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火棉發明人

火棉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12 06:51:32

A. 誰發明了炸葯是發明的

中國發明的是火葯。

諾貝爾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
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

B. 諾貝爾什麼時候發明火葯

諾貝爾1833年生於瑞典。他發明了硫酸泡棉花制出火棉,一爆就膨脹幾萬倍

C. 「火葯棉」是怎樣發明的

19世紀上半葉,許多化學家都在探索利用纖維素做原料,來合成巨型分子。德國內化學家舍恩容拜也不例外,也在認真研究著。

1839年的一天,他趁妻子外出不在家的時候,到廚房做起實驗來。他在慌亂中,不慎把一瓶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打翻了。他隨手抓起一件棉布圍裙把流出的液體塗擦掉,並把圍裙放在火爐旁以便烤乾。就在這時,「砰」的一聲發生了意外爆炸,圍裙在爆炸聲中立刻化為灰燼,連一點濃煙也沒有。

當舍恩拜震驚的心平靜下來之後,他想:「天啦!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立即認識到,這可是一種新的發現。他被這件爆炸的事強烈地吸引著,於是放下了手頭所有的實驗,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後,他發現了這種化合物的強大威力,發明了被人們稱為「火葯棉」的烈性炸葯。

D. 炸葯是如何發明的

今天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諾貝爾(Nobel)這個姓氏,每年都有幾位卓越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愛好和平的人士被評定獲得以這個姓氏命名的巨額獎金和崇高和榮譽。通過報紙、期刊、電台和電視台向世界各地傳播,各種各樣的書籍中記述著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事跡。

諾貝爾全名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人,1833年10月21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他父母倖存的4個兒子中排行第三。諾貝爾出生後不久,1837年父親破產,出走芬蘭謀生,幾年後移居俄國,在彼得堡從事製造機器、鐵件和軍工設備。1842年10月母親攜帶孩子們從瑞典到俄國和父親共同生活。諾貝爾到俄國前因體弱只接受了1年正規教育,到俄國後他和他的兄弟接受瑞典和俄國私人教師的教育,其中有俄國化學家齊寧(H.H.Зинин,1812~1880)。

1850年,諾貝爾16歲,到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北美學習兩年,成為一位通曉多國語言和愛好化學的青年人。諾貝爾回到俄國後,這個國家捲入對抗英、法的克里米亞(Crimea)戰爭(1853~1856)。他的父親忙於製造大量軍用物資,包括水雷,他和他的兩個哥哥也在工廠里工作,獲得不少實踐經驗。當時使用的炸葯仍是黑火葯,齊寧提出改用硝化甘油。這是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索布雷羅(A.Sobrero,1812~1888)首先用硝酸和硫酸作用於甘油而製得的一種易爆物質,受到震動、熱、摩擦或機械作用都可能發生爆炸。於是,諾貝爾一家開始了硝化甘油的研究和製造。

戰後俄國政府取消了和工廠簽訂的合同,他的父親再次宣告破產,1859年回到瑞典,正如離開瑞典時一樣窮困。諾貝爾和他的兩個哥哥留在俄國挽救他們家庭的企業。在這期間,諾貝爾獲得了關於氣量計、水表和氣壓計的發明專利,激發了他作為一個發明家的興趣。

1863年,諾貝爾回到瑞典。他和他父親獲得一筆貸款,重新開始製造硝化甘油的研究。就在這一年,諾貝爾發明了他的第一件劃時代的發明——諾貝爾專利發火件。這種發火件的初始構造是將液體的硝化甘油裝在一個金屬管或其他密封的管中,再在其中放入一個裝有普通火葯的小木管,從小木管的蓋子上引進一根導火線,使硝化甘油的爆炸由小木管中火葯爆炸的沖擊波引起,而不是依靠直接點燃。這個原理是爆炸科學的一大進展,創造了控制硝化甘油起爆的方法。1865年他將裝黑火葯的小木管改換成裝雷酸汞[Hg(CNO)2]的金屬管。因此,諾貝爾專利發火件又稱諾貝爾雷管,簡稱雷管。

