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稻子的發明人

稻子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12 00:27:01

⑴ 稻穀是誰發明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⑵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1960年袁隆平發抄明了雜交水襲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稻子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⑶ 水稻創始人是

「水稻創始人是?」應該是想問「雜交水稻創始人」是誰吧?

雜交水稻的創始人回是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答父」的袁隆平

如果是問 水稻的創始人。呵呵~~~水稻原產亞洲熱帶,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是誰創始的。這個不電話也不是蒸汽機,應該不存在「創始」一說吧。

⑷ 水稻創始人是誰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⑸ 最早發現水稻的人是誰

發現人已無法考究。水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

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裡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

(5)稻子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

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

又有不少低窪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盡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的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

⑹ 海水種稻發明人

目前,一條最早出現在網上、並獲得網民們數萬轉發的一條消息宣稱,研發海水稻的人,是咱們中國人最熟悉、也最敬仰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

然而必須告訴大家,這條環球時報微博也一度跟風轉發了的信息並不準確,只說對了一半。因為這海水稻的研究工作,還離不開另外一個我們很多人並不怎麼熟悉的廣東農業科學家的名字。
他,就是袁隆平先生這次在青島進行海水稻研究的搭檔,來自廣東湛江的陳日勝先生!
實際上,從廣東多家媒體過往的報道來看,這海水稻的發現和培育,還要多虧陳日勝先生呢。因為,是他早在1986年的時候,最先發現了一種可以抵抗海水鹽鹼性的野生水稻,並從此開始了近30年的海水稻培育工作。
然而,這項工作並不輕松,甚至可以說十分困難。因為經過如此長時間的努力,陳日勝一直在培育的「海稻86」品種,也僅僅從畝產100斤提升到了畝產300斤。而雖然海水稻有著天然抗蟲、不需化肥等優勢,卻也面臨著比如收割困難,不抗倒伏等問題。
這也是為何,雖然陳日勝先生苦苦研究了28年海水稻,卻仍然未能進入商業化種植的原因。

來源:《湛江日報》
但誰也不會否定的是,陳日勝的研究工作的潛力是巨大的。根據湛江日報2014年的報道,陳日勝的研究早在當時就已經引起了許多西方農業生物公司的關注,紛紛找上門來希望與他合作。但陳日勝很清楚如果與這些西方公司合作,那麼將來專利就可能會被他們所獲得。所以,他堅定地表示:
去外國研究就變成外國的專利了,搞研究必須在中國,這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一定要留在中國。

幸運的是,陳日勝先生的研究,引起了「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關注。根據湛江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在2014年10月,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等多位專家就受袁隆平先生委託,來到湛江考察了陳日勝的海水稻,並一致認為這是一種很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建議國家加強全面保護。
最終,陳日勝的海水稻項目獲得了農業部的關注,成為了國家級項目。

而陳日勝也非常欣喜於袁隆平這位被中國網民們稱為「大德魯伊」的農業大神級人物對於他項目的關注和介入。在湛江日報的報道中,陳日勝甚至直接表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我影響最大!」
令人欣慰的是,雖然起初報道袁隆平研究海水稻消息的那家青島新聞網站,並沒有提及陳日勝先生,但後來青島本地的媒體以及其他地方的網站都在報道中更正了這一問題,補充了陳日勝先生的內容,也因此避免了輿論場上可能會因為「只說袁隆平,不提陳日勝」而出現的誤會。

這張照片中,袁隆平先生背後的人便是陳日勝先生。
實際上,袁隆平這兩天在青島舉行的關於海水稻研發的發布會上就曾多次提到了陳日勝先生。袁老先生還很坦率地表示,其實他來青島成立這個海水稻研發中心,正是為了把陳日勝這位海水稻的發現者以及國內其他一些同樣在研究海水稻的專家的智慧「整合」在一起,通過雜交水稻技術最終培養出不僅可以用海水灌溉,更可以用於商業推廣的高產水稻。

因此,得知了事情全貌的網友們,不僅給陳日勝點了贊,更肯定了袁隆平先生所扮演的「伯樂」的角色。
目前,根據青島日報的說法,袁隆平老先生計劃的目標是在3年內研發出畝產可以達到300公斤的海水稻。而一旦成功,這將令我國數量巨大但此前一直沒法種糧食的鹽鹼地上,也能長出糧食來。若按2億畝來算,就能增產500億公斤,多養活約兩億人!
袁隆平、陳日勝,以及更多在中國研究海水稻問題的專家們,一旦大家的努力可以結出碩果,我們可以改變的將不僅僅是中國的糧食問題,也不僅僅如不少網友所說,可以愉快地在我們南海的島嶼上種莊稼了——更重要的是,對於世界上很多的島國來說,乃至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來說,這都將成為他們的福音!
陳日勝
換言之,我們不僅能夠進一步解決我們自己的糧食問題,還能救濟天下,這難道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輩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
中國人雖然看起來很沉默,但我們將給全世界帶來的,必將是實打實的福利!

⑺ 稻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⑻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來想和技術,以及首自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⑼ 水稻是誰發明的

水稻不是發明的,是古人從野生水稻培育而成。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已經發現了碳化的水稻粒。

⑽ 水稻誰發明的

水稻是歷史上人們根據野生的水稻植物馴化,培育而來,現代的雜交水稻由袁隆平發明。

閱讀全文

與稻子的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