3,067,162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36.68%;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50,220,753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38.01%;實現累計盈利總額3,095,12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5.43%。截至2006年1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579家。2007年1-5月,中國全部食品及飼料添加劑製造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26,468,011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34.79%;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25,413,141千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33.57%;實現累計盈利總額1,666,63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25%。截至2007年5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623家。中國食品及飼料添加劑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品品種少、數量少,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缺少創新、仿製為主,標准缺點形成監管漏洞和誤區、添加劑安全問題嚴重等;解決以上問題政府應制定行業標准,建立食品添加劑安全標識與追溯制度;企業應注意添加劑的安全問題,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行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實現規模效益,積極進行技術的改革和產品創新等。常用類型,常用食品添加劑。中國商品分類中的食品添加劑種類共有35類,包括增味劑、消泡劑、膨鬆劑、著色劑、防腐劑等,含添加劑的食品達萬種以上。其中,《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和衛生部公告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分為23類,共2400多種,制定了國家或行業質量標準的有364種。主要有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鬆劑、膠基糖果中基礎劑物質、著色劑、護色劑、乳化劑、酶制劑、增味劑、麵粉處理劑、被膜劑、水分保持劑、營養強化劑、防腐劑、穩定劑和凝固劑、甜味劑、增稠劑、食品用香料、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其他等23類。防腐劑——常用的有苯甲酸鈉、山梨酸鉀、二氧化硫、乳酸等。用於果醬、蜜餞等的食品加工中。抗氧化劑——與防腐劑類似,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常用的有維C、異維C等。著色劑——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紅、莧菜紅、檸檬黃、靛藍等。它可改變食品的外觀,使其增強食慾。增稠劑和穩定劑——可以改善或穩定冷飲食品的物理性狀,使食品外觀潤滑細膩。他們使冰淇淋等冷凍食品長期保持柔軟、疏鬆的組織結構。膨鬆劑——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鬆劑,可促使糖體產生二氧化碳,從而起到膨鬆的作用。常用的膨鬆劑有碳酸氫鈉、碳酸氫銨、復合膨鬆劑等。甜味劑——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劑有糖精鈉、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酸味劑——部分飲料、糖果等常採用酸味劑來調節和改善香味成效。常用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乳酸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是麵粉增白劑的主要成分。中國食品在麵粉中允許添加很大劑量為0.06g/kg。增白劑超標,會破壞麵粉的營養,水解後產生的苯甲酸會對肝臟造成損害,過氧化苯甲醯在歐盟等發達國家已被禁止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我國在2011年5月也禁止了過氧化苯甲醯作為增白劑。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費者常吃的各種口味巧克力,生產過程中廣泛使用各種香料,使其具有各種獨特的風味。

閱讀全文

與食品添加劑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