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反斜面工事」求大神幫助
圖呢,再傳
② 山地反斜面
所謂斜面,就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部分。
就拿敵對雙方控制的高地來說,朝向對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對方的斜面為反斜面。
所謂反斜面的運用嗎,那一般是指利用反斜面敵人的炮火死角,直瞄炮火對於反斜面是個擺設,曲射炮打倒反斜面的炮彈死角很多,如大岩石下面啊什麼的構築挖掘出射擊工事、屯兵洞、戴頂蓋的壕溝,人員基本不暴露在露天,按照日本人的說法這叫洞窟陣地。這一來敵機,敵炮火的殺傷就減少的多得多了。 反斜面陣地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能夠防止敵方抄後路包圍,舉個粒子,如兩座山一前一後,以往敵人用炮火壓制住前山讓你動彈不得,即撤不下去也沒辦法支援後山,他再集中兵力把後山一占把你後路一斷,前山的人基本死路一條,陣地守不住,人也基本完了。現在你想來這手,首先你炮火也好飛機也好根本壓制不住前山的人我主陣地就是面對著後山,你攻後山,行,把你的後背全亮在我前山的槍口下吧。這叫倒打火。 當然反斜面陣地不是無懈可擊的,要害在於對棱線的控制,誰佔領棱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如果敵人佔領了棱線他就可以修正它的迫擊炮一個點一個點的把你的火力點敲掉,你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他還可以調上來幾門直瞄火炮,大口徑機槍把你封死在掩體里掩護他的噴火兵,爆破手上來幹掉你。
以山頂為定點兩面都能看到的山頂輪廓就叫棱線
上甘嶺之戰,志願軍在上甘嶺上的坑道防禦其實就是經典的反斜面防禦,還有通過在設在棱線上的幾個觀察哨進行反斜面的炮兵火力支援等等
而美軍也有成功的攻擊反斜面陣地的戰斗,當我軍棱線丟失的時候,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全力撲上,使志願軍來不及預警來不及展開兵力佔領陣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因為坑道口窄兵力無法展開,兩支槍就能把你整連整排封死在坑道里了,就算坑道有拐彎多幾個口他一時吃不掉你,但也能耗死你 )
還有就是最經典的持續好幾天的棱線攻防戰,這個包括美軍穩扎穩打利用炮火優勢逐步控制棱線,而志願軍就死守反斜面陣地拖時間,到夜間新部隊(也就是預備隊)運動上去重新控制棱線(這個戰術在中國對上甘靈戰役的宣傳中被反復提到,就是白天美軍佔領陣地,而志願軍晚上反擊重新佔領陣地,這個陣地就是指棱線),還有就是在棱線攻防戰打的最激烈的時候的簡易工事緊急修築辦法,進攻的時候幾個人推著一個空汽油桶匍匐前進裡面裝些不容易打壞的什麼鍬啊鏟的還有建築材料或者半桶水泥沙子土什麼的,擋子彈,擋彈片挺管用,到了棱線附近桶一立起來,原來一面已經鑿開了個小口另一面也作成了活動的一打開這一下就成了射擊工事,十幾個這樣的工事突然立起來,在對方一不留意的時候就加固棱線陣地,大量增加對方的反擊難度,據說這招是南韓部隊先發明的
總之,上甘嶺之戰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反斜面陣地攻防戰,後來在對越戰爭當中的對山地防禦反斜面陣地的攻防在這場戰役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了,其實上甘嶺之戰告訴我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在山地防禦戰中構築反斜面陣地是多麼重要
③ 《亮劍》中李雲龍的迫擊炮,為啥用大拇指瞄準,就能命中日本鬼子呢
《亮劍》是咱們國家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八路軍戰士拿著迫擊炮打日本鬼子的時候,用大拇指比劃一下,然後開炮就命中了鬼子!咱們看到這里不禁覺得十分好奇,這到底是什麼原理,為啥用手指就能瞄準呢?
其實在軍隊中這種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跳眼法」,是我國軍隊常用的一種測距方法,只要用大拇指通過判斷被測物的尺寸就能大約知道目標的距離,然後調整迫擊炮的角度,准確命中敵人了!這其實利用了三角形原理,兩個眼睛之間的間隔為臂長的十分之一,這樣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能得出目標物的大約距離了。
舉個例子:假設目標點為A,伸出大拇指閉上左眼,用右眼通過大拇指對准A點,大拇指的左側靠近A點的右側。之後保持大拇指不動,然後閉上右眼,用左眼通過大拇指看過去,找一個參照物,算出來目標點和左手大拇指距離,假設這個距離為10米,那麼按照「跳眼法」的規則乘以10就能算出目標物距離自己100米了!
