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動機是哪個國家的哪個人發明的
電動機使用了電流的磁效應原理,發現這一原理的的是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
電動機的發展1831年,美國物理學家亨利設計出最初的電子式電動機。受到亨利的啟發,一位名叫威廉·里奇的人設計並造出了一台可以轉動的電動機。里奇的這架電動機類似於我們今天在實驗室里組裝的直流電動機模型。
到了19世紀40年代,俄國科學家雅科比使電動機變得更為實用了。他用電磁鐵替代永久磁鐵進行工作。這種新型電動機當時被裝在一艘遊艇上,載著幾名乘客駛過了涅瓦河。此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此後,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美國人特斯拉於1888年,製造出了第一台感應電動機,他在各種電動機中,算是被應用最廣的一種。感應電動機會將交流電快速輸入一組稱為「定子」的外線圈,繼而產生一個旋轉磁場。轉軸內的一組線圈則稱為「轉子」,它會被定子的旋轉磁場感應出電流,然後轉子會因電流變化而轉變成電磁鐵。
美國物理學家亨利於法拉第同時作出電磁感應的偉大發現,1830年8月,亨利在實驗中已經觀察到了電磁感應現象,這比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早一年。但是當時亨利正在集中精力製作更大的電磁鐵,沒有及時發表這一實驗成果,也沒有及時的去申請專利,失去了發明權。可是亨利從不計較個人名利,他認為知識應該為全世界人類所共享,從未與法拉第爭過發現權,仍然專心致志地獻身於科學事業。亨利的高尚品德受到世人的稱贊。所以最後,人們還是將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歸於法拉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實驗裝置比法拉弟感應線圈更接近於現代通用的變壓器。
『貳』 無刷電機是日本人發明的還是李洪濤發明的
無刷電機是李洪濤發明的。
1995年,李紅濤發明的「無刷電勵磁電機」,獲得第五屆中國專利發明博覽會金獎,雲南省優秀發明創造一等獎。據悉,李紅濤在申請專利時,化名為「楊紅俊」。
隨後幾年,李紅濤(化名「楊紅俊」)又有多項發明,獲得三項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專利。由於李紅濤的重大立功表現,符合法律改判和減刑規定,死緩改有期徒刑。2009年,李紅濤刑滿釋放,開始新的生活。
2002年,李紅濤聯想到當年他成功脫逃的兩次經歷,決定幫助監獄改善管理系統。
此後,李紅濤與昆明市第一看守所技術幹警研發的全電腦監獄監控管理系統獲得成功,昆明第一看守所躍入全國20家模範看守所之列。
(2)馬達的創造人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李紅濤,1966年8月12日生,男,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於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在李紅濤14歲時就被評為了「優秀青年」,獲得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的第二名,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隨後在1984年考入浙江大學電子系,1988年和女友結婚,不過兩年後就出軌產生婚外情。
1992年因為詐騙罪被昆明市公安局拘留審查。他憑借著出色的想法和腦子,在監獄里兩次成功逃脫,並在外重新犯罪。1993年,被法院以多項罪名判處死刑,在獄中,由於李紅濤熱愛發明,獄長也為他爭取時間,在死刑的前兩天才發明出了無刷電機,隨後上級決定將李紅濤的死刑改為「死緩」有期徒刑17年。
『叄』 無刷電機是中國發明的嗎
是的。
1995年,李紅濤發來明源的「無刷電勵磁電機」,獲得第五屆中國專利發明博覽會金獎,雲南省優秀發明創造一等獎。
李紅濤曾經三次越獄,因為太聰明導致警察叔叔抓不到越獄之後開菩警車到處招搖本來已經被判了死刑,卻在監獄里通過數理化知識發明了專利獲得了發明博覽會金獎,就這樣成功從死刑線上撿回一條命,變成了有期徒刑。
無刷電機,又稱無換向器電動機、無整流子直流電動機。它是用半導體逆變器取代一般直流電動機中的機械換向器,構成沒有換向器的直流電動機。由電動機主體和驅動器組成,是一種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肆』 變速電動機的發明人簡介
