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引導幼兒進行創造性地建構活動
學前教育專家提出「在自由游戲中,教師必須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只有這樣,游戲的教育作用與價值才能充分地實現與發揮。」正如《幼兒園游戲指導》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游戲活動要成為有益的活動,有賴於老師對游戲的組織與指導。」 實踐中我認為:建構游戲中老師的指導既要讓幼兒學習結構的技能,又要保證幼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地發揮,還要注重幼兒之間協商、合作能力的培養,從而使游戲的教育價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對大班幼兒建構游戲進行指導,我們嘗試著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指導幼兒學會使用輔助材料裝飾建築物 案例一: 屋頂花園 柯柯用實心積木專心地搭好了一座高樓,高樓搭建得很高,用了很多積木,造型也很別致,我鼓勵他:「柯柯,這高樓造得太好了,一會兒我請大家來參觀參觀,你還可以請別的朋友幫你想想法,讓這幢高樓更漂亮,好嗎?」柯柯聽了點點頭,忙喊正在修高速路的胡可欣來看,幫忙出主意,胡可欣建議在屋頂中插花,修成屋頂花園會更漂亮。柯柯看了看他搭出的清一色高樓,想了想,感覺欣欣說得對,就急忙到材料筐找來一把花、一塊泡沫板一枝一枝地插花,插了四五枝花時,他好像沒有興趣了便叫道:「胡可欣你來插花吧,我幫你修路」胡可欣堅決地答道:「不,我會修路,你自己插花吧!
❷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幼兒自主學習重要性認識的日益加深,集體教學模式不再統一於幼兒園教育活動形式,區域活動作為實施個別化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越來越受關注……
一、區域活動的內涵
區域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由教師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活動場地、材料、玩具和學具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通過操作、擺弄、發現、討論、拼搭等活動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育形式。 區域活動是近年來幼兒園廣泛採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區域活動是以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幼兒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此外,我們還認為區域活動為兒童提供了發現和發展個性潛能的集會,是他們能夠建立適合於自己的發展模式,包括利用自己的長項,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對自己樹立起信心 。
區域活動是教師利用游戲特徵創設環境,讓幼兒個別或小組的方式、自主選擇、自主操作、探索、學習,從而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積累、修正和表達自己經驗和感受、在獲得游戲體驗的同時、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及社會性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和指導的間接性等特點。
喜愛活動是幼兒的天性,而寓教育於多種活動之中,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近年來,幼兒園中開展的區域活動是針對幼兒的特點所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教師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角色往往難於准確把握,教師指導間接性的特點容易被忽視,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沒有發揮出來。
二、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存在的一些問題
雖然部分教師認識到教師指導的重要性,並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原因,其指導存在一些問題。
1.指導過程缺乏互動
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有一手包辦的傾向;本來是孩子為主角的區域活動,教師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被動接受的角色。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但在具體指導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變成一種灌輸。教師太主動了,必然使幼兒學習變得被動,缺乏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造成幼兒更多依賴教師,獨立性較差。如果老師教的多多的,填得滿滿的,孩子們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間。相反地,當我們給幼兒更多的自主發展和活動的空間,不斷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使每個區域活起來,孩子們就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與教師產生互動。
2.存在著強制性指導
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會有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活動的情況。教師在介入前,並不了解游戲的進程,也未取得幼兒的同意,擅自強硬介入,打斷了幼兒的自主游戲,這只能凸顯教師在活動中強制性的指導地位。而實際上,這樣的指導,教師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確,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師成為區域活動中不受歡迎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教師應盡量不打擾幼兒的活動,在娃娃家外圍做觀察,等幼兒有需要時再介入也不遲。例如:在孩子表演《小熊請客》的過程中,雖然表面上教師給幼兒主動權,讓孩子們去表演,卻在表演區外不時傳出:「小熊開門呀!」「小雞應該說什麼話了?」「該小貓說了……」「對了,出場的順序不能亂……」再看看聲音傳出的方向老師一副笑容可掬的神情。其實犯了過於求全、急於引導、忽視游戲發展的自然規律的毛病,而有些老師雖然以角色身份或者同伴身份進入游戲,卻操縱游戲的進程,削弱了幼兒的自主性,這都是不應該的。
3.存在消極指導的現象
一部分教師把區域活動等同於自由活動,教師藉此機放鬆自己或打發時間,讓幼兒隨意玩,沒有教師的參與、指導,區域活動完全成了一種無目的、無計劃的盲目活動;有的教師在活動中一頭扎進某區域中同幼兒一起玩了起來,忘記了自己還有組織指導的身份,忽視了對其他區域的指導。作為教師應該明確,開設活動區和投放材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放教師減少幼兒打鬧,而是給孩子提供更大的個性發展空間,也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質要求。
4.對孩子的鼓勵不夠
