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大發明指南針思維導圖

四大發明指南針思維導圖

發布時間:2021-07-03 17:10:15

Ⅰ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思維導圖

在無數藍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著一雙寶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在無數白色的皮膚和黑色的皮膚之中, 我有著大地般黃色的皮膚,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 黃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黃河流水是我沸騰的血液, 長城是我揚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腳跟。 我是中國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開始耕耘, 我是指南針、印刷術的後裔, 我是圓周率、地動儀的子孫。 我是中國人——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冊上萬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馬遷、李自成、孫中山 還有那文學史上萬古不朽, 花木蘭、林黛玉、孫悟空、魯智深中國的驕傲(6張)。 我是中國人—— 我那黃河一樣粗獷的聲音, 不光響在聯合國的大廈里, 大聲發表著中國的議論, 也響在奧林匹克的賽場上, 大聲高喊著「中國得分」! 當掌聲把五星紅旗托上藍天,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 我那長城一樣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採油機鑽桿鑽進外國人 預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載人飛船送上祖先們 夢里也沒有到過的白雲, 當五大洲傾聽東方聲音的時候,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 我是莫高窟壁畫的傳人, 讓那翩翩欲飛的壁畫與我們同往。 我就是飛天, 飛天就是我,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Ⅱ 在復習總結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時,有位同學做出了如下思維導圖。(15分) 請回答:(1)請你幫他把這幅導圖

(1)(每項1分,共分)
①蔡倫②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
③隋朝④李春
⑤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⑥北宋
⑦活字印刷⑧明朝
⑨宋應星⑩l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2)三種東西:印刷術、火葯、指南針。(3分)
核心思想:這三大成就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2分)

Ⅲ 中國除四大發明之外還有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不少也是我們的發明吧! 我國的100個優秀發明創造!我驕傲!我自豪!!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都有發達的創造性思維,具有發明的光榮傳統。例如龍和鳳。鳳是用雞頭和孔雀身軀及其羽毛組合而成的神奇動物。龍更具有創造性,龍是由馬頭、鹿身、蛇軀、鷹爪、麟體、魚尾組合而成的神奇動物。再者,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對我國古代的科學和技術成就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寫出世界聞名的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文書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博士指導下,於1986年出版了《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以簡明通俗的文字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下面按發明先後順序介紹給大家。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製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並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製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採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後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 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後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後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後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後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採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聖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聖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製。不易仿製,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於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義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於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於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後,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於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後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製成第一台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製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 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台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後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台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台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採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採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於《紐約時報》。兩年後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於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並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後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於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後,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後,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後,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製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採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於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製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隻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製作於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製作的七名工匠和製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製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於打仗和狩獵,可卧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於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並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後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中國和伊朗。1606年,法國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織機編織的地毯。現在的地毯變為人造纖維和羊毛編織而成。

22、雙動式活塞風箱:

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

24、空位表零法: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按照西方的傳統說法,用符號「0」來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紀發明的,它出現在公元870年瓜摩爾的碑文中。但是,實際上,符號「0」的出現要比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蘇門答臘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蘇門答臘附近的邦加島上的碑文中,均出現這一符號。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國家出現的零的符號,是由中國傳過去的,而他們又將這符號傳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視了零,那麼現代技術就會瓦解。當然用空位表示零這是中國人的一項發明,然而我們並不是說使用「0」符號的絕對優先權屬於我國,因為直到1247年「0」符號才第一次在我國印刷品中出現,盡管我們確信至少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已經使用這個符號了,但沒有人知道,這個表示零的符號中國人在何時、何地首先使用的,這是需要進一步考證的。

25、化學武器:

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關於利用風箱把在爐子內燃燒的芥末釋放出來的氣體,打入圍城敵軍隧道的記載。這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利用塹壕芥子氣早2300年。中國人化學武器有下列幾種:「糞彈」,這是毒氣彈的雛形。「飛砂彈」,它是將一管火葯放在陶罐里,火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這種武器從城牆上放下去,隨即炸開,致命毒物四散。「催淚彈」,公元二世紀中國人便使用催淚彈,它所產生的煙霧很快地使人淚如泉涌。海脈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會使敵人聲音嘶啞。我國有的毒物能使敵人肌肉腐爛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著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貝林古西奧所著的《煙火葯學》一書中說,火矛被燃後,就吐出「熾熱地火舌,有兩三步遠,使人毛骨悚然」。在歐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為一種深受歡迎的東西,但在17世紀它被汞煙球所代替,這是當時中國奉獻給世界的禮物之一。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紀換馬的惟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換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立即窒息死亡。我國發明的馬胸帶換具克服了這一缺點。我國的這項發明後來通過中亞傳到了歐洲。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至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換具遺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

