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槍是怎樣發明的
最早的火槍是我國宋代陳規於1132年發明的。槍管用長竹竿做成,內裝火葯,靠噴火來殺傷對方,回是所有現代火槍的前身答。最早的步槍是我國於1259年發明的「突火槍」。槍管用竹子做成,在槍管里裝上火葯,然後再從槍口安裝子彈,點燃後便會把子彈射出。最早的手槍是義大利人於1364年發明的火門手槍,亦稱「西歐皮」。槍管長約200毫米,後被火繩手槍所取代。
② 誰發明的槍
公元1132年,中國抄南宋的軍事家襲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1860年,美國首先開創了連珠槍的先河。該槍也是一種單發步槍,但無需從外部一發發地裝彈,而是依靠彈倉存貯彈葯,用手扳動槍機即可重新推彈入膛,能接連射擊若干次,射擊速度比手動單發步槍快得多。第一支半自動步槍是蒙德拉貢(墨西哥的一位將軍)設計的。而真正標志著槍機直動式步槍時代的結束和自動步槍時代到來的半自動步槍,是美國人約翰· 坎特厄斯·加蘭德研製的 M1加蘭德步槍。發明它是為了作為戰爭的武器。摘自:網路
③ 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132年,復南宋時期。
公元1132年,中制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雖可算作霰彈槍但與現代霰彈槍並無關聯。
(3)發明打魚槍擴展閱讀:
槍的老祖宗是火門槍,作為最早的金屬管形火槍,早期的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火門槍的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命中率較低,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
步槍的變更:火門槍、火繩槍、轉輪打火槍、燧發槍、擊發槍、轉管槍—連珠槍、栓式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沖鋒槍、自動步槍(突擊步槍)。
④ 槍是如何發明而來的
最早的火槍是我國宋代陳規於1132年發明的。槍管用長竹竿做成,內裝火葯,靠噴火來內殺傷容對方,是所有現代火槍的前身。最早的步槍是我國於1259年發明的「突火槍」。槍管用竹子做成,在槍管里裝上火葯,然後再從槍口安裝子彈,點燃後便會把子彈射出。最早的手槍是義大利人於1364年發明的火門手槍,亦稱「西歐皮」。槍管長約200毫米,後被火繩手槍所取代。
⑤ 槍時候發明的
最早的槍是中國宋朝陳規於1132年發明的。
⑥ 我國古代有哪些捕魚方法
漁業是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之一。據考古工作者證實,舊石器時期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能夠捕撈到青魚、草魚、鯉魚和螺蚌等;舊石器晚期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知道采捕魚、蚌,這說明我國祖先的捕撈能力。至新石器時期,捕魚技術和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
在我國出土的古代文物中,從南至北都有魚鉤、魚叉、魚標、石網墜等各種捕魚工具。據考古實物和有關資料考證,我國古代已經有多種捕魚方法。
原始人時期,有一種長臂人,最善於用手捕魚,可以單手捕捉魚類,上岸時能兩手各抓一條大魚。這種長臂人捕魚的本領,無疑是長期實踐練就的。
魚是一種很難用手抓到的動物,在水中游動迅速,且魚體非常光滑,徒手去摸魚,捉到魚的幾率很小。為了捕到更多的魚,隨著經驗的不斷總結和發展,人們便想出了「竭澤而漁」的辦法。
「竭澤而漁」是原始的捕魚方法。就是把小的水坑、水溝弄乾,把魚一舉捉盡。單從方法上講,這是一個飛躍。如果不是靠「竭澤而漁」的辦法,原始人是不可能一次捕到好多魚的。在最初,這種「竭澤而漁」很可能是一種相當普遍採用的方法。
原始人定居以後,對於「竭澤而漁」的後果逐漸引起了注意:周圍小型水體被弄乾,魚無生息之處了,昨天還是魚香滿口,今天連魚味也聞不到了。
古人終於明白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的害處。提倡適度開發、可持續發展,反對追求竭澤而漁式的短期利益,我們的祖先早已具備了這樣的生存智慧。
古代捕魚還有以棍棒擊魚的方法。在沒有木刀的情況下,也用棍棒打魚。後來,在滇川交界的瀘湖畔,每當早春三月,岸柳垂綠,桃花盛開之際,當地的普朱族和納西族仍利用魚群游到淺灘產卵的機會,用木刀砍魚,刀不虛發,每擊必中,使魚昏浮在水面。
箭射捕魚是秦漢以前捕撈較大魚類的主要方法之一。史記載,公元前210年,徐福入海求仙葯時,帶有眾多弓箭手,見鮫魚則「連駑射之」。明代人們常用帶索槍射魚。
少數民族箭射捕魚也很常見。鄂倫春族、高山族常用弓箭或魚鏢射捕魚,當魚浮出水面,或舉弓射擊,或用魚鏢叉魚。
以獸骨或角磨製的魚鏢有多種形式,多具有倒鉤,有的一邊具倒鉤,有的兩邊具倒鉤。魚鏢尾柄凸節或凹槽,可以固定在鏢柄上,或拴以繩索,插於鏢柄前端的夾縫中,成為帶索魚鏢,魚被刺中後掙扎,魚鏢柄脫離,可以持鏢柄拉繩取魚。