孩子的發展有其規律性,但每個孩子的發展是存在差異的,如:個人的能力、興趣、學習方式等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就能獲得各方面的發展,有些幼兒的發展則要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單獨交往來實現,還有的幼兒則是在自己不斷的探索活動中,或者是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獲得。教師如果對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孩子過多苛責,孩子會有挫折感,容易氣餒;這會導致某些孩子游離於區域活動之外,區域活動反成為孩子的負擔了。
5.缺乏指導的策略
由於缺乏對區域活動指導策略的重視,教師有時不知如何有效地幫助幼兒進行活動,缺乏相應的指導策略。區域活動教師置身參與和孩子們共同活動的少,走走看看巡視的多。而且教師未能注意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興趣點所在,指導隨意性大,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經驗和水平,只是看著他們在安靜地擺弄物品使得本該發生的教育過程被失落;「區角」成為孩子們打發時間的地方,區域活動流於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教育價值。
三、對區域活動中提高教師指導方法的一些建議
區域活動中的指導是一種隱形指導,既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要適時地提供幫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導技巧。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語言指導法」來參與游戲,了解幼兒游戲的情況和需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以提高幼兒游戲的水平。游戲介入法是指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參與幼兒游戲,從而起到指導游戲的作用。材料提供法是指通過提供材料來促進游戲情節的發展。教師可視游戲的需要分別提供「替代材料」或「輔助材料」。語言指導法是指教師在游戲中運用「建議式」、「鼓勵式」、「澄清式」、「邀請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語言,達到指導游戲的目的。
1.指導過程加強與孩子的互動
區域活動可體現一定的教育意圖和要求,教師可以通過確定的活動目標制訂計劃,創設適宜的活動條件,並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影響幼兒的行為,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積極實踐、操作探索,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
教師要減少活動傾向的權威性干預,提倡幼兒自主選擇,教師不再是「製造興趣」——幼兒被「填充」進區角,而是順應幼兒的個體需要與意志,活動什麼、活動節奏、活動順序、活動夥伴、活動規則由幼兒自己決定、商量、協調。
但同時,區域活動也是一種自主性探索活動,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在活動的組織和進程中,都應該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自由選擇,自由探索、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時,也應當學著自主地評價和自我激勵。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支持性指導是有別於集體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式指導。也就是從活動的台前到後台,從一個引領者變成一個尊重幼兒意願的支持者和推動者。這就要求老師們要關注幼兒探索學習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充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有利於正確指導和幫助不同層次的孩子。如:從美工游戲實施和記錄過程發現中來研究:通過從培養興趣入手——對幼兒的引導和鼓勵——再次激勵幼兒的一系列過程來激發幼兒。
2.把握指導的時機,適時介入
孩子的探索學習需要得到老師的支持、幫助,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分情況的隨意提供幫助。其實只有當幼兒確實因其本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動難以繼續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所以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具有敏銳地觀察力和判斷力。比如當孩子在很專注、很順利地進行製作活動時,老師最好不要在此時去打擾他,以免中斷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的活動。
例如:《美麗的項鏈》:益智區有多種動手操作的材料,楊陽拿起區域活動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決定了活動內容,毫不猶豫地坐在益智區,拿起串珠。剛想穿又放下,看看旁邊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到津津有味,區域活動時間過去了大半,他還沒有開始,突然他發現什麼秘密,就問雨欣:「你是不是按顏色有規律穿的?」「是呀!」這會他才開始游戲起來,到活動結束時,他拿著按形狀規律串成的項鏈帶著我的脖子上,說老師做我的公主……我表示願意做他的公主,同時也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告訴他成功了。由此可見,教師不斷地在觀察和傾聽的基礎上調整自己以跟上兒童的步伐,以進入他們有靈性的生命世界。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物質和心理的條件,並將觀察結果作為改進教學的根據,進行鼓勵和扶持,不包辦代替,使孩子們能夠自我堅持地學習,能夠自我服務,自我決策和自由選擇,自己完成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從而達到了提高幼兒的自身發展水平,並成為幼兒活動的隱性並又不可欠缺的輔助者 。
區域活動充分提供給幼兒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提供給幼兒實踐的機會。這里可以看出老師沒有操之過急,而是耐心等待,讓幼兒獲得了充分的體驗。由此可見,區域活動的觀察指導是一種極富靈活性、創造性的工作,在活動中,老師還需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不斷分析、調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探索、體驗、學習和發展。
當教師發現了幼兒在活動中存在一些問題,確實需要介入時,必須尋找最佳的時機的介入。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的時候,教師應當以一個夥伴的身份,在旁邊協助孩子;當孩子出現糾紛問題時,教師應當採取轉移視線的方法巧妙地化解糾紛。當孩子對游戲的玩法、規則、扮演角色內容不熟悉時,可以以某種特殊的身份參與。
如何把握介入游戲的正確時機,關繫到游戲指導的實際效果。干預的時機正確,可以擴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戲內容和層次。反之可能會抑制他們的游戲。以下6種情形指明了教師介入游戲進行干預的最佳時機。
(1)當孩子並不投入自己所構思的游戲想像情境時;
