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簡筆畫對幼兒創造力的影響的開題報告
寫過了,我可以給你開題
三個事例都是概括敘述的,每個事例的後面都有幾句簡短版的權議論。這些議論闡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義,把事例緊緊地扣在論點上,是論點和論據聯系的紐帶,否則就就事論事,論點和論據脫節了。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列舉事實材料和運用邏輯推理,來闡發,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表明對問題的觀點和態度。各行各業的人為了接受或表達思想,都需要經常閱讀和寫作這種文體。
一篇議論文,通常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大要素。論點是議論文所闡發的思想觀點;論據是文中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論證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揭示。這三者的緊密關系,構成了一篇議論文的主體。
②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之中的「創造之人」追根究底,說穿了,其實我們都明白:最喜歡創造的則當屬那幫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了,蘊藏在每個孩子身上最寶貴的資源便是那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創造力了。幼兒時期是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造才乾的最佳期,擁有無限的可塑性與潛能,而美術,這門眾所周知的視覺性藝術,恰是他們表述自己想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有了這樣兒的一種共識,結合教師自身與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我們更能激發出孩子們探索未知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逐漸使他們從無到有,愉快的體現自身價值。
美術教育教學活動因自身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想像力的豐富性,繪畫、手工操作的實踐性等,使它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方面起著其他任何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我們教師如何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創作能力,促使幼兒能夠「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呢?下面,我就自己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的那一些探索,談幾點個人的想法。
一、教師應從幼兒興趣入手,配合幼兒好奇心及隨機教育中經驗積累,積極展開與幼兒的互動,激發幼兒潛在的創作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說是幼兒學習的催化劑,創作的興奮劑。興趣是激發孩子學習美術積極性的重要心理動力,有了興趣,才能對美術活動感到愉快,化被動為主動,使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得到提高。而創造激情除了來源於興趣之外,孩子們自身的好奇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幼兒的好奇心重,對有趣的物體,有意思的事物,出於好奇常會引發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們喜歡尋找奇異的、有刺激的事物,引發探索興趣,激發出創造的激情,進而促進自身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由創作激情所引發出強烈的創新意識是創造的前提,眾所皆知創造能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人皆有之。那我們教師該如何把這種潛在的能力激發出來,並將其轉化為幼兒自身自覺的意識呢?這在我看來,要在美術教學中,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並不難,一件好的美術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覽,一次精到的示範,一個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導入,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引起幼兒對美術教學的短暫關注和學習激情,所以,我們教師就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敢於打破作畫時講握筆,講筆法,講比例,講布局,講結構,講顏色等過分注重技能技巧的傳統教學模式,一方面,我們可以用游戲、談話、兒歌、故事等一系列情境氛圍的設置,用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自然的引入課堂;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閑暇的時間引領幼兒走出課堂,到幼兒園的大環境中去體驗那未知的新奇。在這里,我提醒諸位老師的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時期幼兒的心裡特點,來選擇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便於更好的與幼兒展開互動,在互動中潛移默化的來影響他們自身的創作意識。小班幼兒由於自身年齡小的特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容易分散,這時,我們就可以採用趣味教學的方法,通過說兒歌、講故事讓幼兒邊聽邊想,邊看邊畫,使其在課堂上積極地與我們產生回應,進而激發他們創作的興趣。比如在美術課《迎春花》的教學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復習完兒歌後,通過提問:「小朋友,兒歌里迎春花有一隻神奇的喇叭,一吹,春天就來了!我們幫迎春花把這個神奇的喇叭畫一畫,好不好?」來拋出「綉球」,出於天性孩子們很樂意為迎春花服務,紛紛以「我要為迎春花……」開頭與我展開了積極而有效的互動,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討論,一個個形狀各異、色彩迤邐的喇叭就這命出現在教師的面前。
