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著名外國科學家的事跡
著名外國科學家的事跡
...展開
4人回答
992699340
2017-05-22
關注謝謝你的關注
居里夫人事跡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全文
11
分享評論
踩
5313824
TA獲得超過395個認可
2010-05-24
關注
② 外國科學家及其故事
故事:愛因斯坦求職記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以優秀的成績從蘇黎世工業大學師范系畢業。他家道貧寒,要不是有舅舅支持,他是不可能有錢讀大學的。 大學畢業後,愛因斯坦曾想留校任教,這樣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更好地在物理學領域作進一步的研究,這倒是寧靜而美妙的的一種生活!可惜他在校讀書期間不善於交際,「愣頭愣腦」,不懂得跟教授們搞好關系。有一位叫韋伯的教授開始挺喜歡愛因斯坦,可後來越來越疏遠了他。原因是他既不修邊幅,又不通世故,別人都管韋伯叫教授,他卻叫韋伯先生。「你這樣說,他偏要那樣干!課也不怎麼上,實驗也不好好做!哼……」韋伯曾這樣背後對人評論他。有一次愛因斯坦寫了一篇文章送給韋伯教授看,想從他那裡獲得一些看法和指導。韋伯看了半天也不知愛因斯坦寫的是什麼東西,就把文章退給愛因斯坦,卻說:「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青年,只可惜呀,誰的話你也聽不進去……」愛因斯坦脫口說:「韋伯先生……」可韋伯先生聽也不聽,擺擺手,轉身走了。現在想留校,可是哪位教授又願意推薦這位個性倔強、桀驁不馴的學生呢?何況他還是個猶太人。 愛因斯坦只好回到住在義大利的父母家中。半年過去,工作毫無著落。失業的窘境讓愛因斯坦十分焦心。他幾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絕望之餘,他竟然異想天開,想向德國偉大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求助。因為奧斯特瓦爾德曾經力排眾議,在瑞典化學家阿倫利烏斯(190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最困難時給予過巨大的幫助,才使其有了日後的輝煌業績。奧斯特瓦爾德曾因這件事被譽為「科學伯樂」。愛因斯坦心裡想,也許這位「科學伯樂」也能發現我這匹「千里馬」哩!於是他就在1901年3月19日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信里說:「……由於我受了您寫的《普通化學》的啟示,寫了一篇關於毛細作用的論文,我很冒昧地寄一份給您。同時,我很唐突地問一下,您是否要僱用一位數學物理學的助手。我這樣冒昧地請求是因為我沒有錢,而且只有這樣一種工作才能給予我深造的機會。」 可以想像,愛因斯坦寫出這樣的信是出於怎樣的無奈,並且生活的挫敗也使他改變了那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性格。他寫給奧斯特瓦爾德的這封信就顯得比較「世故」,懂得講究策略,先說他寫的文章是受《普通化學》的影響,不露聲色地把奧斯特瓦爾德吹捧一番,之後才提出要求。半年前他當學生時恐怕是不會這么做的。 但這位「伯樂」卻沒有給愛因斯坦回信,這讓愛因斯坦非常失望,卻又有些不甘心。4月3日他又給奧斯特瓦爾德寄了一張明信片,心想既然對方不回信,再寫信去就顯得有點死氣白賴,讓人瞧不起。於是他找了個借口,在明信片上說上次寫信可能忘了寫回信地址,因此這次是特意告訴他地址的。當然,也還少不了再次說明自己的窘況。可奧斯特瓦爾德仍然沒有回信。 萬般無奈中,愛因斯坦又向荷蘭的萊頓大學卡未林·昂內斯教授(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求助。這次他考慮得更細致,除了寄上論文,還附了一張寫好自己地址並貼滿往返郵票的明信片。可這張往返明信片一去不返,大約被昂內斯丟進了廢紙簍。愛因斯坦的心情一定不好受。 愛因斯坦的父親深深同情兒子的處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緒如何刺傷了兒子的自尊心,再這樣下去,也許會徹底毀了他的前程。雖然他貧病交加,也不熟悉科學界的情形,但出於深沉的父愛,他多麼想能夠幫兒子一把。於是他在愛因斯坦給奧斯特瓦爾德發出第二封信後的第十天,也提筆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親愛的教授:請原諒我是這樣的一個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竟冒然給您寫信。……我兒子因為目前的失業極為不安,而且時間越長,他就越認為自己沒用;更嚴重的是由於我不富裕,他更認為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擔。 由於我兒子尊崇您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才敢於請求您讀一讀我兒子的論文,並請求您寫幾個字鼓勵他一下,以使他恢復對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謀得一個助教的職位,我將感恩不已。 我再次請求您原諒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讓我兒子知道我給您寫了信。」 可憐的父親,偉大的父親!誰讀了這封信能不被愛因斯坦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摯愛所感動呢!