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畫家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總長是多少(單位米)
《長江萬里圖》長約20米,高50厘米。
《長江萬里圖》是張大千創作於1968年的長江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達了其鍾情於長江山水的情感。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這幅《長江萬里圖》為絹本,高半公尺余,長達二十公尺畫幅的表現形式為傳統之中國手卷。分十段分別繪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漢、鄱陽湖、黃山、南京、鎮江、吳淞口等十處江山勝景,可獨立成圖,又可貫連,在他的這幅長卷中,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鐵索橋,接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後投入大海的懷抱。
此長卷近二十米,畫面布局宏大,氣脈流貫,繁復變化卻又渾然天成,顯示了畫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現了畫家氣吞山河的胸懷與氣度。
② 中國畫長卷《長江萬里圖》在哪裡首次亮相
200米的中國畫巨幅長卷《長江萬里圖》4月1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亮相。《長江萬里圖》是以新時代的長江為主題的美術創作工程。畫卷全長200米,高1.5米,全面展示了新時代長江的自然風貌和文化景觀。從源頭雪山到高原綠洲,從長江三峽到江漢平原,從蘇州園林到東海入海口,整幅作品雄渾磅礴、起伏跌宕、風光萬千。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介紹,這幅長卷的繪畫風格以淺絳加青綠的面貌呈現,以小寫意為主,個別地方大寫意,個別地方還有工筆跟界畫,把這些統一到一個整體的面貌當中。中國畫學會會長龍瑞表示,如何用當代人的眼光來看當代的長江,是這次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幅長卷採用中國傳統水墨淡彩的畫法,來寫意長江山水。
③ 沉浮的人物故事
90年代的中國夢 30年的夢想 10年的堅守
中國古代宋人范寬常年往來於終南山、太華山一帶,對關陝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繪,存世有《溪山行旅圖》。近現代江蘇畫家傅抱石《江山萬里行》可以走長江,也有走長城的,但是很少有畫全中國的。沉浮不僅一個人想畫中國畫,畫中國,並且還組織帶領一大幫中國藝術家開創並且堅守著這個美麗的中國夢。在90年代初他就萌生了這個想法,2003年的時候正式提出並且發起跨時三十年的主題寫生創作工作「中國畫·畫中國」全國系列藝術活動,任總策劃、秘書長。2013年到今天已然堅持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十年,十年堅守,走過這個夢想的三分之一。
最早誕生」中國畫·畫中國」的想法之後,靳尚誼先生給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並且給當時沉浮的策劃書上面寫了一行字:「大為同志,陳夫的創意此活動很好,有利於中國畫的繁榮與發展……」, 落款是「靳尚誼,望給予參與和支持」。之後沉浮拿著電話號碼就直接去了美協,當時沉浮是第一次見到劉大為常務副主席,劉大為當時正在主持一個會議,劉大偉先生與沉浮一拍即合,讓《美術》雜志社參與主辦。
自2004年9月以來,堪稱中國美術史上浩大工程,以「中國畫、畫中國」為主題的全國性繪畫藝術創作活動,震撼了整個美術界,計劃用30年時間畫遍中國,被業內人士稱為「時間跨度最長,畫家陣容最大,活動規格最高」的寫生創作工程。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靳尚誼先生稱此活動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創舉」。第一屆參與的藝術家由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精選出來的30餘位全國知名畫家齊聚南京,包括劉文西、范揚、靳尚誼、楊延文、孔維克、易洪斌、朱道平、郭文濤、張志平等等,「中國畫·畫中國」全國系列繪畫藝術創作活動從此啟動。自那以後,中國畫、畫中國,寫生、創作、出版、展覽,一時間風靡中國。這項活動使藝術家進一步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本源。