相對於小班幼兒的心智不熟,中、大班孩子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的積累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這個時候我們在進行教學過程時,和他們進行互動則更側重於擴大孩子的視野,將主題放在豐富創作內容上。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觀察周圍身邊的事物;而一定的戶外活動,為幼兒美術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讓孩子能夠有內容可畫,並由此基礎上大膽的發揮想像,創作出更多新奇的東西來。有了這些經驗墊底,在主題教學「畫我眼中的秋天」中,我們沒有提供幼兒示範畫,而是通過提問來引導幼兒結合自身平時的觀察積累,探索發現去動手嘗試,最後,幼兒們創作出的作品內容生動、豐富,充分展現出秋天碩果累累,到處黃澄澄的豐收景象。故此,教師應結合孩子自身特有的好奇心,從幼兒興趣著手,積極鼓勵幼兒,逐步放開手腳,啟發幼兒思維,鼓勵求異創新,從而激發幼兒創新意識。
二、在常規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設法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創設良好環境氛圍,積極肯定幼兒的想法,以此來拓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人的創造活動最先是由觀察開始的,觀察是創造活動的源泉。由於幼兒知識經驗不足,因而他們的創作范圍相對來說就比較「狹隘」了,而認真仔細的觀察,可以幫助幼兒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理解一些不易掌握的理論知識。教師要能夠根據季節和時令的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為幼兒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用耳朵聽、多用眼鏡看、多用小手去觸摸、多多引導自身去嘗試,讓幼兒通過嗅覺、味覺、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直接感受各種不同的事物,加深對事物的印象,積累更多的材料,讓幼兒自身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與分析能力得到鍛煉,從而達到拓展幼兒感官、開闊眼界、豐富想像的目的。在平日里的日常常規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學會注意觀察,養成他們對周圍事物探索、觀察的習慣,這樣不僅擴拓了幼兒的視覺與思維疇限,豐富了幼兒的表象與聯想儲備,更是為隨後幼兒所要經歷的各項創造性活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創造力發展的兩個主要條件,幼兒在寬松、民主、愉悅的環境和氛圍中,自由度大,於此所產生的心理顧忌相對較少,可以充分地想像、交流和表現,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實踐與創造中發展屬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然而約束和禁令不僅會束縛幼兒的手腳,而且還會約束幼兒的頭腦。因而,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更應當為幼兒創設健康、融洽、輕松、活躍的氣氛,使幼兒有活動的自由和信心,能夠大膽地去嘗試、創造。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有力前提,只有在融洽的氣氛下,幼兒才不會有心理負擔和心理壓力,才能放開手腳參與各項活動,才能進行創造。給予幼兒極大的自由,解放幼兒的眼、口、手、腦、時間和空間,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誘使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積極發散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這正如愛因斯坦說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是無限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進步並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喜歡想像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獲得知識、認知世界的重要條件,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幼兒進行大膽想像,當幼兒出現奇特想法與創造性思維時,教師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給予積極肯定與贊賞,要經常對幼兒說:「你這個方法真厲害!太棒了!」「有沒有誰想到了不一樣的方法?」通過不斷的肯定讓幼兒感受到自己不論有什麼奇特想法,均能得到教師的鼓勵,進而產生愉悅心情,使自身的創造力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在泥工「可愛的小蝸牛」的作品展示中,我發現其中一位小朋友的作品小蝸牛居然沒有了蝸牛殼,我好奇的問其原因時,她說:「蝸牛還那麼小就要背一個硬硬的殼,它該有多累啊,我幫它先把殼收著,讓它先好好休息一會兒吧!」語畢攤開自己的手心,掌心中靜靜躺著那頂用橡皮泥盤捏起來的蝸牛殼,若是讓你去抑制這樣的奇思異想,於心何忍?