但不知是奧斯特瓦爾德沒收到這封信,還是看了仍然不為所動,愛因斯坦沒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說什麼鼓勵和幫助了。 天無絕人之路。1901年4月,愛因斯坦的大學同學格羅斯曼給愛因斯坦寄來一封信,帶來好消息。信中說,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准備設立一個專門審查各種新發明的技術職位,格羅斯曼說他父親樂於推薦愛因斯坦就任此職。 一年之後,愛因斯坦終於正式到專利局上班,職位是三級技術審查員,年薪3500瑞士法郎。他終於在23歲時擺脫了可怕的失業陰影,可以自食其力並養家糊口,不再為麵包揪心發愁了。為此愛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同學的幫助。他多次說:「這是格羅斯曼為一個朋友所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 故事:愛因斯坦坦承「一生最大錯事」 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直為他「一生最大錯事」而愧疚。愛因斯坦究竟做錯了什麼事? 1917年,也就是他創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恆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引力場?
③ 外國科學家的故事
赫爾希
開放分類: 人物、科學家
姓名:赫爾希 Hershey,Alfred Day
國家或者地區:美國
學科:微生物學家
發明創造:
簡 歷
赫爾希(Hershey,Alfred Day) 美國微生物學家。1908年12月4日生於密執安州奧沃索。 赫爾希於1934年在密執安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華盛頓大學任教,1950年以後轉到紐約州冷泉港,1975年退休。 他的學術興趣是研究噬菌體。1945年他表明在噬菌體及其捕食的細菌細胞中都有自發的突變發生,這與盧里亞同時獨立做出的結果是相同的。1946年,他證明了不同病毒的遺傳物質能夠自發結合產生突變的效應,這同德爾布呂克獨立證明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1952年他又證明,進入細菌細胞的是噬菌體的核酸,這表明攜帶遺傳信息的是核酸而不是與它相關的蛋白質。這一結論使翌年沃森和克里克關於核酸復制的發現更加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赫爾希、德爾布呂克和盧里亞因其工作分享了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美國的巧克力城,以其名命名。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開放分類: 物理、科學家、物理學家、相對論、教授
目錄• 簡介
• 成長履歷
• 【軼事】
• 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 愛因斯坦的貢獻
• 【著作】
• 愛因斯坦曾是炒股高手
• 留給愛因斯坦的話
• 名言警句
• 名言警句
簡介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後因二戰爆發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④ 國外科學家的故事
瓦特小時候看到鍋里的水蒸氣能把鍋蓋頂起來,長大後,冥思苦想,製造了蒸汽機。
⑤ 外國發明家有哪些故事
瓦特
瓦特出生於英國的格林諾克,由於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鍾錶店當學徒,後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後,看看他工作那麼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該將它改進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於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台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後,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可是點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觀察漏氣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熱氣沖出,他急忙躲閃,右肩上已是紅腫一片,就像被一把熱刀削過一樣,辣辣地疼起來,弄得他心煩意亂。他真有些灰心了,這時,是他的妻子給了他勇氣,妻子用激將法又激起了繼續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實驗室,將過去的資料重新翻閱一番,打起精神又幹了起來,干累了就守著爐子燒一壺水喝茶。一天,他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他看看爐子上的壺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靈感來了:茶水要涼,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從汽缸里也「倒」出來呢?