雷酸汞是一種起爆葯,是1799年首先由英國化學家霍華德(E.C.Howard,1774~1816)將硝酸、乙醇(酒精)和汞共熱而製得。

1864年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在斯德哥爾摩郊區赫倫內堡(Heleneborg)建立了一座製造硝化甘油的實驗室。這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爆炸,死5人,其中有他的弟弟。他當時不在場,得以倖免。

實驗室爆炸和弟弟被炸身亡沒有嚇倒諾貝爾。他把實驗儀器設備搬到一艘遠離城市、停泊在湖心的駁船上進行實驗。1865年世界上第一座生產硝化甘油的工廠在斯德哥爾摩附近一個隔離區溫特維肯(Vinterviken)建成投產,諾貝爾身兼廠長、工程師、會計員、推銷員……接著在德國漢堡(Hamburg)附近的克魯梅爾(Krümmel)建成另一座生產工廠。

硝化甘油被裝在錫制罐或玻璃壇中,用木條板包裝後運輸。但是,硝化甘油在貯存和運輸過程中還是存在易爆炸的危險。一艘裝運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從漢堡駛往智利的途中,在大西洋遇到大風浪,由於顛簸發生爆炸而沉沒;在德國,一家工廠在搬運時因沖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民房變成一片廢墟;在美國,一列火車被炸毀。針對這些事件,搬運工人拒絕搬運,瑞典政府和其他一些國家政府下令禁止生產和運輸諾貝爾的炸葯。

困難和挫折沒有使諾貝爾屈服,他頑強地進行試驗,努力克服遇到的障礙。1867年的一天,諾貝爾注意到一個裝有硝化甘油的罐子在卸貨時破裂,漏出的硝化甘油被硅藻土吸收,形成固體物,爆炸力比純硝化甘油低,但是安全。硅藻土是微小海洋生物遺體的多孔含硅骨骼,當時用作裝運硝化甘油壇罐的襯墊,以防震動。諾貝爾幾經試驗後,確定採用3份硝化甘油和1份硅藻土混合,製成粉末狀固體,具有純硝化甘油75%的爆炸力,卻免除了可怕的易爆危險。諾貝爾借用希臘文dynamis(力量)一詞命名它為代拿買(dynamite)炸葯,又稱黃色炸葯。

代拿買炸葯在1867年在瑞典和英國取得專利,1868年在美國取得專利。它被用來築路、開鑿運河、開掘油井和礦山,在開挖希臘科林斯(Corinth)運河中,在清理流經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之間多瑙河的鐵門(Iron Gate)峽谷中,在修築瑞士聖哥達(St.Gotthard)的鐵路線中,都顯示出威力。

諾貝爾繼續從事炸葯生產的研究。1875年一天,他在一次試驗中劃破了手指,隨手用火棉膠塗敷,形成一層具有彈性的膜以保護傷口。他一夜傷口疼痛難眠,卻受到啟發,將火棉與硝化甘油製成具有彈性的爆膠(blasting gelatin)。一種典型的配方是8%(質量分數)火棉和92%(質量分數)硝化甘油。這種炸葯既有硝化甘油那樣大的爆炸力,又有黃色炸葯那樣的安全性。

火棉又稱硝化纖維素或硝化棉,是德國化學家舍恩拜因在1846年將硝酸和硫酸作用於棉花首先製得。棉花中含有大量纖維素,火棉和硝化甘油一樣易爆炸,不安全。直到1865年英國化學家艾貝爾(F.A.Abel,1827~1902)發現火棉的不安定性是由於其中含硝酸的數量不同所引起,提出了改進的辦法,先將火棉在鹼水中洗滌,然後乾燥成型。這樣製得的火棉安定性好,比較疏鬆,可用作炸葯,但不能直接裝彈。火棉膠是火棉在酒精和乙醚(一種易揮發、易燃和令人麻醉的無色液體)中的溶液。當溶液中的溶劑揮發後形成彈性膜,曾用於製造照相膠卷等。它的英文名稱是collodion,譯成柯羅酊,來自希臘文kolla(膠)。

