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信技術發明

電信技術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3 16:17:21

1. 中國電信的誕生和發展歷史

中國電信的誕生是在1995年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從此逐步實行政企分開。

發展歷史如下:

在2001年, 中國電信被再次重組,這次重組進行了南北分拆,產生了北網通,南電信。

在2002年5月,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重新正式掛牌成立。

在2008年5月24日,中國電信1100億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用戶),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 。

在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此舉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中國電信獲CDMA2000牌照。

在2011年3月29日,中國電信移動用戶過億,並且成為全球最大CDMA運營商 。

在2012年7月20日,中國電信(韓國)股份有限公司開業,中國電信開始進入韓國市場。

在2013年12月12日,中國電信已獲准在全國超過40個城市開展4G規模網路實驗。

在2014年7月15日,中國電信正式在全國首批16個城市開放天翼4G手機服務。

在2016年1月13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行「資源共建共享、客戶服務提質」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在2017年12月,中國電信完成公司制改制,企業類型變更為國有獨資公司,企業名稱變更為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在2018年2月28日,中國內地的iCloud業務正式由雲上貴州負責運營後,雲上貴州牽手中國電信天翼雲為iCloud提供雲存儲服務,雙方已於2018年6月底正式簽署《基礎設施協議》。

(1)電信技術發明擴展閱讀

企業文化——企業標識

中國電信企業標志由國內品牌咨詢與設計公司正邦於2008年設計,中國電信的企業標識整體造型質朴簡約、線條流暢、富有動感。以中國電信的英文首個字母C的趨勢線進行變化組合,似張開的雙臂,又似充滿活力的牛頭和振翅飛翔的和平鴿,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視覺沖擊力。

傳遞出我們的自信和熱情,象徵著四通八達,暢通、高效的電信網路連接著每一個角落,服務更多的用戶;表達了我們「用戶至上、用心服務」的服務理念,體現了與用戶手拉手、心連心的美好情感。

同時,也蘊含著企業全面創新、求真務實,不斷超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企業與時俱進、奮發向上、蓬勃發展,致力於創造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景。經緯度的兩個C,象徵著中國電信國際業務的布局,而且通過黃金分割方法的運用使得整個標志在動感中又具有沉穩屬性。

中國電信的企業標識以代表高科技、創新、 進步的藍色為主色調。文字採用書法體,顯得有生命力、感染力和親和力,與國際化的標識相襯,使古典與現代融為一體、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

2. 電信時代是怎麼發展過來的

通信,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傳遞。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通信是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早在人類的語言產生之前,便有結繩記事、擊鼓傳情一類原始的通信手段。後來,又出現了以火光傳遞信息的辦法。在我國境內,至今尚存有不少烽火台的遺跡,便是這段歷史的有力見證。

人類傳遞比較詳盡信息的願望,只有在文字發明之後才逐步得以實現。信,便是載帶文字信息的使者。

殘存下來最古老的信,是用楔形文字寫在泥版上,裝在泥制的封套里的。公元105年,我國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從此,信便可以寫在紙上傳遞了。傳遞信的人也漸漸由步行轉為騎馬。據考證,我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便開始修築驛道,派驛使傳遞書信。驛使現象是帶有世界性的。例如,在埃及的歷史上,就有由驛使傳遞尼羅河水上漲信息的記載。

大約是在14世紀,城市郵政首先在歐洲興起。18世紀90年代,在歐洲還曾盛行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整個系統是由許多塔站組成的。這些塔站沿通信線路擇高建築,形成彼此遙相呼應的接力系統。通過改變塔站頂上橫桿和豎桿的位形,把文字信息一個接一個地發送出去,並一站接一站地進行傳播,直至目的地。

人類通信的革命性變化,是從把電作為信息載體後發生的。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在電磁感應理論的啟發下,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應用。

在19世紀眾多的電報發明家中,最有名的還是莫爾斯以及他的夥伴維爾。莫爾斯是當時美國很有名氣的畫家。他在1832年旅歐學習途中,開始對電磁學發生了興趣,並由此而萌發出了把電磁學理論用於電報傳輸的念頭。1835年,他開始了製作電報機的努力。不久,他的第一台電報機問世;1837~1838年間,莫爾斯又發明了用電流的「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電碼(即莫爾斯電碼),同時在維爾的幫助下完善了電報機。