三、教師應當保護幼兒個性發展,體認並善用「五解放」教育思想,給予幼兒一定自由充足的創作時間與空間,張揚幼兒的創作個性。
陳鶴琴先生在自己的「活教育」原則中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幼兒的操作過程是游戲的過程,也是表現他們情感和想像力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美術的創作不等同於簡單臨摹,它是用線條、形體、色彩等獨特的藝術語言來創造性反映事物、表達思想、美化生活,因而對幼兒創造個性的發展及培養是極為有利的。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在自己的教育專論中說過:「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孩子的素質和天資,孩子的創造,只有當他有時間以及從事自行選擇和喜愛的勞動才能得到發展。」在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看著從孩子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熱情與激昂,使我深刻認識到,孩子在自由繪畫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觀察世界,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並以他們天真的眼光,豐富的想像和奇特的構圖去創造真正的兒童藝術,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理解、尊重和關心幼兒的這種心理需求,積極給與回應,努力去發現幼兒的個性特點,了解每個不同孩子的認知差異,讓他們能夠盡情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在創作中得以滿足,並從滿足中帶來自信,這種自信又推動他們更加自由地創作,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當然,在此之中教師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簡單地評價每個幼兒作品的好壞,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長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觀察、解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並積極的營造機會與條件,讓每位孩子都能受到肯定,並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我們要鼓勵他們多形式、多角度來表現他們自己眼中絢麗斑斕的世界,讓他們的創造個性能夠得以充分的張揚。像是在主題教學「我找到的春天」美術操作活動中,我沒有給孩子們設定那些框框限制,而是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幼兒與我就「春天在哪裡?」這個問題展開互動,並讓幼兒就自己的想法大膽的放開手去自己自由創作,活動最後,孩子們都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春天,有的幼兒甚至折出了一朵朵漂亮的鬱金香來做畫面的裝飾,充分展現了幼兒創造個性的張力。
我真誠的希望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我們的孩子,從孩子的實際發展角度去想問題,用自身的愛來吸引孩子與我們產生共鳴,來回應我們的期待,來展現我們的期望。通過這樣的點點滴滴積累,把普通的東西點化成智慧和美的藝術品,讓孩子們在屬於自己的廣闊空間里自由想像、大膽創造;讓孩子們的大腦伸展出那創造力的翅膀吧,鼓勵著他們在未知的新奇世界中創作出一片真正屬於幼兒自己的天空!
③ 如何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創造來源於現實生活,但不是臨摹和完全模仿。心理學家理德曾指出:「幼兒藝術是人的表現方式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錯誤的,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以往的美術教學常以一堂美術課來要求幼兒。教師出示範畫並讓幼兒畫一幅與范畫相同的畫,而教師就以「像不像」「對不對」來進行評價。這樣的教學無疑地束縛了幼兒的思想,影響了幼兒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也使幼兒很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
二、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
這是培養創造力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激發孩子去好好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語)。」只要教師重視興趣的培養,幼兒學習繪畫的興趣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強。
三、探索創意的教學方式
1.用添加法發展創造想像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在原定的繪畫內容基礎上,啟發幼兒結合生活實踐,充分發揮想像,引導他們添加空缺的部分,進行「半創造」,激發繪畫的興趣。如,畫花草時,讓幼兒添上蝴蝶、蜜蜂、瓢蟲等,讓幼兒向自由想像、自由作畫過渡。
2.通過談話、問答等語言描述,幫助幼兒理解主題,大膽創作想像
創造力是一種最能超越一般成就的能力,但也是最容易受挫傷的能力。在繪畫教學活動中,我們努力建立這樣的觀念:「繪畫是我們的語言,你想說什麼可以把它說出來」,讓幼兒了解這句話的含義,鼓勵幼兒的創作,不要求每個幼兒都能很好地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讓每個幼兒都能大膽地表達。我們並不期待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畢加索,但我們可以努力讓每個孩子學會像畢加索一樣自己創作作品。
④ 如何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不竭發展的動力,它是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是保持一國在國際社會中拔得頭籌的關鍵。即便是在一個小小的公司中,其創新能力的強與弱能夠最終決定該公司在行業競爭中的存與無。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巨頭與它擁有一支極具創新能力的團隊密切相關――沒有這支創新團隊就沒有今天的蘋果。因此,在現在乃至未來社會中,創新型人才仍舊是社會對人才的最主要需求,創新型人才也極為短缺。
