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古族民居
蒙古包來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自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錐形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貳』 寫蒙古族風俗習慣的作文 急急急!400字的
美麗的草原——蒙古族的家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彷彿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走在遼闊的草原上,我們回看到星星點點的氈包。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帳篷——蒙古包了。它的結構非常簡易,由陶腦、烏泥和哈那組成,外面再覆上一層羊毛氈,既保暖又輕便,再安上門窗,兩個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內的正中央,再在頂上開一個小天窗,把煙囪伸出去就可以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蒙古族人為適應草原生活而發明的流動的家。 在每年驕陽似火的七八月間,蒙古族人們要舉辦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在這里人們買掉牛羊,用換來的錢買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各種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節日,如摔跤、賽馬等,讓人賞心悅目,留戀忘返……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徵。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徵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徵忠誠堅定。紅色象徵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朴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彷彿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叄』 蒙古包的歷史100字以內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 蒙古包-國畫譚翃晶作品
[1]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肆』 蒙古族與漢族人民告別的情景70字
美麗的草原——蒙古族的家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彷彿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走在遼闊的草原上,我們回看到星星點點的氈包.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帳篷——蒙古包了.它的結構非常簡易,由陶腦、烏泥和哈那組成,外面再覆上一層羊毛氈,既保暖又輕便,再安上門窗,兩個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內的正中央,再在頂上開一個小天窗,把煙囪伸出去就可以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蒙古族人為適應草原生活而發明的流動的家.在每年驕陽似火的七八月間,蒙古族人們要舉辦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在這里人們買掉牛羊,用換來的錢買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各種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節日,如摔跤、賽馬等,讓人賞心悅目,留戀忘返……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徵.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徵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徵忠誠堅定.紅色象徵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朴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彷彿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伍』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400字作文 幫忙寫下
蒙古族的服裝風俗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徵。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徵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徵忠誠堅定。紅色象徵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朴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彷彿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我愛蒙古族。
『陸』 蒙古族為適應什麼生活而創造了什麼
蒙古族為了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了可以長途移動的、顏色各異的蒙古包。
蒙古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性格爽朗、好客的蒙古族人愛馬,喜飲馬奶酒,不論是祭祀祖先或天地神佛,還是有朋自遠方來,都要敬獻馬奶酒。
『柒』 蒙古族的蒙古包的特色是什麼,快~~~~~~~~
蒙古人
從公元十二世紀開始,蒙古游牧民族在連續數代的南征北討戰果中,凝聚了世上最大的陸地帝國。在這一連串征戰過程中,蒙古人曾與中古時期的許多亞歐國家交手,幾乎攻無不克。其帝國可以說是完全建立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之上。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世界上並沒其它的種族像蒙古人一般驍勇善戰。許多對手都認為他們無可匹敵。而蒙古人之所以從歐洲的戰場撤退,主要是因為領袖去世。那些有心爭取皇位的將領,只得匆匆帶軍撤回,從此再也不曾重返歐洲大陸。
蒙古的軍隊
蒙古人是擅長狩獵的游牧民族,終其一生在馳騁草原中渡過。打從孩童時代起,他們便開始學習騎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彎弓。每一個體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歲以前都會被要求參加狩獵與戰爭。而蒙古部落聯軍,就是由全體的成年男子所組成。
