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通信衛星的發明

通信衛星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3 17:19:22

1. 衛星是誰發明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來一個人源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 衛星通信的發展歷史

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和地球站兩部分組成。衛星通信的特點是:通信范圍大;只要在衛星發射的電波所覆蓋的范圍內,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進行通信;不易受陸地災害的影響(可靠性高);只要設置地球站電路即可開通(開通電路迅速);同時可在多處接收,能經濟地實現廣播、多址通信(多址特點);電路設置非常靈活,可隨時分散過於集中的話務量;同一信道可用於不同方向或不同區間(多址聯接)。
衛星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球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反送回另一地球站。地球站則是衛星系統形成的鏈路。由於靜止衛星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它繞地球一周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一周(23小時56分4秒)一致,從地面看上去如同靜止不動一樣。三顆相距120度的衛星就能覆蓋整個赤道圓周。故衛星通信易於實現越洋和洲際通信。最適合衛星通信的頻率是1一10GHz頻段,即微波頻段、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已開始研究應用新的頻段,如12GHz,14GHz,20GHz及30GHz。
在微波頻帶,整個通信衛星的工作頻帶約有50OMHz寬度,為了便於放大和發射及減少變調干擾,一般在衛星上設置若干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的工作頻帶寬度為36MHz或72MHz目前的衛星通信多採用頻分多址技術,不同的地球站佔用不同的頻率,即採用不同的載波。它對於點對點大容量的通信比較適合。近年來,已逐漸採用時分多址技術,即每一地球站佔用同一頻帶,但佔用不同的時隙,它比頻分多址有一系列優點,如不會產生互調干擾,不需用上下變頻把各地球站信號分開,適合數字通信,可根據業務量的變化按需分配,可採用數字話音插空等新技術,使容量增加5倍。另一種多址技術使碼分多址(CDMA),即不同的地球站佔用同一頻率和同一時間,但有不同的隨機碼來區分不同的地址。它採用了擴展頻譜通信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有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靈活調度話路等優點。其缺點使頻譜利用率較低。它比較適合於容量小,分布廣,有一定保密要求的系統使用。
近年來衛星通信新技術的發展層出不窮。例如甚小口徑天線地球站(VSAT)系統,中低軌道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等都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衛星通信也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覆蓋廣、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質量優、經濟效益高等優點,1972年在我國首次應用,並迅速發展,與光纖通信、數字微波通信一起,成為我國當代遠距離通信的支柱。

3. 衛星通信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1946年, 美國 人嘗試用雷達把電波發射到月球,並第一次成功地收到它的回波

4. 衛星通信是誰發明的

只要你打開電視,就能收看到許多由圍繞地球旋轉的同步通信衛星傳送專來的電視節屬目,衛星實況轉播現早已成為生活用語。對此習以為常的人們或許很少去想,就在幾十年前,利用衛星轉播電視節目還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63年,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同步衛星,並於1年後首次通過衛星實況轉播了東京奧運會,讓全球的電視觀眾從此可以閉門家中笑看全世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異國他鄉發生的事。同步衛星的發明人哈羅德·羅森在回憶起這件往事時,頗為感慨:那是1964年,當時的電視還是黑白的呢,但衛星轉播的圖像質量很好。如今,只要打開家裡的高清晰度電視,他就可以用遙控器選擇無數個電視頻道,收看新聞、訪談、政治、科學、自然和體育節目。他本人也是這項發明的受益人,並因這項發明獲得今年的發現創新獎。