他曾對物理學、化學和哲學進行過多方面的研究。由於受康德哲學與謝林的自然哲學的影響,堅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長期探索電與磁之間的聯系。1820年4月終於發現了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即電流的磁效應。同年7月21日以《關於磁針上電沖突作用的實驗》為題發表了他的發現。這篇短短的論文使歐洲物理學界產生了極大震動,導致了大批實驗成果的出現,由此開辟了物理學的新領域──電磁學。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與電磁之間聯系的思想。1822年他對液體和氣體的壓縮性進行了實驗研究。1825年提煉出鋁,但純度不高。在聲學研究中,他試圖發現聲所引起的電現象。他的最後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他是一位熱情洋溢重視科研和實驗的教師,他說:「我不喜歡那種沒有實驗的枯燥的講課,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實驗開始的」。因此受到學生歡迎。他還是卓越的講演家和自然科學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議成立丹麥科學促進協會,創建了丹麥第一個物理實驗室。1908年丹麥自然科學促進協會建立「奧斯特獎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1934年以「奧斯特」命名CGS單位制中的磁場強度單位。1937年美國物理教師協會設立「奧斯特獎章」,獎勵在物理教學上做出貢獻的物理教師。1820年發現電流的磁效應自從庫侖提出電和磁有本質上的區別以來,很少有人再會去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系。而安培和畢奧等物理學家認為電和磁不會有任何聯系。可是奧斯特一直相信電、磁、光、熱等現象相互存在內在的聯系,尤其是富蘭克林曾經發現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更堅定了他的觀點。當時,有些人做過實驗,尋求電和磁的聯系,結果都失敗了。奧斯特分析這些實驗後認為:在電流方向上去找效應,看來是不可能的,那麼磁效應的作用會不會是橫向的?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講座,奧斯特演示了電流磁效應的實驗。當伽伐尼電池與鉑絲相連時,靠近鉑絲的小磁針擺動了。這一不顯眼的現象沒有引起聽眾的注意,而奧斯特非常興奮,他接連三個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實驗情況。奧斯特將導線的一端和伽伐尼電池正極連接,導線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針的上方,當導線另一端連到負極時,磁針立即指向東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塊等非磁性物體插在導線和磁針之間,甚至把小磁針浸在盛水的銅盒子里,磁針照樣偏轉。奧斯特認為在通電導線的周圍,發生一種「電流沖擊」。這種沖擊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對非磁性物體是可以穿過的。磁性物質或磁性粒子受到這些沖擊時,阻礙它穿過,於是就被帶動,發生了偏轉。導線放在磁針的下面,小磁針就向相反方向偏轉;如果導線水平地沿東西方向放置,這時不論將導線放在磁針的上面還是下面,磁針始終保持靜止。他認為電流沖擊是沿著以導線為軸線的螺旋線方向傳播,螺紋方向與軸線保持垂直。這就是形象的橫向效應的描述。奧斯特對磁效應的解釋,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並不影響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它證明了電和磁能相互轉化,這為電磁學的發展打下基礎。其他方面的成就有以下一系列
奧斯特曾經對化學親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測定了水的壓縮系數值,論證了水的可壓縮性。1823年他還對溫差電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對庫侖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進。奧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煉出鋁,但純度不高,以致這項成就在冶金史上歸屬於德國化學家F.維勒(1827)。他最後一項研究是40年代末期對抗磁體的研究,試圖用反極性的反感應效應來解釋物質的抗磁性。同一時期M.法拉第在這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奧斯特及其法國的同輩。法拉第證明不存在所謂的反磁極。並用磁導率和磁力線的概念統一解釋了磁性和抗磁性。不過,奧斯特研究抗磁體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響。出版了《奧斯特科學論文》集他的重要論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書名是《奧斯特科學論文》。單相交流電動機的旋轉原理單相交流電動機只有一個繞組,轉子是鼠籠式的。單相電不能產生旋轉磁場.要使單相電動機能自動旋轉起來,我們可在定子中加上一個起動繞組,起動繞組與主繞組在空間上相差90度,起動繞組要串接一個合適的電容,使得與主繞組的電流在相位上近似相差90度,即所謂的分相原理。