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的價值在於創造經濟效益 辨析這句話
只要有文化,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那錢就不是問題。就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Ⅱ 文化中有經濟,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一)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就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就一個企業來說也如此。
(二)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行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有人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有計劃地推廣它的文化,即價值觀。
(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傢具有本質的區別。列寧曾經說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看到物與物的關系,馬克思經濟理論則看到了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因為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要揭示這一本質,而資產階級或者是認識不到,或者有意掩蓋。現在,我們談經濟時對文化注意不夠是很危險的。中國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最近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在世界銀行理事會上很客觀地稱贊中國經濟的發展,他看到那麼多貧困人口得以脫貧,認為只要是領導集體堅強而能幹,人類很多地方的脫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畢竟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看不到深層的東西。實際上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這些是外國人無法看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四)文化自覺之後應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比如「客戶是上帝」,這個口號對不對暫不去追究,起碼對於職工來說它是外貼的,是企業的決策層根據企業的發展定出來硬讓員工接受的。包括「團結創新」一類的口號都是領導層定的,不是企業職工的心聲。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現在我們已處在一個文化自覺的時期,千萬個家庭已經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體會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需要改善,青少年的成長、文化市場當中的垃圾問題都亟待解決。「三個代表」理論中關於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問題的闡述,正適應了時代的需要,為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因此,可以這樣預言,在人類最先進思想的引導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結合一定會產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這一文化的成熟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之時。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Ⅲ 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例子
推薦你一本書
《文化產業比較案例》《世界文化產業案例》特別是前一本對文化產業中西案例比較 同業案例比較給人以深刻啟迪
「比較文化產業學」的舉旗之作、首部文化產業比較案例圖書《文化產業比較案例》於2009年12月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正式推出。
該書由「比較文化產業學」的提出者、中國最年輕的文化產業博士生導師蔡尚偉教授傾力打造,約30萬字,全書分國際視域、區域比較、文化傳媒、文化體驗四大部分,從最初的100多對案例中精選24對最為鮮活、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的案例加以比較,其中不乏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爭議的案例,如《牆里開「花」牆外香——中、美對「花木蘭」文化資源的開發比較》《猶抱琵琶半遮面—— 中、日性文化產業比較》《少林VS武當——武俠文化產業之宗師過招》《藍貓、熊貓闖市場——藍貓動畫、熊貓動畫產業比較》《相似的創意,不同的結局——成都、深圳世界主題公園成敗對比》《「人造景觀」是一宗罪?——「中華祖龍」與「無錫靈山大佛」之比較》等,讓人直面問題,在爭議中深思。
《文化產業比較案例》的出版具有較為重要的學科價值與實踐意義。經過全國文化產業界幾年的努力,文化產業的理論框架已大致搭建起來,而要將其導向深入,則需要做更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案例研究。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文化產業案例研究的價值,案例選編、案例庫建設的工作也在推進。而比較案例研究當比孤立的單個案例分析更富揭示性與啟發性,於實踐也更富指導意義,特別是那些大致相似的思路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常常令人感到震撼,需要深入分析其中微妙而復雜的因果關系,這樣得出的成果比那些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論更能給人深刻的啟迪。「立足於同,在差異面展開」的比較性研究應當是案例研究的一種較高階段。本書第一次嘗試運用「比較」研究範式來提升文化產業案例研究甚至整個文化產業研究的學理性、深入性,對「比較文化產業學」的建立和發展具有奠基性的意義。
該書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交融,對策思路與問題剖析相貫通,反面教訓與正面啟示相互印證,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兼具較強的學理性與可讀性,既可作為文化產業學科教材或教輔資料,又是文化產業管理者、從業者、研究者和對文化產業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Ⅳ 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文化與經濟融合催生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 這個新概念的特點,就是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依託的新文化形態,或以文化為內涵的新經濟形態,即「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
文化產業是文化經濟化的直接產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滿足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文化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的滲透力越強,影響力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就越突出.隨著文化的擴張和滲透,文化與政治、經濟日益一體化,文化力與經濟力、科技力、政治力、軍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構成綜合國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與經濟如此高度的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經濟」 ,將會像「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等產業形態曾經創造的經濟成就一樣,不僅會加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提升,再次給國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而且還能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國民經濟更加協調、健康和可持續快速發展.
