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異體字的發明

異體字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2 10:16:23

Ⅰ 繁體字是誰發明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她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徵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象徵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只有漢字至今還在使用。而且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時,漢字又是美學的對象,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相繼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多種字體,發展了書法藝術、篆刻藝術、解字游戲,促進了國畫藝術,使人們獲得很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學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審美心理。
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今天我們知道的字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簡單。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簡化,而之後的隸書又有繁化的趨勢,後來的唐楷繁簡相宜最後穩定下來。

Ⅱ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成為公開提倡簡體字的第一人。

錢玄同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簡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簡字和二簡字主要源於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解放字,二簡字還有一些後解放字(1949-1966始見的簡體字,比如藏的二簡字「䒙」)

(2)異體字的發明擴展閱讀:

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文字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繪物體的精細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由於漢字是由偏旁、聲旁與記號所組成,偏旁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聲旁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唐朝)、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

推行簡體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漢字不能用於輸入電子設備,對當時的科學發展毫無用處,以至於當時的大部分文人都認為恐怕漢字拉丁化才是漢字發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還是要通過各種輸入程序來輸入漢字。

Ⅲ 那些繁體字是誰發明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她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徵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象徵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只有漢字至今還在使用。而且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時,漢字又是美學的對象,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相繼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多種字體,發展了書法藝術、篆刻藝術、解字游戲,促進了國畫藝術,使人們獲得很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學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審美心理。
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今天我們知道的字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簡單。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簡化,而之後的隸書又有繁化的趨勢,後來的唐楷繁簡相宜最後穩定下來。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

Ⅳ 異體字是怎樣產生的舉例說明.

