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柳傳志對於創業者有什麼忠告
一、誠信是價值觀的底線
二、如何取捨
在法律之上,就需要各種權衡,需要創業者來權衡具體得失。創業者要想清楚,要不要在現有法律、規定內找到利於自己的「漏洞」,並作為公司發展的助力。
三、如何迂迴於政策
在互聯網創業與傳統行業即將接軌的時候,很多互聯網公司都需要與傳統公司發生交集。創業者應該堅守正確的方向,比如滿足出行需求,但同時需要解決與傳統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以及留出精力與政府、政策進行迂迴。總的來說,就是不放棄,不對抗,迂迴前進,支付寶、滴滴目前都選擇了這條路。
四、不要賤賣你的股份
五、創業有一定的失敗概率,且行且珍惜~
B. 柳傳志創業動因體現了哪些價值觀
柳傳志創業動因體現了哪些價值觀?經歷了資本寒冬和倒閉潮,創業公司們都略顯疲態。
創業本來就是殘酷無比的事情,多少利好政策也無法支撐你到順利融下一輪,喝慣了雞湯的我們也很難再從「驗屍報告」中找到新鮮的教訓。
但在漫長的創業路上,我們聽到了最多的抱怨是:走過了這么多坑,其中一半的時間是處於「迷茫」之中。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你的創業初心就是最好的商業計劃書」。我們收集了四位互聯網四位大佬對於創業的感悟,希望能夠給予創業路上的你指明方向。
馬雲:商道的根本在於誠信的積累
從曾經的創業者到如今的成功者,馬雲依然堅持著那顆創業的初心。馬雲說:「今天的阿里、昨天的阿里、未來的阿里,我們都是要走這條路,每個人都必須這么辛苦,因為我們的未來是辛苦出來的。」
對於創業的初衷,馬雲曾經和創業者分享阿里巴巴10周年的感悟時說:「創業是為了什麼?在阿里10周年的時候,我意識到商道的根本在於誠信的積累,我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信任,獲得社會、客戶、員工、股東對我的信任。」
#視頻:阿里巴巴十周年演講,時長30:06
馬雲認為做企業就應該要誠信,做企業就應該要有使命和價值觀,否則沒必要那麼辛苦。「跟創業者、小企業時間做得越長,越明白創業者不容易,誠信是有價值的,是可以變成錢的。」而引起創業敗績的原因都是由慾望、貪欲導致,他說:「多花時間看旁人如何敗績,進修旁人的敗績經驗,失敗的經歷是寶貴的,成功的經歷是瞎說的。」
C. 中國IT首席指揮——柳傳志的成就是什麼
柳傳志的價值、貢獻、意義不僅局限在計算機界,他提出的「貿、工、技」企業運作方式,為弱勢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參與國際競爭趟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他總結的「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為長期困頓於計劃體制下疏於管理的中國企業指明了管理的要義;他對聯想「國有民營」模式的產權改造,為中國企業解決在轉型時期積累下的大量產權問題提供了一個範例。柳傳志是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是中國計算機產業的領袖級人物。
D. 大佬為何創業:俞敏洪為養家 柳傳志為體現價值
俞敏洪:為了養活老婆孩子 這事兒還得從當時我准備出國講起,當時我在北大當英語老師的時候,看著周圍的人一個一個都出國了,自己也就萌生了出國的想法。當時我也收到了不少大學的Offer(入學通知),但大部分都不提供獎學金,給獎學金的最多也只給四分之三,還差好幾千塊美元。 為了籌到這筆錢,我只好在校外開始辦起了英語培訓。後來因為這事兒敗露了,我被北大開除了。離開北大後,我完全沒有了生活來源,為了養活老婆孩子,我只好下海辦起了培訓班。我雖然沒出國,卻對出國考試和流程了如指掌,對英語培訓也很熟悉,於是,我決定做英語培訓,幫助想出國的同學順利出國。 王健林:巧合踏入房地產界 1986年,我從部隊轉業後進入了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做辦公室主任,這時候我是團級了。但是,做了兩年辦公室主任之後,趕上了下海大潮,周圍很多人都辭職下海創業去了,於是思考再三,我也辭官下海去了。進入房地產這個行業是個巧合,當時大連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成立不久,總經理就出了經濟問題,讓公司負債幾百萬。 西崗區政府當時提出,如果誰有本事把公司救活,欠款還上,這個公司就給誰。於是我主動要求接管這家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後來的萬達,而我也是這個機緣巧合踏入了房地產界。 柳傳志: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創辦聯想前,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一名科研人員,當時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科研成果,我同事甚至連續得過三次獎,但是科研成果就放在那兒,沒法變成產品,得到經濟效果。我想通過創業把這些科研成果變成產品,體現一下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過創業過程也很艱難,我擺過地攤,賣過各種東西:旱冰鞋、電腦、手錶,我當時打死都不會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辦成今天這個樣子。 喬布斯:我創業從來不是為了錢 我小時候在《科學人》雜志讀到一篇文章,測量地球上各物種的運動效率,有熊、黑猩猩、浣熊、鳥類和魚類它們每公里花多少大卡移動?人類也接受了測定。 做生意沒有人會真的深思熟慮,這就是我的體會和認知。因此如果你願意問問題,仔細思考,認真努力,你很快就能學會做生意,這不是多難的事情。 我身價超過一百萬美元時才二十三歲;二十四歲身價超過千萬美元;二十五歲就超過億萬美元。但錢沒那麼重要,因為我創業從來就不是為了錢。