這樣想著,瓦特立即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活門,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所以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
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
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
⑥ 求外國科學家的故事,一定要外國的啊!!
故事:愛因斯坦求職記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以優秀的成績從蘇黎世工業大學師范系畢業。他家道貧寒,要不是有舅舅支持,他是不可能有錢讀大學的。
大學畢業後,愛因斯坦曾想留校任教,這樣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更好地在物理學領域作進一步的研究,這倒是寧靜而美妙的的一種生活!可惜他在校讀書期間不善於交際,「愣頭愣腦」,不懂得跟教授們搞好關系。有一位叫韋伯的教授開始挺喜歡愛因斯坦,可後來越來越疏遠了他。原因是他既不修邊幅,又不通世故,別人都管韋伯叫教授,他卻叫韋伯先生。「你這樣說,他偏要那樣干!課也不怎麼上,實驗也不好好做!哼……」韋伯曾這樣背後對人評論他。有一次愛因斯坦寫了一篇文章送給韋伯教授看,想從他那裡獲得一些看法和指導。韋伯看了半天也不知愛因斯坦寫的是什麼東西,就把文章退給愛因斯坦,卻說:「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青年,只可惜呀,誰的話你也聽不進去……」愛因斯坦脫口說:「韋伯先生……」可韋伯先生聽也不聽,擺擺手,轉身走了。現在想留校,可是哪位教授又願意推薦這位個性倔強、桀驁不馴的學生呢?何況他還是個猶太人。
愛因斯坦只好回到住在義大利的父母家中。半年過去,工作毫無著落。失業的窘境讓愛因斯坦十分焦心。他幾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絕望之餘,他竟然異想天開,想向德國偉大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求助。因為奧斯特瓦爾德曾經力排眾議,在瑞典化學家阿倫利烏斯(190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最困難時給予過巨大的幫助,才使其有了日後的輝煌業績。奧斯特瓦爾德曾因這件事被譽為「科學伯樂」。愛因斯坦心裡想,也許這位「科學伯樂」也能發現我這匹「千里馬」哩!於是他就在1901年3月19日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信里說:「……由於我受了您寫的《普通化學》的啟示,寫了一篇關於毛細作用的論文,我很冒昧地寄一份給您。同時,我很唐突地問一下,您是否要僱用一位數學物理學的助手。我這樣冒昧地請求是因為我沒有錢,而且只有這樣一種工作才能給予我深造的機會。」
可以想像,愛因斯坦寫出這樣的信是出於怎樣的無奈,並且生活的挫敗也使他改變了那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性格。他寫給奧斯特瓦爾德的這封信就顯得比較「世故」,懂得講究策略,先說他寫的文章是受《普通化學》的影響,不露聲色地把奧斯特瓦爾德吹捧一番,之後才提出要求。半年前他當學生時恐怕是不會這么做的。
但這位「伯樂」卻沒有給愛因斯坦回信,這讓愛因斯坦非常失望,卻又有些不甘心。4月3日他又給奧斯特瓦爾德寄了一張明信片,心想既然對方不回信,再寫信去就顯得有點死氣白賴,讓人瞧不起。於是他找了個借口,在明信片上說上次寫信可能忘了寫回信地址,因此這次是特意告訴他地址的。當然,也還少不了再次說明自己的窘況。可奧斯特瓦爾德仍然沒有回信。
萬般無奈中,愛因斯坦又向荷蘭的萊頓大學卡未林·昂內斯教授(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求助。這次他考慮得更細致,除了寄上論文,還附了一張寫好自己地址並貼滿往返郵票的明信片。可這張往返明信片一去不返,大約被昂內斯丟進了廢紙簍。愛因斯坦的心情一定不好受。
愛因斯坦的父親深深同情兒子的處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緒如何刺傷了兒子的自尊心,再這樣下去,也許會徹底毀了他的前程。雖然他貧病交加,也不熟悉科學界的情形,但出於深沉的父愛,他多麼想能夠幫兒子一把。於是他在愛因斯坦給奧斯特瓦爾德發出第二封信後的第十天,也提筆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親愛的教授:請原諒我是這樣的一個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竟冒然給您寫信。……我兒子因為目前的失業極為不安,而且時間越長,他就越認為自己沒用;更嚴重的是由於我不富裕,他更認為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擔。
