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香篆發明者

香篆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7-11 18:10:06

A. 篆香是什麼東東,超感興趣,知道的說詳細點,謝謝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為了便於香粉燃點,合香粉末,用模子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燃,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多以木頭製成。《百川學海》"香譜"條中說:"鏤木之為范,香為篆文。"這是說香篆模子是用木頭雕成,香粉被壓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紋。據宋代洪芻的《香譜》載:"香篆,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燃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

篆香又稱百刻香。它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常用其作為計時器來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篆香,不僅是計時器,還是空氣清新劑和夏秋季的驅蚊劑,在民間流傳很廣。

香篆也稱香印,在焚香的香爐內鋪上一層砂,將乾燥的香粉壓印成篆文形狀,字形或圖形綿延不斷,一端點燃後循線燃盡。由於取用的香是呈鬆散的粉狀,點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綿延不斷的圖形,而且移動模子時很容易碰壞圖形,因此使用時並不方便。也許正是因為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內的各種服務業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這在宋人的筆記《夢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中記載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

唐宋時人點香計時,以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制印盤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狀,點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記,燒盡計時。唐白居易《酬夢得見戲長齋》詩"香煙朝煙細,紗燈夕焰明",王建《香印》詩"閑坐印香燒,滿戶松柏氣",五代馮延巳《鵲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渾無緒"都是講的這種香印。宋代熙寧年間出現了一種更為科學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記載:"穴壺為漏,浮木為箭,自有熊氏以來尚矣。三代兩漢迄今遵用,雖制有工拙而無以易此。……熙寧癸丑歲,大旱夏秋無雨,井泉枯竭,民用艱飲。時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曉,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慶香篆,延壽篆香圖,長春篆香圖,壽征香篆。"這是中國古人的創舉,中國人彷彿有無窮的智慧,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計時,用水計時,所以有銅壺滴漏的發明,沒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計時。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還把印香做成各種圖形,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長壽或福慶。

B.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C. 古代人是如何計時的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D. 漏刻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梁代<<漏刻經>>記載:
「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所以,漏刻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皇帝與炎帝的那個時期),中華大地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E. 香篆打拓的香篆打出來後,發現點燃燒不了多久就會熄滅什麼原因呢

可能是你的香篆打的太嚴實了,注意打香篆壓的時候輕輕壓下就好,上次在稀飯香鋪買東西也遇到過這個問題,和老闆交流後才知道的。

F. 在鍾表發明以前,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時間的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G. 傅科擺是為了測量時間而發明的嗎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H. 中國古時每日12個時辰 哪個時辰開始是新一天的開始

當然是子時了,也就是晚上12點子鼠老鼠排12生效首位。農歷過年春晚都是以晚12為界所有就那個時辰也就是第二天的零點。

I. 在中國古代古人憑借籌智慧,發明了多種計時工具,它們的名稱都有那些

土圭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時鍾」。古人用一根桿子直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來估計時間。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桿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桿的日影偏向東。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時間。
圭表 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的銅柱叫「表」,平卧的銅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並同圭相垂直,測量日影長度。這樣,不但可以測出時間,還可以根據每天上午日影的長短,定出四季的節氣。
日晷 也叫「日規」,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二十四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時間。
以日影測時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鍾」,統稱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
火鍾 就是古人用燃香來計算時間。如讀書讀了一支香,做工做了兩支香。或是點燃一盤香(形如現時的蚊香),看燒了多少,便知過了多少時間。有時,在香中間縛一根紗線,線的一端系一個銅球,球下面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銅球便落入盤中,叮當作響。這是古人用的「鬧鍾」。
水鍾 就是銅壺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初壺用上、中、下三個壺相互迭置,壺底都有小孔,三個壺下面再放一個受水壺。最上一隻壺內裝滿水後,水即逐漸從小孔流入以下各壺。受水壺內裝一個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隨之上升,這佯就可知道時辰。
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漏刻、圭表、香篆、輥彈等計時器的發明,使記時進入了計量化的新階段。東漢時,人們利用計時器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開始成為計時單位,這是記時法的大變革。百刻制確立後實施了相當長的時期。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並沿續到今天,在96刻制里,每個小時就是四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時」和「刻」。

J. 誰創造了時間

創造時間的是太陽。在人類沒有發明照明時,要利用白天幹活。太陽就給人類規專定了時間。所屬以今天該乾的活必須幹完,明天還有明天的工作。天黑就不能幹活。現在說的晝夜還不是離不開太陽。人類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或造出手錶,鍾表,電子表等。無法創造出時間。

閱讀全文

與香篆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