著名畫家劉文西曾在參與「中國畫·畫中國」時說:「今年我已71歲,爭取活到100歲,要年年參加活動,只要我還能走得動,我想會盡量走到底。」著名畫家馬西光說:「由於任務重,時間緊,我不得不改變了以往采風以畫為主的做法,而全力投入觀察、了解、調查、研究我感興趣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人和事,頗有新的收獲。」
現時期,我國的文化藝術領域異彩紛呈、百花齊放,而中國畫壇卻有一番別樣的景象:人才濟濟,但浮躁者多,實踐者少,勇敢者更少。而沉浮先生一手策劃並開展的「中國畫·畫中國」活動,其理念、學術、方向、定位、運作的成功,均讓人刮目相看。
「中國畫·畫中國」,定位清晰,組織有力,嚴格遵守「團結、挑戰、發展」的宗旨。自2004年起到現在,已經走過江蘇、香港、新疆、四川、山西等地,這個活動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美術活動的知名品牌。作為組委會秘書長、活動創意和發起人的沉浮先生,他在開展這個活動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壓力,非常巨大。但是他憑借自己的膽識、智慧與才能得到美術界與社會的高度贊賞。該活動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心支持,對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④ 長江萬里圖》是宋代趙伯駒的代表作,對么
《長江萬里圖》是張大千創作於1968年的長江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達了其鍾情於長江山水的情感。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原名正權,後改名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1908年他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回國後耽於佛學,剃度為僧,法號大幹,後經
還俗,以法號行。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棲身海外,其間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於詩、書、畫、篆刻俱精,尤其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⑤ 現存古代最長的山水畫是哪一幅
最長的畫:湖北沙市65歲的退休工程師李裕善先生用了11年的時間,帶著畫筆和相機去了4次三峽,完成了一幅長358米、高1.2米、重72公斤的巨幅國畫《長江三峽神遊圖》。《長江三峽神遊圖》共分為6卷。李先生希望能在北京辦一個展覽,讓大家和他一起分享三峽的美景。
最著名最受歡迎的繪畫:當然是中國畫。中國畫歷史悠久,在世界美術領域是自成一體,作畫的工具和材料是中國特製的筆、墨、紙、硯。
最古老的人物畫:1978年在甘肅省秦安縣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副木炭畫,該畫幅長1.2米,寬1.1米,分上下兩部,上部相距18厘米並排站立兩個人物,似一男一女;下部有一方框,裡面是兩個動物,此畫距今已有5000年了。
最古老的紙畫:1964年在新疆吐魯番縣的一個晉墓中發現了一副紙畫,畫高47厘米,寬106.5厘米,由6張紙粘接而成,該畫中的人物、馬匹、景物都不成比例,畫名是《地主生活圖》。
最長的古代山水畫:北宋畫家王希孟畫的《千里江山圖》長1191.5厘米,寬51.5厘米,用整絹畫成,該畫生活氣息濃厚,卷後有蔡京的題字,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最著名的古代風俗畫:北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該畫描繪的是北宋時首都的風光,是一幅寫實性作品,畫中人物有500多名,個個生動富有情趣,此畫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最長的古代長江畫:北宋夏圭繪的《長江萬里圖》長21米多,畫面上長江的上、中、下游被描繪的各具特色,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人物最多的古代歷史風俗畫:清代宮廷畫師徐揚於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畫的《姑蘇繁華圖》長12米,共畫人物12000多人,400多條船,53座橋,還有230多家店鋪,卷頭印有皇帝御覽的5枚印章,其中3枚是乾隆的。
最早的UFO畫:最早的UFO畫是吳友如的《赤焰騰空》,距今已有100多年了,畫面上是身著長袍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橋頭,望著天空中的一團火球議論紛紛,畫上方還有文字說明。
