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黃金
具體開始使用時間無確切考證,但在西、唐時期,黃金使用開始盛行。
中國古代黃金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來賞賜文臣武將。因此,皇帝賞賜黃金的情況是考察當時黃金總量變化的一個角度。
《漢書》記載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3年)皇帝賞賜黃金一百多次,《後漢書》記載東漢(公元25-189年)皇帝賞賜黃金九次,兩次賞賜黃金數量總共約為九十二萬斤。
從史書記載兩漢皇帝賞賜黃金的情況變化來看,東漢皇帝賞賜黃金次數不足西漢皇帝賞賜黃金次數的十分之一,東漢皇帝賞賜黃金總金額只相當於西漢時期的百分之二。
(1)古代發明黃金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重視黃金儲備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
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
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
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
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2. 金匠名人,古代發明黃金製品的人是誰
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年代,無從考證
3. 古代明明發明了銀票,為何還要選擇金子和銀子這些金屬作為流通貨幣
從它們的材質,首先金子和銀子無論是古代還是到現在它都是不容易貶值的,不會因為儲存的時間或者因為天氣原因使它受損,並且造假幾率很低。而銀票的起源於宋朝的」交「子,它是用紙做的,在古代的造紙技術雖然領先世界,但是它還沒有先進到造出防水的不易腐爛的銀票,所以即使銀票它很方便攜帶,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損,再有就是容易造假。
最後就是,我國是一個封建帝國,古代的百姓納稅都是會用金子銀子或者糧食,並且當時的人們都是小聚居的生活圈子,並且交通不便,人口流動的頻率很低,金子和銀子即使攜帶不方便,當時的人們還是會選擇它,交易就在門口。
4. 古代人是怎麼煉黃金的
古代的開采技術沒有現在好,而且很多商人和官僚囤積起來的
首先是國庫的黃金大量減少。黃金積累的速度趕不上使用的速度,僅西漢皇帝賞賜一項近90萬斤,合現在200多噸,最多一次竟達50萬斤。這在世界黃金史上也是十分驚人的。漢武帝後,國庫黃金日少,賞賜數額逐漸降低。到王莽新朝前,國庫黃金幾乎使用怠盡。王莽專政後,出於積累財富的需要或者意識到黃金儲備的重要性,實行了黃金國有政策。居攝二年(公元7年)「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受直。」所謂「受直」,即至多給錯刀或契刀,二枚錯刀或20枚契刀就值黃金一斤。他用嚴刑厲法強迫民眾把自己的黃金和各種金飾物品,折價由政府收買,實際上不付值,等於沒收。直到他死時,國庫才積攢了60萬斤黃金。即使如此,由於西漢末年的戰亂,其積累的黃金也大多散失民間,並沒有留給隨後建立的東漢王朝。東漢政府沒有掌握多少庫存黃金,帝王的賞賜就不得不大多改黃金為絹帛了。國家擁有的黃金減少,使作為黃金貨幣的主要特徵的大額支付、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職能便大大的削弱了。
第二,賞賜等大額支付的黃金越往後迴流越少,而大多作為財富貯藏了,部分還因戰亂等原因窖藏於地下。王公貴族很少再向朝廷獻金,贖罪也不用黃金而改用「絲」。就連對外貿易,也少有黃金迴流。如《史記·大宛傳》敘述大宛、安息一帶「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這樣黃金的周轉次數減少,市場上流量自然也少了。加之東漢和帝後,外戚爭權,政局動盪,經濟日漸蕭條,加之連連對外用兵,黃金價日貴,官私均樂於藏金,社會上黃金流量就更少了。
第三,留在貴族,豪強、地主手中的黃金作為非貨幣用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廣泛。早在西漢文帝時,金飾成風,當時富人家「黃金琅勒」「金壘玉錘」(《鹽鐵論·力耕篇》),昭陽殿「砌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璧帶往往為黃金缸。」(《西京雜記》卷四、卷一),奢侈耗金之風之興盛以致文帝不得不下詔約束「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資治通鑒》卷五)。到了東漢,金銀器物服飾更加盛行,工藝裝飾方面用金越來越多。如東漢初劉秀內弟郭況家就曾僱用四百多人專門製作金器飾物。其後,各種金飾流行日廣、中產以上家庭莫不以多戴金飾為榮,至於帝王貴族的金鍾、金鼎、金碗筷以至金絲金縷更是數目驚人,當時,用金飾金器陪葬的現象在帝王貴族中也很普遍,西漢以前主要用珠玉,東漢以後則大量用金飾金器了。大多數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都被熔化製成各種金器和金飾物,以至貨幣形態(鑄幣)的黃金存量就越來越少了。
5.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出現黃金使用
具體開始使用時間目前無確切考證,但在西、唐時期,黃金使用開始盛行。
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
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
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
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5)古代發明黃金擴展閱讀:
唐代的黃金產量與儲備雖難以考證,但當時廣西與湖南金礦的開發卻是南方金礦開始得到利用的標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國土丟失,山東半島金礦成為金礦開發的主要來源。
蒙元王朝時期,黃金峰值年產量突破1噸(3萬余兩),有關東北金礦的記載開始出現在史書中。到了明朝,雲南麗江與四川北部成為黃金產量最高的地區,峰值年產量為1.25噸(4萬余兩)。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戰亂等因素影響,黃金產量一度進入低谷。晚清之際,東北及內外蒙古金礦產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時期年平均產量達13.5噸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噸,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復至15噸以上(48萬兩)」。
由於古代王朝的黃金產量及儲備只能根據文獻與出土文物推測,而每一次王朝更迭時,國庫中儲備的黃金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也因缺少文獻而讓後人難以有更直觀的感受。