由於我兒子尊崇您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才敢於請求您讀一讀我兒子的論文,並請求您寫幾個字鼓勵他一下,以使他恢復對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謀得一個助教的職位,我將感恩不已。
我再次請求您原諒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讓我兒子知道我給您寫了信。」
可憐的父親,偉大的父親!誰讀了這封信能不被愛因斯坦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摯愛所感動呢!但不知是奧斯特瓦爾德沒收到這封信,還是看了仍然不為所動,愛因斯坦沒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說什麼鼓勵和幫助了。
天無絕人之路。1901年4月,愛因斯坦的大學同學格羅斯曼給愛因斯坦寄來一封信,帶來好消息。信中說,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准備設立一個專門審查各種新發明的技術職位,格羅斯曼說他父親樂於推薦愛因斯坦就任此職。
一年之後,愛因斯坦終於正式到專利局上班,職位是三級技術審查員,年薪3500瑞士法郎。他終於在23歲時擺脫了可怕的失業陰影,可以自食其力並養家糊口,不再為麵包揪心發愁了。為此愛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同學的幫助。他多次說:「這是格羅斯曼為一個朋友所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
故事:愛因斯坦坦承「一生最大錯事」
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直為他「一生最大錯事」而愧疚。愛因斯坦究竟做錯了什麼事?
1917年,也就是他創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恆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引力場?
⑦ 外國科學家名人故事
愛因斯坦妙解「相對論」有一次,群眾包圍了從德國移居美國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簡單的話」解釋清楚他的「相對論」。當時,據說全世界只有幾個高明的科學家看得懂他關於「相對論」的著作。愛因斯坦走出住宅,對大家說:「比方這么說——你同你最親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鍾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五分鍾!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五分鍾,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⑧ 外國的科學家故事
故事:愛因斯坦求職記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以優秀的成績從蘇黎世工業大學師范系畢業。他家道貧寒,要不是有舅舅支持,他是不可能有錢讀大學的。
大學畢業後,愛因斯坦曾想留校任教,這樣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更好地在物理學領域作進一步的研究,這倒是寧靜而美妙的的一種生活!可惜他在校讀書期間不善於交際,「愣頭愣腦」,不懂得跟教授們搞好關系。有一位叫韋伯的教授開始挺喜歡愛因斯坦,可後來越來越疏遠了他。原因是他既不修邊幅,又不通世故,別人都管韋伯叫教授,他卻叫韋伯先生。「你這樣說,他偏要那樣干!課也不怎麼上,實驗也不好好做!哼……」韋伯曾這樣背後對人評論他。有一次愛因斯坦寫了一篇文章送給韋伯教授看,想從他那裡獲得一些看法和指導。韋伯看了半天也不知愛因斯坦寫的是什麼東西,就把文章退給愛因斯坦,卻說:「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青年,只可惜呀,誰的話你也聽不進去……」愛因斯坦脫口說:「韋伯先生……」可韋伯先生聽也不聽,擺擺手,轉身走了。現在想留校,可是哪位教授又願意推薦這位個性倔強、桀驁不馴的學生呢?何況他還是個猶太人。