在幼兒階段就開始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不僅意義重大,還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任何一個人的創造力都起始於嬰幼兒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如同一張未被玷污的白紙,他們看待事物的視角與成人不同,能夠發現我們忽略的美。他們本身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在這一心理的驅使下,樂意去探索、去發現。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有意地為兒童創造出一片能夠任由他們自由發揮的天空,注意呵護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少限制、多鼓勵,對於幼兒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的社會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幼兒美術教育與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具有極高的契合點。美術是美的藝術,它能夠培養一個人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發現力,能夠在不斷的欣賞和品鑒中形成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其次,美術過程本身就是創作。作為一門藝術,它並不是對現實事物「鏡子式」的描摹,而是經過作者的創作和加工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情感和態度的綜合藝術。因而,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當前美術教育中幼兒創造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誠然,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早已成為教師心中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當中,這一認識的落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依舊存在一些需要及時更正的問題。發現這些問題、正視這些問題,然後著手找到解決策略是改進當前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大關鍵。
1.對兒童創造力的呵護度不夠
兒童的創造能力需要呵護。一方面,不能用成人的審美能力和成人看待事物的視角來評判和限制兒童的創造成果。另一方面,要多鼓勵幼兒敢於創造,勇於付諸行動,少一些對創作的限制。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卻沒有給兒童足夠的自由讓他們自己發揮。比如,我們不需要告訴孩子雪花必須畫成白色的,在孩子眼中他們可以是彩色的;我們也無需告訴孩子雪花只有在冬天出現,在他們眼中蒲公英就是夏天的雪花。在對兒童的作品進行評判的時候,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正。兒童也有好勝心,當他們的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的時候,會激發他們更強烈的創作慾望,會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信和更多的勇氣去創作。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中逐漸形成的。
2.有時未能抓住引導幼兒教育的時機
一些教師不善於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創造力的培養。比如,一個小朋友問:「老師,為什麼樹葉在夏天是綠色的,而到了秋天就成了黃色的呢?」這時,有的老師就會解釋其中的原因,而有的教師就會反問:「那你覺得秋天的樹葉應該是什麼顏色的呢?」此時,兒童就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彩色的,因為雨後的彩虹把他們染成了彩色。」「可以是粉色的,因為粉色能夠讓他們變得更漂亮啊」。顯然,後者抓住了對兒童進行創造力引導的時機,極大地激發和釋放了兒童的創造慾望。
3.忽視了不同年齡段兒童創造力的特點
兒童的美術繪畫能力按照年齡發展階段分為三個時期:塗鴉期、象徵期和寫實期。塗鴉期屬於有意識但是無目的的隨意塗鴉時期;象徵期的兒童有了圖形的概念,開始能夠利用一些圖形進行創作;寫實期的兒童能夠形象化,能夠對現實當中的事物加以創造性的描摹。然而,有些教師卻沒有遵照兒童在不同繪畫期的創造力的特點,在美術教室布置中懸掛一些復雜的素描、油畫,這看似從小培養兒童高雅的藝術鑒賞能力,但實際上兒童對這些畫都不能夠很好地理解。
二、如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點一滴循序漸進地積累。兒童創造力的培養講求一定的原則和方法,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以下幾點成果:
1.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需要掌握不同年齡段兒童創作的特點
鑒於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處於不同階段的繪畫期,教師應該順應兒童在不同時期內創造力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教學。比如,在現在的很多美術教學中,給學生展現優秀美術作品的教學方法十分普遍,以期通過展示一些模範、優秀的美術作品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倘若總是給幼兒展示這樣的畫作,幼兒會習慣於學習和臨摹,難道這不是對他們個性和創造力的扼殺嗎?筆者以為,這無異於把兒童的思維限制於條條框框之中。因而,教師要抓住不同時期內兒童的發展特點來進行教學。比如,在象徵期,教師在教會學生一些基本圖形後,要讓學生學會自己組合、自己創作。
2.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創造富有藝術氣息的環境
⑤ 繪畫對幼兒的影響
繪畫能幫助幼兒發揮創造性的想像力,培養孩子空間想像力和動腦動手以及觀察能力和靜心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而且繪畫色彩鮮艷,使人愉悅陶冶情操,使孩子熱愛生活陽光開朗。
⑥ 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而美術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因此,為更好地發揮這一優勢,本文筆者形象地以"搭房子"原理,提出了在美術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一些策略,旨在更好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開發創造潛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人的一生中,幼兒期創造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了"六大解放"來培養幼兒創造力。而繪畫活動不僅是培養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賦予了幼兒發展創造力的機會。怎樣在繪畫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呢?筆者以"搭房子"的原理,對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進行了論述。
一、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前提,如圖紙是房子的化身。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因此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轉變過去只講"形",不講"神";只重"像",不重"美"的狀況,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創造潛能。
另外,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教師還需具有創新意識,為幼兒搭建創造的平台。試問沒有創新意識的老師,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呢?
