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傳統美食資料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飲食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② 福建的美食有哪些
一、七星魚丸
魚丸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的特色傳統湯菜之一。七星魚丸具有色澤潔白,有彈性而不膩,餡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點,久負盛名。它的傳說或許很少有人知道。
它是用魚肉、瘦豬肉、蝦干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那一顆顆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魚丸,漂浮於熱氣騰騰的湯面,如滿天星斗布於空間。因此,海外華僑把它稱為「七星魚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星魚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扁肉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跳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蠣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鼎邊糊
③ 福建10大小吃是什麼
福建小吃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的一部分,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中原人南下和閩越族融合所形成的飲食文化。一些有特色的福建小吃包:拌面、光餅、扁食、海蠣煎等。特別是沙縣小吃,全國各地都有它的身影。泉州小吃,閩南小吃的發源地。漳州小吃,中國南方唯一一個食品名城,小吃種類多而且美味可口。下面就來看看福建10大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食客稱贊,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
1、蚵仔煎泉州洪瀨雞爪源自泉州南安洪瀨鹵味秘方,中華名小吃洪瀨雞爪,絕鹵融皇家、民間飲食風格於一體,以雞爪、鴨、豆腐、牛肉及動物肉、內臟等等原料配以二十多種純正名貴中草葯作為鹵汁,通過精心製作多道工藝,用秘方鹵制而成。絕鹵美食柔嫩、味美、價廉、辣而不辛,香而不膩,在我國久負盛名,歷史悠久,在小吃之鄉的閩南名叫:絕鹵 ,最盛行於福建閩南一帶。
④ 萬香扁食起源於哪裡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它不是起源於哪個地方。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北方居民以麵食為主,冬至有吃扁食的習俗,其他節日或者重要日子也常吃扁食增添喜慶氣氛,扁食又稱為餛飩,(在北方扁食和餛飩不一樣的、和水餃是一樣的)叫法不同,各地的形狀也不盡相同。霞浦扁食與福州肉燕做法及其相似,區別主要在皮的原料上,霞浦扁食的皮是麵粉加番薯澱粉,福州肉燕的皮是豬肉加番薯澱粉,皮的傳統純手工做法都是撒上一層澱粉折疊擀一次,反復多次,把皮擀得很薄,這樣做出的皮薄而韌,包餡也和福州肉燕一樣,只用薄竹片抹一點餡在皮上,單手攥緊即可,因此霞浦扁食吃的是皮和湯。福建其他地方的扁肉及全國其他地方的餛飩相比之下就厚皮大餡,近似小餃子。
請採納,愛你哦,親。
⑤ 福州特產有哪些
1、連江鮑魚
連江縣港灣和島嶼眾多,近海地形平坦開闊,潮流通暢,為連江漁業生產尤其是鮑魚養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我國在同一海區養殖來自不同地理帶和不同國家鮑種的最適宜地區。
初吃時只覺得又苦又澀,而回味後卻覺得清香、甘甜。橄欖別稱為「青果」。這是因為-般水果初生時是青色的,熟時變了顏色;而橄欖從生到熟。始終保持青翠的顏色。
⑥ 家鄉過年的習俗
福建各地的過年習俗
福州除夕,馬蹄祭祖,吃太平面
亨崇說,早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開始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傳統,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便不殺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類就得在這之前准備。家中婦女把殺好的雞和豬吊在天花板上,等晾乾後燉熟,放在瓮內用酒及多種配料腌制。
侯亨崇說,這樣一瓮食品,不僅是團圓飯桌上的佳餚,往往還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團圓飯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眾多祭品中侯亨崇對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馬蹄長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強,以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關人家後繼有人的含義。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場常見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猶如一個托盤,口味也不一樣,所以每年福州會館都會替會員訂制年糕,好讓鄉親能品嘗到別具福州風味的年糕。
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後盛在盤里擺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視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後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團圓飯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還有一個頗有趣的年俗。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要用衛生紙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飯是盛在一個竹篾編的容器中,當中要插一朵紙紅花,周圍則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據傳統這天福州人還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紅糟雞湯泡的面線,面里還要加兩個雞蛋,現在也有人以鵪鶉蛋取代。顧名思義,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記得,福州人的元宵節也很熱鬧。游神是一大節慶,響徹雲霄的鼓樂聲,簇擁的群眾,此起彼落的爆竹聲,把喜慶的氣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於1959年20歲那年回到新加坡。這幾十年來,因為各種因素,福州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已無法完整保留下來。
侯亨崇說,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員,為了適應不同籍貫成員的飲食習慣和喜好,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團圓飯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單純的福州食品了。
他說:「這是時代改變的結果,年長的福州人不應固執己見,在以和為貴的原則下,我們應順應時代作出適當的調整。」
「做大歲」和「白額春聯」福建莆田特有的過新年風俗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
「做大歲」
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屍骸遍地,慘不忍睹。
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倖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後擦乾眼淚,重過春節,補做大歲,慶賀光復。