1843年,莫爾斯經竭力爭取,終於獲得了3萬美元的資助。他用這筆款子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千米。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電報的發明,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開創了人類利用電來傳遞信息的歷史。

知識點

數據單元

數據單元是網路信息傳輸的基本單位。一般網路連接不允許傳送任意大小的數據包,而是採用分組技術將一個數據分成若干個很小的數據包,並給每個小數據包加上一些關於此數據包的屬性信息,例如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數據長度等。這樣的一個小數據包就叫數據單元,又稱幀、數據幀等。這樣一來,每次網路要傳送的數據都是規格和封裝方式相同的一個「小包裹」,有利於數據傳輸的標准化,簡化了數據傳輸方式。

3.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訊技術興起的表現及發明者

1、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電訊事業廣泛地發展起來.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等地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是19世紀末最為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3、化學工業的建立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4、「鋼鐵時代」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4. 第二次工業中電訊技術興起的表現及發明者是誰

1、電訊技術的興起的表現就是電話和無線電報的發明。

電話是美國人貝爾發明的;無線電報是義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的。
2、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是一位美國發明家和企業家。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關於電話的發明者尚存爭議,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判定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加拿大國會則於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伊萊沙·格雷是電話的發明者。
3、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家,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的創始人。1874年生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期間,他用電磁波進行約2公里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實驗,獲得成功。1937年逝世。1897年,在倫敦成立「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1909年他與布勞恩一起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作「無線電之父」。
4、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5. 電信的發展歷史

人類用電來傳送信息的歷史是由電報開始的,電報在1834年由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是一種以符號傳送信息的方式,即所謂的數字方式,但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之後,在電信領域中,模擬方式便佔了絕對優勢。20世紀50年代,PCM技術的出現,使數字通信方式又看到了一絲曙光。但它的真正壯大和發展,以至一統天下,主要是依靠電子計算機的力量。因此,有人把「C&C」(即通信與計算機的融合)看成是人類信息史上一場新的革命的重要標志。今天我們在談論「電信」時,已經少不了要談到計算機在各個電信領域的廣泛應用。它不僅在實現電信的智能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它的引入使電信不再是單純「傳送」信息,還增加了信息的處理和存儲的功能。
電信從採用金屬導線的有線通信開始,到19世紀末出現了無線電報,使無線通信方式一時興起。但由於無線通信存在的一些固有弱點在當時技術條件下一時難以克服,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除了用於航海以及救災等特定條件下外,一般都處於「備用」地位。由於技術的發展,不僅無線方式已東山再起,還出現了以光纖為傳輸媒體的全新通信方式。這不僅帶來了電信傳輸方式的多樣化,也為電信的高速化、個人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由上可見,一百多年來,盡管電信的基本概念沒有變,但它的外延卻發生了滄桑巨變。電話的統治地位已經動搖,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來了,它們對傳統電信的觀念和方式,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6. 中國的電信發展史

