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葯發明故事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② 世界第一炮彈是誰發明出來的
首先炮彈是相對於炮而言的。沒有炮,何來炮彈一說?所以要知道炮彈何時發明的,先得搞清楚炮是何時發明的。
有資料記載:我國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炮是現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軍用)大炮。能裝小鉛彈幾十枚至百枚。這種所謂的「小鉛彈」應該算是炮彈的老祖宗了!~~
至於說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炮彈應該是核炮彈。
核炮彈體積小,分為裂變型和增強輻射型。裂變型核炮彈,殺傷威力一般在幾百噸至一萬噸TNT當量,常作為戰術武器使用,主要用於打擊敵機場、橋梁、部隊集結地和集群坦克等目標。增強輻射型核炮彈殺傷威力約1000-2000噸TNT當量,主要用於攻擊敵部隊集結地和集群坦克中的人,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便於在戰場上靈活使用。
世界上第一枚核炮彈具體是哪一年發明的,缺乏具體的資料。但最早有記載的應該是美國於1953年做過核炮彈發射實驗。
③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都經歷了什麼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象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炮彈的種類現代炮彈的種類繁多,達上千種。若按用途分,可分為主用彈、特種彈、輔助彈3種。
主用彈即直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的炮彈,如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這3種俗稱「榴彈」)以及混凝士破壞彈、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縱火彈、化學彈、霰彈等。特種彈即完成特定戰術任務的炮彈。如發煙彈、照明彈、宣傳彈、曳光彈、干擾彈、電視偵察彈等。輔助彈是部隊訓練和靶場試驗等非戰斗使用的炮彈。如訓練彈、教練彈、試驗彈等。
按裝填物的類別,炮彈可分為常規炮彈、原子炮彈、化學炮彈、生物炮彈等。
按配用炮種可分為加農炮彈、榴彈炮彈、坦克炮彈、航空炮彈、高射炮彈、岸(艦)炮彈、迫擊炮彈和無坐力炮彈等。
按裝填方式可分為定裝式炮彈和分裝式炮彈。定裝式炮彈的彈丸和葯筒結合為一個整體,發射葯質量固定不變,發射時一次裝入炮膛。分裝式炮彈根據有無葯筒,可分為葯簡分裝式和葯包分裝式。葯簡分裝式炮彈發射時先裝彈丸,再裝發射裝葯,射速較慢,但能改變發射葯量,以獲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葯包分裝式炮彈沒有葯筒,發射時將彈丸、發射葯包和點具分3次裝填,依靠炮閂來密閉火葯燃氣,其射速更慢。
按彈丸穩定方式可分為旋轉穩定和尾翼穩定兩類。旋轉穩定炮彈由線膛炮發射,出炮口時獲得高速旋轉而產生陀螺效應,使彈丸穩定飛行。尾翼穩定炮彈可在滑膛炮或線膛炮上發射,利用其尾翼使氣動力壓心移到質心後面,形成穩定力矩以保持彈丸飛行穩定。
按彈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可分為適口徑、次口徑和超口徑3種。次口徑炮彈的彈徑小於火炮口徑,初速高,有些穿甲彈和殺傷彈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採用這種結構。超口徑炮彈的彈徑大於火炮口徑,彈丸露於炮口外,可獲得較好的毀傷效果,如迫擊炮彈、長榴彈等。
對付活動目標的末制導炮彈火炮對付的大多是固定的點狀目標或集團群體目標,所以一般使用具有顯著殺傷爆破作用的榴彈,如果要對付遠距離的活動點狀目標,普通炮彈就無能為力了。於是美國首先為其15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了激光半主動末段制導炮彈——「銅斑蛇」。
發射這種「銅斑蛇」炮彈時,火炮就象發射普通炮彈一樣,把末制導炮彈送到目標附近的上空,飛行到靠近目標的一定范圍時,接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開始制導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靠另外一個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上,所以是半主動式末制導炮彈。這種未制導炮彈集中了許多優點,如火炮初速高、彈丸飛行大部分時間靠自然彈道飛行、不會受到外來干擾、彈丸在飛行最後階段可改變飛行彈道追蹤目標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備了攻擊遠程活動點狀目標的能力。
炮彈的構成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斗部裝葯的控制裝置。發射裝葯包括發射葯、葯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葯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葯,保護發射葯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葯室貼緊以密閉火葯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葯,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④ 關於錢學森回國發明導彈的故事
當年國內奇缺研製導彈、原子彈的人才,陳賡向周恩來等領導人建議,要爭取留美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的兩位原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羅時均、庄逢甘對陳賡說,錢學森教授原來是准備跟我們一起回國的,美國不準錢學森回國。他們說:錢學森教授是搞空氣動力學的,在航空理論方面很有成就,他很願意回國工作。