愛因斯坦只好回到住在義大利的父母家中。半年過去,工作毫無著落。失業的窘境讓愛因斯坦十分焦心。他幾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絕望之餘,他竟然異想天開,想向德國偉大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求助。因為奧斯特瓦爾德曾經力排眾議,在瑞典化學家阿倫利烏斯(190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最困難時給予過巨大的幫助,才使其有了日後的輝煌業績。奧斯特瓦爾德曾因這件事被譽為「科學伯樂」。愛因斯坦心裡想,也許這位「科學伯樂」也能發現我這匹「千里馬」哩!於是他就在1901年3月19日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信里說:「……由於我受了您寫的《普通化學》的啟示,寫了一篇關於毛細作用的論文,我很冒昧地寄一份給您。同時,我很唐突地問一下,您是否要僱用一位數學物理學的助手。我這樣冒昧地請求是因為我沒有錢,而且只有這樣一種工作才能給予我深造的機會。」
可以想像,愛因斯坦寫出這樣的信是出於怎樣的無奈,並且生活的挫敗也使他改變了那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性格。他寫給奧斯特瓦爾德的這封信就顯得比較「世故」,懂得講究策略,先說他寫的文章是受《普通化學》的影響,不露聲色地把奧斯特瓦爾德吹捧一番,之後才提出要求。半年前他當學生時恐怕是不會這么做的。
但這位「伯樂」卻沒有給愛因斯坦回信,這讓愛因斯坦非常失望,卻又有些不甘心。4月3日他又給奧斯特瓦爾德寄了一張明信片,心想既然對方不回信,再寫信去就顯得有點死氣白賴,讓人瞧不起。於是他找了個借口,在明信片上說上次寫信可能忘了寫回信地址,因此這次是特意告訴他地址的。當然,也還少不了再次說明自己的窘況。可奧斯特瓦爾德仍然沒有回信。
萬般無奈中,愛因斯坦又向荷蘭的萊頓大學卡未林·昂內斯教授(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求助。這次他考慮得更細致,除了寄上論文,還附了一張寫好自己地址並貼滿往返郵票的明信片。可這張往返明信片一去不返,大約被昂內斯丟進了廢紙簍。愛因斯坦的心情一定不好受。
愛因斯坦的父親深深同情兒子的處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緒如何刺傷了兒子的自尊心,再這樣下去,也許會徹底毀了他的前程。雖然他貧病交加,也不熟悉科學界的情形,但出於深沉的父愛,他多麼想能夠幫兒子一把。於是他在愛因斯坦給奧斯特瓦爾德發出第二封信後的第十天,也提筆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親愛的教授:請原諒我是這樣的一個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竟冒然給您寫信。……我兒子因為目前的失業極為不安,而且時間越長,他就越認為自己沒用;更嚴重的是由於我不富裕,他更認為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擔。
由於我兒子尊崇您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才敢於請求您讀一讀我兒子的論文,並請求您寫幾個字鼓勵他一下,以使他恢復對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謀得一個助教的職位,我將感恩不已。
我再次請求您原諒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讓我兒子知道我給您寫了信。」
可憐的父親,偉大的父親!誰讀了這封信能不被愛因斯坦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摯愛所感動呢!但不知是奧斯特瓦爾德沒收到這封信,還是看了仍然不為所動,愛因斯坦沒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說什麼鼓勵和幫助了。
天無絕人之路。1901年4月,愛因斯坦的大學同學格羅斯曼給愛因斯坦寄來一封信,帶來好消息。信中說,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准備設立一個專門審查各種新發明的技術職位,格羅斯曼說他父親樂於推薦愛因斯坦就任此職。
一年之後,愛因斯坦終於正式到專利局上班,職位是三級技術審查員,年薪3500瑞士法郎。他終於在23歲時擺脫了可怕的失業陰影,可以自食其力並養家糊口,不再為麵包揪心發愁了。為此愛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同學的幫助。他多次說:「這是格羅斯曼為一個朋友所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
故事:愛因斯坦坦承「一生最大錯事」
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一直為他「一生最大錯事」而愧疚。愛因斯坦究竟做錯了什麼事?
