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話劇起源是什麼
回答一下。首先必須要糾正一個概念,話劇來源於西方戲劇,事實上就是西方所稱的戲劇。原因是話劇的特點和西方戲劇幾乎一脈相承,包括核心問題戲劇動作、戲劇表演特點、文本構成、舞台服化等都是一致的。當然,中國戲曲也屬於戲劇范疇,這些特點都是具備的,不過目前西方視中國戲曲為歌劇,主要認為其以唱為主。因此話劇的起源還應該看戲劇的起源,也就是古希臘的酒神祭祀。這是比較通常的說法,即祭祀說,此外還有游戲說,勞動說等論述,我個人比較贊成的是游戲說。具體這些說的區別,你可以看各自的詳細介紹我就不多貼了,意義不大。
舞台劇,音樂劇和話劇的關系。這樣說吧。戲劇在現代電子影像技術發明之前,基本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舞台表演,觀眾要看戲都要去劇場或類劇場的場所。此時你稱戲劇為舞台劇一點不錯。但在電子影像和傳播技術逐步完善以後,隨著電台、電視、電影和網路新媒體的出現,戲劇從原有的舞台劇類型中又分支出另一個發展路線,即非舞台戲劇,也就是說,熒屏上的戲劇就不是舞台劇,但不管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這些非舞台劇還有什麼更新潮的稱法,都屬於戲劇大類。目前台灣地區的藝人把出演電視和電影方面的作品依舊稱為戲劇演出。當然,狹義的戲劇概念在西方就和舞台劇等同,在中國就和話劇等同;廣義的戲劇概念卻是連「泛戲劇」和人類表演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其范疇中。音樂劇是戲劇大類中的一種,音樂劇既有舞台表演形式,也有影視表演形式,但總的來說還是屬於戲劇。
音樂劇和話劇的區別主要在表現形式上。音樂劇主要以音樂為表現形式,話劇則主要以對白為主。但這並不是說話劇中就不能用音樂,音樂劇就不能說對白,只不過是各自所佔比例相對較小,所起作用不同而已。它們的戲劇內核是基本一致的。
要推薦好看的話劇的話,那真是多了去了。從古至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暴風雨》、《一報還一報》等都是經典之作,還有《物理學家》、《貴婦還鄉》、《天邊外》、《瓊斯皇》、《國家公敵》、《玩偶之家》、《哥本哈根》、《藝術》等等。中國的著名話劇有《雷雨》、《上海屋檐下》、《茶館》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涌現一批話劇作品,包括《戀愛的犀牛》、《切·格瓦拉》等。
B. 戲劇電影創始人是
中國第一部戲曲影片是《定軍山》 。我國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就是以三回國時期定軍答山之戰老黃忠刀劈夏侯淵為主要內容。
北京 1905年秋天,由任慶泰導演、劉仲倫攝影、譚鑫培主演的電影《定軍山》問世,成為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
1905年是京劇的鼎盛時期,曾留學日本的青年任慶泰購買了一架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和若干膠片,利用他開設的豐泰照相館,策劃拍攝了該片,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
《網路知道》
希望能夠幫到你。
C. 它是中國話劇的創始人的英文
It i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drama.
它是中國話劇的創始人
D. 我國四大戲劇它們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四大古典戲曲,也稱「四大古典戲劇」。即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 。
1、《長生殿》
《長生殿》取材於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從帝妃之間產生了一點真情的那一刻,楊玉環為衛護自己與李隆基穩定的關系,她妒忌、偵審、吵鬧、百般邀寵;而作為天子的唐明皇則是「弛了朝綱,佔了情場」。朝綱廢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祿山的叛亂和軍民的怨恨。在軍士嘩變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馬嵬坡賜死楊玉環。然而,馬嵬之變不是戲劇的結束。此後,洪升把情感的實現寄託到理想的天國。男女主人公飛升仙境,在情悔與夢幻中,愛情最終得到升華與凈化。
《長生殿》不是簡單的愛情劇,它是在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訴說眾人皆知的李楊愛情故事。帝妃間「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與天上人間的不盡思念,是洪升對至情理想的謳歌與悲劇性呼號;與此同時,在劇中展示的社會動亂、民生疾苦的長幅畫卷里,又分明寄寓著洪升的民族興亡感和對帝王「溺情誤國」的政治批判。所以, 《長生殿》對李楊形象的塑造,贊揚針砭兼而有之。洪升筆下的情,包容著善與否兩個對立的方面,這是他和他的作品難以克服的矛盾。
2、《桃花扇》
《桃花扇》底系興亡。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記錄著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運,又用它勾連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戲從贈扇定情開始,侯李的愛情與當時復社反對鬮黨餘孽阮大鋮的斗爭糾纏在一起。楊龍友的幫襯和阮大鋮的妝奩促成了他們的結合。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節,饋贈被退回,侯方域立即遭到忌恨。阮大鋮誣告他勾結左良玉,侯只得逃奔史可法,於是夫妻二人分離。由此,侯、李各自不同的遭際,折射出南明政治的各個方面。侯方域這條線,關聯到史可法、左良玉等軍國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擠等重大事件。李香君這條線,則描寫了弘光群醜的偷安宴遊之景。後來,侯方域被捕入獄,李香君被迫做了宮中歌妓。直到清兵席捲江南,南明小朝廷覆滅。當這對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國破家亡。一個道士撕破了這柄扇子,他們一起出家,也結束了愛情。