在的教學中,在引導幼兒創作時,教師要採取開放式的教育模式,包括開放式的提問、表現手法、開評價方式等,採取嘗試性教育,使幼兒最大限度的展現自我。
二、幼兒的興趣是基礎,如搭房子離不開建材。
據《幼兒心理學》關於幼兒注意的闡述,幼兒由於年齡小,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逐漸發展,而創造活動是一種需要有意注意的高級思維活動,要想充分發揮幼兒創造性,必須使幼兒產生興趣,包括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和創造的興趣。
下面筆者針對激發幼兒的興趣,提出了一些小策略。
(一)創設富有藝術感的活動空間與環境,在享受中激發興趣。
根據《幼兒教育學》將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物質環境指寬敞的活動空間和操作台,富有藝術氣息的室內環境和裝飾;心理環境則是為幼兒播放美妙的音樂,結合適宜的自然光線或燈光,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富有藝術感的活動空間和環境,潛移默化地對兒童產生藝術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幫助幼兒較快地找到創作感覺和藝術享受。
(二)生動地展示豐富多樣的欣賞素材,在欣賞中激發興趣通過提供多樣的欣賞素材,不僅使兒童有機會欣賞各種美的實物,而且能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另外讓幼兒從小班接觸一些美的圖片,可以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使他們對美的知覺和選擇更加敏感,同時也可以積累美術素養,這些對他們的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
(三)富於視覺美感和表現力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激發興趣多樣化和富於視覺美感的操作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保持新鮮感,從而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同時美的操作材料也有助於幼兒創作出美的作品,獲得成功感的同時,興趣就更濃厚了。
三、多樣教學形式是催化劑,就如裝修可以使房子更美(一)游戲教學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只有當自己的天性得以發揮時,幼兒才能更好地投入。同時根據《學前教育學》可以從玩具和想像兩方面進行教育活動的游戲化。
(二)運用動作進行教學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動作往往比語言更易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三)運用移情法進行教學《學前教育學》指出:"主要運用認知提示和情緒追憶等基本訓練技術。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言語提示,組織兒童的繪畫、表演、唱歌等活動,幫助他們辨別各種不同的情感及面部表情"例如大班繪畫《各種表情的人》。
四、注重評價的多元性和激勵性,就如對房子進行精加工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邊霞教授曾提出:"一個完整的幼兒繪畫活動一般包括感知與體驗,探索與發現、創作與表現、欣賞與評價等幾個基本環節。" 這從理性的角度說明幼兒的繪畫活動離不開"欣賞與評價"。
對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筆者從評價語言、評價標准和評價主體三方面進行了概述。
(一)採用"激勵式"語言評價,引導幼兒正確創造第惠多斯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用激勵式的語言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能保持和延續孩子的繪畫激情,讓幼兒在快樂中激起他們創作的信心。
(二)採用 "層次評價"標准,鼓勵幼兒的創造力過去我們或許常用"再現、寫實、逼真"這樣的劃一的成人評價尺度和審美標准來衡量幼兒的美術作品,忽視幼兒繪畫學習和發展的規律,更忽視了幼兒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們在評價幼兒作品時要以孩子的眼光去認識和評價,堅持"主求其意,不嚴求其形"的原則,激發和鼓勵幼兒的創造性。
⑦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當代幼兒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21世紀的棟梁,是未來世界的創造者。他們要適應未來科技、知識高速發展的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有較強的創造力,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發育健全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創造潛力。所謂創造力,是指主體在創造性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發展起來的各種能力的總和,這種能力受知識、經驗、能力、條件所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因年齡所限,知識、閱歷、經驗較少,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是初級層次的,與他們自身能力相吻合,對他們自己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不一定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甚至有時候這種創造性表現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系。即常以逾越常規、不守規則、鑽牛角尖、提怪問題等形式表現出來。這使得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將幼兒的這種探索行為看作淘氣、搗亂、有意破壞而在言語上、行動上不自覺地壓抑甚至扼殺幼兒創造性的萌芽。繪畫教學是培養幼兒想像力、創造力的必修課,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家長在教學中只重視幼兒怎樣依樣畫葫蘆,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地按照老師的示範摹仿,偏重以技法為主,不了解繪畫教學對幼兒想像力、創造力和認識事物能力的培養作用。實踐證明如果一味偏重技法摹仿將會挫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限制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那麼如何在繪畫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呢?