中國電信發展新中國時期大事簡記

1950年
我國第一條有線國際電話電路開通
1950年12月12日,我國第一條有線國際電話電路——北京至莫斯科的電話電路開通。經由蘇聯轉接通往東歐各國的國際電話電路也陸續開通。
1951年
1950年6月開始建設的北京國際電台的中央收信台和中央發信台,於1951年相繼竣工。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重點通信建設工程。
1952年
相片傳真業務開放
1952年9月10日,北京至上海的相片傳真業務開放。 9月24日,北京至莫斯科的國際相片傳真業務開放。
我國首次開通明線十二路載波電話電路
1952年9月30日,第一套明線12路載波機(J2)裝機,開通了北京至廠家莊的載波電路。
1954年
研製成功60千瓦短波無線電發射機
1956年
上海試製成功55型電傳打字電報機
我國第一次開放會議電話業務
1956年2月28日,北京長途電話局開放會議電話業務。首次會議電話會議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的十省市電話會議。
1958年
上海試製成功第一部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
第一套國產明線12路載波電話機研製成功
1959年
第一套60路長途電纜載波電話機研製成功
北京與莫斯科之間開通國際用戶電報業務,1月20日正式開放
北京市內電話開始由五位號碼向六位號碼過渡
1963年
120路高頻對稱電纜研製成功
1964年,北京至石家莊7×4高頻電纜60路載波試驗段建成,開始試通電報、電話業務。
開始研製晶體管載波電話機
1966年
我國第一套長途自動電話編碼縱橫制交換機研製成功,在北京安裝使用。
1967年
電子式中文解碼機樣機試製成功,在上海安裝試用。
1970年
960路微波通信系統Ⅰ型機研製成功。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1972年
—北京、上海使用衛星通信地球站。
北京開始建設地球站一號站,1973年建成投產。
1974年
—北京衛星地球站二號站建成投產。通信容量為132條話路和一條雙向彩色電視。通過印度洋上空的國際通信衛星與亞非各國和地區開通直達電路。
—研製成功石英光纖。1976年,每公里損耗達6分貝以下。
—60路報紙傳真機正式開通使用。
—960路微波進行電路試驗。
1975年
—北京市內電話中繼傳輸開始裝用脈碼調制設備,首批裝用30部端機。
1976年
—京滬杭4管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工程竣工。北京至東南五個省省會及天津、上海兩市陸續開放長途電話全自動和半自動撥號業務。
—北京長話大樓7月1日竣工投產。全部通信設備採用國產設備並自行安裝。
—我國與日本之間建成了海底同軸電纜。
1978年
—120路數字微波通信系統試製成功。
—120路脈碼調制系統通過鑒定。
—研製成功多模光纖光纜。
1980年
—64路自動轉報系統(DJ5-131型)研製成功。
1982年
—福州從日本富士通引進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
—首次在市內電話局間使用短波長局間中繼光纖通信系統。
—256線程式控制用戶電報自動交換系統研製成功並投戶使用。
—我國自行設計的8頻道公用行動電話系統在上海投入運營。
1983年
—我國開始發展尋呼業務。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頻段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模擬尋呼系統。
—438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研製成功,並通過國家鑒定。
1984年
—4月8日,我國的DFH-2(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定點高度為35786公里,4月16日定點於東經125°E赤道上空。通過該星進行了電視傳輸、聲音廣播、電話傳送等試驗。
—我國開始在長途通信線路上使用單模光纖,進入了第三代光纖通信系統。
—5月1日,廣州用150MHz頻段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數字尋呼系統。
—程式控制中文電報解碼機通過鑒定並推廣使用。
—首次具備國際直撥功能的編碼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HJ09型)研製成功。
1985年
—廣州與香港、深圳、珠海開通電子郵件。
—深圳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電話卡,共3枚,面值87元。
—我國正式經國際衛星組織的C頻段全球波束轉發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節目。
—1月8日,北京至南極無線電話通話成功。這是我國電信史上最遠距離的短波通信。
1986年
—我國首次利用衛星開通國內長途電話業務。7月1日,以北京為中心的國內衛星通信網建成投產。 —2月,我國第二顆實用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第一台局用程式控制數字電話交換機(DS-2000)研製成功。
1987年
—重慶通信設備廠引進義大利PCM系統生產線建成投產。
—第一個長距離架空光纜通信系統(34Mb/s)在武漢至荊州、沙市間試通。
—1987年11月,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行動電話局,首批用戶有700個。
—我國第一個160人工信息台在上海投入使用。
—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此為中國人使用網際網路之始。
1988年
—第一部程式控制數字長途電話交換設備(JD1024線)通過鑒定。
—第一個實用單模光纖通信系統(34Kb/s)在揚州、高郵之間開通,全長為75公里。
—北京高能物理所成為我國最早使用網際網路的單位。它利用網際網路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3月27日、12月22日我國分別發射了實用通信衛星。
—5月9日,北京、波恩國際衛星數字式電視會議系統試通。
1989年
—第一條1920路(140Mb/s)單模長途干線在合肥、蕪湖間建成開通。
—5月,我國的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通過鑒定,並於11月正式投產使用。
—1989年6月,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首先實現了行動電話自動漫遊。
1990年
—7月,上海引進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800MC集群調度移動通信系統。
—140Mb/s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研製成功。
1991年
—萬門程式控制數字市內電話交換機通過鑒定。
—1920路(6GHz)大容量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和一點對多點微波通信設備通過鑒定。
—第一個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的模型網在北京完成聯網試驗,並於3月通過了技術鑒定。
—622Mb/s光纖通信數字復用設備(五次群復用設備)研製成功,3月通過了技術鑒定。
—11月15日,上海首先在150MHz頻段上開通漢字尋呼系統。
1992年
—杭州通信設備廠引進摩托羅拉行動電話生產線正式建成投產。
—我國第一個168自動聲訊台1992年7月在廣東省南海開通。
1993年
—我國第一個數字行動電話通信網於9月19日在浙江省嘉興市首先開通。
—中國高能物理所租用美國AT&T公司的國際衛星信道建立了接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的64Kb?s專線,這是我國部分連入網際網路的第一條專線。
1994年
—中國通過Sprint公司於4月20日開通了接入網際網路的第一條64kb/s國際專線。實現了與網際網路的全功能連接。
—9月,中國電信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了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議定中國電信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兩條64Kb/s專線。中國公用計算機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
—10月,我國第一個省級數字移動通信網在廣東省開通,容量為5萬門。
1995年
—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在北京、上海接入美國的64Kb/s專線開通,CHINANET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分組交換網開始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業務。5月,開始建設CHINANET全國骨幹網。
—9月,世界上第一個商用CDMA移動通信網在香港開通。
1996年
—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全國骨幹網建成,正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提供服務。
—12月,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網)全面啟動。廣東視玲通、四川天府熱線、上海熱線是首批正式開通的站點。
1998年
—5月17日,廣東省開放了電子投票業務。所用設備是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院開發的。
—5月15日,北京電信長城CDMA網商用試驗網——133網,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投入試驗。
1999年
—1月14日,我國第一條開通在國家一級干線上的,傳輸速率為8×2.5Gb/s的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通過了信息產業部鑒定,使原來光纖的通信容量擴大了8倍。