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後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並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
「白額春聯」
全國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
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流傳至今。
「敬天公、賀正」泉州過新年風俗
正月初一,常稱為「過年」、「過新年」,可見「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年是我國民間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周代起稱「年」,沿用至今(其間只有唐玄宗、唐肅宗二帝時一度稱「載」)。過年的時間自漢武帝時確定正月為歲首,即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又稱「元日」;又因此日始於旦,也稱「元旦」。辛亥革命後改行公歷,以1月1日為元旦,於是原稱為「元旦」的農歷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但仍習稱為「年」。
過年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雲:
「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
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點鍾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雲:「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縣令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祐間(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
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准則,禁忌很多:
忌飲茶水,忌吃稀飯,如此即可避免以後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飯,以整葉煮的菜為佐,俗稱「長命菜」。
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殺。所有食物如須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備周全。
忌用掃帚掃地,意謂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
忌打壞器皿、碗碟之類,否則一年福氣均被破壞;如不慎打破,則將碎片投入井中以鎮壓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燈,寓祥光永駐。
「種花送花賀新春」漳州過年風俗
歲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的習俗。其寓意是向親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萬事如水仙花盛開。
說起這一習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龍海九湖蔡坂村有個在河南汲縣齬俚淖迦蘇毆飠蕁D且荒輳毆飠莞胬戲迪紓偶胰四瞎椋舜賜ズ時,在碧水連天的湖上,忽然見到前面出現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閣錯落,雲霞繚繞,仙樂陣陣。兩位身著白色、金黃色和素白淡黃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輝煌的宮殿,翩翩向他們飛來。張光惠一家人見此美景,不由同時揉起眼睛,懷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細看時,仙境已煙消雲散,前面湖上漂浮著兩莖鮮花。張光惠急忙讓船家趕上,從水中撈起這兩莖美麗的鮮花。放在船上,芬芳朴鼻。細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麗、端莊、可愛!
張光惠一家回到故鄉——漳州南郊圓山腳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團聚「圍爐」守歲的除夕夜時,這兩球莖又抽出新的花箭開出鮮艷的花朵。
來年,張光惠把這兩個球莖種植在自家花園里,於是萌生出小球莖,越種越多。以後每年新春佳節前,張家就把這些花球分贈親朋好友,並附上一首贈花詩曰:「漳郡圓山穴鱉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盤金盞仙祝酒,送給君家福壽堂」。人們問:「這叫什麼花?」張家人答「這叫『水上花』」。因為年長月久,代代相傳,「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後,張家的親朋和鄰家也學張家種花送花賀新春,這樣形成習俗流傳下來。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大都愛吃火鍋(暖鍋),「圍爐」合家歡。火鍋有「一品鍋」(整鍋一格)、「鴛鴦鍋」(兩格)、「四色鍋」(四格)。從「一品鍋」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貴」,湯是豬肉或雞鴨湯,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隻蹄膀叫「一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節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菜叫「團圓發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雲」,末了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吃柑橘,象徵吉利。由於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餘」)、蚝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發財多福」)等,近年來又有啤酒火鍋、豆腐火鍋、丸子火鍋、什錦火鍋等應市。
年糕
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並加冬瓜、紅棗、花生等;鹹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頭米果,並加豬肉、蝦米、蚝干、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米果、碗糕米果……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後來,蔡復一官至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於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麵皮包卷,置於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圓仔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客家人「年湯」祭祖的過新年風俗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歷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後,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爆竹之類。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早早地貼上對聯、年畫,然後准備年夜飯。年夜飯最講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湯」,主要有大肉、蘿卜、肉丸和菇類。吃年夜飯前要先做兩件事:一是給長輩端上熱氣騰騰的「年湯」;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爾後,一家人才團團圓圓吃年夜飯,這一餐一定要吃點飯,表示吃到了「年飯」,長了一歲。飯後,年長者會為小孩包上吉利的「壓歲錢」,除夕才算過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們早早地便起來洗漱干凈,然後點香燭、放爆竹,給長輩拜年。