E. 中國企業怎樣才能凝聚人心
呢?「上下同欲者勝」,我們的祖先已經告訴我們,只有建立一種全體員工都認同的企業文化,企業才能凝聚人心。 企業文化對於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企業不是不懂企業文化,而是講的太多了,以至於一講企業文化就讓人心煩。在西方,企業文化也曾經讓人感覺是形式、空洞的東西,一般的經理人不會老是對員工講企業文化,但他們的企業文化卻是行之有效的,區別在於他們是有實際行動來體現企業文化,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行為向員工傳達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企業確實不懂企業文化,以為企業文化就是員工的娛樂活動,以為企業文化就是一套套的文字游戲,很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手冊拿出來可以嚇死人,厚厚的幾大本,其實這是在自欺欺人,不要說是員工,就是公司的領導,也不可能准確說出那裡面的內容,結果只能是有形式而沒有內容,這就是當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總體情況。 什麼是企業文化,就是以企業家人生哲學為核心的企業共同價值觀,以及由核心價值觀決定的行為、制度的企業文化。作為核心價值觀,就是簡單的幾條理念,幾條可以經得起長期考驗的價值觀。所謂核心,就是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意思,如果什麼都包括,什麼方面都照顧到,那這種面面俱到的價值觀絕對是充充門面而已。例如海爾,如果按我說,海爾的核心價值就是「創新」,品牌文化就是「真誠到永遠」,其它方面都只是在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一些具體做法及守則而已。許多企業到海爾學習,買了很多有關海爾企業文化的書籍或者資料,回去後就自己也做了一套企業文化手冊的東西,以為這樣就有了自己的文化。事實上,世界上並沒有一種「正確的理念」,正如《基業長青》所說那樣「沒有任何理念內容和成為高瞻遠矚公司息息相關。理念的真實性和連續一貫性符合理念的程度要比理念的內容重要」。所以,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企業員工是否認同,而不是外界的贊美,你不需要太過在意理念是否「讓人喜愛」,而應該在於是否能夠指明方向和激勵員工。但這恰恰是目前中國企業最為重視的東西,能夠給外界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似乎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引入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企業形象設計等同於甚至凌駕於核心理念也就不為奇了。卓越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是簡介明了,它直接告訴員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提供實質性的指引,沃爾頓在說明活爾瑪的第一個核心價值觀時說:「把顧客放在前面,如果你不為顧客服務,或不支持為顧客服務的人,那麼我們不需要你」。 本土企業顧名思義必定擁有特定的地域資源和文化資源,由此產生的競爭優勢,或許這就是中國企業的制勝關鍵。任何一種價值觀都是受民族文化所影響,它必需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離開了傳統文化的根基,企業文化就不可能是強勢的、個性化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是激動人心的。柳傳志就說過:「中國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的環境。這些都形成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思想方法,因此,中國企業的成長和管理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對核心理念的闡述沒有必要將教科書的術語照搬過來,只要將你內心真正深信不疑的信念用一種員工都能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就足夠了。 理念與行動一致,這可能是中國企業當前最缺乏也是未來必需追求不懈的目標,「一篇宣言可能是好的起步,卻只是第一步」。將公司的理念使命貫穿於管理的各個層面,並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恪守核心價值觀,這是所有優秀企業都努力實現的目標。中國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發展中,能夠生存下來並不斷發展的寥寥無幾,這其中「幸運」的幾家也在做著世界其它優秀公司一樣的事情,將理念與行動一致。例如聯想,他們並沒有將「把個人追求融入企業的長遠發展之中」作為一句口號,而是通過一定的機制確保員工與公司利益的統一。聯想的骨幹員工持有股份,上市公司都有股票期權計劃。現在,要投資新的產業、公司,首要考慮的就是保證公司骨幹員工持有一定的股份,以保證骨幹員工與股東利益的統一。柳傳志說過:「我們這個班子處理事情從不帶宗派色彩,大家都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外界說聯想是個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我認為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核心團隊對公司理念的忠誠,並在日常行為中抓住任何可以向員工傳遞信息的機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持續不斷地加強核心理念,是理念與行動一致的關鍵。