最長的黃河畫:老畫家周中孚在他古稀之年用6年時間繪成的《黃河萬里圖》長158米,寬46厘米,據說單草稿就打了萬余幅。
最大的梅花圖:畫家楊建侯創作的《迎春圖》長8米,是1986年為南京丁山賓館梅花廳創作的,畫中枝叉少而梅花多。
最大的戰爭全景圖:最大的戰爭全景圖是《攻克錦州》,畫長122.24米,高16.1米,總面積達1968平方米,畫面首尾相接呈環形,沿樓梯盤旋而上,進入畫館中央14米的圓形看台,沿順時針走一周即可飽覽整副畫。
最大的獅虎圖:白族畫家蘇志昆畫的《百虎百獅圖》,總長60米(共兩副),各畫虎112隻、獅104隻。
最大的畫冊:台灣寶殿美術事業有限公司印製的豪華本《世界名畫》畫冊長95厘米,寬79厘米,內文精印了50頁西洋名畫,這些畫既可珍藏,也可掛在牆上欣賞。
最貴的油畫:1994年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上,香港畫家劉宇一的一副油畫新作《女媧之歌》以888.8888萬港元的天價被印尼僑商陳建文先生購走,打破了由劉宇一的另一副巨作《良宵》所創下的836萬港元的中國油畫家所畫的最高售價紀錄,油畫《女媧之歌》高166厘米,寬250厘米。
最年輕的拍賣畫畫家:在1995年廣州舉辦的拍賣會上,一位有15年畫齡的17歲大連男孩姜鐵明分別以3.2萬元和2.5萬元人民幣賣出兩副作品《印第安的男人和女人》、《福康守護神》,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拍賣畫畫家。
最大的岩畫:廣西寧明縣境內的左江崖壁上有幅最大的岩畫,畫面寬221米,高40米,可辨認的圖象1819個,其中少數人的形體高2米以上,腰中偑刀,可能是首領。
內容最豐富的宗教壁畫:莫高窟現僅洞窟492個,共有壁畫4.5萬平方米,若全部排開,將有25公里長,壁畫內容包括佛像、佛經故事、傳統神話、佛教史跡和供養人肖像等。
最大的室內壁畫:新疆軍區軍人俱樂部美工萬新君創作的《西域之風》壁畫高40米,寬17米,畫面以長途跋涉的駱駝、騎毛驢的維吾爾族農民和高聳入雲的井架、光芒四射的太陽等組成「S」型畫面,展示了美好的生活。
最大的玻璃畫:1983年西安玻璃製品廠製作的《絲綢之路》高1.5米,長4米,由近10萬塊、100多種顏色的玻璃組成,壁畫內容為唐代各國商賈和使者長途跋涉來到長安,進行外交和文化交流的情景。
最小的字畫:四川溫江縣文管所鄧秀虎1997年創作的孔子半身像是用57888個字「寫」成的,肖像長340毫米,寬240毫米,畫中的字須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
世界最長的體育畫:1993年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致信給湖南株州市業余畫家陶侯武,確認他的一副題為《奧運2000》的畫卷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體育畫卷,該畫長200米,寬近1米,是陶侯武用了近10年時間才完成的。
最長的黃山畫:最長的黃山畫長108米,高1.2米,是由62歲(1993年)的山水畫家吳廣泉先生創作的,此畫包括了黃山全景的精華。
最大的陶瓷畫:最大的單面牆陶瓷畫叫《中國姑娘》,壁畫長36米,高3.4米,面積達104平方米,由2010塊陶瓷面板組成。
最長的蜀道畫:最長的蜀道畫是《蜀道長卷》,由陝西省漢中地區畫家張唯錚繪制的,該畫長200米,可使今人一睹昔日蜀道的風采,創作此畫用了作者3年的時間。
最小的畫家 :怎樣確定是否是最小的畫家還沒有一個具體標准,但如果以獲得國家和世界級兒童繪畫的獎牌為標準的話,最小的畫家是河南偃師市試驗小學三年級的段晨光,他8歲獲世界兒童畫金獎,獲獎作品是《百狗鬧春圖》,長10米,堪稱最大的兒童畫,他9歲出版自己的詩畫集,該書的詩畫、封面、題字、插圖等均出自他之手。
作品最多的畫家:作品最多的畫家是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據不完全統計,齊白石一生共創作有4萬多幅畫,另外還有1000多首詩和3000多方印,齊白石作畫非常勤奮,幾十年如一日,幾乎沒有一天不作畫,在他90多歲高齡時,一年還畫了60多幅畫。
最小的油畫:丁貴興藉助顯微鏡在一根直徑0.09毫米、長40毫米的白發上畫出了中國歷史上的百帝像,這是最小的油畫。在一根直徑0.9毫米、長15毫米的白發上畫出了40多位美國總統肖像。
最小的國畫:最小的國畫是潘錫興畫的《虎溪圖》,這幅0.2×0.4毫米國畫畫在一張約芝麻的四分之一大小的宣紙上,須藉助200倍的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畫面上的亭台樓閣和小橋流水。