一、教師應注意對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
繪畫教學中促進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很多,有的來自於教師本身創造性素質,也有來自家長和幼兒方面的。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創造性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應當首先增強對教師自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特弗里德?海納指出:「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型的教師。」幼兒大都喜歡摹仿教師,他們常有意無意地採取與教師相似的行動,從而學到教師的某些行為和思維方式。創造型的教師在教法,傾向於採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這些富於創造性的言傳身教,就成為幼兒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良好刺激和榜樣。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師創造性素質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表現創造力的機會。同時,教師要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側重幼兒的思維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只有具備這種觀念的教師才會自覺地改革傳統教育中束縛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做法,不至於把前面所說的幼兒的各種創造性探索行為看作淘氣、搗亂、有意破壞而加以限制。如在一次繪畫課上,讓幼兒畫小朋友坐滑梯的場景。我在示範畫上添加了太陽公公、小草、小花等。有一名小朋友沒有按照我的畫法做,卻將太陽公公的胡須畫得很長很長,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順著太陽公公的長胡須滑上滑下,一個個動態可掬的幼兒栩栩如生。我問這個小朋友為什麼要這樣畫,小朋友說:「這多有趣呀!」當即我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和鼓勵了這名幼兒。此後,這個小朋友畫畫的勁頭更大了,總是能想出好多新穎、獨特又極富童趣的作品。
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是培養和發展幼兒創造力的基礎
對兒童自信心的培養極為重要,他們能否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描繪世界,與他們自信心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自信心強的幼兒,他們的畫面表現力較強,想像奇異豐富,線條生動流暢,構圖飽滿,色彩鮮明。自信心較弱的幼兒多在繪畫中表現出膽小、謹慎,畫面空洞,線條呆板生硬,缺乏生動性。對這些自信心較弱的幼兒,老師和家長切不能因此而批評嘲諷,否則幼兒會變得越發膽小,更加不敢動筆,久而久之會逐漸喪失學畫的興趣。在幼兒遇到困難和出現錯誤時,老師和家長應幫助他們找出問題的所在,鼓勵他們多注意觀察描繪對象的典型特徵,爭取能有所提高。當幼兒有所進步時,應及時加以表揚,或者向其它幼兒展示以提高其自信心。家長也可以在幼兒的房間布置小畫廊,把幼兒的好作品裝上鏡框,擺在顯眼位置,讓家人欣賞。還要經常把幼兒初學的作品拿出來和近作加以比較,讓幼兒自己去評判是否有所進步。逐步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和畫畫的興趣。
三、對幼兒好奇心、想像力的支持和保護對創造力的培養有較大作用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繪畫的指導方法不很妥當。總是一味要求幼兒按照教師的範例進行摹仿,不允許有絲毫的變動。比如,一次畫菊花,我的范畫用了橘紅色和黃色,有的幼兒想換幾種顏色,旁觀的家長馬上制止:「你看清楚老師用的什麼顏色,別弄錯了。」也有的家長大聲斥責孩子:「又弄錯了,今天不畫好就別回家。」根本不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許多老師和家長很注重繪畫技法的訓練和知識的灌輸,一味求全責備:「你看你畫的就不圓,小馬的眼睛怎麼會那麼大呢?」有一次,我班繪畫能力較強的小朋友模仿老師畫了一個小朋友後又在旁邊加了一團黑色。她爸爸馬上皺起了眉頭:「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是小朋友的影子。」孩子自豪地說。「誰讓你畫了,沒看見老師只畫了一個小朋友嗎!」孩子看著爸爸嚴肅的臉色,獃獃地點了點頭。孩子的一次極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設想就這樣被家長扼殺了。要知道,這團黑色對這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的珍貴,是她經過想像獨立自主創造出來的,完善的摹仿畢竟是摹仿,有缺陷的創造終究還是創造。心理學家康定斯坦曾經感慨地說:「兒童直接從他們的情緒深處所構造的形式,豈不要比那些希臘式的摹仿作品更富有創造性嗎?」
四、教師的積極評價是發展創造力的重要手段
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於成人的評價。尤其是幼兒心目中最有威信的老師的一言一行,批評或表揚往往是幼兒評價自己的標尺。在繪畫教學中,教師對幼兒作品給與積極評價能使幼兒體驗到繪畫的樂趣,激發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大膽,更富有想像力。而消極的評價給幼兒帶來的不良影響則是長期的,往往使幼兒喪失對畫畫的興趣,不願甚至不敢提筆。