(2)當孩子難以與別人溝通互動時;
(3)當孩子一再重復自己原有的游戲行為,進一步延伸和擴展有困難時:
(4)當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戲難以繼續時;
(5)當孩子發生游戲技能的困難時;
(6)當游戲中出現負面行為效應時;
3.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
「成人給兒童的教育是協助兒童自我發展,是給他出一臂之力。」
有時為了調動幼兒積極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幼兒之間存在著差異,只要幼兒是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否則能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游戲失去興趣。對於這種孩子,老師一方面對他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進步就進行表揚,使他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另外可請能力強的孩子與他共同游戲,讓他也體驗游戲的成功。
對膽小、缺乏自信的幼兒,教師可以用提問和提示的方法積極引導其開闊思路,幫助他們有目的地思考。例如,有些孩子既想粘帖小魚又遲遲不敢動手,這是教師就可以問他一些問題:「你的小魚是生活在什麼地方的?它最大的本領是什麼呢?」然後和孩子一起擺放打算粘帖的東西,討論在什麼位置上以及如何粘帖出形態各異的小魚,再啟發幼兒為作品添畫有關的景物,使幼兒最終能夠得到自己滿意的作品,體驗到成功和喜悅。
游戲中的兒童是主人,是兒童在游戲,而不是成人在游戲兒童,因此教師的指導應當迎合兒童的需要,指導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兒童的游戲意願。為此,教師在兒童游戲中的角色和地位應該是這樣3種提法:一是游戲環境的創設者;二是游戲過程的觀察者;三是游戲進展的支持者。這一提法既體現了尊重幼兒的游戲主動性,又體現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4.重視對游戲後的評價
游戲後的評價,是區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的目的地是引導幼兒開展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零散經驗,引導孩子修正錯誤的經驗,讓孩子們分享成功的快樂,提高對區域活動的興趣度,也為下一次活動的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夠引導孩子總結活動成果,也可以使教師及時地發現活動存在的問題。比如在活動結束後,讓幼兒盡可能想說、多說、表達他的各種想法,表現自我,讓幼兒介紹在活動中是怎樣玩的?出現了哪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這樣可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自我評價能力。另外,教師還要對孩子的行為發表評價,使他們的行為受到贊許和強化,使他們的水平不斷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綱要》指出:「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因此,我們把評價目標變為分享快樂,教師可以根據教育需要和幼兒游戲發展需要,適當組織一些講評活動。講評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要讓幼兒有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使講評的過程成為幼兒分享游戲經驗的過程。可以引導幼兒自己分析游戲過程中的問題,然後共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確立下次活動的任務。
具體的評價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的目的、教育工作的需要進行選擇,不論使用哪種內容的劃分方式,評價者在進行幼兒評價時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採用動態評價的方式,教師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持續地觀察和評估她們的發展潛能,調整策略、調整環境和材料的適宜性,並給予適宜的支持,引導幼兒的發展。
5.教師應重視提高指導方法的技巧
課改後的區域活動,最突顯出來的是教師從指揮者的角色轉換成為觀察者,記錄者,啟發者,引導者等多個角色。傳統教師的角色通常是指揮者,是幼兒的全權代理者,一切的課程與活動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幼兒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蒙台梭利所說,「不是要讓兒童來適應教師,而是教師要努力地去適應兒童,了解兒童,尊重他們的內在的節奏和認識事物的順序。並在他們的活動中做到不要判斷,而要協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務、創造條件。」 教師要做一名有心的觀察者和「隱形」的「導師」。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是自己自主的學習,通常是自己運用已有經驗去嘗試操作,看是否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同時幼兒也能發現許多未知的問題,幼兒有了很多直接面對困難的機會和獨立解決難題的機會。作為教師就應引導幼兒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但決不是包辦代替幼兒一切思維與想法。老師的建議也僅僅是建議,幼兒可以選擇採納也可以不採納。而且老師只是引導幼兒嘗試一些新的思路,幫助 幼兒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者將幼兒從彎路上拉回來一點,解決問題的過程仍舊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師在此時是引導者。
由於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具有臨時性、現場性等特點,而且它是一種隱性的指導,對教師的指導水平和素質要求都比較高,教師應該加強對指導策略的學習。
區域指導方法通過實踐的探索及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對區域指導方法的理論學習,可以參與一些有關指導策略的培訓課程,也可以從網路上學習一些先進的指導策略;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從區域活動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指導水平。
創業資訊更多>> 金融與信息技術應..最具投資潛力團隊 獲30萬元創業基金金融與信息技術應用大賽2...
·高層次海歸創業有了新載體 ·證監會否認創業板內定較高盈利門檻 ·長沙創業富民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啟動 ·「金種子工程」創業講壇舉行 ·首屆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在京舉行 ·貴州安順金融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創業視頻更多>> 愛思頓英語趣味講堂
·愛思頓英語棋其樂無窮 ·"渝碼頭」創始人 何宗成 ·校友記:青年創業的理想平台 ·蟬舟瑜伽館:健康與你同行 ·天月茶超市:高品質的休閑去處 ·朱兵——三峽之子的創業史 創業理論更多>> 馬雲:要挑選最快..雲計劃首席導師馬雲回復:《是否所有類型的企業都適合走電子商務...