最大的國畫:南京中藝畫廊國畫部青年畫家平克祥歷時10年完成的國畫《長征萬里行》全長400米,高0.5米,畫面從長江源頭唐古拉山各拉丹東雪山玉龍雪山口開始,橫跨青海等10省市,到上海止。為畫此畫,平克祥身背畫夾,12次闖三峽,行程2萬余里,花費3000多張宣紙。
最大的鴨畫:江蘇畫家居大寧以畫鴨聞名,他應北京前門全聚德烤鴨店的邀請,為紀念該店開業128周年創作了一幅題名《春江水暖》的百鴨圖,畫中有神態各異的鴨子128隻。
最大的貓畫:創作完成於1992年的《千貓圖》長106米,寬0.5米,畫面上1026隻大小不一的貓咪在鮮花綠葉中追逐戲鬧,惟妙惟肖逗人喜愛,更令人驚嘆的是它的作者是無錫市年僅12歲(小學6年級)的少女周璐。
⑥ 《萬里長江圖》出自哪位作家的手筆啊
國畫《萬里長江圖》的創作經過三年的集體努力在一九八六年末問世。
《萬里長江圖》長150米,是我國有史以來反映長江題材的最大的一卷巨幅長卷中國畫。全圖分為茫茫源頭、玉碧金川、巴山蜀水、高峽平湖、極目楚天、浪下三吳、滄海旭日等七個部分,描繪了長江源頭到出海口的全貌,展現了八十年代的全長江磅礴的浩盪氣勢、悠久的歷史聖跡、全新的人文景觀。
《萬里長江圖》的創作開始於一九八四年初,由長航黨委書記解蒞民同志倡儀,長航集團總公司主辦,武漢航海學會贊助,集陳作丁、諸文龍、劉一原、魏康祥、樂建文、黃志等六位畫家上溯江源,下涉東海,前後歷時一年有餘,行程七萬余里,搜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後經多次反復,十易其稿,三年後的一九八六年末集體創作完成。此畫由武漢榮寶齋裝裱藝術師胡長青先生精裱上牆。
巨幅國畫《萬里長江圖》(150米長卷),中國美協主席吳作人題寫畫名《萬里長江圖》,在中國美術館,武漢展覽館和深圳美術館展出,在人民日報、星島日報及香港文匯報等海內外各級報刊上發表
⑦ 3艘萬噸級豪華游輪重啟長江萬里行,給旅遊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長江郵輪航線既有重慶至宜昌、宜昌至重慶的傳統航線。重慶至武漢、南京、上海等新航線,重慶至上海有3條航線,均為萬噸級郵輪。
具有多種船型的全船設計經驗。中船重工憑借多年的滾裝客船建造經驗和技術積累,掌握了大量的游輪生產設計經驗和規則,擁有較為完整的客船供應鏈,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的游輪。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旅遊市場容量迅速擴大,高端旅遊消費者也初具規模。具備郵輪運輸快速發展的條件。我國及周邊地區氣候類型多樣,自然景觀優美,民族眾多,歷史文化悠久,郵輪旅遊資源相對豐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帶薪休假制度的不斷實施,郵輪旅遊將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新型休閑方式。
⑧ 以下那個不是國畫《長江萬里圖》的作者的繪圖作品
《萬山紅遍》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原名正權,後改名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1908年他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回國後耽於佛學,剃度為僧,法號大幹,後經還俗,以法號行。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棲身海外,其間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於詩、書、畫、篆刻俱精,尤其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⑨ 長江萬里圖楊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簡要分析
楊基《長江萬里行》 我家泯江更西住,正見泯江發源處.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迴向東去.江水東流萬里長,人今漂泊尚它鄉.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楊基,元末明初詩人.祖籍是四川樂山縣.曾任山西的按查史,後來被免了官職,正好使其專心寫作.他作詩過於著意推敲,所以顯 得有些「纖巧」.但還是被人們稱為明初「四傑」.這是一首題在長江萬里行圖上的詩.作者從長江發源地寫起,滔 滔江水,滾滾東流,百回千折都能觸發作者思源的念頭.江流永恆,人卻它鄉.途中的煙波草色和風雨猿聲,又無一不引起作者對故鄉的 懷想.看上去他真是思歸「欲斷腸」了.詩從長江上游的岷山寫起,江水滔滔,沿江而下,一瀉千里.詩人由此又想到自己的身世,江水日夜奔流,自己也如江水一樣飄流不定,作客萬里之外的吳地,什麼時候才能返回故鄉呢?凝視著畫面,畫中迷濛的江波、迷離的春草,不由得牽起一陣陣辛酸,他彷彿又聽出了三峽的風聲、雨聲、猿聲,不禁觸目斷腸.這首詩表達了漂泊他鄉的詩人對故鄉的無限懷念之情