蒙古人在極其嚴厲的軍法約束之下作戰並共享戰利品。在戰爭中遺棄戰友會被判處死刑。這種嚴格的紀律,加上英明的領導和有效組織,讓蒙古人的武力,從騎兵群提升為一支真正的軍隊。
蒙古的軍隊是根據十進制的體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萬人的部隊所組織而成。各個部隊的人數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應付人員傷亡和損耗。萬人部隊是最大的作戰單位,就像現代的「師」,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續的戰斗。個別的士兵大多歸屬於千人部隊,成為這個部隊的一份子,相當於現代的「團」。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個蒙古人為一個隊伍,來編列他們的部隊。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韃靼人和摩鞨人會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隊之中,令其無法組織動員,不致對統治家族構成威脅。
成吉思汗首先創立萬人的私人衛隊。這個部隊是從周邊的部落所徵募而來,能夠承蒙青睞是是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部隊在早期階段,是一種還算可以讓人覺得光榮的徵募方式。但後來就發展成大家族模式,並成為這個擴展中的帝國的統治階級來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時候,除了戰利品以外並沒有任何的薪俸,其升遷全靠戰績而定。當帝國急速擴展的步伐緩慢下來後,新的給付制度就開始推行。到了後來,軍官便能夠把他們的職位傳給他們的繼承人。
每一個作戰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馬,以供經常換騎以保持快速的調動。在二十世紀的機動部隊出現以前,這世上並沒有一支軍隊能在移動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騎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彎弓的輕騎弓兵(無裝甲)來作戰。這種武器雖然輕便,卻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們使用中國人和中東人來擔任攻城工程師。步兵、駐軍和重騎兵(穿戴裝甲)等使用長矛的軍隊,則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蒙古的戰術
蒙古軍隊依靠火力、快速調動的能力和殘忍的名聲處於優勢。相較之下,他們所面對的敵手的移動速度則非常緩慢和謹慎,但蒙古人善於尋找機會去分散敵軍的力量,然後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擊把敵人各個擊破。他們會試圖環繞或包圍敵軍,來製造局部優勢。如此一來,馬上的敵人會受傷,而墜馬的騎兵則更容易受到傷害。
蒙古的輕騎兵並不能對抗重騎兵的攻擊,所以他們會假裝敗逃來吸引敵軍騎兵的窮追猛打,藉此消耗他們的體力,以降低其攻擊實力;這時,原本走避的蒙古輕騎會突然折回反身成為攻擊者。蒙古軍隊精於設下埋伏和突襲。蒙古軍的將領也最善長於應用偵察兵,並且在身處劣勢的情況下,協調武力的調動以夾擊敵軍。
蒙古人經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個城市後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個被進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棄抵抗、不戰而降。最能證明這種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軍隊,其所到之處,往往是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於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份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強大的統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這個目的也幾乎達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約二萬五千個戰士,爾後則透過征服其它游牧民族來增強實力,並在1211年攻擊中國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佔北京,這場戰役造成三千萬的中國人喪生。其後蒙古人轉往西方,在1220年時,奪取在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城市布克哈拉,整個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居民亦慘遭屠殺。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闊實魯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闊實魯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消滅了回教的「刺客團」,並在1258年攻佔回教徒的首都巴格達,城中十萬民居被屠殺。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高級的奴隸兵,為回教軍隊的一種)在今天的以色列打敗蒙古人,結束了蒙古人對回教和聖城的威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死於中國,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它地區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此人名叫添穆侖(意即「瘤子」添穆,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借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年,他洗掠德里,屠殺當地居民達十萬人,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包
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年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捌』 蒙古包由來
蒙古包的來歷
