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活板第一段為什麼介紹雕板印刷的歷史
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都是採用雕版印刷術,但是這種印刷術有很多缺點,這是為下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動因和優點做鋪墊。
雕版印刷術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雕版印刷術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圖文引徑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
②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11世紀中葉時中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
印刷術的發明者沒有記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發明於唐朝,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③ 活版印刷術是哪個朝代誰發明的呢
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其他還有隋唐——雕版印刷術;元(王楨)——轉輪排字盤;現代
(王
選)——激光照排印刷。
④ 中國第一個發明活版印刷術的人是
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子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畢 升(?-1051),英山縣草盤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子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各里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葯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後,再用火把葯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傳,畢升後人因用活字膠泥偽造錢幣被朝廷發現,株連九族,僥幸逃脫之族人遂改姓田、萬。如今當地雖有地名叫畢家鋪,但田、萬姓多,畢姓無。
1990年畢升墓碑在英山草盤地五桂村畢家坳發現,墓地西3公里處為畢家鋪,南一公里處的肖家大屋傳為畢宰相府,東十五公里處有宰相畢翰儒墓。
⑤ 《活板》的寫作背景謝謝
沈括《活板》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採用它。五代時才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慶歷年間,有位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製成一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一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一鐵框就作為一板,拿著它靠近火烤它;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一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一塊板裡面有重復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每一個韻部製作一個標簽,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製成。不拿木頭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葯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制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葯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一點也不會被葯物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著。
⑥ 活板的寫作背景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代。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夢溪筆談》,共30卷,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文藝,歷史等。是個包容多種知識的筆記巨作。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葯,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葯、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佔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佔全書的46%。 [編輯本段]【《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⑦ 活字版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畢升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⑧ 活板在介紹了活板印刷出現的年代及其發明者後又從哪三方面介紹活板印刷術
畢升的偉大發明,雖然並沒有引起當時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但是卻開了後世一系列其他材料的活字的先河。後來,元代的王禎用木活字進行印刷,那時還出現了錫活字。明朝時,朝鮮人推陳出新又出現了銅活字和鉛活字。清代康熙年間,山東徐志定還用磁活字印刷《周易說略》。這些活字都是在畢升的膠泥活字印刷基礎上進行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