這樣兩個在時間上相差90度的電流通入兩個在空間上相差90度的繞組,將會在空間上產生(兩相)旋轉磁場,在這個旋轉磁場作用下,轉子就能自動起動.電機拆卸前應做哪些詳細檢查和試驗?(1)在拆卸前,要用壓縮空氣吹凈電機表麵灰塵,並將表面污垢擦拭乾凈。(2)選擇電機解體的工作地點,清理現場環境。(3)熟悉電機結構特點和檢修技術要求。(4)准備好解體所需工具(包括專用工具)和設備。(5)為了進一步了解電機運行中的缺陷,有條件時可在拆卸前做一次檢查試驗。為此,將電機帶上負載試轉,詳細檢查電機各部分溫度、聲音、振動等情況,並測試電壓、電流、轉速等,然後再斷開負載,單獨做一次空載檢查試驗,測出空載電流和空載損耗,做好記錄。(6)切斷電源,拆除電機外部接線,做好記錄。(7)選用合適電壓的兆歐表測試電機絕緣電阻。為了跟上次檢修時所測的絕緣電阻值相比較以判斷電機絕緣變化趨勢和絕緣狀態,應將不同溫度下測出的絕緣電阻值換算到同一溫度,一般換算至75℃。(8)測試吸收比K。當吸收比大於1.33時,表明電機絕緣不曾受潮或受潮程度不嚴重。為了跟以前數據進行比較,同樣要將任意溫度下測得的吸收比換算到同一溫度。
『伍』 馬達的生平經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華社高郵分社副社長,蘇中二分區《人民報》主編,華中《新華日報》主編,《蘇南日報》副總編輯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勞動報》社總編輯、社長,《解放日報》總編輯,1978年任《文匯報》總編輯,發表了許多有關新聞改革的文章,對新聞界較有影響。並擔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1982年起為上海新聞學會會長。1983年起為全國記者協會理事,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副會長。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的黨的新聞工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原副秘書長,解放日報原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匯報原黨委書記、總編輯,第九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新聞學會原副會長,上海新聞學會原會長馬達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6日14時10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馬達同志1941年參加革命並投身抗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兩次立功受獎。1952年任勞動報總編輯、社長,1958年起到市委工作,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粉碎「四人幫」後,馬達同志任文匯報黨委書記、總編輯。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積極宣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方針,對新聞改革作了一系列創造性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在他主持工作期間,文匯報發表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作品,最先報道話劇《於無聲處》,刊登小說《傷痕》,為新時期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作出了貢獻。離職休養後,馬達同志仍然關心新聞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撰寫了大量新聞理論和業務論文,為新聞改革貢獻智慧。
馬達同志告別儀式將於9月10日下午2時在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陸』 電動機發明人是誰
法拉第
他是電動機和發電機原理的提出者及發電機的發明者,僅此功績就足以使他內成為電力時代的開創者容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年),英國家、化學家。1791年9月22日生於倫敦。父親是鐵匠,母親識字不多,法拉第從小生長在貧苦的家庭中,不可能受到較多的教育。9歲時,父親去世了。法拉第不得不去文具店當學徒。1805年到書店當圖書裝訂工,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各類書籍。每當他接觸到有趣的書籍時就貪婪地讀起來,尤其是網路全書和有關電的書本,簡直使他著了迷。繁重的體力勞動,無知和貧窮,都沒有能阻擋法拉第向科學進軍。
1867年8月25日幸運的法拉第在看到了自己的理論後繼有人,經典電磁學理論大廈完全竣工之後,坐在椅了上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柒』 發電機的發明人
