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聽朋友說,古箏有那種只學幾首曲子的,不知道收費是怎樣的
收費要看你是幾級的了。
像我現在九級擔任一節課150,雙人100
八級單人一節100,雙人一節80
前兩級。。。。我忘了。。。
少年宮收費會便宜些,但是是批量生產,不太注意個體。
琴行和私人會貴些,但注重個體。
一首曲子難一點的大概2個月
簡單的半個月。
不過我是兩周上一次,一周一次就可能更短了。
要看你也沒有恆心吶
『貳』 古箏什麼時候出現的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結構由面板、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38弦箏為最多(分瑟·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中文名
古箏
外文名
Chinese Zither(英)、La Cetra(意)
別名
漢箏、秦箏、瑤箏、鸞箏
應用學科
音樂學、音樂表演等
樂器分類
十六弦琴、十八弦琴、二十一弦琴
起源時間
戰國時期
經典曲目
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
代表人物
曹東扶、張漢齋、蘇文賢、曹正
箏的形制為
長方形木質音箱
弦架
「箏柱」「箏碼」(雁柱)
163代表
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
21代表
古箏弦數21根。
音色
清脆悅耳
『叄』 誰知道古箏的起源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註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 說法一:箏淵源於瑟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不過我個人倒認為,兩人爭瑟,把它一分為二,那也應該會使樂器殘破吧?怎麼可能在「撕裂」後成為另一種樂器,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是有點無法解釋的。 說法二:箏築同源說 箏築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 應劭 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及同時代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築相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之後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弦木製箏,簡單的說,箏與築皆是由簡單的竹製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 註:何謂築?築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 北宋 陳暘 樂書 『築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竹鼓之,為琴......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史料中的記載如下: 1. 漢 應劭 風俗通 『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 隋書 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節 樂府雜錄 『箏者,蒙恬所造也』 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 1. 在孔子弟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箏呢? 2. 在西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瓮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 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於史記 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 傅玄 箏賦序及舊唐書音樂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 箏賦序:『........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 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採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在清朝 朱駿聲 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已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 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 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音樂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我認為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肆』 我的世界神劍創造者的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啊 就是古箏彈的那首
黑暗中的你
歌曲名稱:黑暗中的你(電視劇《還珠格格之人兒何處歸》插曲)
歌手名版稱:劉娛權嘉
歌曲作詞:瓊瑤
歌曲作曲:盧文韜
那天我掉進黑暗深淵
舉目四望看不到一點光線
黑夜無窮無盡又無邊
我看不到日出
看不到你深情的眼
我的世界在那一刻化為飛煙
我的心在絕望中碎成千千萬萬片
我不再能愛 不再能笑
甚至感覺不到你的心痛心碎和辛酸
那天你為我尋找光線
輕言細語訴說著情意綿綿
無論我多麼憤怒推拒
你緊握我的手帶我到我們的湖邊
你讓我接觸屬於我們的誓言
把我破碎的心仔仔細細地拾起
你拼拼湊湊 一片一片
一邊拼湊一邊流淚一邊低喚又低喚
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光線
我看到了你深情的眼
黑暗不再黑暗
你是我心裡最明亮的光源
我又能愛我又能笑
我的心再度完整如前
因為你照亮了我的——天上人間
『伍』 請問電影赤壁中周諸的古箏對峙是什麼曲子,說一下名字
原創的
創造者的話:
「中央電視台400平米的錄音室里只有我和古琴還有幾支話筒。我和唐建平通過討論,旋律選用了《廣陵散》和《流水》的一些旋律並輔以加花變奏。很自然,現出來的旋律一定是《廣陵散》,但絕不是原版的,我把主旋律演繹得有點柔美中見剛毅,這是我對周瑜的感覺,之後帶出來瀟灑的流水「滾、拂」是諸葛亮。而我的腦海里也彷彿浮現出三國時期慘烈的大戰的場面。大約彈奏了10分鍾後,我走出錄音棚,大家相視而笑,頓時覺得看見了希望。之後我們開始分人物來彈,先是周瑜得了小馬後愉快的心情,然後用琴聲約諸葛同奏,周瑜知道諸葛此行的目的,於是用琴聲表示我願意與你為盟。然後是諸葛用琴聲表達來意,並奏出此戰有周瑜必勝的決心。」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2955111
這個是地址
『陸』 古箏的發源地是哪
西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註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 說法一:箏淵源於瑟 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不過我個人倒認為,兩人爭瑟,把它一分為二,那也應該會使樂器殘破吧?怎麼可能在「撕裂」後成為另一種樂器,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是有點無法解釋的。 說法二:箏築同源說 箏築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 應劭 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及同時代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築相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之後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弦木製箏,簡單的說,箏與築皆是由簡單的竹製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 註:何謂築?築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 北宋 陳暘 樂書 『築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竹鼓之,為琴......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 史料中的記載如下: 1. 漢 應劭 風俗通 『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 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 隋書 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 唐 段案節 樂府雜錄 『箏者,蒙恬所造也』 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 1. 在孔子弟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如何造箏呢? 2. 在西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瓮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 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於史記 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 傅玄 箏賦序及舊唐書音樂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 箏賦序:『........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 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採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在清朝 朱駿聲 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已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 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 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音樂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我認為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柒』 古箏起源於什麼時候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註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說法一:箏淵源於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