Ⅳ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有——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生產力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生產率的變化。我們來研究生產效率:勞動生產效率=產品量/勞動時間△C/△T。假設△T為單元1且不變,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生產者在△T單元1的時間下生產的所有的商品的總量C。而商品的總量C又由那些生產要素所決定或者所影響?主要取決於科學技術生產力,勞動者所受的教育,勞動者所具備的知識,勞動者的專業技術,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對其專業技術的撐握和熟練程度,這些都是科學技術。
關於科學技術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鄧小平就有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率」,科學技術的提高,可以改進基礎生產設備,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調整產業結構,固定資產所形成的生產設備的科技化提高,使生產同一產品的時間縮短。特別是當代,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業的迅速發展,更使得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飛躍。科學技術提供了更可靠,更迅速,更准確的服務,使得生產效率提高。而科學技術是文化的一個內在發展的外在的表現,所以,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提升有易於生產力的提高。
3.2 人口素質問題。人口學也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分支,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開始,就有關於人口素質的研究,因為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人的素質直接關系的經濟活動的運行。人口素質問題是一個關於科學教育體系和文化的傳承,是文化在一個大的范圍內,歷史性的學習和繼承。人口素質關繫到國家或地區當前和未來一大段時間內的生產力、創造力、科學水平、人口壓力、地區生產潛力等。 3.3 創新與。在有關經濟的文化內,創新是的靈魂。其可以體現在文化的積累結果和文化傳承過程,也可以體現一個人,民族的前進精神,勇於接受不存在的,和寬廣的胸懷。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核心,它不但繼承了文化,而且還推動了文化前進,使文化得也發展,是文化在經濟領域最成功的運用。創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消耗,增加了產出。創新了一個的靈魂,關於「創新」這個詞,曾經有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毀滅論」便明顯地提出資本主義的資本生產過程便是一個「創造一樣新的生產方式來替代已有的生產方式」創新是一個企業所必須的,企業依靠創新,以新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商品,既可得到有利的競爭地位,同時也可以得到更高利潤率,甚至於得到暴利,這是當代每一個企業所追求,也是一種最好的企業運行方式。創新不但能讓一個企業更好的生存,也是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必然條件。
3.4 文化與貿易。貿易的前提是有地區性和區域性的成在,是比較優勢在不同區域的不同。地區性和區域性的劃分是一個性的劃分,區域性的確定在古代政治筐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團體環境,在起原有的生產力不同和經濟生產活動不同的前提下,文化的區域界定進一步使地區間生產的差距和種類的擴大,在不同部落間的交換就有必要在生產剩餘的條件下產生,貿易就得到產生和發展。比較優勢的產生也是文化等的結果,是文化在歷史里形成差異性的影響。
3.5 文化產業。在文化中,可接觸的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形成了文化產業,其組成了經濟活動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經濟活動構成了社會經濟活動。比如的飲食文化,NBA籃球文化等。
3.6 文化的差異性所引起的經濟行為差異性。中國人重儲蓄後消費的觀念,生兒養老,節約用錢,錢不露白與美國人重消費和投資,提前消費和享樂主義所產生的不同經濟現象,中國儲蓄過多,美國消費過剩等。
Ⅵ 文化是如何創造經濟價值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
-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Ⅶ 文化如何推動經濟
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決定的。過去,我們比較注重文化的政治屬性而忽視其經濟屬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深化對文化經濟屬性的認識。一般來說,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產和經營主要應以市場為主,在服務於人們精神需求的過程中體現經濟效益,實現產品的價值補償和資產增值。因此,文化產業應擺脫與市場割裂的狀況,在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效益評價等方面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文化產業市場化不等於文化市場化。文化的內涵涉及許多方面,其中,有的方面可以也必須市場化,有的方面不應也不能市場化,有的方面則不能完全市場化。文化產業市場化則是另一個概念。有些文化能形成產業,有些則形不成產業。能夠形成產業的文化才是文化產業,才談得上文化產業市場化問題。文化產業市場化,主要是從經營和運營方式來講的,它要求文化產業進入市場領域,遵循市場規律。但文化的內容特別是涉及意識形態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內容,不能簡單地交給市場來定奪。文化精神產品應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識性、娛樂性與思想性於一體。凡屬頹廢的、封建迷信的、反動沒落的東西,就不能靠市場選擇取捨,而應加以宏觀調控。應將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而不應把文化經營市場化與文化內容市場化混同起來。與意識形態相關的文化領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發展文化產業需要資本的支持與推動,這涉及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是否一切文化的繁榮發展都以資本的投入為前提?是否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必然呈正相關關系?當然,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決定或影響著文化的發展。但對此又不能加以絕對地理解,應區分幾種不同的情況:其一,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詩詞歌賦的發展、書畫的發展,並非與資本投入、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都有超越經濟制約而相對獨立發展的事例。如,我國古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現代,但卻出了許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詩人、大書法家、大畫家。又如,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水平根本不可能與現在同日而語,但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我國文化史上少有的黃金時代。其二,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經濟而發展,只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教育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後,大、中學校的入學率較低,特別是在農村,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甚至還上不起學。其三,文化的發展可能滯後於經濟的發展,但到一定程度時則需要有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最終形成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相互促進。這種情況表現在某些新興城市,如深圳市,經濟發展速度領先於其他地區,但文化事業的發展曾相對滯後。近些年來,深圳市注重文化建設,把文化的發展放到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努力使文化發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已取得顯著成效。其四,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並非必然均衡協調地推進。從歷史上看,不同地區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式的、均衡的,有時會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例如,西晉以前,長江流域的文化和經濟遠遠落後於黃河流域,而在南北朝時代,南方文化又超過北方,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唐宋以後,黃河流域的經濟和文化都落後於長江流域。可見,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化層面,而應通過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共同發展。文化對經濟具有拉動作用,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層次。