最古老的釣魚方法不用魚鉤,這就是無鉤釣具。這一捕魚的方法甚至沿襲至近代。
過去,雲南有些苦聰人和芒人婦女釣魚時,一般仍用一根竿頭拴一根野麻繩的釣竿,釣魚時,先把竹竿斜插在河岸上,繩端拴一條蚯蚓,然後把繩頭置入水裡,待魚群見餌而來爭食蚯蚓,把竹竿拉得左右搖動之時,釣者猛拉魚竿,准確地把魚甩在竹簍里。
有鉤釣具捕魚比較普遍。有一件6000多年前的骨魚鉤,倒鉤至今還甚鋒利。這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與現在的釣鉤相媲美。在骨器釣鉤之前,有以樹的棘刺、鳥類的爪子釣魚。
古代的釣魚方法很多,有竿釣、下卧釣、甩竿和滾鉤釣等。不同的季節,釣魚的地點也有差別,故有「春釣邊,秋釣灘,夏季釣中間」的漁諺。
用網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方法。漁網的發明很早,據有關史料記載,網是伏羲氏看見蜘蛛結網後受到啟發而製作的。《易?系辭下》載,伏羲氏「做結繩而為網罟」。
最初的網既用於捕鳥獸,又能捕魚。自從有文字以來,就有關於網的記載。在最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用網捕魚的字形。在秦漢以前的古籍中,已經提到多種網具和網的結構,據載有的網具已有很長的網綱,有的相當於後來的大拉網。
古代勞動人民曾經發明以假魚引誘真魚的方法。這種以形象引誘的方法,比餌誘法經濟得多。過去東南沿海地區捕撈墨魚的時候,漁民多在潮水到來之前,先劃船入海,以長繩牽引數十個魚簍,每個魚簍里盛一個牝墨魚,潮水淹沒後,牝墨魚發出嗚叫,墨魚聞聲而至,潮水退後,再收簍取魚。這種誘法是利用物異性相吸而發明的。
古代燈光誘魚也經常採用,一般在捕魚、捉蟹,都點燃火把為號,魚、蟹見光而至。這是利用魚、蟹的趨光性,用光引誘的方法捕魚。
魚筌捕魚也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魚筌是以竹編制的,呈圓錐形,尖端封死,開口處裝有一個倒須的漏斗。使用時,將其放置在水溝分岔處,魚可順水而入,但因倒須阻攔,而不能出來。
魚筌起源很早,在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就出土一件魚筌。說明幾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開始運用魚筌捕魚了。
西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捕捉鱔魚、泥鰍時,多砍取一些竹筒,一端由原來的竹隔膜封死,一端裝一個有倒須的漏斗,夜間放在田壟之間,魚能進不能出,天明取回竹筒。
陷阱捕魚也被採用過。陷阱是以籬笆或土石築成的,各民族普遍使用。東北鄂倫春族的「擋亮子」就是這種方法。
鄂倫春人根據魚類「春上秋下」的游動規律,在小河岔口處築一個開口,然後安置一個較大的口小腹大籃筐,無論是魚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能進入,有進無出,人們可以「瓮中捉鱉」,一次能捕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魚。這類方法流傳的時間長,採用的人多。
把野生的鸕鶿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我國為最早。據我國文獻記載,在《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里,均有鸕鶿能入水捕魚,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使之捕魚的記載。
據古書記載,馴養鸕鶿捕魚,大概起源於秦嶺以南河源地區,此地三國以後開始推廣鸕鶿捕魚。這要比日本於5世紀始用鸕鶿捕魚的記載要早得多。
綜上所述,人類的捕魚技術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魚生活在水中,捕撈難度大,所以捕捉的方式不管如何千變萬化,都是盡力斷絕其生存條件。
因此,捕魚方法既採取了若干狩獵方法,也有不少新的發明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記載。
⑦ 誰發明的槍
世界軍武發展史-輕兵器篇/ 黃守銓,卞榮宣編著,世潮出版社
ISBN 957-776-590-4
根據這本書提到,槍是由中國人所發展出來的。
在西元1259年,壽春府( 安徽省壽縣 )有人以巨竹為槍筒,能發射子彈的突火槍。
-------------以上節錄自『世界軍武發展史-輕兵器篇』p13
所以中國人還是強的,只是沒有後續發展就是了
⑧ 那有帶游標的打魚槍
那是打魚槍。
如果覺得答案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有問題可繼續追問,如未回答追問,可能是不在哦
⑨ 歷史上發明槍最早是那個國家
中國、明朝、當時叫火沖,後來傳到了西方歐洲國家,被西方人掌握了技術自己自主研發,後來到了清朝被洋人利用叫做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