異體字可不是通假字……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現象,異體字自漢字發生之日起便已存在。古人雖然早已注意到了這種現象,並進行過多次整理,但真正予以明確定義、從理論上進行探討並作深入整理,還是新中國建國以後的事。
新中國自五十年代初開始整理異體字,至今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這些年來,異體字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隨著《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公布、實施,現行印刷出版物上的異體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另一方面,我們的整理工作也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作為建國以來異體字整理主要成果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不僅整理范圍有限,字表本身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漢語大字典》卷末所附《異體字表》,整理范圍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有所擴大,是迄今為止對於漢字楷書異體字最為全面的一次整理,但表中的問題則更多。
建國以來的異體字整理之所以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是因為這些年來的整理工作一直存在著重實用、輕理論的傾向,有關異體字的理論研究相當薄弱。實際上,長期以來大家對漢字異體現象的認識並不一致,直到今天異體字也沒有統一的、被普遍認可的定義,而異體字與其他文字現象之間的分野也還有待於進一步地廓清。
本文在總結、分析前人學說的基礎上,試圖對漢字異體現象的本質、異體字定義以及異體字與其他文字現象之間的分野作全面論述。
一、前人對漢字異體現象的指稱與表述
我們今天所說的異體字,古人並不稱之為異體字,而是用或體、重文或其他一些術語來指稱。據日本人北山博邦的《別字淺說》統計,古籍上異體字的別稱有「別字」「別體」「別體字」「異文」「字體之異」「訛體」「訛字」「謬體」「繆體」「俗字」「俗體」等十一種。
除了使用上述術語外,古人有時還通過某些特定的表述方式來說明兩字之間的異體字關系:古注中一般使用「古作某」「今作某」「亦作某」「通用某」「或作某」「同某」「與某同」「本作某」「又作某」「某書作某」「俗作某」「本又作某」「本或作某」等表述方式;字書除了使用上述表述方式外,有時出於分析、說解字形的需要,也使用「或從某」「篆作某」「古文某」「古文作某」「古文從某」「某或從某省」等表述方式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述方式並非專用於說解異體字,有時也用於說解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俗字、異文等其他文字現象。甚至在同一本書里,使用上述同一表述方式時,有時是指異體字,而有時則是指其他文字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古人注經、編字書時並沒有統一的術語和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古人對漢字異體現象的認識並不是十分清楚,不能從本質上分清它與其他文字現象之間的區別。
「異體」一詞最早出自何處,目前尚無准確的材料可以說明。《漢書·藝文志》:「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當孔氏壁中古文異體。」這里所說的「異體」是指籀文與古文書體不同,是與字形有關的「異體」一詞較早的出處。但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異體字的「異體」還是有區別的。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清人曾明確地使用「異體」一詞來概括漢字異體現象:
《說文·肉部》:「脃,小耎易斷也。從肉,絕省聲。」「膬,耎易破也。從肉毳聲。」段玉裁註:「脃、膬蓋本一字異體,《篇》、《韻》皆雲『脃同膬』。」
但正式使用「異體字」這一術語指稱漢字異體現象,還是建國以後漢字整理、簡化時事。建國後的異體字整理工作,是與漢字簡化工作結合進行的,開始於1953年。1954年擬訂出來的《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包含了《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草案》;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正式公布,「異體字」遂成為人們普遍接受和使用的術語③。
二、各家異體字定義及其分析
五十年代以來的各類論文、專著、教材中,關於異體字定義的表述不下百種,其中很多大同小異,但也有不少反映的是認識上的差異。概括起來,這些定義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類(各類定義後括弧內為主此說者。有些先生的觀點前後有所不
同,我們也分別在相應的定義後注出):
①異體字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辭海》及蔣善國、胡裕樹、趙振鐸等)○4
②異體字是指與正體字相對應的字。(《中國大網路全書》、《現代漢語詞典》及蘇培成等)○5
③異體字是書體不同的字,是指今體字與古體字說的。(蔣善國、李道明、劉志基等)○6
④異體字是音義相同字形不同的字。(周祖謨、胡裕樹、劉又辛、蔣善國、趙振鐸、曾榮汾、蘇培成等)○7
⑤異體字是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換的字。(王力、郭錫良、王寧等)○8
⑥異體字記錄語言中同一個詞,是功能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李榮、劉又辛等)○9
此外,還有些人認為異體字可以分為音義完全相同的和音義部分相同的兩種,並稱音義完全相同的異體字為「真正的異體字」(呂叔湘)、「狹義異體字」(裘錫圭),稱音義部分相同的異體字為「部分異體字」。
上述定義,哪一種更為科學、更接近於事實呢?以下我們逐一辨析。
異體字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這種說法可能是從清人那裡得到了啟發。王筠:「《說文》之有或體也,亦謂一字殊形而已。」(《說文解例》卷五「或體」)段玉裁也有「一字異體」的說法(見前文所引)。今天的一些學者據此進一步推闡,認為異體字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認為漢字異體現象的本質是「一字多形」。
但實際上清人的「一字異體」「一字殊形」並不能理解為「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古代漢語中的詞以單音節居多,一個字常常就對應著一個詞,因而長期以來人們對字和詞區分得並不是很清楚,古人所說的「字」,有時往往指的是「詞」。段玉裁的「一字異體」和王筠的「一字殊形」中的「字」正應該理解為「詞」,是指同一個詞有不同的書寫形式、有不同的字形記錄。
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所謂「同一個字」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從歷時角度。看,同一個字是指形體上有歷史傳承關系、記詞功能相同的字元;從共時平面看,同一個字則是指形體結構和記詞功能都完全相同的字元。我們討論異體字,一般都是立足於共時平面,在同一種書體、同一構形系統中討論。在同一共時平面上的「同一個字」,字元的形體結構是完全相同的,不應該有什麼「不同寫法」;而在同一共時平面上的異體字,實際上是一組不同的字,它們在形體上必然有所不同。因而,稱異體字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是不合適的。同時,這種說法還有可能導致人們將同一個字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不同書體的字形誤當作異體字(參看下文對定義ƒ的分析)。
‚異體字是指與正體字相對應的字。這種提法應該是源自《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從每組異體字中選出一個作為流通使用的字形,稱規範字(也稱選用字),其餘的字則用括弧括上,放在規範字之後,稱被淘汰的異體字(也稱停用字)。作為術語,「被淘汰的異體字」畢竟太長,為了稱說方便,習慣上常省略「被淘汰的」的幾個字,徑稱「異體字」。