五、積極引導幼兒志趣,盡量滿足幼兒表現需要,提供寬松作畫環境,有利於開發幼兒創造性潛能
研究表明,教師在繪畫教學中運用有效手段提供寬松、自由、和諧的創作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潛能。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的情緒是波動的,來自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處於較低年齡階段(4-5歲)的幼兒有的正處在初級的塗鴉階段,而有的已發展到圖式的再現階段。處於塗鴉階段的幼兒對繪畫的過程很感興趣,喜歡用筆和紙來表現各種兒童喜愛的事物。因此,教師應為他們提供較大的紙和筆,多給他們塗鴉的機會會使他們獲得愉悅的體驗。而已經發展到圖式再現階段的幼兒則用多種材料進行創作,教師應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和造型,積極啟發引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繪畫過程中,有的老師和家長不顧幼兒的年齡層次、心理需要和體力狀況,一味苛求幼兒的繪畫結果。這樣不但不會出現優秀的繪畫作品,而且會使幼兒對繪畫產生厭惡之感,更無從談起什麼興趣。而此時,老師和家長們總是不明就理的嘆息「這孩子,越來越不如以前了」。這種忽視幼兒成長規律,揠苗助長式的教學當然不會產生什麼好作品了。教師在設計主題時,選材要來自於幼兒熟悉的環境和喜歡的事物,積極引導幼兒志趣,盡量滿足幼兒表現需要,使幼兒想畫,願畫,並能畫。難易程度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既能使能力強的幼兒盡可能的發揮創造性潛能,又能使能力差一些的幼兒經過努力也能成功。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在命題畫創作教學中,如果有的幼兒認為老師的命題妨礙了自己的表現力或是其生活體驗中有他更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應避免堅持使用集體指導的方式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應採取個別交談或輔導的方法去順應幼兒的表現需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符合自己興趣的學習和創造的機會。不要過分苛求整齊劃一的效果,使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幼兒求真、求善、求美的創造性發展過程。
通過繪畫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啟發。「創造」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1世紀將是一個以創造性為主體特徵的世紀。我們幼教工作者應該竭盡全力,從娃娃抓起,盡量把每一個幼兒都能培養成具有創造力的有用人才。
⑧ 淺談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不竭發展的動力,它是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是保持一國在國際社會中拔得頭籌的關鍵。即便是在一個小小的公司中,其創新能力的強與弱能夠最終決定該公司在行業競爭中的存與無。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巨頭與它擁有一支極具創新能力的團隊密切相關――沒有這支創新團隊就沒有今天的蘋果。因此,在現在乃至未來社會中,創新型人才仍舊是社會對人才的最主要需求,創新型人才也極為短缺。
在幼兒階段就開始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不僅意義重大,還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任何一個人的創造力都起始於嬰幼兒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如同一張未被玷污的白紙,他們看待事物的視角與成人不同,能夠發現我們忽略的美。他們本身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在這一心理的驅使下,樂意去探索、去發現。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有意地為兒童創造出一片能夠任由他們自由發揮的天空,注意呵護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少限制、多鼓勵,對於幼兒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的社會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幼兒美術教育與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具有極高的契合點。美術是美的藝術,它能夠培養一個人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發現力,能夠在不斷的欣賞和品鑒中形成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其次,美術過程本身就是創作。作為一門藝術,它並不是對現實事物「鏡子式」的描摹,而是經過作者的創作和加工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情感和態度的綜合藝術。因而,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當前美術教育中幼兒創造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誠然,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早已成為教師心中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當中,這一認識的落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依舊存在一些需要及時更正的問題。發現這些問題、正視這些問題,然後著手找到解決策略是改進當前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大關鍵。
