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有創造性
內向的人善於保存精力
性格內向的人最顯著特徵是他們精力的來源:性格內向的人,從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並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般坐立不安,或是遲鈍麻木。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都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弄得精疲力竭。然而,性格內向的人需要對他們獨處的時間以及在外界活動的時間加以平衡,否則他們會失去很多的機會和人際關系。精力平穩的性格內向的人具有獨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創造性地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他們的精力來源是外部世界。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人待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然而,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對做事的時間及休息的時間加以平衡,否則,他們會在多種多樣令人焦急的活動中迷失自我。性格外向的人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很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將注意力集中於活動的結果,他們喜歡人群和活動。
內向的人不一定孤僻
內向的人就像是充電電池。他們需要停止花費精力,並停下來休息,以便再次充電。對內向的人只需要提供刺激較小的環境。他們善於儲存精力。這是他們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外向的人就像是太陽能電池板。對外向的人來說,獨處、或是沉思,就像是生活在沉重的烏雲之下。太陽能電池板需要太陽來再次充電——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處活動以獲得充沛的精力。
大多數外向的人喜歡參加外界的活動,喜歡在人多、活動多、事情也多的環境中工作。然而,與我們大多數人的認識相反,性格外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比性格內向的人好交際或更活潑。
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是從自己的內部世界獲得精力。與我們對性格內向的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適於思考的地方,在那裡全面地思考問題,並使自己恢復充沛的精力。喲!遇上比爾真棒,但我很高興晚會終於結束了!他們會如釋重負般地說。
內向的人更有深度
總的來說,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寬度——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對任何事情都知曉一點,是一個通曉多方面知識的人。當他們對體驗進行加工時,他們從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並不一定就能擴展其內在世界。他們隨時都准備著做下一件事情。他們想抓住生活中每一點能抓住的刺激。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
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深度,他們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體驗較深。他們通常都只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這些朋友的關系都較為密切。他們喜歡深入地鑽研問題,對某一問題深入性的探討甚於寬泛性的追尋。這就是為什麼很有必要將他們思考的問題限制為一個或兩個,否則他們會感到壓力太大。他們從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思考它並發展它。而且他們會在獲取這些信息很久以後還再次地思考它——這有點像牛反芻食物。
除了性格內向的人,誰會有那樣的耐心去研究南非舌蠅的配對模式?這也是性格內向的人憎恨被打擾的原因。
要將性格內向的人從集中精力的思考中拉出來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想要再次達到那種集中精力的狀態要花費大量額外的精力,而這些額外的精力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
⑵ 為什麼獨處會激發人的創造力
因為沒人陪你做,
只能靠幻想!
幻想是創造的基準!
⑶ 為什麼智商高的人大多數都喜歡獨處
交際,補償都在神往身邊發作。補償從早上睜開眼開端,拿起手機閱讀信息,出門逢人打招呼,一同就餐,談天......這些都是再往常不過的交際。
「出門靠兄弟」,「兄弟多了路好走」,由於這些話廣交兄弟,為了交際而交際,不願意麵臨一個的韶光。
大多數人給交際貼上了一個標簽,卻給孤單下了界說,所以就給太多年輕人過錯的引導,寧能夠失利的交際里哭,也不在成功的獨處中笑。
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在自己的生活中富有智慧,更懂得將這智慧推己及人,用總結出的經驗思想惠及四方,有智慧的人是樂於給予的人,只不過這給予並不代表著要與人群打成一片,肆意歌舞,他輸出了自己想輸出的,就又會回到他所喜歡的寧靜清淡的生活中,繼續思索,繼續有所得。與其說他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不如說他是一個天生的思想者。
我們可以這樣想: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並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生活中,很多社交是無用的,看似有別人的聯系方式,但當你需要幫助時,也不過是白打了一通電話。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不就是這樣嗎?作為資深人事,號稱手上有很多人脈,然而,在她的父親病倒急需借一大筆錢時,那些所謂的大老闆、追她的人都找各種借口拒絕了,到頭來沒有一個人能幫上忙。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說到底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別人不願意幫你,因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並沒有那麼高價值,不足以讓他掏心掏肺,傾囊相助。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麼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
⑷ 獨處的好處有哪些
一、趕走疲憊,提高效率。馬不停蹄式的辦事和思考方法不但不能提高效率,還可能讓自己陷入更加疲憊的狀態中。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妨讓自己獨處一會兒,什麼都不做,反而能幫助你擺脫困擾。