5. 衛星通訊是誰發明的,幾時發明的

1945年,蘇聯軍隊佔領了波羅的海岸邊的佩內芒德秘密實驗場,擄走德國人製造V-2火箭的全部設施及130多個火箭專家和工種技術人員。這些繳獲與俘虜為蘇聯的衛星上天打下扎實的基礎。經過十多年努力,蘇聯人於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了軌道。蘇聯衛星上天受到世界的注目,各國人民和科學家紛紛向蘇聯表示祝賀,但在美國卻引起巨大的震動,舉國上下震驚,政界更是一片慌亂。在民眾的強烈指責聲中,美國政府決定馬上全力發展空間技術,力爭趕上蘇聯。在發射了幾顆科學探測衛星後,美國人於1960年8月12日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生「回聲-1號」。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無源通信衛生。它是一個直徑30米的鍍鋁塑料薄膜氣球,可以把地面發射的電波反射回地面,而且沒有放大作用和指向作用。這個氣球主要用於英美部分地區的反射通信。由於隕石的打擊,「回聲-1號」運行不久就結束了它的使命。1962年7月10日,美國又發射了具有轉換和放大信號功能的民用通信衛星「電星-1號」。這是一顆低軌道運行衛星,繞地球一周得157.8分鍾。衛星上有1064個晶體管、1464個二極體,電源來自3600塊太陽能電池。這顆衛星可供美、英、法部分地區傳送電話通信和電視圖像。從此,通信衛星開始取代地面面無線電中斷站。 人造地球衛星無論從外形還是內部結構上講,可以有千差萬別,但是它們在系統組成上都包括兩大部分,即公用系統和專用系統。我們說衛星的公用系統是指不管任何類型和用途的衛星都必須配備的系統;而專用系統則是指不同用途的衛星,為了完成技術任務而配備的特有系統。公用系統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系統:結構系統、熱控制系統、電源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等。衛星的專用系統又常稱為衛星的有效載荷,意思是說,它是衛星用於完成任務的有效部分。不同用途的衛星有不同的有效載荷。例如,資源衛星的有效載荷就是各種遙感器,它包括可見光照相機、多光譜相機、多光譜掃描儀、紅外相機、微波輻射計和微波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垂直大氣探測器和大氣溫度探測器等;通信衛星的有效載荷主要是通信轉發器及通信天線;天文衛星的有效載荷是各種類型的天文望遠鏡,它包括紅外天文望遠鏡、可見光天文望遠鏡和紫外天文望遠鏡等。

6. 通信衛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自1958年12月美國發射第一顆稱為「斯科爾」的有源實驗型通信衛星,1962年6月開始部署實用型通信衛星,特別是1964年美國發射「辛康-3」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獲得成功後,充分顯示了衛星通信具有覆蓋范圍大、通信容量大、傳輸質量高、機動性好、生存力強和經濟、成本低等優點,從而引起世界各國廣泛重視,紛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開發活動,導致了新的衛星通信時代的到來。

為更好地發揮通信衛星的作用,實現全球通信的設想。1991年正式提出的由66顆衛星組成的低軌道銥星全球通信系統工程已開始啟動,1997年5月5日,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的「德爾塔I型」運載火箭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首次將5顆銥星送入太空,該計劃於1998年年底基本完成系統組網,並開始投入運行。這樣,由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研製的「銥星」群和個人攜帶型電話組成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將實現對地球表面任何一處「天衣無縫」的覆蓋。無論你走到地球的任何地方,不管是陸地、海洋還是天空,只要你利用入網的攜帶型行動電話,撥出對方號碼,「銥星」系統便可自動在全球為你搜索接通。「銥星」體積小(直徑約1米,高度約2米),重量輕(385公斤),又是低軌道(約765公里)運行,不僅發射費用低、工作可靠,還不依賴其他地面通信設備,其發展前景,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7. 哪國人發明的衛星通信

1963年,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同步衛星,並於1年後首次通過衛星實況轉播了東京奧運會,讓全球的電視觀眾從此可以閉門家中笑看全世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異國他鄉發生的事。同步衛星的發明人哈羅德·羅森在回憶起這件往事時,頗為感慨:那是1964年,當時的電視還是黑白的呢,但衛星轉播的圖像質量很好。如今,只要打開家裡的高清晰度電視,他就可以用遙控器選擇無數個電視頻道,收看新聞、訪談、政治、科學、自然和體育節目。他本人也是這項發明的受益人,並因這項發明獲得今年的發現創新獎。

8. 衛星通信是誰發明的

是美國的一群科學家發明的

9. 是誰發明了衛星通信

美國某科學家

10. 第一顆通訊衛星是哪個國家先發明

是蘇聯。

閱讀全文

與通信衛星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