29、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這比在歐洲出現胸帶具後一百年出現的肩套換具要早一千年。中國人還發現,肩套換具可以用另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換繩可以拴在肩套(項圈的兩側,直接套在車上)。正是這種形式的肩套換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採用。

30、硝石鑒別方法:

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這比西方早2000年。在發明火葯之前,首先必須認識到並且獲得它的三種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紀以前不知有此物,歐洲缺少此物,而中國資源豐富,並且可區別於其他礦物而予以提純。鑒別硝石是根據顏色反應。硝石燃燒發出紫色火焰可證實鉀的存在。中國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紀就會用此法鑒別硝石的存在。中國人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運河―――靈渠。

西方於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體地圖: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就記過了一張公元前210年繪制的秦始皇墓地圖。書上寫道:「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電訊》的一篇報導說:秦始皇墓地雖然還沒有打開,但是可能已經發現了。據說是墓入口處的地方發現了微量的水銀。考古學家猜測這可能就是上述立體地圖上所示的水銀。

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有名的蓬萊仙山的地圖就出現在罐子和香爐上。這對以後立體地圖繪制技巧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公元32年將軍馬援講到的軍事立體地圖,河谷山脈的模型是用糯米製作的。此外,還出現了木刻的立體地形圖,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述了這種地圖。1130年黃裳也製作了一張木刻立體地圖。此圖後來引了哲學家朱熹的興趣,他千方百計地收集木刻地形圖,以便進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時用粘土,有時用木刻製作立體地形圖。黃裳在一部《鶴林玉露》里,還講述了朱熹製作的一幅地形圖的情況:「(朱熹)嘗欲以木作華夷圖,刻山水凹凸之勢。合木八片為之。以雌雄榫鑲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負之。每出則以自隨,後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體地形圖的製作由中國傳到阿拉伯,後又傳到了歐洲。1510年,保羅·多克斯製作了歐洲最早的地形圖,繪出了奧地利的庫夫施泰因的鄰近地區。阿拉伯人伊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敘述了他在直布羅陀看到一張立體地形圖。中國以外的國家有關立體地形圖的記載沒有比這更早了。

33、吊橋:

中國人李冰於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它總長為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此吊橋上鋪了板便於人們行走。這種用竹了做的索橋是極有效的,整個纜索是以竹子為內芯,外邊包著從竹子外層劈下的竹條(蔑片)編成的「辮子」。編成辮子是因為蔑片把內芯纏得越緊,纜索的強度就越大,從而增加了安全因素。並且,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又發明了鐵吊橋。這橋可用於通行車輛。1655年到中國訪問的西方人馬丁·馬蒂尼曾描述過貴州境內一條河上的鐵索橋,並編在那個時期有名的巨著《中國圖集新編》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橋,即溫奇橋。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於英格蘭的提茲河上,它只有纜索而沒有橋面供車輛通行。由於歐洲人於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車輛的吊橋,因此在這方面中國人比西方要領先180

Ⅳ 四大發明有什麼啟示

一定要珍惜發明家的勞動成果!否則這些偉大的發明一旦流入國外就不堪設想!(就像當年的火葯,在咱這只被用作鞭炮驅神弄鬼,到了西方,西洋人則把它拿來造洋炮,回過頭把大清王朝炸的落花流水)

四大發明的啟示
2009-11-23 22:43

【005號秘檔】實用的無用性剛性局限,

對培育創造力來說,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顯得十分無用。

盡管埃及莎草紙,希臘火等歷史常識告訴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並非無可質疑;盡管海內外曾有許多學者指出;李約瑟「未曾受過科學史或科學哲學的專業訓練」,因而「在不少問題上對中國古代成就有拔高的傾向。」 但我還是相信,實用理性早熟的中國人足以將四大發明率先創造出來。因為,早熟有早熟的戰術性優勢,而且曾在農業文明時代一路領先的中國古代經濟,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四大發明全都是實用技術,而諸如阿基米德螺線(ρ=α×θ)、微積分、杠桿定律、浮力定律,歐幾里德幾何,乃至萬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律,相對論等等真正稱得上是「科學」對規律、對公理的發明,至今沒有一筆入帳。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四大發明身上,不僅體現著中國文化實用理性早熟的戰術優勢,同時也體現著這種早熟的另一面——直接導致了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由此而造成的發展上的戰略劣勢,猶如「雞蛋殼里發面」,是一種剛性局限,是一種積重難返的早衰——通過自身已無法修復,無法突破。