·馬雲:電子商務不是萬能葯 ·柳州全方位提升全民創業 ·創業三段式:熬得住挺得住做得住 ·學會投資+理財 9條受用一輩子的理財 ·策略、執行、文化:企業經營的王道 ·創業者必須成為行為習慣專家
❸ 如何在結構游戲中提高幼兒創造能力
結構游戲是以構造為活動方式的一種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結構玩具或材料經過動手操作,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其特點是具有操作性和創造性,對發展幼兒的創造性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結構玩具是一種由各種結構個體組成的素材玩具,與形象玩具不同的是,當它處於無結構狀態時,只表現為一個結構個體,如一片雪花插片、一塊積木。只有通過活動中的構造,結構個體才會產生出千變萬化的形象。多變與多樣性的特點使結構游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為幼兒提供了創造想像的廣闊天地。
在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研究中,我們著力研究了結構游戲中對幼兒創造能力培養的策略,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在游戲中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提高幼兒自主性游戲水平。
一、培養興趣,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
結構游戲是幼兒通過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但我們在游戲中發現:有的幼兒存在不會整體搭建物體,只會拿著材料隨意敲打的問題;有的幼兒建構的目的性不明確,不知道自己想搭什麼:有的幼兒雖然按主題建構出物體,但不善於運用輔助性的材料。為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培養幼兒的搭建興趣,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這樣既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游戲的濃厚興趣,同時也豐富了主題內容。
在今年的春遊活動後,就有孩子在來園活動中建構「辰山植物園」了,他們把在植物園里看到的長長的柳樹、彎彎的鐵索橋還有卵圓形的溫室都搭建出來了。剛搭建出來的作品比較粗糙,並不是非常美觀,而且需要作者的解答才能看懂,但是教師並沒有馬上提出意見,而是先對孩子們的觀察力以及創造精神給予了表揚,並讓其他幼兒來進行參觀,同時出示在植物園春遊時拍攝的照片,通過幼兒間的相互交流讓他們自己比較,尋找問題,並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分享交流時,幼兒聯系已有經驗,用已掌握的建構方法加以調整和組合,使植物園的結構特徵更為凸顯。
教師還和幼兒一起記錄每一次的變化,幼兒的搭建興趣隨著作品的完善越來越高。在游戲中,不僅加深了幼兒對植物園的印象,也解決了幼兒建構能力不足的問題,使他們搭建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水平不斷提高,想像力、創造力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
二、保護好奇心,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
幼兒最喜歡想像,新穎、獨創、奇特是創造性想像的本質特徵。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在一次搭建「樹」的活動中,幼兒通過操作實踐掌握了拼插、圍圓等方法,每個幼兒都做了一棵樹,由於結構材料雷同,大部分幼兒的作品十分相像,只有一個幼兒搭建了一大一小兩棵「樹」,又把它們重疊在一起,用廢舊材料製作「樹」上的禮物,說「這是禮物樹」。教師靈機一動,回應道:「小朋友做了這么多的樹,都長得差不多,你們能不能改變一下,讓大家記住你做的是什麼樹。」於是孩子們紛紛動手,不一會兒「聖誕樹」「心願樹」「果樹」等作品紛紛誕生了。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結構游戲的行為給予了恰當的支持和回應,既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又激發了幼兒的創造熱情。
三、利用材料,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
最好的玩具往往是那些幼兒能夠隨意用各種方式加以變更的玩具。每種建構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果幼兒只會用單一的建構材料,不會使用輔助材料,其建構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所以我們提供的結構游戲材料除了幼兒常用的積木、插塑以外,還包括很多其它物品。這些材料可以滿足幼兒的願望,由幼兒自由擺弄、操作和運用,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發揮創造力。
小穎想用小塑粒拼搭一隻小狗,在建構過程中她發現小塑粒不能拼搭出小狗圓弧形的耳朵,也沒有黑色積木拼搭小狗的眼睛。我們在交流環節請孩子來幫助他解決困難。聰明的小傑說:「美工角里有黑色的塑粒眼睛和手工紙啊!可以用來做眼睛和耳朵!」不一會兒,小穎就拼搭出了一隻可愛的小狗。
在這次游戲結束之後,我們不斷啟發幼兒:還可以利用什麼材料來搭建?還需要添加什麼玩具或材料?教師關注了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互動,鼓勵幼兒創作,給予幼兒多種經驗,不斷豐富游戲材料,同時也使幼兒的思維得到了更大的啟發。他們的想像得到發揮、實現,創造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四、適時指導,教給幼兒一些建構的技能
結構游戲的過程不是單純的結構技能的訓練過程,更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能的提高,而是需要引導幼兒學會交流、協商、合作。為了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教師要深入到幼兒的游戲中,認真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才能有新的發現,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中班幼兒初次接觸建構材料雪花片時,總是以平面建構為主,難以實現向立
體建構的跨越,教師如何幫助幼兒實現這一跨越呢?