我們認為,為了便於區分或是為了稱說方便,將一組異體字中的某一個稱為主體字(如《漢語大字典·異體字表》)或正體字、選用字、規範字(如《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而將其餘的字稱為異體字,這並無不可;但根據這個來為異體字做界定,認為漢字異體字僅是指「停用字」「被淘汰的異體字」,則大謬不然。我們知道,異體字是個字組、字群概念,是雙向的、互為異體關系:「停用字」「被淘汰的異體字」是相應的「選用字」「規範字」的異體字,而「選用字」「規範字」也是相應的「停用字」「被淘汰的異體字」的異體字。但按照這一定義,異體字僅是指停用的、被淘汰的那一部分異體字,而「選用字」「規範字」則並非「停用字」「被淘汰的異體字」的異體字,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ƒ異體字是書體不同的字,是指今體字與古體字說的。這一定義顯然是將「不同書體的字」與「異體字」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現象混為一談了。漢字的甲、金、篆、隸、楷等不同書體是漢字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們在構形系統、書寫樣式等方面都著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體現了漢字形體發展演變的規律和過程,是漢字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於某個具體的字而言,它的甲、金、篆、隸、楷不同書體的字形也必然會有所不同,但這些不同書體的字形之間,在形體上存在著明確的歷史傳承關系,一般稱之為「歷時的同一個字」。而異體字則是一個字組、字群概念,反映的是同一共時平面上不同的字之間的關系。許多單字,在其發展演變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在甲、金、篆、隸、楷每一個平面上,都有自己的異體字,即在甲骨文階段它有若干甲骨文異體字,在金文階段它又有若干金文異體字,在小篆、隸書、楷書階段亦然。但甲、金、篆、隸、楷各書體分別處在不同的共時平面上,它們之間只有書體的不同,不能構成異體字關系,更不能據此來為異體字下定義。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觀點,與「異體字」這一術語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有關。早在五十年代,丁西林先生就曾經指出,「異體字」這一名稱很容易使人誤以為是字體、書體方面的不同,因而建議使用「異形字」⑩。今天看來,丁西林先生確實是有先見之明。當然,「異體字」這一術語今天已被普遍接受,如果再改名稱,可能又會造成新的混亂,帶來更多的不便。因此,我們並不主張為「異體字」易名,而是希望通過對異體字進行科學界定,嚴格限定它的外延,以此來解決術語本身存在的不足。
„異體字是音義相同字形不同的字;…異體字是音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換的字。異體字的音、義應該相同,在這一點上各家的看法並無不同,只是有些人認為異體字的音義應該「完全相同」,有些人則認為可以是完全相同,也可以是部分相同。定義;只提「音義相同字形不同」,對於各家看法的分歧所在——音、義是否應該完全相同——沒有明確表態,未免過於含糊了。相對來說,定義…在表述上要更嚴密一些,它不但要求音義完全相同,而且強調異體字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換」,試圖通過嚴格定義將異體字與其他文字現象區分開來。但對於如何才能看作是音義完全相同、怎麼確定它們是否可以互相替換,未作進一步的說明。如何才能看作是音義完全相同、怎麼確定它們是否可以互相替換呢?如果從嚴要求,就應該從字用入手,收集並比較每一文獻用例,以此來考察它們之間的音義是否完全相同、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換。要完全做到這一點顯然是有難度的,而且我們將會發現,這種嚴格意義上的異體字實際上非常少,我們平時所說的、需要花大力氣整理的「異體字」顯然不止這些。
另外,定義…所強調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換」,也是不符合異體字的事實的。因為有許多異體字之所以產生,正是由於時間、地域或用字團體不同而致,一定時期或某些地區、特定文體、特定行業用字,往往是不能用它的某些異體字來替代的。比如說俗字,有許多本來就是正字的簡省寫法,當然與正字的音義完全一樣,應該視為異體字,但它絕對不能用於朝廷的策試、制誥,不能在某些正式、嚴肅的文體中替換相應的正字。
盡管定義…在表述上比定義„更為嚴密,但它的立足點和界定標准與定義„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從音義出發、立足於音義來定義的。實際上,音義相同只是漢字異體現象的表面特徵而已,也就是說定義„、定義…都未能抓住漢字異體現象的本質。漢字楷書平面上歷史積淀的情況十分復雜,造意、實義,使用義、儲存義有時並不一致,如果一味地糾纏具體音義,有可能會將一些本屬異體關系的字排除在異體字之外或將一些本非異體關系的字處理為異體字。
○5異體字記錄語言中同一個詞,是功能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這一定義認為異體字的本質特徵是它們都記錄了語言中的同一個詞,也就是功能相同,而音、義相同只是其表面特徵,只是功能相同的表現而已。應該說,這抓住了異體字的本質特徵,在觀念上比定義前進了一步。
但這個定義的局限也很明顯。它強調「記錄語言中的同一個詞」(它所說的「功能相同」似乎也只是指它們都記錄了語言中的同一個詞,而並不是指這個字的全部功能),這對於只記錄了一個詞的字來說,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現存的楷書字形中,一字多詞現象大量存在,很多字都記錄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如果一組字,它們各自所記錄的若干個詞中只有某一個是相同的,它們是異體字嗎?從這個定義中顯然得不到明確的答案。也就是說,這個定義還是不能有效地將異體字與非異體字區分開來。
三、異體字的定義及其分類
我們認為,漢字異體現象的本質是一組不同的字記錄了語言中相同的語詞,而且除共同記錄的語詞外,它們原則上不再記錄其他詞,因而從文字應用的角度來看基本上是一種贅余——這也是它與其他文字現象的根本區別所在。根據這一本質特徵,我們為異體字界定如下:異體字是記錄語言中相同的語詞、在使用中功能沒有差別的一組字。
我們強調「記錄語言中相同的語詞」而不是定義⑥的「同一個詞」,強調「功能沒有差別」而不是定義⑥的「動能相同」,既可以涵蓋一字多詞的字,又可以將功能部分相同的字排除出去。
這里我們強調異體字所記錄的詞、強調它的功能,是想揭示漢字異體現象的本質,而並不是說音義不重要。實際上,在具體判定兩個字的功能是否有差別、是否記錄了相同的語詞時,主要還是要從音義入手進行考察。但只有當我們弄清了漢字異體現象的本質,我們才有可能正確地根據音、義來判定兩字之間是否屬於異體字關系,才不至於沉溺於音義本身而失其指歸,也才能使我們可以有效地把異體字與正俗字、分化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其他文字現象區分開來。
根據這一定義,當然不會再有什麼音義部分相同的異體字——「部分異體字」。實際上,「部分異體字」說法的出現與《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所存在的問題直接相關。建國以後所進行的漢字整理工作主要是立足於實用,理論准備很不充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名為「異體字整理表」,實際上卻收入了很多非異體關系的字——當時差不多把需要整理的字都放進去了。高更生先生通過對表中的「部分異體字」進行分析,發現它們之間的音義關系有包孕(包孕異體字)、交叉(交叉異體字)、同音異義(同音異義字)和異音異義(異音異義字)等四類○11。很顯然,「異音異義字」「同音異義字」決不是異體字,這一點,即使是主張異體字定義從寬的人,也不會有什麼異議的。但由於該表名為《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又是建國以來異體字整理成果的主要體現者和國家標准,所以後來許多人還是根據這個字表來分析異體字、總結異體字的定義,於是就出現了兩種異體字——音義完全相同的異體字和音義部分相同的異體字。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異體字問題時,就不能因為《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收錄了一些音義部分相同的「異體字」,而認為異體字有音義完全相同的和部分相同的兩種,更不能因此而影響我們對異體字的界定。
具體的說,漢字異體字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
其一是為語言中同一語詞而造、在使用中功能沒有分化的一組字,如淚—— 淚、覩——睹、徧——遍等。在異體字中,這類字數量最多。
其二是造意不同,但在實際使用中用法相同、功能重合的一組字,如散—— 、罪——辠、颿——帆等。這里,散、罪、颿等字的本義都沒有文獻用例,可能是字書的編者根據字形的造意推出來的——這也是這類異體字與一般假借字的根本區別所在。
其三是同一古文字形體由於傳承演變、隸定楷化的方式不同,而在楷書平面上出現了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形體,這些楷書字形之間構成了異體字關系。如宜——宐、宿——

