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
1、意思不同:
發明:是創造出一種從未出現過的東西。發明是在既有的基礎上內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容在功能上與前者有所不同。
發現:是在自然社會的原有基礎上發現某些不為人知的事物,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在探索過程中進行再創造。
2、特點不同:
發明:發明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事物。
發現:發現是揭示未知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
3、目的不同
發現:是解釋世界的,發現沒有明確的目的。發現是對人類對世界的探索,是揭示,是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
發明:是改變世界的,具有明確的目的。是對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1)考古和發明擴展閱讀:
發明的意義:
發明是技術和生產活動的起點,有了打制石器、人工取火的發明和應用,才開始了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歷史。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發明創造。古代社會的進步依賴於石器的磨製、冶銅煉鐵、制陶曬磚和養蠶織絲等發明。18世紀的產業革命,發端於新的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和一系列現代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狀況和社會面貌。人類的文明史首先是一部發明創造史。
B. 皮諾考古和匹諾考古是一樣的么考古玩具的發明是哪個國家誰怎樣發明的
考古玩具最早興起於泰國、香港地區,後來國內的部分公司開始效仿,模仿製造出來的考古玩具,由於只注重創意、改造,品質忽略了很多,所以,到現在為止出現了倆種分化,國外進口的,不論是設計、創意、還是磚的材質都非常好(國內普板採用的是石膏粉為原來,凝固後質地堅硬,不易挖掘,又容易揚灰),當然價格也要賣到100元左右。
C. 中國的4大發明的時間和發明者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指南針 王充
火葯 孫思藐
活字印刷術 畢升
造紙術 蔡倫
D. 關於黃帝時期發明的傳說,可從考古實物中得到驗證
關於黃帝時期發明的傳說,我們可以從考古實物中得到驗證:河南洛陽等地發現距今數千年的水井遺跡,山西夏縣發現了四五千年前的蠶繭和絹布,半坡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更與倉頡造字相符。但說這些是黃帝、嫘祖、倉頡或伶倫個人的發明,就帶有神話的色彩了。
說黃帝時期已能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舟車,出現文字,編出樂譜,等等,這是可信的。但說這些是黃帝、嫘祖、倉頡或伶倫個人的發明,就帶有神話的色彩了。實際上其中的任何一項發明,都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而是經過許多人長期探索實踐的結果。因此,歷史上的這些記載,反映的應該是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但由於黃帝是公認的華夏始祖,所以人們也就把這些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屬了。
E. 發現,發明,和發掘,意思上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發現是指找到一些原本存在,但是沒有被人注意到的物品或者規律;發明是指根據現有的物品或者規律創造出新的物品;發掘是指發現一些原本被埋藏起來的物品或者規律,注意是埋藏起來的
F. 中國考古十大發明是
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1)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
(2)
殷墟婦好墓銅器和小屯南地甲骨文
(3)
周原西周建築基址和銅器窯藏
(4)
侯馬盟書
(5)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
(6)
曾侯乙墓禮樂器
(7)
秦陵兵馬俑
(8)
睡虎地秦簡
(9)
銀雀山漢簡
(10)
馬王堆漢墓帛書
G. 中國考古十大發明是大神們幫幫忙
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1)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 (2) 殷墟婦好墓銅器和小屯南地甲骨文 (3) 周原西周建築基址和銅器窯藏 (4) 侯馬盟書 (5)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 (6) 曾侯乙墓禮樂器 (7) 秦陵兵馬俑 (8) 睡虎地秦簡 (9) 銀雀山漢簡 (10) 馬王堆漢墓帛書
H. 發現與發明有什麼區別
從字面上看就可以知道,發明是創造出一種從未出現過的東西。發明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在功能上與前者有所不同。發現則是在自然社會的原有基礎上發現某些不為人知的事物,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在探索過程中進行再創造。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發現,是人類對於自我的內在、具體性的自然及其整體的認識或再創造。
1、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一般而言,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
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2、發現,是人類對於自我的內在、具體性的自然及其整體的認識或再創造。
發現,是人類對於自我的內在、具體性的自然及其整體的認識,也是一種再加工的行為。人從動物世界的自發狀態發展到人類的自覺狀態,包涵人類實踐行為中具有的發現及創新兩大核心能力。
而人們一旦對固有而習以為常的錯誤視而不見進而習非為是的知識或專題,進行有理有據的辯駁或考證所能得出全新的論斷,也正是發現這個詞語應有的意思。
(8)考古和發明擴展閱讀:
專利介紹:
為了推動發明及其應用,國家以法律形式把發明確認為專利。在一般意義上,人們在技術活動中作出的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創造和改進都屬於發明。由國家和法律所認定的發明則與之不盡相同。
專利法要求的發明有新穎性,僅指提出了尚未公開的或前所未見的技術方案,有時只要求在本國有這種新穎性,這與技術發展史上的前所未有是有區別的。專利法所說的發明的先進性是指新方案比原有技術有顯著進步,而不是細微的改進。
新穎的外觀設計也受法律的保護,可取得專利,但通常不認定為發明。專利法在判別發明的實用性時,包含社會價值和國情的考慮,對於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對於葯品、食品、核物質、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等方面的發明,一般不授予專利。
發明是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成果,專利把發明的商品屬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不得無償佔有的財產,從而保護發明者的利益。專利還要求發明者公開其創造成果以利於他人有償使用,並把實施發明創造作為專利權人的法律義務,以促進技術信息交流和發明的推廣應用。
I. 歷史事件中的三大發明和發明者
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造紙、活字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生過較大的作用,尤其是對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西方一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歐洲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近代實驗科學家的始祖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也曾說過:「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作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發明的印刷、火葯、指南針.因為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中,第三種在航海上.從那裡接著產生了無數的變化、變化是這么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昨和影響.」由此可見,四大發明對推動世界的歷史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十分輝煌,其中很多技術水平部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但是,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都是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此,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新技術一旦被統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視,並盡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廣使用.反之,對統治者利益相關不大的技術發明則要遭到阻止和扼殺.就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技術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和中國近代技術又遠遠落後於世界,都與封建統治者利益有密切的關系
J. 考古發明表現我國原始農業和時興起
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採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使用石器工具從事簡單活動的農業。系由採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世界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其特徵是使用簡陋的石制工具,採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的集體勞動。
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進入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志是稻穀和陶器的出現。
①生產工具簡單落後,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採用刀耕火種;
③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在農業和畜牧業沒有發明以前,由採集和漁獵活動而得到的野生動植物是人們食物和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賴於自然的恩賜。只有農業出現後,人們才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了有關生物繁殖的知識,才能依靠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產品,找到了較穩定可靠的衣食來源。從此人們在自然界就取得了一些主動。所以,農業出現後很快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部門。由於農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可以生產出除滿足生產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餘糧食,這時城市出現,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分工,特別是腦力勞動得以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的物質基礎。
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