文文用雪花片拼搭了一朵小花放在塑料草坪上,不一會兒草坪里躺滿了五顏
六色的花朵。我沒有告訴他們應該怎麼搭立體的花,而是用雪花片拼搭了一塊能豎著種花的草地,並在旁邊留下了一句話:「誰能豎著種花?」還畫了一些能豎起來的小花圖片。第二天,草地上就插滿了豎起來的小花。
五、有效評價,促進幼兒多種能力的發展
交流分享是教師讓幼兒對活動過程和結構成果進行評議的時間,是游戲的重要環節。它既是對幼兒當天的游戲做出總結,又為下次活動做了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幼兒在介紹自己的作品時,不僅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還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欣賞別人作品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啟發,豐富了想像力,增強了自己親自動手參與活動的願望,由此適時推進游戲的情節發展。
教師的肯定和同伴的贊揚也是幼兒自我價值體現和成功感滿足的過程。所以,教師不要吝嗇表揚,要對幼兒的作品進行支持。這其中包括對幼兒創意的表揚、搭建作品的表揚、解決矛盾的表揚、整理玩具的表揚等,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從興趣出發找到了自己喜歡搭建的物品,在拼拼搭搭中輕松愉快地進行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同時在交流作品時,產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學會與人交往,與同伴一起分享玩具和材料,創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在交流中我們注重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促進幼兒發展。
首先,對於講述能力較弱的幼兒,在介紹前給予明確的提示。比如幼兒從小班剛剛升入中班時,描述事物的能力還比較弱,對於自己的作品不知如何進行介紹,教師如果在這是完全放手,任其自由發揮的話,結果往往是說的幼兒支支吾吾,聽的幼兒一頭霧水。這是教師可在介紹前給予幼兒一些間明確的提示,如:你可以從下往上介紹,或者從外往裡介紹,還可以用顏色來告訴大家。並在幼兒講述的過程中幫助其整理語句。這樣較具體的語言,能夠幫助幼兒進行梳理,順利地進行描述。
其次,對於表述能力較強的幼兒,應給予充分的自主性,明確的指向性。隨著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建構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對按順序或按顏色進行講述的方法已不再滿足,教師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指導方法,不再硬性要求一定要講清作品每個部位的名稱,應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性。例如:林林搭了一艘輪船,教師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順序說出船的各個部位的名稱,而直接引導孩子:「請你介紹一下,你的輪船上有什麼特別有趣的地方。」這樣同時引起了講述者和傾聽者的興趣。在指導語中教師也可給與幼兒明確的指向性,讓幼兒能抓住重點進行講述。
另外,我們還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幫助幼兒理解。邊講述邊演示的方法是作為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時小小的積木在教師的手上並不利於坐在下面的孩子們看清楚,有時抽象的話語不能讓孩子們聽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那我們就可以藉助別的手段讓孩子們看清楚,弄明白。比如我們可以用畫畫的方法;把建構的難點用拍照的方法記錄下來,展示在教室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去模仿,去解決。相信還有更多的方法能幫助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解決他們建構上的問題。
這段時間孩子們對用積木搭建房子充滿了興趣。孩子們的房子越造越大,越造越高,班中的「爛尾樓」也越來越多。許多房子的牆壁都是用堆高的方法建造起來的,沒造幾層樓,房子就開了花,沒法再往上造了。孩子們對建造房子好像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熱情,因為等待他們的往往是失敗。一天,展示台上又多了一幢「爛尾樓」,這該怎麼辦呢?於是,我在大班借來一幢房子,和「爛尾樓」放在了一起。
師:這幢房子可真漂亮,可我不敢進去玩。
幼:這個牆壁壞的。
師:對呀,這個牆壁像餅干一樣的,一碰就散架了。
這時,我把大班孩子大的房子放了出來。
師:這幢房子怎麼造得這么牢固呢?
幼:這個牆壁沒有縫的,連在一起的。
這時,我拿出事前准備好的紙和筆,把這兩種牆壁不同的建構方法邊畫邊說了出來。
師:原來用直直的往上造的方法會造出餅干房子,用手拉手的方法造出的房子就不會變成危房,才可以造的更高更大。
從孩子們與我的互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理解了這兩種搭建方法哪種方法更牢固,更容易造出大而高的房子了。
隨著幼兒結構游戲的深入開展,我們越發地感受到結構游戲給幼兒創新能力發展所帶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不僅在游戲,而且將結構游戲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結構游戲促進了他們創造能力的發展,給予了他們一次又一次表達表現的機會,他們又為結構游戲融入了活力,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想像。
❹ 如何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當代幼兒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21世紀的棟梁,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他們要適應未來科技、知識高速發展的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有較強的創造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發育健全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潛力。所謂創造力,是指主體在創造性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發展起來的各種能力的總和,這種能力受知識、經驗、能力、條件所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因年齡所限,知識、閱歷、經驗較少,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是初級層次的,與他們自身能力相吻合,對他們自己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不一定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甚至有時候這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系。即常以逾越常規、不守規則、鑽牛角尖、提怪問題等形式表現出來。這使得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將幼兒的這種探索行為看作淘氣、搗亂、有意破壞而在言語上、行動上不自覺地壓抑甚至扼殺幼兒創造性的萌芽。繪畫教學是培養幼兒想像力、創造力的必修課,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家長在教學中只重視幼兒怎樣依樣畫葫蘆,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地按照老師的示範摹仿,偏重以技法為主,不了解繪畫教學對幼兒想像力、創造力和認識事物能力的培養作用。實踐證明如果一味偏重技法摹仿將會挫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限制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那麼如何在繪畫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呢?