Ⅳ 異體字的事例

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准下,文獻上與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其中最能具體表現其文字特性的,應該就是「異體字」了。文獻上充斥了這些字形,反映了中國文字形體孳乳流變的自由與旁歧的現象。這些現象往往會造成學術資訊傳承的障礙。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也就是說:文字是用來記錄前人的智慧與經驗而將它傳承下來,如果文字閱讀造成了障礙,前人的智慧與經驗,後人就無法順利吸收。

教育部從民國六十年代初,就開始整理標准字體,前後公布有常用字、次常用字、罕用字三個正字表,也初步整理了《異體字表》。正字表所收的字都具有獨立音義,《異體字表》的收字就是對應這些正字的另外寫法。這四個字表所收的字,也正是現行國家標准中文標准交換碼納編(CNS11643)的依據。民國八十四年台灣師范大學陳新雄教授赴韓參加由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和我國組成的亞洲漢字協會所召開的年會,與會代表基於目前對亞洲各國所用的漢字字形頗見參差,決議作一統整。陳教授返國後,即向本會提出建議。經由本會召集相關學者專家研議後,基於下列幾點理由,決定推動異體字字典編輯專案:

一、 為維護傳統正字的地位,有必要將亞洲漢字以正字為綱領作一統整。
二、 為日後擴編中文電腦內碼,有必要作大規模整理,以為擴編之基礎。
三、 為修訂原異體字整理的初步成果,有必要正訛與增訂