不過,中國距今最近的一次政權更迭——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的前後,黃金的重要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就已瀕臨崩潰,尤其在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的貨幣發行額無止境狂增,到1947年8月為止,法幣發行量共達6636944億元,比抗戰勝利時增加了約1190.8倍。
貨幣發行的猛增,不但未減輕財政危機,反而造成整個金融系統的崩潰。當信用貨幣出現危機之時,黃金作為天然貨幣的價值便會充分體現出來。
當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國民政府的統治者自然也清楚「亂世藏黃金」的重要性,國府於1948年8月開始發行金圓券,以此方法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後收歸國有。
1949年1月10日,自知在大陸敗局已定的蔣介石指派其子蔣經國前往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要求他將中央銀行所存之美金與黃金移往台灣存放。
實際上,這次密運自1948年底就已經開始,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至少450萬兩黃金分裝在木箱內,半年內分7次秘密運抵台灣,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黃金跨海密運事件。
正是因為有大量的黃金作為靠山,蔣介石政府敗守台灣後得以順利實施貨幣改革,新台幣的改制遂於1950年7月1日起實施,穩住了台灣地區的經濟。
在時局動盪的亂世,黃金儲備對於一個政權存亡之影響可見一斑。
6. 四大文明古國的黃金起源以及黃金文化
四大文明古國創造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它們有著眾多的相同點和差異。它們都起源大河流域,這些地方自然地理條件都比較優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其它科學技術,創造出偉大的古老文明。同時,它們的科學技術都產生於社會實踐,屬於同一類型,即青銅時代的農業實踐模式。這使它們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由於生產實踐的差異,它們科學技術仍有許多差異。埃及由於尼羅河泛濫後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對幾何學比較重視,同時人們為了保存屍體,其醫學也比較發達,金字塔也體現了其工程學的偉大成就;巴比倫則因為農業生產依靠天文歷法,因此其天文歷法比較發達,算術成就也非常突出;印度則受宗教影響較大,其醫學比較發達,而且人們重視純粹的思辯,佛教是世界上哲學水平最高的宗教。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實踐基礎上,創造了發達的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卻沒有或者很少受宗教思想的支配和滲透。從下表我們可以看出四大文明古國科學技術成就的對比情況:
四大文明古國都曾經取得了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它們的科技成就遠播世界各地,長期以來,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尤其是傳到了希臘和地中海沿岸以後,在那裡又創造出了更加輝煌的科技文明,不僅如此,它們的許多科技成就到今天還為世人所熟悉,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星期制,印度的佛教,中國的陶器,絲綢和針灸術等。因此可以說,現代科技文明是建立在四大文明古國的科技文明和基礎之上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科技成就光耀古今,永垂不朽!
①《漢謨拉比法典》中有許多關於科技的論述,是古代巴比倫科技成就的體現。
②哲學為社會科學,但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對科學技術影響很大。
但它們畢竟都建立在農業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是農業文明的代表,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商品經濟迅速出現,而四大文明古國的農業文明卻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18世紀以後不約而同的落後於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當然,四大文明古國的衰落還有許多歷史原因,如宗教的影響,外族的入侵等等。了解祖先所創造出的偉大科技成就,反思世界科技發展的歷程,認識發明創造的規律,從而更加自覺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民族和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是我們今天義不容辭的責任。
7. 古代的黃金是怎樣提煉出來的
砂金礦是古代和近代歷史上世界黃金生產的主要礦床,但經過幾千年的開采,富礦砂多已枯竭,現在主要以礦金為主,砂金是產於河床灣曲的底層或低窪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經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最簡單的是淘沙金
8. 古代是怎樣提煉黃金的
先把金礦石粉碎。
2.放入盛有氰化鈉的水溶液的大池子里,使金溶於氰化鈉中。(有劇毒)
3.把氰化鈉溶液收集起來,放入金屬銀(或銅)作置換反應。
4.把反應完後的銀胚放入皿缽中高溫熔化,除掉熔化物面上的銀銅殘渣,便得到粗製的黃金。要得到更純的黃金,還需進一步精煉。
由於金的活潑性極弱,所以在自然界中只有游離態而沒有化合態的金單質。古代只要將金單質上的雜質洗凈就可以了。
9. 中國古代真有那麼多黃金嗎
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中國古代確實存在大量的黃金,但是在東漢以後就突然消失了。可能隨著戰亂遺失了,或者是被帝王貴族大量用來隨葬,所以後世出現了黃金不足。這也就是現在流傳甚廣的「東漢巨量黃金失蹤之謎」。但是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富金礦國家,考慮到古代落後的開采、冶煉技術,黃金產量會更低。這種說法的前提—巨量黃金是否確實存在值得懷疑。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的所謂黃金,很多時候是指黃銅。眾做周知古代漢語中,黃金的「金」與金屬的「金」含義在很多時候無法區分。而中國作為最早冶煉出青銅的幾個國家之一,對於銅的提煉和精煉還是完全可以勝任。而銅作為鑄幣的原料和珍貴的金屬原料,也確實可以充當部分儲存貴金屬的作用。因此很多認支持古代的金就是黃銅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