到1887年,諾貝爾又在等量火棉和硝化甘油中加入10%(質量分數)樟腦製成巴里斯特(ballistie)炸葯。這一名稱來自歐洲古代的弩炮(ballista)。這種炸葯爆炸力適中,燃燒無煙,穩定安全,又稱硝化甘油無煙火葯。

諾貝爾還將硝酸銨加入代拿買炸葯中,製成銨代拿買(ammondynamite)炸葯;還將硝酸銨加入爆膠中,製成銨膠代拿買(ammongelatin-dynamite)炸葯。

諾貝爾的炸葯工廠遍布英、德、法、意、俄、美等十幾個國家,贏得一筆巨大財富。他還從事人造絲、橡膠、皮革、熔化礬土、製造寶石、改良電池和電話等的研究,很難計算他究竟獲得過多少專利,在清理他個人資產中至少有355項專利在不同國家中獲得批准。他還在俄國巴庫(Бaky)油田大量投資,佔有大額股份,增加了他的財富。他為業務奔走,往來於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間,沒有私人秘書、律師,往往親自回復來信。他被玩笑地稱為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他終生未曾結婚。

1888年,諾貝爾居住在法國巴黎,一天讀到報紙上刊出他死亡的訃告,訃告里提到死者曾發明用於戰爭的炸葯,導致很多人死亡。他意識到,這是把他的哥哥路德維·諾貝爾(Ludvig Nobel)的逝世和他本人搞混了。於是,他反省了自己發明硝化甘油炸葯的動機是用於開發礦山,造福人類,卻事與願違,遂使他萌發了建立促進世界和平的獎勵基金。

諾貝爾晚年患心臟病、心絞痛,1896年12月10日在義大利聖雷莫(San Remo)他的別墅里因腦溢血逝世,享年63歲。在這之前,他於1895年11月27日夜在巴黎寫下遺囑,將他價值3 300萬瑞典法郎(約合920萬美元)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作獎金(約20萬美元),分為5等份,分給每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5個領域內作出卓越貢獻的人。諾貝爾逝世5年後,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了第一次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諾貝爾生前,瑞典和挪威曾是一個聯合王國。

瑞典科學院負責頒發物理學和化學獎;斯德哥爾摩皇家卡羅林醫學研究所(Royal Caroline Institute)負責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瑞典學士院負責頒發文學獎;挪威議會選出五人委員會負責頒發和平獎;諾貝爾財團負責財產管理和支付獎金。並規定每項獎不得由4人以上分享獎金。

從1968年開始,又新設經濟學獎。此獎是為紀念瑞典銀行300周年而設的,每年由瑞典銀行支付一定獎金,提供給諾貝爾財團,由瑞典科學院負責頒發,通常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獎狀和一筆巨額獎金。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半身雕塑像,用羅馬字標出他的生死年月日;反面因獎的種類不同而異,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章的反面刻有埃及神話中私生育與繁殖的女神伊西斯(Isis)像,聖母手持財富和科學智慧的號角,輕啟女神的面紗。

獎金金額每年不等,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近年來已達到或超過100萬美元。

物理學和化學獎以及生理學和醫學獎在每年10月由負責機構確定受獎人;12月8日舉行受獎演講,每位獲獎者報告自己的成果和業績;12月9日開歡迎會,由諾貝爾財團主持,在斯德哥爾摩一所交易所大廈舉行;12月10日舉行頒獎儀式,由瑞典國王頒發金質獎章和獎狀,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12月11日頒發獎金並舉行晚宴。和平獎頒發儀式在挪威奧斯陸舉行。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1916和1917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未授獎。迄今已103年,有500多人次獲獎。