7. 中國三大運營商之一,中國電信的誕生和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電信最開始的名稱為「中國電信移動通訊郵電總局」,於1995年組建,並開始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從此逐步實行政企分開,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於2000年9月正式掛牌成立。

發展歷史如下:

1995年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從此逐步實行政企分開。

2000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正式掛牌。

2001年, 中國電信被再次重組,進行了南北分拆。產生了北網通,南電信。

2002年5月,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重新正式掛牌成立。

2008年5月24日中國電信1100億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用戶),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並入中國電信 。

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此舉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其中中國電信獲CDMA2000牌照。

2014年7月15日中國電信正式在全國首批16個城市開放天翼4G手機服務。

2017年12月21日,中國電信官方發布了「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完成公司制改制 」的公告。公告稱,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完成公司制改制,並於 2017 年 12 月 15 日在北京工商管理管理局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變更後,中國電信集團企業類型由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國有獨資公司。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中國電信排名第245。

(7)電信技術發明擴展閱讀:

5G時代的中國電信

2018世界移動大會在上海開展。中國電信以「數聚萬物,智勝未來」為主題,打造了「5G」、「物聯網」、「天翼大數據」、「智能連接」、「智慧家庭」、「互聯網金融」、「新興ICT」7大板塊63項展項亮相世界移動大會,展示其作為領先的綜合智能信息服務運營商的姿態。

在2018年世界移動大會大會上,中國電信還發布了《中國電信5G技術白皮書》。這也是全球運營商首次發布全面闡述5G技術觀點和總體策略的白皮書。為了更明確地引導產業鏈和推動5G發展,中國電信提出了4G/5G協同和固移融合的5G無線網、核心網、承載網的近期和中遠期發展策略。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人民網-中國電信亮相2018世界移動大會