文化產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較高產業關聯度的新興產業,而且文化產業作為聯系經濟和文化的紐帶,其發展有助於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Ⅷ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文化創新能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馬克斯.韋伯的看法是對的:「如果說我們能從經濟發展史中學到什麼,那就是文化會使局面幾乎完全不一樣.我們應從更廣泛的經濟繁榮的決定因素來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韋伯把東西方社會所以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歸結到彼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文化的作用領域為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內在要求,是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對信息時代世界發展新趨勢和新特點的敏銳反映和准確把握,是對文化認識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六大報告向全黨提出了文化的戰略任務: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所謂文化競爭力,概括地說,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創新能力.同其他領域的創新相比,文化創新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產品有無競爭力,主要取決於文化創新;二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文化產業的興起,把科技、市場和文化結合在一起,賦予文化新的發展形態.文化產業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競爭.大力發展高科技媒體及相關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高新信息技術的聯姻,才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三是高素質的人才.無論是推動文化創新,還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文化產業,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競爭力的根本之點在於構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高.在我國,不僅經濟發展需要文化來支撐,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已成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使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顯而易見,文化競爭力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強一個地區的競爭力,不單是要提高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而且應該是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的協調一致的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二,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當今,跨國文化產業集團的影響日益增大,滲透力越來越強,跨國文化資本的全球流動和在資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文化產業格局的變動、世界文化市場的走向、國際文化秩序和文化關系重組的重要力量.面對這種形勢,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關繫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國文化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上層建築是不斷隨時代的發展的需要而變動的,我們是有能力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
三,文化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中華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並且把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中華民族在未來的民辦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
2,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而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3,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覺.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經濟肯定會萎縮.這個問題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文化自覺的問題在當代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而緊迫.
4,文化自覺之後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文化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與經濟已經密不可分,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社會科學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文化經濟,就是知識化經濟,就是文化知識作支撐的經濟.發展文化經濟,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產業結構的文化層次和品位,已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重要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們必須十分注重經濟增長的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和經濟發展質量,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Ⅸ 中國文化產生的經濟基礎
人與自然間呈現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人類的活動始終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人類在自身的發展中又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與自然的這種雙向同構關系統一於人類的社會實踐,首先以生產實踐、即經濟活動為基礎。
那麼,我們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燦爛的文化所依賴的經濟基礎又是怎樣的呢?簡單來說,中國幾千年來的物質生產方式一直是以家庭手工業與小農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經濟基礎,並輔之以周邊的游牧經濟。自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原始農業開始,農耕文化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這首先應歸功於東亞大陸這片遼闊的土地。這里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氣候類型多樣,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創造輝煌的自然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辛勤勞作和無數文化巨匠的創造,才形成了今天為世界所嘆服的、汪洋恣意的中國文化。
我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有以下四種形態:
①夏、商、西周——土地國有及公社所有,集體勞作的自然經濟階段。春秋以前,是我國農業自然經濟發展的第一個大的階段,其特點一是土地國有,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二是土地不得自由買賣和私相授受;三是農業生產以集體勞作為主。
②春秋戰國、秦漢乃至明清——土地私有、個體勞作的自然經濟階段。春秋以降,農業經濟進入其發展的第二個大階段,此後2000多年間,中國經濟形態雖多有變化起伏,但基本格局卻大體一以貫之:一是土地國有、私有並存,而私有漸居主導;二是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三是單家獨戶經營、男耕女織的小農業占據主導地位。
③城鄉經濟的同一性,城市對鄉村的經濟依賴。中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又一顯著特徵,是城市不具備自立的經濟,而與鄉村間在經濟上是同一的;這對於中國文化特質的形成及其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④生活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的比例呈現周期性失調。中國歷史上這兩種生產比例的協調與失調,往往與王朝的盛衰興替相對應,二者間互為因果。前資本主義時期,中國的兩種生產都處於自發性發展階段,人口無政府地增殖,物質資料生產擴大的天地又受到限制,因而兩種生產間的比例很容易失調,而對這種失調的人為控製作用畢竟有限。歷史往往通過戰爭、瘟疫、飢荒等來大量消滅人口,使這一比例重新得以緩和,但其代價是巨大的,這便對中國社會進步造成周期性破壞,成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
時至今日,我國人口形勢更加嚴峻,兩種生產的比例協調問題極其緊迫地擺在全民族面前。可以說,中華民族在今後能否繁榮昌盛,很大程度上系於兩種生產比例的協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