之後,裝上一盤粉皮、米糖、花生,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這一天有很多講究,不撈飯、不掃地、不打水,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早餐也要吃齋,並以芹菜、豆腐為主,意為勤勞致富發財。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殺一隻閹雞,把雞血淋在「紙錢」上,謂之「血錢」。早飯後,一家人便穿戴整齊,和家族人一起帶上香燭爆竹、茶酒齋飯,上墳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後,家族人便開始一家一家拜年,一邊說著祝福的話,一邊喝著滾燙的酒。這一天,新媳婦還要和丈夫一起趕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開始走親戚。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場開始了新年的第一個圩日,俗叫「開圩」。這一天,人們忙著趕場,各種玩具、小吃特別多,還有舞獅的、舞龍燈的,格外熱鬧。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戶戶便用炸果、炸豆腐、臘味等湊成七種佐料煮稀飯,俗稱「七寶羹」,客家人認為吃了「七寶羹」,一年無病無災。直至正月十五過了元宵,傳統的過年才算結束。
如今,過年增添了許多內容,封建陋習明顯減少,人們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傳統的節日有了新的色彩。
閩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長命菜」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准備階段。
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後,貼門神、祭祀祖先、准備年飯、守歲等。而年飯中「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紅燒豬蹄,這紅燒豬蹄很有特色,不僅肉爛,更是香濃可口,這裡面的配料有的是當地的植物根莖,因此形成的香味獨特;「長命菜」其實就是整隻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卜和整棵的芥菜加進去,這裡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守歲,也稱點歲火。客家人要用特製的三盞油燈分別點在廳、門、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這將意味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贛南:諸多禁忌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除夕、春節及大的節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貸。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場。正月初五是「五穀神」生日,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夾生飯,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時,家家燒香迎接「五穀神」上谷倉,祈保「五穀豐登」。
贛南客家人講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說吉利話,「無」要說成「有」。寧都大沽、小布等鄉村「帽子」要說「有子」,因為「帽」與「毛」諧音。新喪家人忌諱到別人家賀年。大年初三稱為「窮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請。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來清掃的垃圾送至村邊,點燃三炷香後燒毀,俗稱「送窮鬼出門」。
⑦ 福州小吃的傳說
老輩福州人有句話叫「七遛八遛莫離福州」,意謂福州飲食的風味獨好,鄉人不忍離去。
據說七星魚丸是海上漁婦所創,被一出洋經商的商人學到手,返回福州後如法炮製,開了家「七星小食店」,獨家經營「魚丸湯」。後有一位進京赴考的舉人進店就餐,食魚丸後嘖嘖稱奇,口佔一詩曰:「點點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店主將詩裱於店堂上,從此食客盈門,生意日隆。「七星魚丸」因此詩而得名。
舊時,福州南台、下渡一帶百姓三月「迎大王」(土神)時,家家戶戶都做鍋邊糊。鍋邊糊至今仍為福州人習見並愛食的早點。由於鍋邊易熟,故福州俗語叫「鍋邊一煮就熟」。
福州民間盛傳,當年福州籍愛國英雄林則徐曾在廣州以家鄉風味芋泥「宴請」洋人,讓其燙破嘴皮而出醜: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督辦禁煙時,洋人曾設宴以外國人不知冰淇淋(冰冷而冒氣)吃法而奚落中方代表。事後林則徐也備盛宴回請,幾道冷盤過後端上芋泥(溫度很高但不冒氣),洋人不知芋泥為何物舀起來就吃,滿嘴燙的哇哇直叫。林則徐風趣地說:「這是中國福州名菜八寶芋泥」 。
過去福州一帶農家娶媳婦,新娘子進門下廚,婆婆考的第一項廚藝,便是要做一道「炒肉糕」,這個做合格了,做媳婦也算合格了。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農歷九月二十七日,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追殲倭寇至福清牛田(今龍田)。為減少炊時,戚繼光布置各營以炭火烤灸用麵粉做成的兩種圓餅。一種小而乾燥;一種大而松軟,略帶甜味。兩者中間均打一小孔,用繩串背於身上,便於士兵攜帶作為臨時干糧。由於它隨處可充飢,增強了隊伍的機動性,為平倭立功。此後,為紀念戚公,福清及福州、閩清等地人民仿製這兩種圓餅,前者叫「光餅」,後者稱「征東餅」。後有人在光餅上添上芝麻,成了「芝麻光餅」,又叫「福清餅」。福清一帶每遇清明,用它作祭品。立夏時,孩童們將模仿各種飛禽走獸形象製成的光餅掛在脖子上,追逐嬉戲,增添節日氣氛。將光餅掰開,夾入韭菜、鮮蟶、嫩筍、紫菜等即成「咸燒餅」;如加糖則為「甜燒餅」。老輩福州人倘憶起舊時「提(苔)菜餅,辣菜餅,豬油渣夾我福清餅」的叫賣聲,倍感親切。舊時這些叫賣人頭頂「小店」,小巧別致,左右分書「聞香一嘗三打掌,知味十步九回頭」小聯,裡面擺放著甜醬、辣醬等。
舊時,福州人在冬至前夕合家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粒、紅筷一雙、紙花一對等。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徵「時來運轉」。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許多歌詞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壽的含義。
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 (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 (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⑧ 福建特色小吃都有什麼
一、土筍凍
簡介
土筍凍,是發源於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卜絲、辣椒絲、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二、扁肉燕
簡介
扁肉燕,別名肉燕、扁食,喻意平安吉祥,在福州節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餚,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蒸、煮兩相宜。
三、蚵仔煎
簡介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ā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台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
四、七星魚丸
簡介
七星魚丸是福建著名的湯菜之一。它是用魚肉、瘦豬肉、蝦干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那一顆顆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魚丸,漂浮於熱氣騰騰的湯面,如滿天星斗布於空間。因此,海外華僑把它稱為「七星魚丸」。福州的「七星魚丸」具有色澤潔白,有彈性而不膩,餡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點,久負盛名。