一、教師應注意對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
繪畫教學中促進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有的來自於教師本身創造性素質,也有來自家長和幼兒方面的。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創造性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應當首先增強對教師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特弗里德?海納指出:「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型的教師。」幼兒大都喜歡摹仿教師,他們常有意無意地採取與教師相似的行動,從而學到教師的某些行為和思維方式。創造型的教師在教法,傾向於採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這些富於創造性的言傳身教,就成為幼兒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良好刺激和榜樣。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表現創造力的機會。同時,教師要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側重幼兒的思維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只有具備這種觀念的教師才會自覺地改革傳統教育中束縛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做法,不至於把前面所說的幼兒的各種創造性探索行為看作淘氣、搗亂、有意破壞而加以限制。如在一次繪畫課上,讓幼兒畫小朋友坐滑梯的場景。我在示範畫上添加了太陽公公、小草、小花等。有一名小朋友沒有按照我的畫法做,卻將太陽公公的胡須畫得很長很長,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順著太陽公公的長胡須滑上滑下,一個個動態可掬的幼兒栩栩如生。我問這個小朋友為什麼要這樣畫,小朋友說:「這多有趣呀!」當即我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和鼓勵了這名幼兒。此後,這個小朋友畫畫的勁頭更大了,總是能想出好多新穎、獨特又極富童趣的作品。
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是培養和發展幼兒創造力的基礎
對兒童自信心的培養極為重要,他們能否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描繪世界,與他們自信心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自信心強的幼兒,他們的畫面表現力較強,想像奇異豐富,線條生動流暢,構圖飽滿,色彩鮮明。自信心較弱的幼兒多在繪畫中表現出膽小、謹慎,畫面空洞,線條呆板生硬,缺乏生動性。對這些自信心較弱的幼兒,老師和家長切不能因此而批評嘲諷,否則幼兒會變得越發膽小,更加不敢動筆,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學畫的興趣。在幼兒遇到困難和出現錯誤時,老師和家長應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所在,鼓勵他們多注意觀察描繪對象的典型特徵,爭取能有所提高。當幼兒有所進步時,應及時加以表揚,或者向其它幼兒展示以提高其自信心。家長也可以在幼兒的房間布置小畫廊,把幼兒的好作品裝上鏡框,擺在顯眼位置,讓家人欣賞。還要經常把幼兒初學的作品拿出來和近作加以比較,讓幼兒自己去評判是否有所進步。逐步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和畫畫的興趣。
三、對幼兒好奇心、想像力的支持和保護對創造力的培養有較大作用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繪畫的指導方法不很妥當。總是一味要求幼兒按照教師的範例進行摹仿,不允許有絲毫的變動。比如,一次畫菊花,我的范畫用了橘紅色和黃色,有的幼兒想換幾種顏色,旁觀的家長馬上制止:「你看清楚老師用的什麼顏色,別弄錯了。」也有的家長大聲斥責孩子:「又弄錯了,今天不畫好就別回家。」根本不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許多老師和家長很注重繪畫技法的訓練和知識的灌輸,一味求全責備:「你看你畫的就不圓,小馬的眼睛怎麼會那麼大呢?」有一次,我班繪畫能力較強的小朋友模仿老師畫了一個小朋友後又在旁邊加了一團黑色。她爸爸馬上皺起了眉頭:「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是小朋友的影子。」孩子自豪地說。「誰讓你畫了,沒看見老師只畫了一個小朋友嗎!」孩子看著爸爸嚴肅的臉色,獃獃地點了點頭。孩子的一次極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設想就這樣被家長扼殺了。要知道,這團黑色對這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的珍貴,是她經過想像獨立自主創造出來的,完善的摹仿畢竟是摹仿,有缺陷的創造終究還是創造。心理學家康定斯坦曾經感慨地說:「兒童直接從他們的情緒深處所構造的形式,豈不要比那些希臘式的摹仿作品更富有創造性嗎?」
四、教師的積極評價是發展創造力的重要手段
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尤其是幼兒心目中最有威信的老師的一言一行,批評或表揚往往是幼兒評價自己的標尺。在繪畫教學中,教師對幼兒作品給與積極評價能使幼兒體驗到繪畫的樂趣,激發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大膽,更富有想像力。而消極的評價給幼兒帶來的不良影響則是長期的,往往使幼兒喪失對畫畫的興趣,不願甚至不敢提筆。
五、積極引導幼兒志趣,盡量滿足幼兒表現需要,提供寬松作畫環境,有利於開發幼兒創造性潛能
研究表明,教師在繪畫教學中運用有效手段提供寬松、自由、和諧的創作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潛能。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的情緒是波動的,來自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處於較低年齡階段(4-5歲)的幼兒有的正處在初級的塗鴉階段,而有的已發展到圖式的再現階段。處於塗鴉階段的幼兒對繪畫的過程很感興趣,喜歡用筆和紙來表現各種兒童喜愛的事物。因此,教師應為他們提供較大的紙和筆,多給他們塗鴉的機會會使他們獲得愉悅的體驗。而已經發展到圖式再現階段的幼兒則用多種材料進行創作,教師應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和造型,積極啟發引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繪畫過程中,有的老師和家長不顧幼兒的年齡層次、心理需要和體力狀況,一味苛求幼兒的繪畫結果。這樣不但不會出現優秀的繪畫作品,而且會使幼兒對繪畫產生厭惡之感,更無從談起什麼興趣。而此時,老師和家長們總是不明就理的嘆息「這孩子,越來越不如以前了」。這種忽視幼兒成長規律,揠苗助長式的教學當然不會產生什麼好作品了。教師在設計主題時,選材要來自於幼兒熟悉的環境和喜歡的事物,積極引導幼兒志趣,盡量滿足幼兒表現需要,使幼兒想畫,願畫,並能畫。難易程度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既能使能力強的幼兒盡可能的發揮創造性潛能,又能使能力差一些的幼兒經過努力也能成功。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在命題畫創作教學中,如果有的幼兒認為老師的命題妨礙了自己的表現力或是其生活體驗中有他更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應避免堅持使用集體指導的方式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應採取個別交談或輔導的方法去順應幼兒的表現需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符合自己興趣的學習和創造的機會。不要過分苛求整齊劃一的效果,使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幼兒求真、求善、求美的創造性發展過程。
通過繪畫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啟發。「創造」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1世紀將是一個以創造性為主體特徵的世紀。我們幼教工作者應該竭盡全力,從娃娃抓起,盡量把每一個幼兒都能培養成具有創造力的有用人才。
❺ 如何讓幼兒在游戲自主性和創造性中得到發揮
