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時間的特點是_____。 A.廣延性 B.伸張性 C.不可逆性 D.三維性
C不可逆轉
⑵ 創造有什麼特點
創造在其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主要表現出了以下特點。
創造的特點新穎性 創造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的最大區別是其具有新穎性。新穎性主要表現在創造活動的結果上
目的性 任何創造性活動都是有目的的,人們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從事創造活動
過程性 任何創造活動都是一個在時間甚至於空間有一定持續性並且有資源消耗的過程
持續性 持續性是指創造活動能夠且不斷進行下去的特性
否定性 「新」事物總是對「舊」事物有一定程度的否定,創造活動是新事物的產生活動
主體依賴性 從事同一研究發明,相同的實驗條件,有些人做出來了,有些人沒有做出來,這就是主體依賴性的最好佐證
實踐性 實踐性一方面指滿足實際需求而產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創造過程是一個實踐性過程續表創造的特點普遍性 創造活動普遍存在於人們的各種活動之中,並不是某些地區、某些時間或某些人所獨具的活動
經典案例:不要忘了創造的目的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失去眼前的目標,而把自己迷失在追求完美的奔波之中。有一則故事說來讓人回味。
1.這樣釘才更好
有一天老李要在客廳里釘一幅畫,請鄰居老王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准備釘釘子,老王說:「這樣不好看,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面。」老李遵從他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木塊。
2.在追求完美的奔波中迷失自己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時,老王說:「等一下,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為了美觀,他便四處找鋸子。找到鋸子,還沒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鋸出來的斷面不好看」老王說,「得磨一磨。」自家有一把銼刀,便回家去拿,結果他發現銼刀沒有把柄,使不上力,無法把鋸子銼得更鋒利。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園邊上的一個灌木叢里尋找小樹。
開始砍樹,他發現那把生滿鐵銹的斧頭實在是不好用。於是找來磨刀石,在固定住它時,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用的木條。
為此,他去校外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現成的木條。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
3.走不回來的創造者
老李家的那幅畫,最終還是一邊一個釘子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到熱心的鄰居老王時,他正在街上幫木匠運一台笨重的電鋸。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種「走不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更完美,就必須先去做好前一件事,而且也要做完美。他們逆流而上,發現每一件事都不那麼完美,於是便一級一級的往上追求完美,奔波於追求完美和實現完美「前提」的忙碌之中喪失自我,直到把那最初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凈。
4.永遠無法去實現創造的完美主義者
創造,是要防止這種「走不回來」、「越走越遠」的現象。創造,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忘記了目的。
⑶ 創造的特點
創造力的行為表現有3個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專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屬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心強,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⑷ 創造性思維的五大特點
(1)流暢性,指發散思維的量。單位時間內發散的量越多,流暢性越好;
(2)變通性,指思維在發散方向上所表現出的變化和靈活;
(3)獨創性,指思維發散的新穎、新奇、獨特的程度。
⑸ 簡述可持續性發展教育的特點與要求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包括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終生教育,它要求 個人、機構和社會把明天看作是屬於我們所有人, 否則不屬於任何人。
「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改變教育方法,包括 課程設置和內容、教學法和考試。學習的空間包 括非正規教育場所、社區的組織和地方民間團體、 工作場所、正規教育、技術和職業培訓、教師培 訓、高等教育督導機構、政策制定機構等等。
⑹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什麼時候由誰提出來的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是由單個人提出來的,而是最先在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人類環境"的概念,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成立了環境規劃暑。
可持續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我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基礎薄弱,選擇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華民族徹底擺脫貧困、創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選擇。
(6)創造時間的特點可持續性擴展閱讀:
許多文獻研究可持續發展,都把視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兩個領域,不僅要研究可持續的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與自然生態問題,還要研究可持續的人文資源、人文環境與人文生態問題。
從單純地關注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局部的自然屬性,到同時或更加關注社會經濟屬性,以把握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尋找全球持續發展的途徑,這是現代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環境社會學與社會生態學興起的根源。
⑺ 可持續發展的四大特徵是什麼_
發展科技。節約資源。人力物力
⑻ 可持續發展的特徵是什麼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是集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項因素於一體的完整現象,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
(2)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3)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人類必須建立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准,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
⑼ 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是啥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關於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其特點有以下:
1、公平性
本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間的公平和資源分配與利用的公平;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機會、利益均等的發展。它既包括同代內區際間的均衡發展,即一個地區的發展不應以損害其它地區的發展為代價。
2、持續性
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即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必須有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包含著制約的因素;在「發展」的概念中還包含著制約因素,因此,在滿足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3、共同性
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雖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決定全球必須聯合起來,認知我們的家園。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是集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項因素於一體的完整現象,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利;
(2)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3)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可持續發展
⑽ 可持續發展理論什麼時候開始提出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那是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大提交了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注意力集中在人口、糧食、物種和遺傳資源、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方面,並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她把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切實結合起來,實現了人類有關環境與發展思想的重要飛躍。 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中國首次提出是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1999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