8. 電信和無線電技術的發明

全世界的人都認為,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馬可尼是無線電的發明者.但是前蘇聯的許多公民都堅信,無線電真正的發明者是俄國彼得堡喀琅施塔得海洋工程學院物理教授波波夫.這兩人在1895至此1896年期間進行了無線電接收的試驗和組裝.但是,是義大利的馬可尼在1896年6月2日,首先用其莫爾斯信號傳遞設備審請了專利.幾個月後,他獲得了專利權,並且在1909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此後,他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波波夫是在1895年5月7日展示其無線電接受裝置的,但是,他的接收機接收莫爾斯信號時,干擾大於信號,不過俄國人每年5月7日都紀念波波夫的無線電發明日.盡管波波夫已經知道馬可尼獲得了專利,但是他仍然繼續進行自己的試驗,從不與這位義大利人爭論誰是此項專利的最先發明人.不僅如此,倆人還在1902年相互結識為朋友.據有關馬可尼的傳記說,他是在父親家的閣樓上做試驗發明了無線電的.由於馬可尼對研究用電磁波向空中發送信號著了迷,於是他設計了一種簡陋的裝置,沒想到這一裝置後來竟革新了整個通信世界.利用這個電磁波發射裝置和波波夫發明的天線以及布拉德利發明的金屬檢波器,他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遠距離信號傳播.在馬可尼意識到義大利政府對他的試驗置之不理之後,對自己的發明抱有充分信心的馬可尼移居到英國.他在1897年建立了第一家公司;既無線電報與電信有限公司,後來改名叫馬可尼無線電報有限公司.爾後,馬可尼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增加發射功率和距離上,但是他對發射和接收裝置之間的調諧重視不夠.這一偉大創舉的最重要嘗試是1901年在歐洲和美洲之間進行的一次無線電聯系,這次嘗試成功地接收到了莫爾斯電波信號;3個「&S226;」,既字母「S」,發射距離為3500公里.俄國物理學會在波波夫於1905年46歲時過早去世之後,曾經要求承認波波夫是無線電的發明者.1925年蘇聯度量衡事務所負責人維克托·加貝爾也曾要求給波波夫更多的承認,因為據他說,波波夫早在1896年5月24日在俄國化學物理學會的一次年會中就用莫爾斯電碼發送過一次信號.許多俄國的傳記都說波波夫是無線電的發明者,而且奇怪的是這種說法現在還在繼續.英國歷史學家兼工程師拉爾夫·巴雷特說:「這項發明的優先權已經由1896年的專利權所表明.我以原始裝置為基礎組裝的樣品證明波波夫研製的東西有局限性.」

9. 電信網發展史

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它的興起與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報的發明和應用、電話的發明和應用、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等四個時期。

電報的發明和應用 電報的發明是電氣通信的開始,人們利用電報,可以遠距離快速地傳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創造了電報通信用的莫爾斯電碼,1837年他得到機械師A.L.維爾的幫助,研製出了電磁式電報機(後來被稱為莫爾斯人工電報機),並在紐約試驗成功。此後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和莫爾斯電碼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報最初用架空鐵線傳送,只能在陸地上使用。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敷設了海底電纜,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實現了越洋電報通信。後來,各大洲之間和沿海各地敷設了許多條海底電纜,構成了全球電報通信網。

電報技術發展至今已近 150年。電報設備從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發展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電子式電傳打字機,電報傳輸也從有線傳輸發展到無線電傳輸,從直流電報信號傳輸發展到多路音頻載波電報傳輸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電報通信進一步向著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此外,還出現了直接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信息的傳真電報。

電話的發明和應用 生於蘇格蘭的美國科學家A.G.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有了電話,人們可以遠距離進行交談。最早的商用電話局於1878年設立於美國紐黑文市,有21家用戶。1880年許多城市之間也架設了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設立電話局。早期的電話機非常簡陋,通話的聲音不很清晰,通話的距離也不遠。炭精粉送話器的發明,傳輸話音的單鐵線改用雙銅線,使通話質量有所提高,通話距離有所增加。1899年美國M.I.普平教授成功地採用了加感技術,使利用電纜傳輸電話的通信距離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電子管;以後,利用電子管製成的增音機,實現了長距離電話通信。電子管應用於無線電通信以後,大大超過了原有火花式發信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越洋通信採用短波無線電比海底電報電纜更為經濟方便,不但能通電報,還可以通電話。在這期間,電話交換技術亦有很大發展,最初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最多隻能有幾百號電話用戶,隨著用戶的增加,出現了共電電話交換機,可有幾千號用戶。1889年A.B.史端喬發明了自動交換的步進制電話交換機,可以裝更多的用戶電話,不但使用方便,並可節省許多話務員。隨後,縱橫制電話交換機、半電子制電話交換機等自動電話設備也相繼問世,促使電話通信有了更大的發展。

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 19世紀90年代,電話通信已相當發達,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裝置了自動電話交換機,電話用戶更多了,同時長途電話的需求亦迅速增加,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長距離傳輸設備,要求架空明線和長途電纜能增加傳輸電話的能力。在這樣情況下,1918年出現了載波電話,在一對銅線上可開通4路電話。1941年開始使用的同軸電纜上可以開通 480路電話,隨後發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萬多路電話。50年代初,無線電通信採用微波接力方式,由於它建設速度快,成本低,可節省大量銅和鉛,能越過無法敷設電纜的地區等,很快就被各國採用。微波線路上也可裝用1800~2700路載波電話,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軸電纜和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為建設全國自動長途電話網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國長途電話自動化網路。國際電話的自動化,由於衛星通信的發展和海底同軸電話電纜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廣。