正如馬克思所說:中國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其思維方式具有實用理性的特點。

實用理性是鼠目寸光,無論做如何事情,都試圖用最快的速度,來獲得最直接的利益效果。所以我們的古人不會去探索宇宙與人「是不是什麼」的本質,而是研究「怎樣不怎樣」的具體施政政策,這種工具理性同樣表現在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人們不在乎研究基礎的東西,總是停留在應用層面,不講思想,只注重策略。因此中國古代只有「算術」而無「幾何」;只有「技術」而無「科學」。

實用技術的發現只需要通過簡單經驗的積累,遲早會有所突破;而真正的科學的發明,卻需要將人類的探索精神從日常實用的本能經驗誘惑中超拔出來,通過純粹抽象的精神活動來演繹完成。因此,科學發明是不可替代的原創,只產生於精神超越的科學思維,體現著對精神價值本身高度自覺的認同,抒寫著對終極真理終身不渝的追求,而不可能產生於點點滴滴技術經驗的日積月累。也就是按照這種「精神性價值標准」,許多西方學者在談到四大發明時,都批評李約瑟「未能把什麼是科學加以定義」;也就難怪網友要把四大發明稱之為「四大不靈」了。

而我們的價值判別標准,卻是千年一貫制的實用理性傳統——當下的有用性。於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法官便升帳登堂,以只承認實用技術的「法律准繩」,蔑視並淘汰著「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精神創造,也就天經地義了。那麼,實用理性的當下有用性原則與「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超越創造原則,在實踐效果上,會有什麼不同呢?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沖稱象,與幾乎同時期的阿基米德相比,他已經在使用浮力定律為人類造福了,但由於缺乏「為愛智慧而愛智慧」的純粹超驗追求精神,他的當下有用性也就只稱了一頭大像而已,此後便作為私人性的精神財產,隨曹沖一同埋入了墳墓;而「不當吃不當喝」的阿基米德定律,卻被演繹歸納成為公理,並由此而成為人類共享的知識,點亮了整個人類的智慧。由此可見,只在乎當下有用性的實用理性,在道德上是多麼的自私,在人類進步方面的貢獻又是多麼無用!

更重要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實用理性可以本能性地產生出來,而對終極真理和終極關懷的高尚追求,則需要神聖精神的長期培養,由此而形成的馬太效應,使中國文化再也擺脫不了「行之不著,習焉不察」的剛性局限,從而愈發得不到對神聖超越創造力那無用之大用的體驗,以至於「當吃不當吃,當喝不當喝」的鼠目寸光,成為了唯一被認同的核心價值標准,即使是包括孔子文廟在內的大小廟宇,也都必須站在這個實用功利的法庭上接受審判——到此祭拜的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對什麼仁義禮學等教義感興趣,而是為的金榜題名,陞官發財。

到了科學昌明的近代,此劫數亦未能倖免,北大在建校之初,竟然不設哲學,若不是王國維先生四處奔走呼號,還不知會是什麼樣子。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學尚且如此,傳統文化對精神價值的不屑,由此可見一般。另一例是在當時學術界非常著名的「求真」與「致用」之爭,本來求真的求真去,致用的去致用,分工細化原本就是文明發達的標志,大家完全可以相安無事。可在中國偏偏不行,學以致用的非要讓超驗求真的也變成學以致用的,否則就是清談誤國,就是無用的浪費。殊不知超越求真對知識體系和思想創新的構建,對民族創造力的生成,其無用之大用,更具戰略性價值意義。也許這就黎鳴先生所說的「太監腦」吧。

即使是當代,由於美國實用主義「活在當下」生活方式的影響,一切實用功利化,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難怪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者會有如此感嘆,