法拉第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F=BLV 這個公式高中應該學過。運動的封閉導體有一部分在磁場中運動,就會感應出電流。
發電機和電動機統稱為電機,電機是可逆的。一個電機既可以做發電機,也可以做電動機,人們把他們區分開來,只是發電機做發電機時效率高,做電動機是效率低。電動機也是這樣的。
generator 發電機motor電動機。
這樣問一看你就是外行。
我是學電機的,呵呵,很令頭疼的一門課。
『捌』 發電機的創始人
發電機根據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而出現的~因此應該是法拉第發明發電機,但是第一個發現電與磁有關的人不是法拉第而是奧斯特,他發現了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法拉第由此聯想到「既然電可以生磁那麼磁能不能生電」接著就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玖』 第一個發明發電機的人是誰
法拉第發明第一台發電機,西門子發明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
『拾』 馬達是怎麼製造的
各個品牌都不同
列舉一個寶馬的
寶馬目前大部分車型上的發動機都採用了其獨創的鎂鋁合金材料技術,尤其是其經典的直列六缸發動機,這可以說是寶馬所有技術發展的基礎,在這款直列發動機上,幾乎可以發現寶馬所有最先進的發動機技術。
而現在汽車都在向緊湊型發展,直列六缸發動機由於佔用空間太大逐漸被很多汽車廠商所摒棄,但是寶馬卻一直堅持自己的傳統,這應該與寶馬倡導的操控性有很大關系,因為直列六缸發動機對車身前後質量50:50的分配比重有很大的好處。而且,由於直列發動機相比V型排列發動機在橫向節省了一部分空間,這對於整車的前懸掛系統就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來提高操控性。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寶馬依然執著的堅持著自己的直列六缸發動機。不能在緊湊性上取得優勢,那麼寶馬這次將提高的重心放在了材料上,新材料的使用使得3.0升直列6缸發動機比原來的該發動機重量降低了30%,輸出功率提高了12%,而油耗卻相反有所下降。
寶馬最近公布了其鎂鋁合金發動機的製造工序,該生產工序採用將鋁合金缸襯嵌入金屬模具後用鎂合金注入成形的方法。
新材料的發動機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該生產工序的第一步是製造鋁合金缸襯。其成分組成為AlSi17Cu4Mg。利用低壓鑄造工藝製造,不過硅的含量較高,因此與普通壓鑄法相比,在優化工序的各參數方面難度較大。為了模擬鋁熔液的狀態,使用了MagnaSoft公司的FDM(有限差分法)軟體。
第二步是在缸襯表面塗裝用以提高與鎂合金的密著性的鋁硅合金。其成分組成為AlSi12。能否提高與鎂合金的密著性是生產工序中最難的部分。具體來說,在並排配置兩根AlSi12金屬絲後,通過施加高電壓使金屬絲熔化,然後再利用壓縮空氣噴塗在缸襯表面。由此形成的塗裝膜厚約0.1mm。由於該塗膜為多孔質膜,而且在成形時是通過對鎂合金進行壓鑄來將缸襯包裹起來,因此AlSi12層就會因這時產生的熱量及壓力而進入反應進程,從而便可達到使鋁合金與鎂合金密著的作用。鎂合金的種類採用的是「AJ62」。
鎂合金的壓鑄成形工序如下。首先將經過塗裝處理的缸襯升溫至400℃以上,利用機器人將其插入壓鑄機的金屬模型內。然後利用鎖模力為400T的壓鑄機向700℃的鎂合金每次施加30kg的鎖模力。然後打開模具,利用機器人將氣缸體取出,再趁熱刻印所需信息、去除毛刺後進行機械加工,這樣整個工序即可完成。沙眼的檢測上使用X線檢查裝置,這與其他發動機製造沒有差別。
在質檢方面,特點是確立了對鎂合金及鋁合金的接合部位進行檢查的方法。現有的非破壞檢查法包括X線、超聲波及CT等,這些方法由於無法檢測出因熱膨脹的不同而導致的微小缺陷,因此針對此技術新開發了使用超聲波的熱成像法(Ultrasonic-stimulated Lock-in Thermography)。
新的非破壞檢查法的原理是:通過向部件照射超聲波,就會誘發缺陷部分的微小振動,使缺陷部分產生摩擦熱,從而便可利用熱成像儀高精度檢測在表面傳遞的熱。這樣一來,便可實現對接合部的快速、高清度的質檢。
從以上的製造工序,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到寶馬鎂鋁合金發動機是如何生產的,在這兩種材料的融合上,寶馬給汽車製造廠商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目前,在寶馬的7系、6系、5系、3系等大部分車型上,發動機都採用了這種新材料,而且華晨寶馬生產的530i、525i、523i等車型也使用了新材料的發動機。可以說,作為又一種成熟的發動機技術,已經開始在寶馬車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這個法拉利製造發動機的視頻
http://qingliangji1.blog.163.com/blog/static/9899665920098241038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