諾貝爾獎在推動世界文明進步方面有很大貢獻,但在和平獎、文學獎方面有時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獎方面雖經嚴肅慎重審定,但也有個別失誤。例如,1917年英國人巴克拉(C.Barkla,1877~1944)因發現J射線獲得物理學獎,但這種射線並不存在;又如1926年丹麥人菲比格(J.Fibiger,1867~1928)因研究一種癌症獲生理學和醫學獎,而這種癌症完全是假定的。

E. 諾貝爾發明的無煙火葯叫什麼名字

火棉
似乎不是諾貝爾發明的
1845年的一天,瑞士化學家舍恩拜做試驗時不小心把盛滿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時未找到抹布,他趕緊出去拿來了妻子的一條棉布圍裙來抹桌子。圍裙浸了溶液,濕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見後責怪,就到廚房去把圍裙烘乾。沒料到靠近火爐時,只聽得"撲"的一聲,圍裙被燒得乾乾凈凈,沒有一點煙,也沒有一點灰,他大吃一驚。事後,他仔細回憶了經過,頓時萬分高興。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合成了可以用來做炸葯的新的化合物。為此,他多次重復了實驗,肯定了結果無誤,遂將其命名為"火棉",後人稱之為硝化纖維。
最先發明。但是用舍恩拜發明的硝化纖維,生成的火葯很不穩定,多次發生火葯庫爆炸事故。1884年,法國化學家、工程師P·維埃利將硝化纖維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在其中加入適量的穩定劑,成為膠狀物,通過壓成片狀、切條、乾燥硬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葯。
無煙火葯燃燒後沒有殘渣,不發生煙霧或只發生少量煙霧。使用無煙火葯可認增加彈丸的射程,提高彈道平直性和射擊精度。無煙火葯的誕生為彈葯的開發鋪平了道路。1890年代初,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葯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葯槍彈。馬克沁重機槍也是因為使用了無煙火葯才具有實用的價值。

F. 諾貝爾怎樣發明了炸葯

早在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歷史上任何炸葯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這種炸葯極不安全,稍不留神,就會使操作人員粉身碎骨。許多人因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橫飛,連屍體也找不到。諾貝爾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雷管的時侯,正是歐洲工業革命的高潮期。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在法國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他的發明興趣不僅限於炸葯,作為發明家、科學家,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曾經研究過合成橡膠、人造絲,做過改進唱片、電話、電池、電燈零部件等方面的實驗,還試圖合成寶石。盡管與炸葯的研究相比,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
在他的整個一生中,他身體虛弱、健康不佳,但他卻能夠在工作中建樹驚人的功績。早年的貧困與憂慮,使得他喜愛偏遠的地方和安靜的生活。盡管作為一個炸葯和武器方面的發明家和工業家,他卻厭惡暴力與戰爭,並且是一名忠誠的和平之友。他變成一位從早年起就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工作場所的徹底世界主義者。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 「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側的地上,插著編號牌:170/1678。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隻字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餘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幹。」
基於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 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諾貝爾對文學也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諾貝爾獎不僅僅表明了這位科學家的偉大人格,而且,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冠軍的標志。激勵著越來越多的精英豪傑,獻身於科學事業,去攻克一道道科學難關。同時,它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科學文化的交流。

G. 諾貝爾能發明火葯靠的是什麼

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於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H. 諾貝爾發明的火葯和我們前輩發明的火葯有什麼不同