⑩ 陸儼少藝術院的代表作品
《萬里山河圖》陸儼少《萬里山河圖》整幅巨作高231厘米,長670厘米,約140餘平方尺,採用了傳統的小青綠畫法,從畫幅的整體來看,氣勢恢宏,雍容而華麗;鳥瞰之勢,長空萬里;氣貫長虹,連綿不絕;筆墨細膩而沉著痛快、靈氣橫溢而清新。
陸儼少一生,雖然創作過數幅巨型畫作,但總的數量還是不多,而這幅《萬里山河圖》正值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期,加之先生對此幅作品極度重視,可以說是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凝聚了他藝術上的最高精華。這幅畫足以代表陸少儼的最高藝術水平,也足以與當代其他藝術大師如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壽等人的作品一起成為二十世紀中後期中國繪畫藝術的代表作。
《萬里山河圖》畫面在平遠法中取鳥瞰之勢,長空萬里;又揉進深遠法,將山、樹、水、雲等物象巧妙地置陳於畫幅之中。畫作給人以場面開闊、氣勢恢弘、雍容華貴之感。淺降小青綠的色調,讓人感覺祖國山河蔥郁、無限壯美。細看峰巒如聚、雲涌山移,似有山風吹來;漣漪輕翻,若有水聲溢出。技巧上用筆流暢而沉穩,用墨用色瀟灑而清新。
此畫創作於1978年,畫家陸儼少先生繪畫創作鼎盛時期,又逢畫家久經磨難,再獲「解放」的欣喜歲月,佳藝、佳情、佳時都傾注在這一巨幅的佳作之中。
《萬里山河圖》全面而又集中的展現了大師陸儼少先生樹、石、雲、水的獨特造型和表現,以及用筆、用墨、用色等方面的個性特點,這些個性化而又純熟的造型和筆墨技巧及其所蘊涵的意境、情趣、氣韻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級大師的必定正果,是任何人都不能仿製抄襲和剽竊的,這是源於大師陸儼少先生善於繼承融會前人的優秀傳統,同時又在創作中善於發現、創造、悟道所展現的別具一格的風貌。
《萬里山河圖》是生動而雋永的。文人畫家和文人畫理論進入畫壇,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陸儼少先生是位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而又能將這種素養體現在畫作中的出類拔萃者。常言道「國家不幸詩人幸」,畫家亦復如此。畫中題款「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是畫家深思熟慮後借用唐人詩句,抒發的一種劫後餘生,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充滿信心的由衷詠嘆。
《峽江險水》
據記載,陸儼少先生曾於1948年乘筏險經三峽,沿途險灘相接,回波伏流,洶涌澎湃。其間上下渚灘,因其結構不同,驚波撞擊,耍弄其勢,天險幸過,額手稱慶。
陸儼少有感而發地創作了《峽江險水》系列畫作。初看過這幅畫,給我的感覺就是他的用筆有繁有細,線條有粗有細。該簡則簡,該細則細,恰到好處。在了解了陸儼少藝術上的獨創性,把握了其個性風格之後,我進一步鑒定他的作品。先說其畫水,畫水之法,古多有流傳。陸儼少總覺古傳畫法似太呆板,少有變化,尤其是後人競相追崇,已成定格,實未盡自然山水之流動憤激之狀。
在他創作的《峽江險水》畫中,其所畫之水,離合聚散,屈曲流轉,水勢迅猛,噴薄迴旋而下,極顯生氣;其漩渦畫法,波勢湍急,轉如車輪,餘波四射,驚湍跳沫,一瀉千里,極盡三峽奇險之狀。陸儼少的用筆以「柔」著稱,這在《峽江險水》的畫水中也大有體現。他畫的每一根線,筆致清晰,筆筆見筆,起落有致;繁簡輕重,濃淡干濕,疏密提按,極盡變化,且圓靈多變,力透紙背,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給我的感覺是往往隨著意氣的生發,由小到大,由簡轉繁,出奇制勝,筆到意隨,超神盡變,純為自然。有時看似畫不下去,而稍一轉手,柳暗花明,奇思絡繹,奔赴筆端,又達一番境界。陸儼少在用墨上創作了潑墨與積墨並用的手法,這在《峽江險水》中也不乏有體現,他的濃墨與淡墨互相映襯中出現的山體,層次非常豐富,結構十分合理,令人賞心悅目。他的「潑積結合」墨法,不僅使畫面上不同深淺枯淺的墨色過渡自然,還表現出了山中雲霧繚繞時虛無縹緲的感覺,此亦乃用墨的一大境界!
這幅畫作,既是他溯往追懷,寄託了自己對長江千難萬險銘刻於心的生活感受,也是他盡情地勾畫疾流奔瀉、崩灘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萬狀,更是他創造如何用線條、墨塊畫雲畫水,得其動勢,達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的絕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