Ⅵ 繁體字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繁體字是在漢字簡化時誕生的 (過去的字相對現在來說是繁體)假設2011年後漢字又簡化了 那麼2010年的字相對就成了繁體字了 如此而已
中國字從甲骨文時代開始就是一脈相承的,從字形到寫法都是一點一點變化的。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體到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其實都是字體的變化。繁體字其實是相對於簡體字而言的,大陸地區在建立新中國後對漢字進行了一系列簡化,形成簡體字。在普通人眼中,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概念只有在隸書、楷體、行書、魏書等能被普通現代人識別的書寫形式中才有意義,很少有人會把篆體和繁體字聯系起來……如果要是這樣說的話,那就只能說從隸書之後漢字被稱為繁體字是最能被人接受的,而隸書最早產生於秦朝,也就是說繁體字是最早產生於秦朝

Ⅶ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7)異體字的發明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Ⅷ 簡化字是幾年前發明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范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Ⅸ 繁體字的來源還是誰發明的呢

其實在解放前我國的文字都是繁體字,漢字相傳是黃帝的文官倉頡發明的。繁體字一直延用了五千多年,到了新中國成立後改用簡體字,因為蔣介石政權去了台灣,並採用中華民國年號,對於漢字並沒有採取其他改革措施,因此台灣人至今運用文字一直都是繁體。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網友在天涯「閑閑書話」上的文章《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及傳統文化?》引來了50多位網友近300個回帖,爭論十分激烈。很多網友贊同恢復繁體字的建議,持反對意見的人同樣態度鮮明。網友們還紛紛傳閱一篇名為《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的文章,該文署名「羅寧」,在2000年即已寫成並在網上流傳。這篇文章對簡化字的問題做了較為系統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體字問題,都會有網友轉載其文章。 針對網上討論中一些較為集中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北大語言學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蘇培成、著名古文字學家曾憲通、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等人。 1「一對多」的簡化字造成混亂?
在爭論的問題中,最集中指責簡化字的一點就是「一簡對多繁」的簡化方式。即將幾個意義不同,讀音相近的繁體字合並為一個字。反對者指出,這造成了人們在學習理解字義時的混亂。 司空白舉了很多實例來說明他的意見。比如,皇後之後和前「後」的「後」現在都寫為「後」,造成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小朋友一直存有一個疑問,站在皇帝背後的人,就是皇後?為什麼皇後要躲藏皇帝呢?」另外,「升斗米糧之『斗』和戰斗之『斗』本來也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二王關在門里,當然是鬥了!多麼形象!」
網友們舉出大量這樣「一對多」的簡化字,羅寧在《關於恢復使用繁體字的一點思考》中更系統地列舉了餘(余)、雲(雲)、後(後)、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幾(幾)、徵(征)、曲(曲)、豐(豐)、表(表)、沖(沖)、葉(葉)、種(種)、盡(盡)、發(發)、歷(歷)、鍾(鍾)等,認為它們的合並造成了閱讀上的歧義。司空白說,「我小時候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十二生肖要把牛叫做『丑』,可它並不醜啊,後來讀了一些專門的文獻才知道,原來我們常用的『丑』字是專指子丑寅卯的丑,長相難看之『丑』有專用字『丑』」。
許多學者也指出這種簡化方式的確造成了理解困難,並破壞了漢字的傳統字理和結構,很多搞古典文學研究的人對此感觸頗深。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寧稼雨說,他在開會時遇到台灣學者,對方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他的姓,因為「寧」對應兩個繁體字,既可能是讀二聲的「寧」,也可能是讀四聲的「甯」。而一旦要在電腦上將一篇文章由簡體轉成繁體,那簡直是一場災難。電腦無法識別一個簡體字應該轉成哪個繁體,最後出來的結果必然是一片狼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表示,這種同音合並的做法是以拼音文字的規則來對待漢字,現在很多搞了多年古典文學研究的人,都很難將每個簡體字分別對應的多個繁體字分辨清楚。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一對多的簡化方式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現代人對漢語字義的辨別很籠統,模糊、粗糙而不講究,不能區分文字的精確意義。駱玉明認為,因此可以說「現在中國人寫的文章都是粗糙的,不能精細、精美地欣賞漢字,不能准確地表達和使用漢字」。 回應 蘇培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 只用簡體字完全沒有問題

Ⅹ 異體字是怎麼發展的

異體字就是跟規定的正體字同音、同義,寫法不同而能夠被正體字所取代的字,異體字的存在是漢字中較為普遍的現象。
由來:由於漢字特有的造字原則和結構體制,創造它和使用它的人口眾多並且分布的地面十分廣闊,加之漢字已有四千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因此,它所產生的異體字類型多、數量大,是理所當然的。
影響:異體字的使用、流行,給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應用都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整理異體字是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

閱讀全文

與異體字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