一把纖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僅串絡著紛亂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並雄辯地展示出它們的破滅的必然性。在民族淪落、社稷傾圮的時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給予身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個孱弱的靈魂賦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將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身上。孔尚任藉助他們的口,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的無可奈何、無可挽回的嘆息。
3、《西廂記》
《西廂記》實現有情人的愛之夢。
王實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均不可考。但他為我們留下一部不朽的傑作《西廂記》。《西廂記》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說《鶯鶯傳》。小說敘述書生張生游學蒲州,與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國之女鶯鶯相戀,後入京赴試,將她遺棄。王實甫改寫了這個始亂終棄的悲劇,讓張生與鶯鶯相互愛慕,為爭取愛情自由,在婢女紅娘的熱情幫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進行斗爭,最後相偕出走。劇中對青年男女幽會、私奔行為的大膽描繪,以及劇終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的祝福,都明確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盡管它仍屬於才子佳人式的一見鍾情。在封建正統觀念看來,一見鍾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頗具說服力的團圓結局,成為中國戲曲的常用模式。它體現了中國人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氣質,對民族的文化心理構成,有著重要意義。
戲劇性與抒情性的完美結合,使《西廂記》成為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作品,被視是古代劇的一個範本。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矛盾起伏跌宕。張生的熱烈執著、鶯鶯的含蓄蘊藉,紅娘的鋒利俏皮,都寫得活靈活現。尤其是作者懷著民主思想刻劃的紅娘,以自已的聰明機智、潑辣爽朗,不但為鶯鶯張生穿針引線,傳書遞簡,而且在私情敗露的緊要關頭,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維護著他們的愛情。所以紅娘這個晶瑩亮麗的形象,在後世成了熱心撮合男女戀愛婚姻者的共名。
4、《牡丹亭》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劇情是這樣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到花園遊玩,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夢醒後她為相思所苦,傷情而死。三年後,柳夢梅去臨安應試,經過杜麗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畫像,和杜麗娘的鬼魂相會,並掘墓開棺,使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結為夫婦。但杜寶不承認他們的結合,直至柳夢梅中了狀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獲得圓滿解決。
女主人公杜麗娘不甘心做循規蹈距的閨閣典範,而大膽披露自己的內心慾望,「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要求過「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酸酸楚楚無人怨」的自由生活。滿園春色,更催醒了愛情。現實中被壓抑的情感,終於在睡夢中突破了牢籠,到廣闊的天地去尋找本該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情感和生活。這種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戲劇乃至文學的婦女形象中從未出現過的。
這個戲劇的故事出乎生活常理,帶有幻想性質。但就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精神而言,極其真實可信。杜麗娘的形象所蘊含的巨大的藝術力量,強烈地叩動著古代青年男女的心靈。一個婁江女子因讀《牡丹亭》竟斷腸而死;著名女伶商小伶為此劇傷心而亡;以致曹雪芹《紅樓夢》中也有林黛玉聽了《牡丹亭》曲文,心動神搖,如醉如痴的描寫。以人的感情為出發,提出情理沖突的命題——湯顯祖用《牡丹亭》呼喚著一個人性解放的新時代。
E. 小品是誰發明的
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喜劇小品起源於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小戲等劇目的優點。尤以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宋丹丹、黃宏、蔡明、郭達、潘長江著名,這其中,只有趙本山繼承了地方語言藝術的正宗,同時,也頗具脫口秀巨星的潛質。其他明星都有些過於表演專業了。趙本山的成功跟他來自民間的背景有關系,小品這種即興式的表演形式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鮮活的生活語言。它的藝術氣質是跟話劇絕對對立的,它的語言氣質也是跟話劇截然相反的。