1.對兒童創造力的呵護度不夠
兒童的創造能力需要呵護。一方面,不能用成人的審美能力和成人看待事物的視角來評判和限制兒童的創造成果。另一方面,要多鼓勵幼兒敢於創造,勇於付諸行動,少一些對創作的限制。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卻沒有給兒童足夠的自由讓他們自己發揮。比如,我們不需要告訴孩子雪花必須畫成白色的,在孩子眼中他們可以是彩色的;我們也無需告訴孩子雪花只有在冬天出現,在他們眼中蒲公英就是夏天的雪花。在對兒童的作品進行評判的時候,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正。兒童也有好勝心,當他們的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的時候,會激發他們更強烈的創作慾望,會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信和更多的勇氣去創作。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中逐漸形成的。
2.有時未能抓住引導幼兒教育的時機
一些教師不善於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創造力的培養。比如,一個小朋友問:「老師,為什麼樹葉在夏天是綠色的,而到了秋天就成了黃色的呢?」這時,有的老師就會解釋其中的原因,而有的教師就會反問:「那你覺得秋天的樹葉應該是什麼顏色的呢?」此時,兒童就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彩色的,因為雨後的彩虹把他們染成了彩色。」「可以是粉色的,因為粉色能夠讓他們變得更漂亮啊」。顯然,後者抓住了對兒童進行創造力引導的時機,極大地激發和釋放了兒童的創造慾望。
3.忽視了不同年齡段兒童創造力的特點
兒童的美術繪畫能力按照年齡發展階段分為三個時期:塗鴉期、象徵期和寫實期。塗鴉期屬於有意識但是無目的的隨意塗鴉時期;象徵期的兒童有了圖形的概念,開始能夠利用一些圖形進行創作;寫實期的兒童能夠形象化,能夠對現實當中的事物加以創造性的描摹。然而,有些教師卻沒有遵照兒童在不同繪畫期的創造力的特點,在美術教室布置中懸掛一些復雜的素描、油畫,這看似從小培養兒童高雅的藝術鑒賞能力,但實際上兒童對這些畫都不能夠很好地理解。
二、如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點一滴循序漸進地積累。兒童創造力的培養講求一定的原則和方法,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以下幾點成果:
1.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需要掌握不同年齡段兒童創作的特點
鑒於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處於不同階段的繪畫期,教師應該順應兒童在不同時期內創造力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教學。比如,在現在的很多美術教學中,給學生展現優秀美術作品的教學方法十分普遍,以期通過展示一些模範、優秀的美術作品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倘若總是給幼兒展示這樣的畫作,幼兒會習慣於學習和臨摹,難道這不是對他們個性和創造力的扼殺嗎?筆者以為,這無異於把兒童的思維限制於條條框框之中。因而,教師要抓住不同時期內兒童的發展特點來進行教學。比如,在象徵期,教師在教會學生一些基本圖形後,要讓學生學會自己組合、自己創作。
2.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創造富有藝術氣息的環境
環境對一個
⑨ 如何看待范畫對幼兒藝術表現的影響
一、弊端 1.使用范畫與目前的教學要求不相符。目前幼兒繪畫教學的要求是強調幼兒在繪畫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注重於對幼兒興趣的激發,使幼兒主動的感受美、表現美,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體驗到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2.使用范畫遏制了幼兒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范畫固定幼兒的思維,長期的臨摹嚴重阻礙了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3.使用范畫阻礙了教師對幼兒的正確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范畫進行教學,往往導致教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價以范畫作為參照,誰畫的像誰的作品就好。 二、優點 1. 激發幼兒的情感。從影響幼兒繪畫的心理因素來看,幼兒的繪畫受到對物體的感知、情緒情感、表現力、運動系統等多個因素的影響。= 2.技能是表達手段。繪畫技能是繪畫表達的基本條件,只有學會表達方式才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自己的意願。由於認知、表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造型表現上害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物體的遮擋關系,比例關系、造型及動作的表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