④ 什麼是反斜面工事請指教
一個山頭,用▲表示,設山頭的正面為A(正斜面),山頭的反面為B(反斜面),表示為:A▲B 。反斜面工事就是在山頭的反斜面(▲B)設置的工事(選擇敵人炮彈的死角設置)。敵人從正斜面A進攻,山頂輪廓叫棱線,誰佔領棱線誰就掌握了戰斗的主動權。
下面這篇參加過「朝鮮戰爭」的老戰士的心酸回憶,第十段就有講反斜面工事問題。
http://bbs.tiexue.net/post2_2070764_1.html
⑤ 迫擊炮為何叫迫擊炮還有什麼,特點誰發明的
1,迫擊炮的名稱源於兩方面:一是操作簡便,彈道彎曲,可迫近目標射擊,幾乎不存在射版擊死角;二是權炮彈從炮口裝填後,依靠自身質量下滑而強迫擊發,使炮彈發射出去。,2,特,點:迫擊炮射角大(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近射程小,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射擊。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主要配用殺傷爆破彈,用於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幕彈和照明彈等特種炮彈。
迫擊炮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配合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
3,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
⑥ 迫擊炮是誰發明的,它的特點是什麼
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
近 中 遠 程迫擊炮分別能打多遠? 這個要看迫擊炮的口徑定 比如W1987式81mm迫擊炮 射 程 120m~5 700m W86-120mm迫擊炮 最大射程:7700米
但是現在的迫擊炮大口徑的基本上都是自行迫擊炮 比如瑞典AMOS 120毫米雙管自行迫擊炮 2S9自行迫擊炮 這樣加強了迫擊炮的機動性 有提高了迫擊炮大口徑的生存性能
現在基本上 低於80毫米一下的口技很少裝備部隊了 威力小
迫擊炮發射原理:
迫擊炮炮彈本身有底火,發射葯包象小的長條麵粉口袋.發射前按發射距離需要的葯包數掛在炮彈尾翼前面較細的彈體上,一圈一圈的.一般葯包數越多打的距離越遠,但是,還要用炮身的俯仰角度來配合才行.發射時把裝好裝葯的炮彈從炮口放入,當炮彈下滑觸及炮筒底部撞針時,炮彈就發射出去.但一般大口徑迫擊炮是用拉火繩拉火擊發的.
⑦ 歐洲人為什麼這么強壯
每一個種族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黑人呢擅長運動,柔韌性較好,不過不擅長游泳。你很少看到黑人游泳運動員。黃種人基本上上半身靈活,所以小球類比較強,比如乒乓球。白種人呢,原本是文明最晚的種族,可是他們有後發優勢,他們擅長制度設計,比如全世界的議會內閣制度都是英國人發明的。反正每個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此消彼長。
至於說沖鋒槍,不太懂。我想我們亞洲人也會有擅長的武器。比如朝鮮戰場上,我們利用反斜面戰術打贏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我們擅長戰術,善於總結,靈活。
⑧ 彈葯庫建在陣地的哪裡最好
當然是建在陣地的反斜面啊,反斜面越陡峭越好,曲射火力也打不到。或者建在山的根部,或者建設在隧道的中部,誰也沒辦法。
⑨ 反斜面的實例
上甘嶺之戰,志願軍在上甘嶺上的坑道防禦其實就是經典的反斜面防禦,還有通過在設在棱線上的幾個觀察哨進行反斜面的炮兵火力支援等等
而美軍也有成功的攻擊反斜面陣地的戰斗,當我軍棱線丟失的時候,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全力撲上,使志願軍來不及預警來不及展開兵力佔領陣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因為坑道口窄兵力無法展開,兩支槍就能把你整連整排封死在坑道里了,就算坑道有拐彎多幾個口他一時吃不掉你,但也能耗死你 )