我們為什麼缺少或者比較少的原始創新,原因是什麼?這有待於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好好探討的,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我們的科學領域里有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但是沒有理論的系統,缺乏系統的理論。有很多說法,盡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很相近,但是發展方向不一樣,他們是通過邏輯、數據走向了發展軌道,我們是從概念上發展起來的,我們老是概念,包括很多歷史的民族都是經驗的總結,推廣不出來一些科學定律。有一個例子,我們研究天文學領域里的郭守敬,由於歷法的需要,進行大量的天文觀測,製作了先進的儀器,獲得的數據非常精確,然而在他之後,中國出現不了一個中國的「開伯爾」,他整理觀測的數據,得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包括我們的中醫就是經驗,包括我們的做菜,中國的廚師都是經驗,味道一模一樣。麥當勞、肯德基走遍全世界,科學的管理。我們是事事離不開人,這個概念在腦子里沒有形成規律,沒有形成可以傳宗接代的,大家看了以後可以實施的東西,沒有像五筆字型這樣的,五筆字型寫成書,誰看都行。所以我們要進行科學的整理。

第二,實用的價值取向。很多發明都是解決實用問題,有一個事情解決一個問題。沒有開拓成一個理論體系來指導別的東西。而且我們的科學發明史,沒有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家、哲學家,像培根這樣的人中國沒有一個,沒有理論,沒有哲學作為基礎,科學技術發展不起來,特別是對於五千年儒家文化很深的國家來講。培根有一段話,「有一種經驗是單純的經驗,如果任其自然,那就是偶然性的,如果刻意去追求它,那就要做事業。而經驗正確的方法,是首先點燃蠟燭,然後用蠟燭照亮道路,而不是從雜亂的、無規律里總結自己的經驗,決不能讓理智從具體的事物當中跳躍和飛翔起來」。最重要的不是讓理智插上差翅膀,而是讓理智落到實處,我們是大而概化。

第三,由於我們傳統的儒家文化。

第四,周光召副委員長最近講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非常好,他說「科技創新要敢於求真維實,講了多少年,很少有人敢說自己真正做到了這點」。對照自己的發展過程,向周副委員長匯報我們的事情,王碼這個事情比較求真,比較維實。正因為這樣,我們20年來做成了一點小事情,從愛國主義出發,研究漢字,電腦上的問題,不迷信洋人。我們從基礎理論做起,探索規律,建立了一整套理論體系。不遺餘力地加以推廣,使它成為社會的財富。不怕打擊,不怕盜版,堅持求真,不斷升級,發明了五筆字型,再發明五筆數碼,一步到位,把漢字數字化。我不是為自己歌功頌得,我要想做出一點事情,就必須扎扎實實,像周副委員長說的那樣求真維實,不要泡泡,不要唱大戲。

殊不知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是由西方超驗哲學精神傳統托底,是一種平衡性的文化調控;而我們所面臨的則是毫無超越精神創造體驗的「發育不良」。一個是對「產能過剩」進行結構性調整;一個是對原創為零的扁平化思維進行「升級補課」!根本就是兩碼事。

於是毫無文化自覺的盲目跟風,就又一次為根深蒂固的實用理性扁平化思維大行其道找到了靠山。於是,將奧數競賽功利化,將素質教育功利化------,以至於連作為終極目的本身的人,也成了功利化的實用工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於是實用功利的傳統就更加深入我們價值觀的核心,並形成為群體無意識,構築起一道潛規則的「鋼鐵長城」,繼續淘汰和摧毀著我們的民族創造力和未來發展的現代性。說到底,這與其說是體制問題,不如說是對精神價值缺乏認同的問題——如果把人性固有的精神性都看成是「舶來品」,就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的宿命論。

實用理性「早熟」使超越理性嚴重「發育不良」,這就是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剛性局限。因為任何基於自我反省和批評的自我調整,都必須首先有能力超越原有經驗,而我們的實用理性的傳統文化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拒絕任何其他沒有經歷過的經驗。所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因,不可能內源地產生現代科學。

既然如此,那麼西方人是如何超越了自己的實用理性,並最終開創了近代歷史及其科學和民主的突破呢?以史為鑒可以正得失,就讓我們看看精神化的歷程,是如何讓西方大器晚成的吧。

Ⅳ 指南針的演變歷程

進化簡史:

戰國時期,人們發明了指南針的前身——司南;

晉、南北朝時期,將司南的勺狀磁石改為磁針;

唐代末期,人們在司南的基礎上發明了水羅盤;

北宋時期,出現了指南魚;

南宋時期,出現了旱羅盤;

元代時,水羅盤和旱羅盤傳入了西方;