F. 話劇起源是什麼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社會背景
話劇是一種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中國話劇由於社會變革需求應運而生。話劇原本是西方舶來品,英語名為Drama,最初中文譯名曾用過新劇、文明戲等名稱。
1920年,以上海新舞台上演蕭伯納名劇《華倫夫人之職業》和民眾戲劇社的成立為標記,話劇正式走上中國舞台。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戲劇」這個稱謂基本等同於後來的「話劇」。
1928年,導演洪深提議將其定名為話劇,以統一有關這個新的藝術形式的多種不同稱謂,並使其區別於中國傳統戲曲,以獨立的藝術品格和嶄新姿態屹立於中國藝壇。
話劇是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歐洲各國通稱戲劇。中國早期話劇產生於1907年,當時稱「新劇」或「文明戲」,但新劇於辛亥革命之後逐漸衰落。五四運動後,歐洲戲劇傳入中國,中國現代話劇興起,當時稱「愛美劇」、「白話劇」或「真新劇」,1928年由戲劇家洪深提議定名「話劇」。著名話劇有《威尼斯商人》等。
G. 現代浪漫主義戲劇的創始人,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在浪漫主義戲劇取得最大成就的法國,佔主導地位的是積極的浪漫主義。1827年,雨果在《克倫威爾》的「序」中批判了古典主義及其「三一律」,宣告一種合乎自然,美、丑和愛、憎對照鮮明的新戲劇的誕生,成為浪漫主義戲劇的宣言。兩年後,第一部浪漫主義戲劇,大仲馬的《昂利第三及其宮廷》上演。1830年,雨果《愛爾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爭中終於贏得了浪漫主義戲劇的決定性勝利。法國另一位浪漫主義劇作家A.de繆塞在人物塑造的真實、情節設計的機巧等方面達到更高的水平。他的《羅朗薩丘》代表了浪漫主義戲劇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德國在18世紀末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以反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而出現的。這個文學運動以理論家奧古斯特·施萊格爾和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兄弟為核心。這一時期的浪漫主義戲劇,有蒂克(1773~1853)的《神聖的格諾菲娃的生與死》、《福爾吐納特》、《穿皮靴的雄貓》,克萊斯特(1777~1811)的《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魏爾納的《二月十四日》等等。他們的劇作多取材於神話和歷史傳奇故事,表現出懷古遁世的傾向,並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英國浪漫主義的成就主要在詩歌。著名詩人拜倫、雪萊也寫了一些浪漫主義的詩劇,如拜倫的《曼弗雷德》、《該隱》和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
在批判現實主義戲劇逐步成熟和壯大的過程中,始於法國,而後席捲歐美的「小劇場運動」曾起過重要的促進作用。1887年,A.安托萬等人為響應□.左拉提出的自然主義戲劇的主張,在巴黎創辦了自由劇場。他們不滿於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戲劇背離自然的原則,提出新時代戲劇應當成為人生的「實驗室」,戲劇家須像科學家一樣對自然和人進行「直接的觀察、精確的剖解」,「只須取材於生活中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實地記載他的行為
H. 話劇的起源
回答一下。首先必須要糾正一個概念,話劇來源於西方戲劇,事實上就是西方所稱的戲劇。原因是話劇的特點和西方戲劇幾乎一脈相承,包括核心問題戲劇動作、戲劇表演特點、文本構成、舞台服化等都是一致的。當然,中國戲曲也屬於戲劇范疇,這些特點都是具備的,不過目前西方視中國戲曲為歌劇,主要認為其以唱為主。因此話劇的起源還應該看戲劇的起源,也就是古希臘的酒神祭祀。這是比較通常的說法,即祭祀說,此外還有游戲說,勞動說等論述,我個人比較贊成的是游戲說。具體這些說的區別,你可以看各自的詳細介紹我就不多貼了,意義不大。
舞台劇,音樂劇和話劇的關系。這樣說吧。戲劇在現代電子影像技術發明之前,基本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舞台表演,觀眾要看戲都要去劇場或類劇場的場所。此時你稱戲劇為舞台劇一點不錯。但在電子影像和傳播技術逐步完善以後,隨著電台、電視、電影和網路新媒體的出現,戲劇從原有的舞台劇類型中又分支出另一個發展路線,即非舞台戲劇,也就是說,熒屏上的戲劇就不是舞台劇,但不管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這些非舞台劇還有什麼更新潮的稱法,都屬於戲劇大類。目前台灣地區的藝人把出演電視和電影方面的作品依舊稱為戲劇演出。當然,狹義的戲劇概念在西方就和舞台劇等同,在中國就和話劇等同;廣義的戲劇概念卻是連「泛戲劇」和人類表演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其范疇中。音樂劇是戲劇大類中的一種,音樂劇既有舞台表演形式,也有影視表演形式,但總的來說還是屬於戲劇。
音樂劇和話劇的區別主要在表現形式上。音樂劇主要以音樂為表現形式,話劇則主要以對白為主。但這並不是說話劇中就不能用音樂,音樂劇就不能說對白,只不過是各自所佔比例相對較小,所起作用不同而已。它們的戲劇內核是基本一致的。
要推薦好看的話劇的話,那真是多了去了。從古至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暴風雨》、《一報還一報》等都是經典之作,還有《物理學家》、《貴婦還鄉》、《天邊外》、《瓊斯皇》、《國家公敵》、《玩偶之家》、《哥本哈根》、《藝術》等等。中國的著名話劇有《雷雨》、《上海屋檐下》、《茶館》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涌現一批話劇作品,包括《戀愛的犀牛》、《切·格瓦拉》等。
I. 戲劇是誰發明的
是一種宗教儀式,沒人知道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