火葯是中國隋唐時期的孫思邈發明的,而諾貝爾是在18世紀才發明了硫酸泡棉花制出火棉,這些人靠的是智慧和探索。

I. 諾貝爾是怎麼發明炸葯的

1864年9月3日的早晨,太陽剛剛升起,淡淡的月牙還沒有消逝,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經開始活動,清晨的靜謐頓時變得無影無蹤了。突然,如同平地一聲春雷,震得人們耳朵根子發麻。遠處,教堂鍾樓的大塊玻璃,轟然墜落粉碎,人們感到地面在顫動,許多人都以為發生了地震,膽小的人紛紛祈禱上帝保佑……

城東的諾貝爾家族住宅附近,發生了一場罕見的爆炸。屬於諾貝爾家族的大平房實驗室,隨著一聲巨響變成了一片瓦礫。從事實驗的五個人全部死於非命。老諾貝爾的小兒子埃米,也在這次爆炸中喪生。炸葯的爆炸力是人們從未見過的。

當市政廳方面公布爆炸情況時,城內的百姓們簡直要造反了。原來,諾貝爾一家正在研究一種爆炸力極強的硝酸甘油,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誰願意躺在炸葯桶旁邊睡覺呢?憤怒不已的鄰里們簡直要將諾貝爾一家掃地出門。市政廳當即發布命令,禁止在城裡搞實驗,否則將驅逐諾貝爾一家。

在爆炸中炸成重傷的老諾貝爾,急火攻心,成了半身不遂。諾貝爾兄弟三人——倖免於難的三兄弟,服侍父親睡著之後,在客廳中激烈地爭論起來了。

「為了全家人的性命,還是放棄這該死的實驗吧!」膽怯的老二心有餘悸。

「我們必須堅持到成功,否則埃米白死了。父親會恨我們一輩子的!」老三堅持絕不退讓。諾貝爾先生的三兒子,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阿爾弗萊德·伯恩哈德·諾貝爾,他是諾貝爾獎金的創立者。

在阿爾弗萊德的堅持和勸說下,諾貝爾三兄弟決定齊心合力,繼續把有關炸葯的研究進行下去。

政府明令禁止在城裡製造炸葯,他們只好把設備搬到距斯德哥爾摩較遠的馬拉湖面的一隻平底船上。人們都說諾貝爾一家全瘋了。其實,諾貝爾一家是熱衷於科學技術,沉浸在炸葯研究中的發明家族。從老諾貝爾開始,這個小工廠主就獻身於技術發明,直到阿爾弗萊德創立不朽的諾貝爾獎金。諾貝爾家族歷經磨難,千辛萬苦,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諾貝爾家族正處於歐洲從手工業工場向大機器生產過渡的蓬勃發展時期。從父親到兒子,無愧於那個產生巨人的偉大時代。

19世紀的歐洲,社會發展進步的速度很快。由於瓦特蒸汽機的日益普及,各國煤和鐵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到處都在挖煤找礦,礦業需要更強有力的工具。技術的廣泛應用,又造成了各國之間實力的差距,為爭奪資源和市場,往往又爆發一系列戰爭。軍事上也要求製造強有力的武器,這就促使和吸引了許多化學家研製炸葯。

炸葯原產於中國。遠在公元六七世紀的唐朝,中國人就用硝、磺、炭三者配合,製成了黑色火葯。後來,通過蒙古游牧民族的征戰和絲綢之路的傳遞作用,製造火葯的配方傳到了歐洲。中國黑火葯威力小,滿足不了19世紀歐洲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它啟迪人們研製新的高效炸葯。

1837年,法國化學家貝羅茲用濃硝酸處理棉花時,得到硝化棉。當這位化學家無意之中將硝化棉丟入火中時,猛烈的燃燒險些把整幢房子付之一炬。

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索布萊洛,偶然把製造肥皂的副產品甘油與濃硫酸和濃硝酸混合時,得到了一種油狀透明液體,即硝酸甘油。有一次,他將一滴硝化甘油放在試管里加熱,發生了強烈爆炸,炸傷了他的手、臉,實驗室內其他人也受了傷。他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卻苦惱於它經常發生爆炸而無法測定其化學成分。不久,他把自己的發現擱置起來了。