「一定要自己行得 別人犯錯也是一樣挨訓,就不會感到委屈,」即使是離職的人,出去後也不會說聯想不好,因早年跟在柳傳志身邊的老幹部,對他卻是敬畏三分。治軍嚴謹的柳傳志規定,凡是開會遲到的人,自己先罰站一分鍾,柳傳志自然也不會例外。這一做法數十年如一日。如今聯想開會時,依然會看到有一兩個人是「掛」在那兒的。這種「實用主義」的作法可能在西方較為少見,因為開會准時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習慣,但在中國這種現象卻是常見,或許它並不會成為超越時代的理念,但在這背後所體現的核心價值觀卻可以永恆的。 楊元慶在接任聯想,他可能不會象柳傳志一樣用「大白話」來闡述其觀點,但有一點卻是他必需遵守的,就是聯想的核心價值觀,「把個人追求融入企業的長遠發展之中」,並不會因為楊元慶的接班而改變,如果做到這一點,我想聯想的員工就不會棄聯想而去,肯定也不會因為某個領導人的表述方式是不是「大白話」而離開聯想,必竟他們的事業追求已經融入到聯想的事業當中了。 總之,我的觀點是,中國著名企業並不是沒有可以凝聚人心的核心理念,比如人性化的公理和客戶價值的追求,TCL的核心理念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為員工創造機會,為社會創造效益」。 盡管有些理念從文字上的表述確實讓人覺得很土,問題是這些核心理念能不能從形式轉化為行動,能不能堅定不移地去貫徹它,並且真正做到核心,而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為了讓外界或者主管機關感到「 賞心悅目」。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是所有世界優秀公司的不二法則,世界上沒有一種通用的核心理念是可以讓所有公司都獲得成功,但是所有的優秀公司都始終不移地去執行他們所信奉的理念,也唯有如此,中國企業才有可能笑到最後。
F. 柳傳志創業的動機是什麼。
柳傳志:我創業的時候40歲,跟我一起創業的同事比我大五六歲,所以不是小夥伴,是老夥伴。陳景潤就在我們一個樓里,他是數學所,我是計算所,計算所和數學所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所是基礎科學,就是他出的東西,當時給寫的報告文學說,歌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最後說無價之寶,值多少錢?無價。做技術研究干什麼,做完了東西,擱在一邊,也不能復制,也不能生產,再做,然後又評獎,寫論文,說明怎麼好,跟國際水平差多遠,然後中國什麼什麼第一,然後又評獎,再擱著,就是老乾這個活。人家當時有一句話說,做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我們算是做原子彈這種類型的事了,實際上真的給社會做了什麼,很少有人這么想,我的同伴沒有這么想過,其實我老婆也反對我這么想。我真的這么想。到底我做這個事干什麼,我就是覺得憋的荒。我出來主要動機,有改善生活佔20%,80%想知道,到底能夠做點什麼,我就是覺得在前40年前,前40年日子過得窩囊,憋得荒,什麼事,好像沒有做到對社會有點幫助的事,看看自己到底有什麼本事,到底人生價值是什麼。
G. 柳傳志的社會影響
柳傳志希望能夠將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成功復制到其他企業身上,在成就別的企業的同時,將自己變成一個成功的投資家。 2011年5月26日的南京,從飛機上下來的乘客剛走進機場大廳,就看到了「祝賀先聲葯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巨型橫幅。而在會場所在的酒店和街道附近,同樣的標語也隨處可見。當天,來自政府、投資、醫葯的各界人士齊集南京金陵飯店,共同慶祝國內第一家化學制葯公司在紐交所上市。 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走上台前,發表了簡短的祝詞:「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中國醫葯遲早要在國際上有地位。」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是先聲葯業的大股東,上市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以弘毅投資為首的財團在2006年 初投下的2.1億元人民幣如今已經價值約2億美元。
H. 對柳傳志的的故事進行了解分析他具有何種企業家精神
柳傳志先生是一個結果驅動的人物。就是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後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要把這個成果做出來。我相信這一點對我們所有的畢業生都會有些參考價
值。因為我們無論是求學問、求事業,做企業、所到任何方方面面的工作,到最後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總有一個把有限的精力往哪裡放的問題。那麼據我
的觀察,我們很多人的思想方法跟柳傳志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很多聰明的頭腦,同樣生活在這個中國大轉型的、難得的歷史時代,機會是差不多的。但是有很多頭腦
把精力放在怎麼說明這個事情是做不成的。其中受過嚴格訓練的人,他們會把這個做不成的理由說得更加系統,說得更加不可違,從而就使自己未來的努力就開始放
棄。因為不做出工作來,自己的理想慢慢就會熄滅,因為他找不到鼓勵自己、堅持早年理想的這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