說法二:箏築同源說箏築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及同時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築相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之後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弦木製箏,簡單的說,箏與築皆是由簡單的竹製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註:何謂「築」?築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北宋陳暘樂書「築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竹鼓之,為琴……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記載如下:1.漢應劭風俗通「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隋書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節樂府雜錄「箏者,蒙恬所造也」,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1)在孔子弟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怎麼造箏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瓮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於史記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傅玄箏賦序及舊唐書音樂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箏賦序:「……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採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駿聲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已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音樂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捌』 古箏和古琴誰的歷史更久遠,各有怎樣的發展史
古琴和古箏,也許有人將它們分不開,以為兩者都屬於同一件樂器,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不過,這並不足為怪,兩者畢竟長的看起來都是有一塊長長的木板,上面都是弦,而且也都是可以放在桌子上彈奏的。顯然,要知道這兩者哪個歷史更久遠的問題,就首先得分清古琴與古箏的異同之處。
古箏
如上各版本關於古箏的傳說都可以證明“分瑟為箏”,也就是說箏是由瑟演化而來。
關於箏的歷史溯源,以“秦箏”歷史為參考,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箏流傳范圍迅速擴大,逐漸傳至全國各地,像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托葛)、朝鮮族的延邊箏(即伽揶琴)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可見,箏隨著傳入地的不同,已經深切結合民情民風以及地域特性,形成了更具地方鮮明特色的“地方箏”。
談琴論箏,不論琴和箏都是人們流傳久遠,頗受民間喜愛的具有高雅規格的古典樂器。如今,歷史起底更早的琴至今依然使用百盛不衰,而箏相對使用頻率並不是琴那麼大。因此上說,不論從歷史的起源談起或者至今沿用的普遍性談起,古琴比古箏的歷史都更加久遠。
『玖』 古箏做為民族樂器起源於何時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瓮、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於、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於「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瓮」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後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於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於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瓮高雅一些。至於「搏髀」,於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關於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這些說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製作箏、瑟要難吧?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製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這兒的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從後文來看,起初的箏與瑟並不密切,這就失去了箏瑟音色對比的意義,從而使此說顯得難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說箏的命名,也涉及到箏的起源。既然「分瑟為箏」之說不可信,那麼出事的箏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麼箏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以上兩條資料頗值得我們注意,應邵乃東漢末年(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人,他所記的「五弦、築身」,乃是按照《禮樂記》的記載,並非親眼目睹,而他所見的「並、涼二州,箏形如瑟」,卻未提及其他地區箏形是否有異。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紀人,他在《通典》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箏完全如瑟的形制,這形制也符合正統禮器的標准。當然,杜佑同時也提出了對「蒙恬造箏」這一傳說的疑問。
箏究竟是否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認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箏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據年代來看,蒙恬造箏並不具備這種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驁,死與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時蒙恬不過是20多歲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箏的才華,製成後卻要它在短短數年內就流行秦國,並成為當時秦的宮廷樂器,看來不具有這種可能。更有人說,箏乃蒙恬築長城時所造。這一說法就更不具備可能性。因為蒙恬修長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國以後之事,這比李斯呈《諫逐客書》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說蒙恬所造為「筆」,古繁體「筆」與「箏」近似,因為記載失誤,於是以訛傳訛有此說。
應邵《風俗通》說,箏乃「五弦、築身」。但「築」是什麼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於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厘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築長四尺三寸,漢築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於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築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築、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築、箏的樣式雷同,那麼我們只能認定箏與瑟的差別除了音色有別而外,外在的差別主要在於弦數,即:瑟有二十五與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箏僅為十二弦與十三弦,當時的築也發展成為十二弦與十三弦,那麼築與箏之間的區別又在何處呢?《通雅》在箏下註明「踏步箏用骨爪,是、長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築時引《釋名》的說法:「築,以竹鼓之也」。如此看來,其實、差別主要在於箏是彈撥樂器而已。當然,《通雅》還在築下註明:「似箏,細項」,這「細項」便成了築與箏形態上的主要差別。原來初試的築,是要以左手握住頸部而用右手擊奏的,故而「細項」,唐代已長四尺余,顯然無法握持,這細項看來乃是保存了舊有體制而已。《通雅》在箏這一條目下還註上了「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的說明。這一注釋在於說明CHOU(手部 謅去言)與軋箏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稱的差異僅僅是一為彈奏、一為拉奏而已。
當然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箏乃傳自外國。日本的田邊尚雄在他的《東洋音樂史》中就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日本的另一學者林謙三則認為田邊尚雄的論據不足。
從以上討論可知,無論是箏似築還是築似箏,箏的初試形態至今並未弄清楚。因此,箏的起源至今依然還是個謎,還需要我們繼續探求。關於箏的起源的探求,顯然是無法從文獻中尋求根據的,看來必須求助於考古的新發現。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箏、築、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