游戲是幼兒自主自願的自主性活動,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活動,幼兒有權決定游戲中的一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有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由展開、自發交流游戲的情節、內容等;有權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糾紛等。但這並不意味著讓幼兒自由、隨便地玩耍,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不傷害身心健康就行了,教師應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促使游戲順利進行。 在目前的游戲中,我們老師往往會以成人的眼光,指導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戲,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游戲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總覺得孩子在游戲中,這樣做不符合生活實際,那樣做違反游戲規則。於是把自己所認識的現實情況一味地灌輸給孩子,告訴孩子該怎樣怎樣玩,游戲就成為我們老師導演的一場戲。幼兒的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自主創造的權利就此被剝奪了,從而使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大受挫傷。 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幼兒游戲的主題, 玩具的選擇及游戲的進行都應由幼兒自己來確定,我們老師只需為幼兒自主的順利進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備和幫助,幼兒才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在幼兒的游戲中,老師是幼兒游戲的引導者、解讀者、支持者,實際指導時,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進行有效的觀察 要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有效的指導,就必須以有計劃的觀察作為指導游戲的前提,這樣我們老師才能深入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知道幼兒的游戲,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適合幼兒需要的、有針對性的游戲指導計劃。 幼兒游戲時,老師應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幼兒喜歡的游戲主題、玩具材料、幼兒在游戲中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游戲中遇到了什麼樣困難,紙上烤肉爐,解決了沒有,如何解決的,幼兒通常和誰一起玩等,針對不同的游戲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 觀察後老師應對游戲情況加以分析:為孩子提供游戲時間和空間是否合適,材料投放怎樣, 二、進行適宜的指導 對幼兒游戲的指導要適宜,要給孩子提供合理的幫助,使得幼兒在游戲中充分發揮自主性,有效促進自身富有個性的發展。 1、參與游戲,進行間接指導 我們老師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游戲,幼兒往往能玩得更有興致。在游戲中,老師作為幼兒的游戲夥伴,應以平等的身份當幼兒共同游戲,共享快樂。老師的童心會使幼兒備親切、自然,從而營造出寬松和諧的游戲氛圍,有助於我們及時施加影響,協調游戲者之間的各種關系。比如,游戲「逛商店」中,,幼兒扮演營業員,那老師以一個顧客身份參與其中向營業員打聽各種衣服與自己是否相稱,並試衣請營業員參考等等,有效幫助幼兒積累經驗,提高游戲水平。當然,我們老師始終不能忘記自己參與的目的,要把握好時機與分寸,以不幹預幼兒游戲為前提,以幼兒游戲的快樂為根本。比如,在剛才的活動中,又來顧客了,老師要及時撤退,讓幼兒繼續游戲,可以說:「又來顧客了,你先招呼他們吧!」營業員感到為難,這時老師說:「沒關系,你這會兒生意忙,我們是老熟人了,等會兒我再來。」老師如此積極參與和有效指導,不但孩子學會如何招呼顧客,刨羊肉片機,又保證了游戲的正常開展。 2、直接給幼兒以建議和幫助 游戲的內容大多和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有關。在游戲時,幼兒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老師應細心地觀察,及時給予幫助,促使游戲順利進行,滿足幼兒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戲「鮮花店」中,一些孩子對於鮮花的製作與包紮成束感到困難,式樣比較單一。這時老師可以直接給予幫助,指導他們怎樣使花束讓顧客滿意; 有時也可以直接教給孩子新的製作方法,激發孩子繼續游戲的興趣。 3、鼓勵幼兒創造性游戲 創造性是主體性的一種極其重要的表現。游戲前盡管我們為孩子們准備了許多游戲材料,但實際游戲時,還是會發生材料不足的現象。常常有孩子來問我:「老師,沒有XX怎麼辦?」我就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或者為他們提供某些半成品,或引導他們可以用什麼替代。孩子們利用這些半成品可以創造性地玩他們自己的游戲,這樣既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在游戲「娃娃超市」時,孩子們邊走邊逛,從超市中買了許多的物品,並結伴同行。逛了一會兒後,竟然用買來的物品自主辦成了一個家庭,而且在家裡極其興致地忙碌著,還熱情地邀請朋友到他們家中做客。這是孩子們自主玩出的新游戲,我們一直注意觀察,沒有干涉孩子們的游戲,不久老師也被邀去做客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得到充分地發揮。 總之,有老師指導的游戲更能促進游戲水平的提高和幼兒能力的發展。我們在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嘗試的前提下,給幼兒以適當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僅能使游戲得以繼續延伸,而且能讓幼兒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和勝任感,
❻ 怎樣具體分析幼兒的行為、結合指南將幼兒在游戲中的側重點進行分析了評價
幼兒的自發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
(1)自發游戲對於幼兒有特殊的發展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在長期研究兒童游戲的基礎上,提出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對其具有特殊的發展價值:一是游戲反映發展,因為游戲是兒童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二是游戲鞏固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練習性行為;三是游戲促進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探索性行為。
筆者也通過對幼兒期的典型象徵性游戲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其自發的游戲中能夠最放鬆、最自然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創造性行為,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最具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活動。所以,自發游戲對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2.改善教師觀察行為的要點及方法
要點一:解決態度的問題,幫助教師增強觀察意識
目的:使教師從關注自己設計的游戲到關注並重視幼兒的自發游戲。
方法:「對比-感受」法
對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游戲和幼兒自己發起的自主游戲,找到幼兒在其中的狀態和表現的不同。
鼓勵教師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游戲的機會,感受自發游戲對於幼兒發展的意義,體會幼兒主動學習過程與內涵。
要點二:解決角度的問題,幫助教師轉變觀察視角
目的:讓教師從找出幼兒存在的不足轉向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義。
方法:「拍攝-發現」法
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關注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幼兒有意義的自發游戲行為。
利用現代化手段,自己嘗試拍攝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或照片,幫助自己客觀、細致地分析幼兒自發游戲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或研究內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的相關表現和特點。
要點三:解決思路的問題,幫助教師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促使教師從隨機觀察轉向有目的、有依據的觀察。
方法:「計劃-捕捉」法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研究內容或班級重點活動,確定自己的觀察目的。
根據觀察目的大致確定觀察的對象、內容、時間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級觀察計劃。