二、激發靈感,解決問題。100位科學家通過實踐發現,如果能給自己一些獨處時間,沉靜下來做做深呼吸和冥想,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同時,工作瓶頸期帶來的壓力和不良情緒也會緩解。
三、強健大腦,預防老痴。獨處時,如果你喜歡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散步,好處可能加倍。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發現,每周進行3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散步,可以增加大腦記憶中心「海馬體」的大小,而「海馬體」是老年痴呆症最先摧毀的大腦區域。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也發現,定期留出時間讓大腦得到釋放,會提高其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分解煩惱,緩解焦慮。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 麥克戈尼格爾說,獨處時的沉默會讓大腦處於一種強化記憶的模式,利於我們內心的反思。當一個人平靜下來時,更容易受積極情緒的影響,可以有效分解煩惱,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五、改善人際關系。很多人與親人、朋友爭吵或打罵完孩子就會後悔。這是我們缺少理性思考,完全被行為控制的結果。而獨處可以增加自我意識的控制力,遇到事情能選擇性地回應,從而避免不愉快的發生。
六、提高創造力。做「白日夢」是不少人獨處時喜歡乾的事,其實它也是一種有益的自我交流,能讓人們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腦。面對壓力、挫敗或者沉悶單調時,不妨讓你的思維天馬行空,產生更多的創造力。
(4)獨處時創造力擴展閱讀:
與社交一樣,獨處也是一種能力,遺憾的是,現代人的這種能力在不斷下降。現代人缺少獨處的原因:
1、在現代社會中,人類處於群居狀態,這意味著你是「集體的一部分」,我們現在完全生活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也就失去了獨處的可能性。
2、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人們習慣了抱團取暖的感覺。
3、很多人覺得獨處是浪費時間。
4、現代人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力和欣賞力都在變弱,這直接影響獨處的效果和思考的結果。
5、人們的普遍理解是,獨處就是離開人群、脫離社會。其實,孤獨與獨處在本質上存在不同。孤獨是因為內心感受不到來自他人的關愛,缺乏溫暖的一種痛苦,是被動接受的情緒;獨處則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讓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⑸ 如何培養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的方式:
1,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2,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3,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對於人來說,創造力不僅是天賦和才能,而且還是一種責任。創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決一個困難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來,由創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現看來,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閱題在於洞察創造活動的全過程,為促進創造力創造先決條件。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創造力-網路
⑹ 有人說獨處是弱者的表現,還有人說獨處是美妙的。還有人說合適自己的是最好的。你們怎麼看待獨處
不喜歡熱鬧的人,當然就適合獨處,也就是適合自己的,所以就很享受獨處,感覺就是美妙的。
有的人外向開朗,特別喜歡和人聊天,到處旅遊,獨處會覺得特別難受,就會覺得只有不適應外界的人才會喜歡獨處,也就是弱者的表現。
小時候的我也開朗的,但因病致殘後,獨處就多了,現在讓我接觸很多人,我特別不適應,以前也嚮往外界,但20多年下來,我已經不知道怎麼走出去了。
和別人聊什麼呢?自己啥也不知道,別人說工作,說家庭,說旅遊說一些我不知道的,有時候我享受獨處,但有時候我也覺得特別的遺憾。
本性開朗的人被憋悶成這樣,所以我覺得獨處有好處,也是一部分被淘汰的人的選擇。
⑺ 享受獨處,即使別人叫自己去萬,自己也不去,因為享受獨處,好嗎,會孤僻嗎
首先,人是群居動物,有些必要的社交活動還是要參加的,其次是的確有很多人,他是喜歡獨處的,絕對獨處一個人比較愜意啊,沒有煩惱啊,什麼東西?但是你一個人讀書久了,我覺得也會覺得寂寞,也會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親情,愛情的責任,所以。大部分人都有覺得疲憊的時候想要獨處一會時間,但是不可能長久。
⑻ 為什麼獨處是創造力的源泉
查爾斯·狄更斯不僅擁有出色的大腦,還擁有健壯的小腿。每一天,他都會散步超版過12公里權,穿行在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街頭或肯特郡的鄉間小道上。
1857年10月一個寂寥的夜晚,他動身逃離一場日漸惡化的婚姻,從倫敦市中心的家步行到他在肯特郡的房子。這一段經歷最終在他的作品《遠大前程》中的皮普身上重現。事實上,很多閃於狄更斯獨自散步時的念頭最終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⑼ 有的人很友善,卻獨來獨往,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一生中我們認識了很多的人,漸漸明白,有些人道不同,不相為謀。朋友不在多,而在於質量與是否交心。
你眼中獨來獨往人,其實在享受著一個人自由自在的可以隨他支配的快樂時光。所以有的人雖然很隨和,但是他就是喜歡獨來獨往。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類人等,各有各的安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些人熱衷參加各種聚會,有些人卻喜歡獨處。
那些明明很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的人並非孤僻,他們只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但並不等於他沒有朋友,獨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清歡。
獨來獨往不等於沒有朋友,三五成群也不代表交友廣泛。整天混在朋友之間的人,未必有多大的能力,而獨來獨往的人常有過人之處。
總之,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合不合群沒關系,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目光。唯有看清楚自己所思所想,面對生活才會做出最合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