還有就是最經典的持續好幾天的棱線攻防戰,這個包括美軍穩扎穩打利用炮火優勢逐步控制棱線,而志願軍就死守反斜面陣地拖時間,到夜間新部隊(也就是預備隊)運動上去重新控制棱線(這個戰術在中國對上甘嶺戰役的宣傳中被反復提到,就是白天美軍佔領陣地,而志願軍晚上反擊重新佔領陣地,這個陣地就是指棱線),還有就是在棱線攻防戰打的最激烈的時候的簡易工事緊急修築辦法,進攻的時候幾個人推著一個空汽油桶匍匐前進裡面裝些不容易打壞的什麼鍬啊鏟的還有建築材料或者半桶水泥沙子土什麼的,擋子彈,擋彈片挺管用,到了棱線附近桶一立起來,原來一面已經鑿開了個小口另一面也作成了活動的一打開這一下就成了射擊工事,十幾個這樣的工事突然立起來,在對方一不留意的時候就加固棱線陣地,大量增加對方的反擊難度,據說這招是韓國部隊先發明的。
總之,上甘嶺之戰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反斜面陣地攻防戰,後來在對越戰爭當中的對山地防禦反斜面陣地的攻防在這場戰役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了,其實上甘嶺之戰告訴我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在山地防禦戰中構築反斜面陣地是多麼重要
⑩ 什麼是反斜面
反斜面所謂斜面,就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部分。 就拿敵對雙方控制的高地來說,朝向對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對方的斜面為反斜面。 所謂反斜面的運用嗎,那一般是指利用反斜面敵人的炮火死角,直瞄炮火對於反斜面是個擺設,曲射炮打倒反斜面的炮彈死角很多,如大岩石下面啊什麼的構築挖掘出射擊工事、屯兵洞、戴頂蓋的壕溝,人員基本不暴露在露天,按照日本人的說法這叫洞窟陣地。這一來敵機,敵炮火的殺傷就減少的多得多了。 反斜面陣地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能夠防止敵方抄後路包圍,舉個粒子,如兩座山一前一後,以往敵人用炮火壓制住前山讓你動彈不得,即撤不下去也沒辦法支援後山,他再集中兵力把後山一占把你後路一斷,前山的人基本死路一條,陣地守不住,人也基本完了。現在你想來這手,首先你炮火也好飛機也好根本壓制不住前山的人我主陣地就是面對著後山,你攻後山,行,把你的後背全亮在我前山的槍口下吧。這叫倒打火。 當然反斜面陣地不是無懈可擊的,要害在於對棱線的控制,誰佔領棱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如果敵人佔領了棱線他就可以修正它的迫擊炮一個點一個點的把你的火力點敲掉,你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他還可以調上來幾門直瞄火炮,大口徑機槍把你封死在掩體里掩護他的噴火兵,爆破手上來幹掉你。 以山頂為定點兩面都能看到的山頂輪廓就叫棱線 上甘嶺之戰,志願軍在上甘嶺上的坑道防禦其實就是經典的反斜面防禦,還有通過在設在棱線上的幾個觀察哨進行反斜面的炮兵火力支援等等 而美軍也有成功的攻擊反斜面陣地的戰斗,當我軍棱線丟失的時候,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全力撲上,使志願軍來不及預警來不及展開兵力佔領陣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因為坑道口窄兵力無法展開,兩支槍就能把你整連整排封死在坑道里了,就算坑道有拐彎多幾個口他一時吃不掉你,但也能耗死你 ) 還有就是最經典的持續好幾天的棱線攻防戰,這個包括美軍穩扎穩打利用炮火優勢逐步控制棱線,而志願軍就死守反斜面陣地拖時間,到夜間新部隊(也就是預備隊)運動上去重新控制棱線(這個戰術在中國對上甘靈戰役的宣傳中被反復提到,就是白天美軍佔領陣地,而志願軍晚上反擊重新佔領陣地,這個陣地就是指棱線),還有就是在棱線攻防戰打的最激烈的時候的簡易工事緊急修築辦法,進攻的時候幾個人推著一個空汽油桶匍匐前進裡面裝些不容易打壞的什麼鍬啊鏟的還有建築材料或者半桶水泥沙子土什麼的,擋子彈,擋彈片挺管用,到了棱線附近桶一立起來,原來一面已經鑿開了個小口另一面也作成了活動的一打開這一下就成了射擊工事,十幾個這樣的工事突然立起來,在對方一不留意的時候就加固棱線陣地,大量增加對方的反擊難度,據說這招是南韓部隊先發明的 這個圖嘛........參考其餘兩位的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