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班級工作的需要,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結合起來,以便捕獲更多、更全面、更有意義的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信息。
要點四:解決技術的問題,幫助教師選擇觀察方法
目的:讓教師在利用已知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綜合-探索」法
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實用、簡單、易操作的觀察方法。
根據觀察目的,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服務。
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情境,探索適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觀察方法。
要點五:解決載體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觀察記錄
目的:幫助教師將開放性的觀察問題和結構性的記錄表格結合起來使用。
方法:「開放-結構」法
在口袋裡裝上便箋紙,用只言片語或關鍵詞等,隨時記錄下幼兒的動作、語言、表情及幼兒之間的對話。
根據觀察目的,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方便自己有針對性地記錄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據觀察目的,梳理出幾個關鍵項目(維度),設計出簡單的、結構性的觀察記錄表格,方便自己對幼兒的諸多行為進行歸類、分析和判斷。
要點六:解決解釋的問題,幫助教師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幫助教師依據理論找出關鍵價值點,形成自己對幼兒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類-整合」法
參考兒童發展文獻資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與評價指標,為自己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觀察資料提供依據。
依據自己的觀察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對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嘗試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反復體驗和嘗試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自己對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漸形成自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現狀的科學評價。
要點七:解決成長的問題,幫助教師學會在反思中轉變觀念
目的:幫助教師以尊重的態度理解幼兒自然出現的特點及行為,學會以幼兒為師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方法:「反觀-調整」法
學會正視和接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即使在成人看來是有問題的行為,學會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反觀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藉助對幼兒自發游戲的觀察,反思自身教育觀念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到原因,調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帶著主動觀察、有目的觀察、連續觀察的意識,在反復嘗試、體驗、反思和調整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
❼ 如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如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
幼兒園中的游戲有教師組織的游戲活動,如區域活動、集體游戲活動,有幼兒自發的游戲,如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自己組織、創造出的游戲,還有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採用的游戲形式,即「寓教於樂」。其中任何一種游戲,都有內在的價值,對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思維、語言等的提高都有幫助。游戲對幼兒的創造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人們越來越發現游戲對幼兒創造力發展的作用。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實踐,我也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這里主要對教師在游戲中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提出了一點體會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創設豐富的環境,給予幼兒想像的空間,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一是要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投放幼兒游戲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關的材料。這些材料要賦予啟發性、層次性,並能構成豐富的游戲情景。如我班開展的「超市」,投放了豐富的游戲材料,有各種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詩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個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來作秤,一邊稱東西,一邊還說「這個×斤」。可見,幼兒在豐富的游戲環境中就能萌發出各種各樣的創造性行為。二是要創設寬松的精神環境,只有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幼兒才會有愉悅的心態,才會大膽的創造、 [b] 1活動。
其次,要肯定幼兒的大膽創造。
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經常會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師應肯定他們的想法,不能否定或進行反面的評價。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另外,幼兒的心理特點也決定了教師應使用正面評價性的語言。如我班的梁凱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時,遇到了娃娃要過生日但沒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議,沒有蛋糕我們就自己做。老師聽到後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凱雯,你的辦法真好!」接著,娃娃家裡的成員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們個個都很認真,娃娃家進行了熱鬧的生日慶祝會。
再次,教師應以適當的身份適時的進行指導。
我們知道,教師在游戲中的身份是環境的支持者、維護者,觀察者、記錄者,引導者,教師要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況適時的改變角色,以相應的身份適時的介入幼兒的游戲。如當幼兒在無目的的擺弄操作材料時,教師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師和你來一起玩好嗎?想想這些拼板能做什麼?」幼兒拿了一塊梯形的拼板說:「可以用來做手槍。」「好,那手槍是誰拿的?」「是拿的。」「那你想不想來當?」「想。」教師就引導了幼兒利用手裡的玩具當,並告訴他要再想出新的點子。
最後,要及時的鼓勵、表揚幼兒,給幼兒成功的體驗。
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今後的游戲中能繼續主動的創造和想像。我班在游戲結束後,教師會組織 [b] 1幼兒來講述自己在游戲中的收獲,並給一些有創造性行為的幼兒以五角星獎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勵了其他幼兒。
創造力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創造力的發展和培養已顯得越來越重要。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相信通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幼兒的創造力能獲得可喜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