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 1939年英國人A.H.里夫斯發明脈碼調制,可以將長期以來電話通信使用的模擬信號變成數字信號,但當時採用電子管,成本過高,難以推廣。1948年晶體管發明後,1962年才製成了24路脈碼調制設備並在市內通信網中應用。60年代集成電路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脈碼調制方式變為簡單易行。1975年脈碼調制設備已復用到4032路。同時存儲程序控制電子交換機亦已研製成功,具備了由模擬網發展到數字網的條件。採用數字通信對電報和數據通信有更大的優越性,一條數字電話電路可以比模擬電話電路傳遞效率提高十幾倍至幾十倍。在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時代,數據通信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現代傳輸設備如光纖通信是傳送數字信號的,衛星通信如使用數字信號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網正由模擬網向著數字網方向發展。各種電信業務,包括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象等將合並在一個通信網內。這種通信網稱為綜合業務數字網。

中國電信的發展概況 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敷設水線(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上海英商瑞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立華洋德律風公司裝設電話。1897年德國強佔中國山東膠州灣的同時,在青島設立郵電局,經營郵政、電報、市內電話業務。1900年,丹麥人C.O.P.濮爾生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際,在天津裝設電話,通達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電話線延伸到北京。從1905年起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京津、津沽電話,淞滬岸線、上海至煙台、大沽和煙台至威海衛(今威海市)的水線,上海、青島、濟南、哈爾濱的無線電台,以及大東、大北、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的電報收發處等。在外國侵佔中國電信權的同時,中國也自辦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等業務。

自辦電報:1877年清政府在台灣台南至旗後(今高雄)興建了軍用電報線。1879年又在天津與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間架通了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長3075華里,設電報總局於天津,並在沿途設立 7個電報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這是中國經營公眾電信業務的開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資,把電信建設和經營改為官督商辦。到1902年,陸續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廣州、南京至武漢、武漢至重慶等電報線。同時,在20幾個省區也建設了省內電報線,連通了絕大多數州府以上城市,並在這些城市開辦了公眾電報業務。到1935年全國建成電報線17.3萬多公里。中國自開辦電報業務以來,裝用的都是莫爾斯人工電報機。1901年後開始使用韋斯登自動收發報機。40年代初,在少數城市開始裝設電傳打字電報機、載波電報機和相片傳真機。

自辦電話:1899年清政府規定由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先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裝設了市內電話,全部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為自動電話交換機。1935年全國已裝市內電話共 8.5萬門,其中有官辦,也有商辦的。1905~1934年陸續建成近距離長途電話線路 2.7萬多公里。1935年開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間建設銅線線路3000多公里,裝用話音增音機和單路載波電話機,開通遠距離長途電話。1937年後擴大到其他各省並使用三路載波電話機。

自辦無線電通信:中國的無線電台建設是從軍事通信開始的。1899年兩廣總督在廣州總督公署、馬口、前山等要塞及較大軍艦上架設無線電台。北洋艦隊於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營和 4艘軍艦上分別裝設無線電台。1907年為解決崇淞之間的直達通信,在江蘇省吳淞、崇明裝設無線電台。1912年起,陸續在北京、張家口、武昌、福州、廣州、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奉天(沈陽)等城市建設了無線電台。1927年北伐軍到上海後,設廠製造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機,並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短波電台。1929年起在上海楓林橋、真茹、劉行建設國際收發信台,裝置大功率發報機。1930年起,該台陸續與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西貢、倫敦、莫斯科、東京等地建立了無線電直達電報電路。這時,中國的國際電報通信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192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無線電台。為便於中共中央在上海與南方局、長江局、北方局等黨組織聯系,1930年陸續組建九龍、天津、贛東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無線電台,同年開始建立紅軍無線電大隊。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形成一個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無線電通信網。

新中國的電信建設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地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長途電信線路。1952年開始在全國主要干線上開通12路載波電話,60年代開始建設60路對稱電纜載波系統。1976年初開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間的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線路長達 1.4萬公里,通達全國19個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擔負了電話、電報通信、報紙傳真和電視、廣播節目的傳送任務。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光纖通信系統,並在市內電話局間中繼線路上試用。隨著電信建設的發展,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項電信業務和通信能力有了相應的增長。中國1949年及1983年電信業務量和設備情況見表。

10. 發明CDMA技術的人是誰

海蒂·拉瑪(Hedy Lamarr) 美國的一個美女 20世紀中期發明的

閱讀全文

與電信技術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