明後期、清初時期,西方改造後的旱羅盤傳入中國,出現了中西合璧式旱羅盤。

拓展資料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指南針又稱指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指南針和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是舉世聞名的我國古代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指南針是一種指示方位的簡單儀器。它的主要結構,是由一根能靈活轉動的磁針和一標有方位的刻度盤構成。磁針在地磁的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平面內,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公元1086年,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當時有四種不同裝置的針型指南針,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此時已能製造人工磁體。《夢溪補筆談·葯議》載有:「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十一世紀末,我國便開始在航海上使用了指南針。

宋人朱或曾記述了公元1099~1102年間,在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經過。公元1123年,徐兢到朝鮮去,回國後描述這次航海過程說,白天靠太陽定方位,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進,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針,來決定南北方向。公元1274年,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記載:「風雨冥晦時,唯憑針盤而行。」

南宋時,把磁針與分方位的儀器組裝成一個整體,這種新儀器叫針盤,或叫地螺(羅),也有叫子午盤、定盤針、經盤、羅盤的。元代還造成立針式指南工具——指南龜、指南魚。張燮的《東西洋考·舟師考》記載,明代海上航行,「獨恃指南針為導引,或單用,或指兩間,憑其所向,盪舟以行。」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我國就有了關於磁針的文獻記錄。我國的指南針,大約十二世紀傳到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大大地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及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Ⅵ 求高中歷史宋明理學一課的思維導圖 是思維導圖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1]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小農經濟的缺點:封閉性、脆弱性。對環境的依賴過大。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原始時期便有了商業,但商代才出現商人。請注意他們的區別。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戰國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限制活動范圍、鹽鐵官營。

漢代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嚴禁購買土地、鹽鐵官營。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積極後果:促進了農業發展,強化了封建階級統治。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2 第二單元 編輯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

(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3 第三單元 編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2010年,喀什。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2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 第四單元 編輯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5 第五單元 編輯
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達.迦馬葡萄牙王室

繞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路線。

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 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西歐的影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對美洲的影響:美洲傳統社會遭到破壞,但是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亞洲的影響: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海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班牙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 第六單元 編輯
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7 第七單元 編輯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8 第八單元 編輯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Ⅶ 思維導圖,在線等急

5.上面寫下「語言(詞語)」
線條(分支)和單詞的規則名為「1分支1詞語」,即一條線對應一個詞。但對於初學者來說有點難,所以也可以稍微放寬要求。一個詞語可以重復出現幾次,線條上的詞語也沒有硬性的排序。
思維導圖不僅利於分解,還有助於發掘每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思維導圖還允許對內容進行整合,可以用「{」等符號把對象括起來,在下面延伸出其他分支。
思維導圖的每一次分解,其實都是用「聯想」開拓思維。所以,建議大家抱著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心情來畫思維導圖。
6「層次化」
層次化的規則可以分為「分層」和「排序」兩部分。
分層:先不管能不能用上,把想到的所有點子全部記下來,然後再重新寫進完整思維導圖。分層會隨我們的知識和興趣點而變化。
排序:指的就是按照某一規律重新排列的操作。
這些術語看起來很難,但只要動手畫一畫,就會察覺到它們是思維導圖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不對勁」「畫不下去了」,那就是「層次化」體現得不夠好。這個時候,你就要反復修改,最終就會畫出一副整齊利落、各居其位的思維導圖。而這副圖想必也完美地實現了「層次化」。
7.「TEFCAS」是「嘗試」、「行動」、「反饋」、「檢查」、「調整」和「成功」的英文首字縮寫,博贊稱為「人生的指南針」。這一規則的要領就是——「總之先試試看」。
第一步是嘗試,然後是行動。從這兩步中,我們將有所收獲(反饋)。確認(核實)自己的收獲並反復調整,終將走向成功。

Ⅷ 七年級下冊歷史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金榜學案上有。

Ⅸ 指南針發明的過程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公元前7世紀成書的《管子·地數》中就記載:「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意思說,如果山上有磁石時,山裡就藏有鐵礦。地理名著《山海經》中,也曾記載「題灌山中多磁石」。《水經注》里記載了秦國阿房宮前面,用磁石製成大門,防避有人進宮謀刺暗殺,如壞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宮,就會被門吸住而被發現,這說明人民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並加以利用了。 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我國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穀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穀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採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 用天然磁石磨製面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一個「地盤」,它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中央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將會投於地盤中央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於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盪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於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製成磁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外,還曾制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做出的偉大貢獻。

與四大發明指南針思維導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