19世紀50年代,諾貝爾一家接過了研究炸葯的旗幟,最先馴服了烈性炸葯。老諾貝爾是一位獻身科學技術的發明家,當他在瑞典苦心經營的小工廠毀於火災之後,他便遠離祖國和妻兒,到俄國尋求生路。在俄國,老諾貝爾慘淡經營,從事機械發明和研製炸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國各方面的賞識,但俄國皇室的政治動盪,又使他好景不長,事業難以為繼。

年近60歲的老諾貝爾回國後,重整旗鼓,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研製炸葯。父親不屈不撓的性格,被阿爾弗萊德所繼承。當阿爾弗萊德看到硝酸甘油具有威力無比的爆炸力時,就決定認真研究這種炸葯,將它用於礦山開鑿和運河挖掘等工程建設上去。從此,阿爾弗萊德·諾貝爾的一生,就與不斷的爆炸結下了不解之緣。

阿·諾貝爾初次見到硝酸甘油,是在俄國的彼得堡。當時,俄國化學家齊寧教授,向前來討教的諾貝爾父子,演示了硝酸甘油的爆炸性。當很少很少的硝酸甘油在錘擊下發生猛烈爆炸時,給諾貝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為了控制硝酸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須發明引發裝置。經過研究,諾貝爾發現要使硝酸甘油爆炸,必須把它加熱到爆炸點或以重力沖擊。1862年,諾貝爾用火葯引爆硝酸甘油獲得成功。諾貝爾先把硝酸甘油裝在玻璃瓶里,再把裝滿火葯的錫管放入,然後裝進火引信。

諾貝爾終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還彌漫著白茫茫的霧氣。諾貝爾兄弟三人一起來到小河邊,由阿爾弗萊德點燃導火索,然後丟入水中。猛然間,一聲刺耳的金屬爆裂聲轟然鳴起,接著河水沖起幾丈高,地面顫抖起來。首次爆炸證實其爆炸力遠大於一般火葯,成功使諾貝爾堅定了研製烈性炸葯的決心。可是,隨後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們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並且被迫遷移到湖上小船中進行實驗。

這時,諾貝爾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經打擊或震動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製成了引爆裝置,即雷管。一天,諾貝爾在馬拉湖岸邊進行引爆實驗。遠處觀望的人們親眼目睹了諾貝爾從死神手中掙脫的情景:敏捷的諾貝爾剛剛輕手輕腳地把實驗裝置安裝完畢,轉身回走,還沒有走開多遠,「轟」的一聲沖天巨響,炸葯掀起了濃重的黑煙、塵土,人們都以為這回諾貝爾肯定完了。可是,誰知滿臉血污的諾貝爾,卻出人意料地從硝煙中跑了出來,興奮地喊道:「雷管試驗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葯的雷管,諾貝爾開始生產硝酸甘油。社會迫切需要烈性炸葯,諾貝爾工廠的產品供不應求。然而,一連串的大爆炸,又使諾貝爾面臨絕境。

硝酸甘油遇到劇烈震動,就會引起爆炸。當時人們對炸葯的危險性十分無知。隨意處理硝酸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隨自己。不久,報警的信函雪片一般湧向諾貝爾。

1865年12月,一位德國商人帶著10磅(1磅約為0.45千克)硝酸甘油,住進紐約市的一家旅館。硝酸甘油突然爆炸,把路基炸出一米多深的深坑,市民為之談虎色變。

1866年3月,澳大利亞悉尼,一家貨棧因貯存兩箱硝酸甘油引起爆炸,一聲巨響,片瓦皆無。

1866年4月,大西洋上的「歐羅巴號」輪船,因載硝酸甘油爆炸而沉沒海底,玉石俱焚。

這些相繼發生的慘禍,不僅導致數百人死亡,而且迫使各國政府下令禁止運輸、製造和貯存硝酸甘油…形勢急轉直下,人們恐慌、懷疑,抵制和咒罵的話語向諾貝爾涌來,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堅毅的諾貝爾也為之焦慮和不安。但是他沒有像發現硝酸甘油的索布萊洛那樣痛悔不已、手足無措,只去向上帝祈禱寬恕。他堅信新炸葯的優越性一定能為工業發展帶來極大的益處,眼前的困難一定能夠克服!