公元七世紀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時有相當多的蒙古人以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他們把獵獲的野獸皮剝下來,覆蓋在木頭支起的架子上作為住房。到公元八世紀以後,蒙古人逐漸脫離皮棚,住進了氈包。《蒙古秘史》中稱「斡魯格台兒」或稱「失勒帖速台格兒」,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編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國漢文古籍稱穹廬、氈帳,也叫帳幕。
在現代蒙古語,編壁「失勒貼速」為「哈那」一詞所取代,「格爾」這個詞泛指一切房屋;「斡魯格」一詞則專指蒙古包天窗的氈簾。有趣是,蒙古語稱地穴為「斡魯格」,由此人們不無理由地認為,蒙古包是由古代游獵民的皮棚或地窩堡發展而來的。
蒙古包的來歷
蒙古族的住房被成為「蒙古包」是在我國滿族和蒙古族接觸頻繁以後。滿語稱家為「博」,故滿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稱為「蒙古博」,博和包諧音,於是用漢字表達時,取其音和形,寫作「蒙古包」。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傳統住房。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製作。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含著草原人民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創造。因為他們居住在高寒地帶,冬季又多西北風。
蒙古包是圓形的,由條木椽子,網狀編壁(即哈那),圓形天窗和門的構成,外面蓋上氈子,再用鬃毛繩或皮繩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編壁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來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規格,是由每頂包所用哈那的數量多少決定的。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一個類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個規格。如果是五個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歡住五、六個哈那的蒙古包。
搭蓋蒙古包有嚴格的次序。首先鋪好地盤,然後依次按照下列順序進行:豎立包門,支撐哈那,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哈那氈,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圍哈那底部圍氈,最後用繩索圍緊加固,就是一頂渾然一體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內部中央為飲食和取暖的爐灶,煙囪從天窗出去。爐灶周圍鋪上毛氈,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要鋪上地毯。進門正面及西面為家中主要成員起居處,東面一般是晚輩的座位及寢所。包內還根據室內的面積、形狀和高低等不同情況,擺設適宜的箱子、框子、桌椅和板架等傢具。這些傢具上均飾以美麗的民族圖案花紋,構圖豐滿端莊,色彩明快凝練,極富民族特色。蒙古族對花紋圖案的用色也有自己的講究。譬如,他們喜歡紅、色、藍、白顏色,因為紅色象徵生活快樂和美滿;黃色是金子的顏色,象徵愛情、理想和希望;藍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徵永恆的安寧,真誠和善良;白色則表示純潔、平安等等。
按照傳統習慣,草原牧民的作息時間,通常是根據從蒙古包天窗射進來的陽光的影子來判斷確定。據專家研究,面向東南方向搭蓋的四個哈那的蒙古包,門楣上有四根椽子共有六十根椽子,兩個椽子之間形成的角度為六度,恰好與現代鍾表的時間刻度表完全符合。這不僅說明在生活實踐中掌握了幾何學原理的蒙古手工藝者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說明這些能工巧匠已將天文學應用於生活實際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各族人民之間交往的增多,蒙古族的住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事種植業的蒙古族農民住房,早已是土木或磚木結構的房子。在草原牧區,隨著定居點的建設日益發展,磚木結構的房子也日益增多。更可喜的是民族傳統住房蒙古包,給現代建築藝術以重大影響。譬如,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園,呼和浩特民族藝術廳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等建築物,就是現代建築藝術應用蒙古包造型的成功之作。它已成為民族建築藝術中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築藝術增添了富有魅力的民族色彩。
『玖』 寫內蒙古民居的作文(開頭寫提剛,300字
在內蒙古那無邊無際的,如綠色海洋般的大草原上,點綴著數以千計的蒙古包。
蒙古人都以游牧生活為主,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裝好一個蒙古包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行了,拆後搬遷也很方便,只需要牛拉的勒勒車就行了。自從有了蒙古族,蒙古包就一直沿用至今,就是因為蒙古包的構造簡單,裝起來十分方便。
蒙古包的製作不用高樓大廈用的水泥磚瓦,也不是長方體的外形。蒙古包的製作材料只是簡單的木頭、繩子和氈子,圓形的結構。也算得上是建築史上的奇觀。
裝蒙古包時,只需在地上畫個圈,用木條編成網狀,圍在圈上,再在旁邊圍上厚厚的羊毛氈,用繩子固定。帳頂留一個天窗就能住人了。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內部裝飾,生活十分舒適歡樂。
在蒙古包附近,有一個用木頭做成的圓形柵欄,柵欄里圍著羊群。勤勞的牧民早早的把羊放出去吃草,到了傍晚就把羊群趕回來,重新圈起來。
如果你來到大草原參觀,走進牧民的蒙古包,你會覺得,這里雖然沒有城市中的高科技產品,卻有著城市很少有的東西——他們待人是那麼熱情。手扒肉,奶食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食品,20多人一起和客人唱著蒙古長調。此時,你一定覺得十分快樂、溫暖。
蒙古族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蒙古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蒙古包這一建築是我們的驕傲!
『拾』 為什麼蒙古族的人不住我們的方磚屋呢而住在蒙古包呢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因為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游牧等特點。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內蒙古草原旅遊區,有著蒙古民族特色。並發展特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