1917年,也就是他創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恆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引力場?
⑨ 發明家的故事
1、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他活到84歲,一生中的發明有1100項之多,其中最大貢獻是發明留聲機和自動電報機,實驗並改進了白熾燈和電話。愛迪生20歲出頭開始研究電燈,歷時10餘年,他先後選用了竹棉、石墨、鉭……等等上千種不同物質作燈絲材料進行試驗,時常通霄達旦,有一次他和助手們竟連續工作5晝夜。1879年愛迪生用碳絲作為白熾燈絲,並點燃40小時。由於碳絲表面多孔,性脆,強度很低。不久被鎢絲代替。
2、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
⑩ 外國科學家的生平故事10字
居里夫人:
1935年11月23日,在美國紐約市羅里奇博物館,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對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所出了這樣的評價:「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這位令她尊敬的女性正是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婭,即我們大家熟知的,被譽為「鐳的母親」的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兩大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一生共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不僅自己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她的女兒女婿——約里奧-居里夫婦在其指導下,也於1935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樣的成就在世界科學史上都空前絕後,但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一切榮譽、金錢、災難都在她科學之光的照耀下盪然無存。這位「鐳」的發明者本可以成為億萬富翁,但是她終生拒絕財富,放棄了專利,將鐳的發明專利無私奉獻給了全人類,一生都過著簡朴清貧的生活,並以她的無私感動了所有的人!「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這句她自己說的話是她一生最好的寫照。到居里夫人的故居瞻仰,是我這次來華沙的一大心願。
這是一棟巴洛克式三層公寓樓,牆體是咖啡色和粉色相間,二樓的中間有一個小陽台,裡面就是居里夫人的誕生地。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就誕生這座普通的住宅里,弗雷塔大街16號(Ul freta 16)。這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住宅,距離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僅500米,要不是門口掛著一個小牌子,我是絕對想不到這里就是居里夫人故居。裡面的陳設非常簡陋,陳列著居里夫人的簡介及部分生活工作用品。與在其它地方參觀不同,所有在裡面的人都非常安靜,每個人都是帶著淚水參觀完這位偉大、無私科學家的故居的。
居里夫人以她歸真返璞、貧賤不移的一片丹心,不僅感動了科學巨匠,而且也激勵了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在科學探索的荊棘之途中,前仆後繼,鞠躬盡瘁!1986年,當李遠哲博士獲得貝爾化學獎時,他吐露出了引導他走上科學之路的正是他小時候所讀的《居里夫人傳》。主人公勤勞不懈、熱愛生命的高貴情操和理想,使他確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標。2007年9月19日,在南京大學為慶祝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施士元先生百歲壽辰暨文集首發式上,這位作為居里夫人為中國培養的唯一物理學博士,老人家寫下了如下感言:「我習慣於泰然處世,可以說是無憂無慮地走過了百年……」。老人的長者風范與淡泊豁達的人生態度令在場的所有人感動,我想這與老人年輕時所受到的居里夫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在居里夫人出生的年代,她的祖國波蘭還處於俄國沙皇侵略者的統治之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戰亂之中,雖然離鄉去遠,但是她卻心牽故園,一直思念著自己的祖國。1898年,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居里夫人將她新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也就是波蘭的意思。1934年7月6日,居里夫人下葬於巴黎梭鎮居里墓穴,她的哥哥和姐姐向墓穴中灑下了從她的祖國波蘭帶來的泥土……
居里夫人自強不屈的精神和偉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著我,在前往格但斯克的火車上,望著窗外美麗的風景,我的思緒還沉浸其中,從居里夫人艱難坎坷的一生到「兆瑞環球網」創辦至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一切一切我想了很久很久……借用居里夫人的一句話送給我自己,也送給「兆瑞環球網」的所有同事們和朋友們吧——「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賦的才能,並且,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完成.當這件事情結束的時候,你要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我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