怎樣才能解決烈性炸葯的安全性問題呢?

諾貝爾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兩種安全措施,最終解決了硝酸甘油的安全性問題。一個方法是在液體的硝酸甘油中加入甲醇液體,用時再分離出來。這種方法比較復雜費事。另一個方法是利用固體物質吸收硝酸甘油。諾貝爾試用了木炭粉、木屑、水泥、磚灰等物,並做過多次爆破試驗,以判定其效果。最後他決定選用一種產於德國北部的多孔的硅藻土,因為它吸收力強,化學性能穩定。

運用硅藻土吸收硝酸甘油的方法,諾貝爾製成了固體炸葯。試製成功以後,諾貝爾親自去各處表演,用鐵的事實證明新炸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們的疑慮,挽回不良影響。

1867年7月14日,英國北部礦山礦石貯存場的平地上,擠滿了企業界的要人和好奇的觀眾,他們謹慎地俯身在一道攔水壩後,驚恐地向前眺望。

只見諾貝爾的幾個助手,用廢枕木點燃起一堆篝火,然後,諾貝爾從容地把10多磅重的炸葯,放在熊熊烈火之上。圍觀的人們心驚膽戰,他們深知不安分的硝酸甘油的威力,有些人嚇得閉上了眼睛……

過了一會兒,諾貝爾又跑到貯存場邊緣的斷崖旁邊,當他將10磅重的炸葯箱,丟到二三十米深的斷崖下時,許多人嚇得俯卧在攔水壩後。不論是火燒,還是撞擊,新炸葯都是安然無恙。諾貝爾又將炸葯埋入一個廢洞里,用引爆劑引爆,炸葯炸得碎石亂飛、地面顫動……

新炸葯贏得了人們的信任,使諾貝爾炸葯的用戶解除了疑慮。從此,諾貝爾的炸葯又廣泛地應用到工業、礦業、交通業之中,全世界到處都響著諾貝爾炸葯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1896年12月10日,孤獨的諾貝爾在義大利西部的療養勝地悄然去世。按照他的遺囑將多達3300多萬瑞典克朗的遺產,建立了諾貝爾獎金,獎勵那些為人類共同利益而奮斗的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以至於為人類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義者。

J. 諾貝爾發明火葯經歷了幾個

早在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歷史上任何炸葯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這種炸葯極不安全,稍不留神,就會使操作人員粉身碎骨。許多人因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橫飛,連屍體也找不到。
諾貝爾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 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
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雷管的時侯,正是歐洲工業革命的高潮期。
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
但是,這種炸葯本身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 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
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 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在法國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
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他的發明興趣不僅限於炸葯,作為發明家、科學家,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 他曾經研究過合成橡膠、人造絲,做過改進唱片、電話、電池、電燈零部件等方面的實驗,還試圖合成寶石。
盡管與炸葯的研究相比,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 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
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
「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
在他的整個一生中,他身體虛弱、健康不佳,但他卻能夠在工作中建樹驚人的功績。早年的貧困與憂慮,使得他喜愛偏遠的地方和安靜的生活。
盡管作為一個炸葯和武器方面的發明家和工業家,他卻厭惡暴力與戰爭,並且是一名忠誠的和平之友。 他變成一位從早年起就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工作場所的徹底世界主義者。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
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 墓碑右側的地上,插著編號牌:170/1678。
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隻字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 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
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餘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幹。

基於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 諾貝爾對文學也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
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

閱讀全文

與火棉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