陳賡聽了以後說,錢學森教授不僅有科學知識,是科學家,而且很有組織能力,他又願意回國。我們無論如何要盡一切力量和辦法,把錢教授動員回國。陳賡很快向周總理匯報了,總理非常贊同。
1955年1月15日,在毛主席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上,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的決定。4月,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再次強調:「中國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
1955年10月8日,經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和周恩來總理的精心策劃安排下,錢學森教授沖破重重阻撓,終於從美國回到了祖國,安排在北京住下。11月22日至12月21日,錢學森由朱兆祥等人陪同到東北考察。「先考察了沈陽、鞍鋼、殲擊機廠、發動機廠等軍事工業,接著又去長春汽車製造廠參觀,又提出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
因為當時的哈軍工是重點保密單位,所以接待部門立即向陳賡作了報告。陳賡聽說錢學森要參觀哈軍工,連夜乘專機從北京飛回哈爾濱迎接錢學森。陳賡在歡迎詞中說:「我們軍事工程學院是敞開大門歡迎錢學森先生的,對於錢先生來說,我們沒有什麼密可保。」
錢學森在哈軍工的兩天訪問中,陳賡一直陪同他參觀。在學院陳列館,有許多從朝鮮戰場上繳獲來的美軍飛機、坦克、帶有無線電引信的炮彈等,陳賡笑著說:「這都是美國人的東西,保什麼密?」
其實,有關錢學森的回國,早已引起陳賡的關注。錢學森從美國回到北京後,陳賡曾立即向彭德懷建議:哈軍工有懂航空、火箭的專家和教授,也有教學儀器和設備,最好請錢學森去參觀一下,聽聽他對中國研製火箭的意見。
(4)炮彈發明故事擴展閱讀:
第一個導彈研製機構建在普通兩層樓里
《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是錢學森於1956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要求下起草的。
錢學森兒子錢永剛說:「當時中國在這么困難的條件下,黨中央下決心發展自己的航空事業,開始研究我們自己的火箭和導彈。我父親在美國就是做這種航天的規劃,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他也沒有依賴別人。這份意見書,可以說是我國航天發展的第一份規劃。」
在這件展品旁邊,有一張不起眼的兩層樓房黑白照片。錢永剛介紹,這就是我國第一個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於1956年10月。
「這里原來是一個部隊醫院,把醫院遷走後,包括父親在內的我國第一代航天人,就在這種環境下開展最早的初創工作。當時在基地的人,他們都是野菜充飢,非常艱苦,國家也不可能給很多錢。在那麼一個條件下,全國支持航天事業,把第一枚導彈做成了。」
⑤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炮彈的是誰
隨 著 火 葯 的 發 明,中 國 於 唐 末宋 初 ,人們 在 石版 炮 的 基 礎 上 , 用 火 葯 代 替 石 塊 發 射出 去 ,成權 了 原 始 的 火 炮。
公元1044年,北 宋 曾 公 亮 等 編 寫 的 軍 事 著 作 《武 經 總 要 》中,就 有 火 炮 火 葯 復 雜 的 配 制 方 法 記 載 。 到 了 元 代 , 進 一 步 發 展 成 金 屬 鑄 成 的 火 銃,即 火 炮。現 藏 北 京 中 國 歷 史 博物 館 的 至 順 三 年(公元1332年)銅 火 銃,是 世 界 上 現 存 最 早 的 金 屬 火 炮,它 重6,94公 斤,長 35,3厘 米,火 炮 口 徑 為 10,5厘 米,銃 筒 中 部 蓋 面 鐫 有 「 至 順 三 年 二 月 十 四 日,綏 邊 討 寇 軍,第 三 百 號 馬 山 」三 行 銘 文 。
⑥ 愛因斯坦發明炮彈的過程
愛因斯坦沒有發明炮彈。他只是通過長期計算和公式應用,愛因斯坦推斷出一組他自己的版物體質權量和能量。他們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證明並發表了核心中存在巨大能量的結論。有必要知道,許多學者已經研究了原子核中的能量,但只有愛因斯坦的理論已經傳下來,這足以說明他的理論和先進思想的成功。
⑦ 阿基米德發明蒸汽大炮的故事
公元前214年,羅馬共和國圍攻錫拉庫扎(Syracus)的西西里市(Sicilian city),據說,阿基米德在這場戰爭中發明了一種威力超強的武器,僅用幾滴水就能把150米(500英尺)外的船隻化為灰燼。裝置看似非常簡單:在煤上加熱的銅質炮管發射出空心泥制發射彈。當銅管達到一定溫度時,往發射器底下的銅管注入少量水;水立馬蒸發,產生的蒸汽壓力便將「子彈」射向敵軍。泥制炮彈在沖擊力的作用下炸裂,包含其中的易燃化學物質隨即灑滿整隻木船。
⑧ 炮彈的由來是什麼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這種子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但比起以前的炮彈,威力卻大大增加。當時,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行。
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用來攻擊荷蘭人。但是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推出引信並且爆炸時要點燃炸葯,所以使用起來並不理想。
從1852年起,一名叫博克塞的上校軍官改進了這種炮彈,他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這種炮彈在1864年使用,稱為「隔膜彈」。1882年,黑色炸葯被苦味酸所取代。後來,炸葯取代苦味酸被炮彈一直沿用至今。
⑨ 炮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