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是誰發明了日

是誰發明了日

發布時間:2021-06-30 11:19:42

❶ 日語是誰發明

日語的系屬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基本上可以有五類的觀點
第一類觀點認為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因為日本語有著非常顯著的阿爾泰語系的語言特徵。
流音不會出現在本土詞彙(固有詞)的首個音節上
母音和諧律(或稱母音調和)
黏著語的特徵
日語的這三個語言特徵為該觀點提供了相當有力的支持。但是日語跟阿爾泰語系的其他語言之間的同源詞彙卻非常少、反對該觀點的學者一般都以此作為反駁的力證。
第二類觀點認為日語跟朝鮮語共屬於一個新的語系。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日語的文法與朝鮮語的文法有驚人的相似度、都是使用SOV序列、兩者歷史上又共同受過古漢語的影響、因此有學者認為日語跟朝鮮語是阿爾泰語系和漢藏語系混合的新語系。但是日語跟朝鮮語之間缺乏同源詞也成了異議的學者們反駁該觀點的力證。
第三類觀點認為日語跟琉球語共屬於一個新的語系,即日本語系。由於日語跟琉球語之間確有不少相似性,故此觀點得到了一些學者的支持,但仍然並沒有被廣泛認同。
第四類觀點認為日語跟朝鮮語一樣,都是孤立語言,而它們跟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語系都沒有關聯。持該觀點的學者們以「同源詞問題」支持該觀點。
第五類觀點認為日語應當歸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主要以西田龍雄為代表的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日語的語序與緬甸語相同,而且也有與緬甸語近似的詞彙,甚至在音韻上也有好些類似之處,因而主張日語應歸屬藏緬語族[8]。但是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日本與藏緬語民族地區之間路途遙遠,中間還隔著操南島語系和滿-通古斯語族的民族地區,故此觀點大多未加以重視。
除了上述五類觀點以外、還有學者認為日語應當屬於南島語系。
近來有人提出在阿爾泰語系之下構建新語族(韓日-琉球語族)並且將朝鮮語、琉球語以及日語都歸入該語族之內。該觀點顯然是第一類與第二類的混合觀點、但是持該觀點的人依然需要面對「同源詞問題」。

❷ 誰發明的年月日

際上使用的歷法有幾十種,其中最主要的有公歷、回歷和佛歷,即所謂三大歷法。
公歷原是基督教的教歷,基督教徒以基督誕生那年起算記年,基督誕生前的年代稱公元前,誕生後的年代稱公元。如今,公歷已成為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歷法。
回歷是從伊斯蘭教祖穆罕默德避難入麥地那一天算起的。回歷的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622年7月16日。回歷以月亮盈虧計算,一年為三百五十四天,與公歷相差十一天。回歷又分太陰和太陽年法兩種。
佛歷是泰國、斯里蘭卡、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國,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區通用的歷法。佛歷是從佛祖釋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
陽歷、陰歷、陰陽歷
不管是哪種歷法,無非是對年月日的安排。這些安排主要依據天體的運動。
日,是最容易識別的時間單位,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為基礎的。
月亮圓缺變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單位,月亮圓缺變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點,農歷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數。
地球繞太陽運動是一個更長一些的時間單位,以此為基礎的一年長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多。陽歷取其整數,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閏,把四個五小時多加在一起,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
如果某種歷法只考慮月亮的圓缺,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那麼,這種歷法一年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時間長了之後,它就與陽歷相差得越來越多,這種歷法被稱為純陰歷。在純陰歷里,經過若干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歷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歷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歷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樣的陰陽歷,有的人把農歷叫做陰歷,就叫錯了。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6世紀。公元525年,一個名叫狄奧尼西的僧侶,主張以耶酥誕生做為紀元,耶酥誕
生前為「公元前」。公元532年,這種紀年法便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這種紀年法,由於它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故稱「公歷」。由此,耶穌誕生的年份,便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國採用公歷是辛亥革命以後的1912年,但與當時的中華民族紀元的紀年法並行,新中國成立後,才完全採用公元紀元。
「世紀」來自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一百年叫一個世紀,從公元一年算起,每經一百年就算是一個世紀。
「年代」是在每一世紀中,以十年為一階段,如「50年代」、「80年代」等等。一般一個世紀的最初十年不用年代來稱呼,而叫做「最初十年」。

❸ 日日是誰發明的

  1.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❹ 年月日是誰發明的

「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中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丑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准。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周期,稱為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現在是8點19,可惜我發現的晚了

❺ 日語是誰發明的

日語的發明沒有準確的考證,但肯定來源於漢語。有以下兩個觀點:
1.鄭和下西洋,與日本人文化交流時把一些中國文字傳入了日本。
2.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一些日本軍官把大量中國文字傳入日本。
合成一個觀點,日語的發明主要來源於中國漢字,日本人根據自己的文化特色進行修改後成為了現在的日語。

日本最早出現文字的文物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那時的日本學者使用漢字來給日語表音、稱為「訓讀」。在這一基礎上發展出了萬葉假名、最早出現在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這種方式借用了漢語的表音功能而舍棄了其結構性、再加上漢語沒有詞形的活用和缺少助動詞、在公元9世紀先後創造了以漢字正體為藍本的片假名和以漢字草體為藍本的平假名、將日本的文字徹底進化到表記文字的時代。

❻ 日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說是誰發明的

曰是說的意思。為什麼的話就自己去問古人吧。是誰發明的我不知道,但是能肯定是古人發明的!!!!!!!!!!!!!!!!!!!!!!!!!!!!!!!!!!!!!!!!!!!!!!!!!!!!!!!!!!!!!!!!!!!!!!!!!!!!!!!!!!!!!!!!!!!!!!!!!!!!!!!!!!!!!!!!!!!!!!!!!!!!!!!!!!!!!!!!!!!!!!!!!!!!!!!!!!!!!!!!!!!!!!!

❼ 日歷是誰發明的

是儒略·凱撒(Julia Ceasar)發明的。

我們今天用的日歷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種歷法是版一種太陽歷,可追溯到權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凱撒採納古羅馬天文學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議,將一年定為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為12個月,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日。

凱撒的名字叫儒略·凱撒(Julia Ceasar),所以由凱撒確立的這種歷法叫儒略歷(Julian Calendar)。

(7)是誰發明了日擴展閱讀

日歷的基本格式:

1、西歷年份,台灣日歷有中華民國紀元年份。一般均列於上方。一體式月歷,為每月一幅,分別有十二張年畫,日期顯示於下方。

2、以大字顯示當日日期。通常非假日的星期一至五用黑/藍色字,星期六昔日使用綠色,實施周休二日後改為紅色,周日一律為紅色。

3、華夏歷法日期、節氣。

4、當日的運程等預測。

5、選記節日名稱(當日以紅色印刷,昔日國定假日還會印上國旗)。

閱讀全文

與是誰發明了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